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2·王何必曰利》 高二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坚守“利” ——成为盗跖
坚守“义” ——成为圣贤
思考: 孔子和孟子对待“义与利
”的问题上,观点是否一致?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可以 追求利,但必须以坚守“义”为 前提。
孟子主张:坚决反对追求“利” ,特别强调要追求“义”.
讨论:
如今假货充斥市场,主要是人们太过于驱利,一 切向钱看,守不住做人的底线,守不住社会的原则, 给社会风气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治 理,每个国民应该自觉抵制,这样我们的社会下会风 清气正,才会天天天蓝。
如果一个社会人人利“ 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 坑害
第1则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
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即位=迁都大梁,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 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翻译:
思考: 孟子是如何阐
述他的义利的 ?
正反对比论证
反面论证“以市道交”——人与 人之间会沦为利益关系,会破坏 社会和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正面阐述“以义交往”——关系 融洽、社会和谐,霸业可成
第3则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 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③也。”
注释: 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 不详。③构兵:交战。④说(Shui):劝说。⑤ 遇:说而相合。 ⑥指:同“旨”,大 概,大意。
从《孟子》文本看其管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of organization
Mencius are
Key words:Mencius;human-based thoughts;modem
monarch’S method
to rule his countries
managemet;o唱anization;enterpri∞
Ⅱ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疏》是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而《孟子集注》则是宋代从理学角度研究《孟子》的 高水平之作。其他还有游酢《孟子杂解》、张拭《南轩孟子说》、苏辙《孟子解》等。 元明时期研究《孟子》的作品主要都包含于研究四书的著作中,代表作有元代的金履祥 为朱熹《孟子集注》所作之疏《孟子集注考证》,许谦《读四书从说》中《孟子》二卷。 清代对于《孟子》的研究,最值得一提的是《孟子正义》,它是焦循为赵岐《孟子章句》 所作的疏,是《孟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清代还有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宋翔凤《孟子赵注补正》等。 从上面的资料中看,可以说《孟子》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它在 先秦儒学和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孟子》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教育 等方面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而在现代社会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孟子》一书不仅在哲学、社 会、伦理等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更有利地促进了现代管理学学科的中国化发展,向产生 于西方的管理学昭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管理智慧。 学界对孟子思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礼法思想、教育思想 等,但是对其管理思想的研究却比较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管理学的学科 限制,学界对《孟子》管理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 学者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开始对《孟子》与管理学进行全方位的结合 研究,出现了一些专著与论文,如武汉大学熊礼汇、蒋国斌的《孟子与现代管理》(学
中国传统伦理之义利的来源(整理)

中国传统伦理之义(利)的来源摘要: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文章就中国传统伦理之中的义利观的来源的描述为大体框架,主要对义利的涵义、义利观的发展过程以及先秦儒家学者在义利观方面的主张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义利观;来源正文:古往今来,中国传统义利观始终是思想家们重点探讨的问题,随着几千年来的演变和发展,它最终成为了凝聚着各大思想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财富,它渐渐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成为了构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坐标和基石,它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一、义利的涵义义原写作,我代表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
本意是公正合宜的道理,行为或道德,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利,指利益、功利,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
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同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义利之辨,是指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
二、义利观的发展过程义利观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核心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殷周时期,义与利还不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也不是哲学范畴。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开始从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实践经验等方面出发阐述义利问题,进而推动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义利之辨”的出现。
秦汉之际,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进行,儒家的义利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价值的主线和核心。
三、思想家们在义利观方面的主张1. 孔子的义利观。
“义利之辨”,这个伦理学中道德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中国是由孔夫子最先揭举的。
