试论孟子的天命观
浅谈孟子的天命思想

浅谈孟子的天命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阳,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
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可以与孔子并列,他开创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学说以“天命”思想为核心,认为人的命运是受“天命”安排的,这一思想对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孟子的天命思想展开讨论,探究孟子对于天命的理解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这段话是他对于“天命”思想的一种阐释。
孟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天会给予人们不同的使命和命运,这种使命和命运是由人们自己的修养和努力来实现的。
孟子提出“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一系列的措辞,表明了他对于命运的理解,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生奋斗的态度。
孟子的“天命”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中,孟子多次谈及“天命”思想,强调了“天命”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命运观和人生观。
孟子认为,“天有正气,设有奉行此者”、“人皆具有为善的本性”,这表明了他对于“天命”思想的一种肯定。
孟子认为,只有遵循“天命”,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够达到自己的命运。
孟子的“天命”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中,孟子的“天命”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的时代,社会上的人们普遍认为“天命”是无法改变的,他们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抱有太大的期待,而孟子的“天命”思想则给了人们一种力量,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孟子在《离娄上》中曾经说过,“人欲自神,神不欲自神”。
这句话表现了他对于人们命运的一种认知,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
孟子的“天命”思想给了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激发了人们对于命运的希望和向往。
孟子的“天命”思想不仅仅对于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思想解析

孟子思想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从他的人性观、天命观以及政治观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人性观孟子的人性观可以概括为“性善论”。
他认为人之初性善,只是后来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走向了恶劣的状态。
孟子认为,人性中具备了良知的种子,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使得这种良知得以发扬光大。
他提出了“性与天地合而生”的观点,将人的本性与天地间的和谐统一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的引导,人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性追求。
二、天命观孟子的天命观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天命的安排上。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命的安排去生活,顺从自然的规律。
同时,孟子提出了“人为贵于天”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和创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
三、政治观在政治观方面,孟子强调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君王是为了民众的福祉而存在的,只有尽心尽力为民众谋求利益,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负起道义和责任,以仁义为本,实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以民众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爱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王应该像父亲一样爱护和关心百姓,关注民生问题,推行社会福利政策,使百姓能够得到合理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满足。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人性观强调了人的善性和个体的努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政治观也为后世的君主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以人民为本、以仁政为重的治国之道。
总结起来,孟子的思想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主张人性善良、教育改变、仁义道德,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个体和社会的精神追求以及人际关系的和睦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孟墨天命观比较