他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夫子这个命题中的“君子”,并非即指后来所谓“道德高尚的人”,而是指“劳心者”,即当时的统治阶级成员,包括来他这里学习统治道术的“士”;“小人”,也并非如后来专指“卑鄙无耻之人”,而是指“劳力者”,即被统治的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人民,包括平民和奴隶。
孔孟的义利观

孔孟的义利观义利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价值关系。
义利观则是人们对义利关系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历史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家,有着各具特色的义利观。
所谓"义",古人解释很多,涵义较广,它既是指高尚的道德准则,又是指处理君臣关系、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政治准则,它还是一种远大的社会理想。
所谓"利",则泛指一切物质利益、经济利益。
它包括"公利"和"私利"两大类。
义利观所谓的利,主要指私利而言。
在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中,义利观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有些学者将孔孟义利观的基本思想简单概括为"重义轻利",并从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对其颇有微词。
笔者以为,所谓"重义轻利"四字,不足以全面反映孔孟义利观的思想特征,也不利于今人对孔孟思想的批判继承。
本文兹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略抒浅见,以就教于读者。
孔孟"重义",是不争的事实,已为古今学者所普遍认同。
而说他们"轻利",则是一个需要商讨的问题。
人们多认为孔子和孟子谈"义"多而谈"利"很少,常引孔门弟子之语"子罕言利"、孟子之语"王何必曰利"为证,并由此认定孔孟轻视物质利益。
表面看来,关于孔孟明确谈论"利"的记载的确不多,但是,他们都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谈论过与物质利益有关的问题,表现出他们对谋求物质利益、获取财富的重视。
仅就《论语》、《孟子》等书的记载看,孔孟涉及到经济利益的言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反映了他们对追求物质利益的态度。
其一,主张善人、仁人、好礼之人皆应富有。
孔子常引《周书•武成》之言"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教导学生。
他还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曾对颜渊说:"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孟子王何必曰利解析

结论:
何必曰利
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什么问题?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 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 圣贤之君
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逐利—— 杀人魔王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就会 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 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 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 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 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 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 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 1、探讨论证方法 •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反面:
•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 正
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 反
导致国家的覆亡。
对
比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正面:
论 证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利”和“义”呢? 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
(中心论点)
王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举例论证:
何
不夺不魇:弑君 犯上 (国危矣)
正
必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
反
浅谈孟子思想对当代廉政建设的几点启示

国之所 以废 兴存 亡者亦 然”《 (孟子 ・ 离娄上》 。 孟子看来 仁 )在 政 是平治 天下的唯一 手段 . 见仁政 在统治 手段 中的地位 是 可 何 等重要 。 2孟子还 就统 治者如何施行 “ . 仁政 ” 出了不 少建议。孟 提 子 强调 “ 以惟仁 者在高位 。不仁 而在高 位 , 是 是播 其恶 与众 也 ” 在君主专治 的政治体制下 , 。 国君的“ 君德 ” 状况如何 , 势 必直接影响到 国家的理乱治废 。再如孟子 指 出 :君仁 , 不 “ 莫 仁; 君义 , 莫不 义 ; 君正 , 莫不正 。一 正君而 国定 矣” 。这些 言
( ) 利 观 三 义
“ 廉政” 思想还是清晰可见, 闪烁着其思想光芒的。值得我们
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 中研究与借鉴 。本文试就孟子思想对 当 代廉政建设 的几点启示这个方面作一下粗浅 的探讨 。 孟 子廉 政思想的主要 内容
一
、
( ) 本 思 想 一 民
中 国古代 的 民本思想源远 流长 。《 尚书 ・ 五子之 歌》 中有 记载 “ 民为邦 本 , 固邦宁” 强调 民众是 国家的根本 , 本 , 这一根 本得 以稳 固 , 国家才能安宁 。孟子继 承了先秦 思想 中的这种 民本思想 。 并进一步发展 了“ 以民为本” 的治 国理念 。 1 . 孟子认 为 , 民心 向背是政治成败 的关键 , 政治 要施 以仁 政 , 以此争 取 民心 , 得民心者 得天下 ” 并 即“ 。在《 孟子 ・ 离娄 上》 桀 、 “ 纣之失天下也 , 失其民也 ; 失其 民者 , 失其心也” 。 2孟子 的 民本思想 , 反映 在他 “ 民而王” . 还 保 的思想 中。 “ 民” 保 思想反 映出孟 子的 民本思想 。 也是王道 政治 的重 要手 段. 也是得天下 、 王天下的一个重要前提 。统治者不仅 自己要 廉政。 还要关 心 民众疾苦来 解决 民众 的生 产生 活问题 , 达到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一、引言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先秦时期,儒家对于义利观的探讨已经开始,其中孔子、孟子等人对于义利观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二、义利观的概念义利观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追求的道德价值和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看来,人们应该尊重道德价值,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物质利益。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孔子对于义利观的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强调了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坚持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秩序和个人幸福。