孟墨天命观比较摘要:墨子以前,天命虽然有多种表达,但天命基本未分。
在墨子那里,天与命被严格区分开来,分属于两个领域:天被用来为自己理论提供形上支持,而命则被严厉批判。
可以说墨子对天与命的严格区分对孟子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墨子相似,孟子也区分了天与命、天也被用来作为形上根据;与墨子相异,孟子虽然也区分了天与命,但并没有对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
质言之,在天与命上,孟子既有对墨子思想的借鉴、也有一些调整,反映了孟墨关系中还有较为积极的方面。
关键词:天,命,墨子,孟子天命、天、命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从古至今其表达方式有很多,含义也有很多,被许多学派都运用过,细致区分它们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主要对墨子与孟子在天、命上的异同进行一定梳理,以期对孟墨关系的理解有所裨益。
一墨子以前的天命在墨子以前,出现过天命、天、命的诸多表达。
有时天命连在一起,如“谓己有天命”。
(《尚书.周书.泰誓中》)“天命不僭。
”(《尚书.周书.大诰》)也有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商书.汤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尚书.周书.泰誓上》)在天命连用时,天命有时是天命一起作为复合名词,有时是作为动宾词组(即这时的命很有可能是动词,又如后来的《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亦是这种结构)。
可见在天命连用时,无论是作为复合名词、还是作为动宾词组,天命的含义或基本相同、或密切相关。
有时天与命分开,如“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周书.召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尚书.周书.泰誓上》)“天乃佑命成汤。
”(《尚书.周书.泰誓中》)这时天是名词、命是动词。
也有如“我生不有命在天”、“乃能责命于天。
”(《尚书.商书.西伯戡黎》)“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
”(《尚书.周书.多士》)这时天与命都是名词、天与命的含义似乎不同。
简言之,无论是天是名词、命是动词,还是天与命是不同含义的名词,似乎可以说,在天与命分开时,天与命的含义有所区别。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的简要概述。
一、孔子的天命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
在他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神,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天命是指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认为,天命的体现是通过君王的德行和治理能力来实现的。
如果君王有德行、有能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国家就会衰败混乱。
因此,孔子主张君王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天命的体现。
2.天命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3.天命观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孔子认为,天命是道德伦理的基础。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助精神,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二、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命观与孔子的天命观一脉相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孟子天命观的简要概述:1.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孟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威。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2.天命与人性相连。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与天命相连,人性是天命在人类身上的体现。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性来实现天命的体现。
3.天命观与政治伦理相结合。
孟子认为,政治伦理是天命在政治上的体现。
君王应该遵循天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
同时,臣民也应该遵循天命,忠诚于国家和君王。
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自己得到了天命,即上天的赐予,使其有权力统治人民。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都以天命为依据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命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天道之行也,动者其心”、“知天命者,天命不可改也”的观点,强调君王需要遵循天道,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疾苦,才能维持天命不衰。
随着秦朝的统一,皇帝嬴政宣称自己是天命之子,使得天命观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扩展。
汉朝的刘邦也自称得到了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历代皇帝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成为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觉醒的出现,天命观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
在唐朝,李世民以才德取胜,被认为是得到天命而登基的,但他的儿子李治却因为不具备才德而被废黜。
这一事件标志着天命观的动摇。
宋朝时期,理学家程颢、程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是与天地相通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
这种观点挑战了统治者天命的唯一性,为后来的民权主义和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儒学的复兴使得天命观得到了再次强调。
明朝的朱元璋自称是“天命之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也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在。
然而,这种观念也引发了批评和质疑,一些士人开始呼吁君主要以民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是片面追求自身的天命。
随着现代思想的兴起,天命观逐渐淡化。
中国的近代历史充满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启蒙,天命观被视为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受到抨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权力的观念逐渐取代了天命观,成为新的统治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命观经历了从统治者权威到理学反思再到民权主义的演变。
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也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孟子思想评述总结

孟子思想评述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孟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对孟子思想的评述总结。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天生具有道德感和良知。
他通过天性和内心的努力,可以达到完善的境界,成为一个仁人。
他相信如果人们能发扬天性,追求完善,那么社会将会和谐。
这一思想与其他儒家学派的人性本恶观点相对立,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
他认为良知是内心的道德感知,是人与生俱来的。
他鼓励人们要尊重并追随良知,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
他相信良知是人们内心的指导,能够引导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并符合道德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强调仁爱之道。
他认为仁是一种全面的博爱精神,体现在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帮助上。
他主张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以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幸福,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他认为仁爱之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并带来个人的幸福。
孟子提出了“天命”的观点。
他认为天命是命运的支配者,人们不能改变它。
人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天命,顺应其发展,同时也要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相信人们通过积极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达到个人的成功和幸福。
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命运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性本善、致良知、仁爱之道和天命观。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个人修养和努力,人们可以追随良知,成为一个仁人,促进社会的和谐。
他也鼓励人们接受自己的天命,同时也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孟子的天命观

收稿日期2010-12-1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1544115。
作者简介侯璐1974-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李葆华1952-男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第32卷第4期2011年4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32No.4Apr.2011文章编号10045856201104000106浅析孟子的天命观侯璐李葆华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孟子的天命思想中包涵着许多不为人知和难以为人所解释之处孟子认为天命是一种冥冥中的规定事物发展进程及结局的决定性力量孟子讲天赋予人以四端天赋也是其天命思想内涵所指之一天赋即天命。
孟子的天是一位人格神有意志有善恶有思想有智慧有力量。
天命靡常但天命的显现又是有规律的。
孟子在谈天命的基础上谈人事尽人事首先要知天命从个人角度要尽心知性但人事才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关键词孟子天命天赋人事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对孟子天命观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对孟子哲学的不同评价当下学者或说孟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或说孟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或说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混合的或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混合的。
本文试就孟子的天命观本身进行梳理以求得到一个明晰的脉络。
一、孟子所说的天命一天命是冥冥中的力量孟子书中有时讲到天有时讲到命有时讲到天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1P364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孟子为天和命分别做的界说实质上这是古文中惯用的互文的修辞手法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非人力所能及就是天命。
朱熹也说以理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
1P364孟子书中第一次比较明显地提到天命是在梁惠王下第十六章: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将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以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仪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

《孟子》中的思想观念如下是有关《孟子》中的思想观念:(1)《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①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
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
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②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
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
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
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2)《孟子》中的民本思想①民贵君轻论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
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
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
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
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②养民富民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论孟子的天命观
【文章摘要】
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
当时的乱世下试图想实行仁政,但却没有成功,后便退居讲学。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对
天命形成了全新的构思。本文主要就孟子及其他的天命观做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孟子、孔子、仁政、天命观、
前言:
一、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园前372年~公园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
子居,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曾相传孟子是鲁国
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是
当时著名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重要
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最具有影响的大师,他几乎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全部思想,继承了“仁”学说,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
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
子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封建时代曾被尊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后来后世又将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当时所生活的时代是百家争鸣,杨
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时代,他所立足的儒家思想的立场得以激烈的拼击。为了
宣传与发扬儒家思想及他所推行的仁政,他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曾今到过梁
(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国,并试图想推行他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
时的几个大国都急切的致力于富国强兵,通过使用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所
推行的仁政,是要求君子是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
义”的人,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在这个乱
世他的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
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们一起,与弟子曾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全书分
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内容主要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主张“省刑
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 他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
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
而来的。
二、 孟子的天命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删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他重建了认
得道德信仰,完成了对天命报应论的全新构想。心性的价值合理性与天命的价值
合理性之间的相互印证是孟子性善论和他的天命观中最具有创意的理论运思。
2
那么究竟什么是天命呢?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
命也”。意思是,人要随其自然,不以人的好恶自然来到,自然实现的就是天命。
其实简单一点理解天命就是把天当作神,天能给人以生命,能决定人类命运
天命,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因果报应。他认为命里有的一定会有,命里没有的
就别强求。孟子把他的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认为是天,他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
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
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
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他认为人们知道了天命的
作用,就不应当去违背它,要“顺受其正”,也就是知天命了。
他认为人在现实中的一切——富贵、享受、生死等等都是天命决定的,每个
人试图改变天命都是图劳而无货的。如此以来,人们就会听从命运的安排,而不
至于心怀不满,也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奋起反抗了。孟子为了说明当时伦理制
度的合理性,便有意使的去讲服从君长,宗法制度就是不违背天命,把孝亲说成
仁义的基础,也就是人的本性。那么,人性的实质,也就成了孟子无法回避的议
题,成为他与诸子争论的话题之一!
孟子所推行的“仁政”之所以没有实现,最重要的就是他所继承的孔子的天
命观是唯心主义的天命思想,并把他的世界观、人性论、仁政学说紧密的结合在
一起,来论证剥削的合理性,并把有利于统治阶层的利益拔高到道德水平的无比
崇高的“义”(是指是以“礼”为内涵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的高度,
而把人们的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需求说成是利(是指物质利益),他把“义”与
“利”的关系绝对的对立起来,认为讲“利”就会危害到“义”,就会引起社会
的动荡与混乱。他认为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他特别重视这一点,认为只有将这
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处理,才能使统治者与劳动者认识到剥削现象的合理性。他
认为统治阶层是劳心者,而劳动阶层是劳力者,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的分工是“天下通义”。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剥削的本质,把有利于地主阶级
的道德行为准则叫做“义”。以剥削者的私利做为天下之公义。他认为仁义道德
出于人的天性,人一生下来就具备尊君、敬长、自觉维护等级的天性!由此去认
识,就可以起到彻底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的作用了!虽然他也说过“无恒产则无
恒心”一类的话,但却是以片面的讲“义”来遏制人们对“利”的追求!他认为
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战争,都是因为上上下下讲“利”而不讲“义”所造成的后果,
他指责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不夺不厌”,意思是说:不去掠夺他人心里就不舒服,
这是人们的贪心造成的,若要纠正这一行为,就务必需要礼的道德规范即“义”
去消除这种丑恶现象。
结束语:
孟子的天命观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