同时,他也认为物质利益不可忽视,但应该在道德准则下进行追求。
四、孟子对于义利观的看法孟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他认为道德力量是最强大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他也认为物质利益是必要的,但应该在道德准则下进行追求。
此外,他还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五、荀子对于义利观的看法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知义”。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因为我们具有道德意识和能够理解义务。
同时,他也强调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性恶论”,即人类天生就具有自私和冷酷的本性。
六、总结先秦儒家对于义利观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他们既强调了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不能忽视物质利益在人类生存中所起到的作用。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孟子义利观释义背景的分析与反思

第 1 3卷第 1 期
青海 师 范太 学 民族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 0 2年 5月
3 No 1 Ju n l fM ioie a hr o Lg fQig a F a h r ie t M a 2 0 o r a o n r i Te c esC L eo n h i ec esUnv i ts e y y 0 2
发 端于孔 子 的懦 学 , 过 对超 验 之 道“ ” 通 天 的
现世 化体验 , 及对 “ 自然 ” 道 ” 法 之“ 的拒斥 , 极力 彰
显 主 体 的 创 造 力 与 内在 德 性 。 通 过 主 体 发 自心 性
的努力 和外 在教 化 使 个体 的德 性得 以张 扬 , 以 并 伦理 血亲 秩序 的客 观性 使 这种最 高德性 具备外化
关键词: 义刺 观 ; j 背 景 ; 性伦 理 ; 理 性 释 L 德 音
孟 子 生活 的时代 , “ 人 不作 , 侯 放恣 , 是 圣 诸 处
善论 是他对社 会 秩序 构 想 的理 论 基 石 , 孟子 看 在 来 , 会 秩 序 的合 理 性 是 源 于人 性 本 然 当 中的 。 社 “ 皆有不 忍之 心 , 王有 不忍 人 之心 , 人 先 斯有 不 忍
的可 能 。从 而 使 主 体 成 为 自觉 承 载 社 会 责 任 , 重
也 。 (孟 子 ・ 心 上 》 “ ” ”《 尽 ) 义 是普 遍 的而 非 特 殊 的
道性 原则 ,人 皆有 所 不 忍 , 于 其所 忍 , 也 : “ 达 仁 人 皆有 所 不 为 , 之 于 其 所 为 , 也 ( 孟 子 ・ 心 达 义 ”《 尽 下 》 “ ” 主 体 的 行 为 与 活 动 有 鲜 明 的 指 导 意 )义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 林桂榛 内容提要: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 孟子; 义; 利; 政治观; 生活观; 人生观 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子的义利学说作一番考察,以期厘清孟子的义利观,并寻找这一思想资源予以我们的现代启示。 一、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共计98次。如: ⑴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之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 ⑵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 ⑶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共计10次。如: ⑴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⑵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下》) ⑶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孟子》一书“仁”字共出现157次,“义”字共出现108次,“仁义”一词共出现20次。)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如: ⑴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⑵ “夫义,路也;礼,门也。”(《万章下》) ⑶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 ⑷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 ⑸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⑹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 从上面⑴—⑹项孟子对“仁”、“义”的界说来看,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它是人之居,人之安宅。这种道德品性也就是孟子所认为的人该去修养的道德德目。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它是人路,人之正路。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有五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共计24次。如: ⑴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⑵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⑶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尽心下》) 其二是有利于、利用的意思,作动词,共计8次。如: ⑴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 ⑵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尽心上》) ⑶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 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计4次。如: ⑴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孙丑下》) ⑵ “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尽心下》) ⑶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其四是以……为利,作动词,计1次。如: ⑴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尽心上》) 其五是顺的意思,作名词,计1次。如: ⑴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离娄下》) 可见,“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利益”这一概念。尽管这种意义上的“利”并没有象“仁”和“义”那样,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具有很高的范畴性地位,且对义与利关系的思考尚未提升到我们现在所具有的理论高度,但他在《孟子》一书中对利与仁义、利益与道德的关系的思考与论述,却是极其丰富的。 二、义利关系的一般原理 孟子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利益与道德关系的一般原理的探讨,即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尽心上》),美色和富贵呢,则皆是“人之所欲”(《万章上》)。他认为,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是人所共同的:“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告子上》)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依据,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但是,孟子又认识到人的物质生活并不等于人的全部生活,人的社会生活除了根本意义上的经济性外,还有道德性;失缺道德性,也就失缺了人与一般动物的差异性。因而,“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滕文公上》) 其次,既然人的社会生活具有经济性和道德性,那么现实生活中物利和道德又是怎么一种关系呢?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人们如果没有一定的财用作为生存的保障,就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没有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就很容易“放辟邪侈”,违法乱纪,胡作非为。这,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尤其如此。“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因而孟子主张当政者最重要的是“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离娄上》)。如果当政者“制民之产”(《梁惠王上》,使得民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梁惠上》),直至做到与民同乐同忧,然而却不能王天下的,这从来都没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孟子肯定了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物质利益的增长和充裕,但他并没有认为物质利益增长和充裕了,则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一定能自然地提高。所以,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使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所以孟子又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他甚至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可见,孟子早已认识到物利和道德相互作用的特殊关系,注意到:⑴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⑵ 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必须提高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或者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同时必须提高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⑶ 当政者要使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就必须物质经济层面和文化道德层面双重着手,不得偏废一方。孟子所阐发的这些观点,从学理上来说是相当精辟和周全的。在物利与道德最一般关系的考察上,孟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这些原理,无疑是令人叹服的。而孟子所阐发的物利与道德关系的一般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仍不失指导意义。 三、义利并重的政治观 孟子的学说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他“自任以天下之重”(《万章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下》),向诸侯等当政者传播和宣扬他的治国平世之道。因而,他讲义利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很强政治色彩,其核心之一就是主张政治统治、政治管理上要利义并重。“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园囿,使民不得衣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轼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滕文公下》)本着今不如昔、崇古尚贤的唯心史观,孟子认为当时的当政者不师先贤,不行仁政,不讲道义,只是一味地“好货”,“好色”,好“广士众民”,“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他们“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他们“制民之产,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死亡。”(《梁惠王上》)这些当时“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梁惠王上》)的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孟子归结为根本上都是因为政治统治、政治管理上只讲利而不讲义造成的。所以梁惠王接见他的第一句话就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时,孟子显得有些不耐烦,指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他认为后义先利、唯利是图的话,就“不夺不餍”,必然“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必百乘之家”。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上》)“无礼义,则上下乱。”(《尽心下》)孟子认为当政者一方面要使君臣、父子、兄弟“怀仁义以相接”(《告子下》),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从而整个社会和谐、有序、稳定。另一方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离娄下》)孟子认为当政者要对百姓实行仁政,体民心,察民情,以民为本,以民利为本,“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离娄上》);象舜那样“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滕文公上》);象舜那样“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当政者如果“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他甚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天真地认为只要以民为本,以民利为本,讲仁义,行仁政,则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即使是小国也可以保全而不被大国吞并,甚至可以王天下——“(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滕文公下》) “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告子下》)在军事攻伐这一重大政治问题上,孟子认为要从真正的道义出发,如汤征葛“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滕文公下》)那样方能兴师出兵。因而对齐攻燕,孟子依据百姓的利益得失来作评判:“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