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义利观资料
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学习】先翻译原文的大概意思。
孟子去见梁。
梁一见到孟子,就问:“你远道而来,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了吗?”?孟子曰:“陛下,焉知其利?人间有仁义!”!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君主会见别人为国家谋利益,大夫会见别人为家族谋利益,秀才和庶人会见别人为自己谋利益,国家这样上下级沟通,只知利不知义,岂不是很危险?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国家无论大小,君主都有可能被医生暗杀。
君主只告诉大夫好处,大夫也就只告诉君主好处,大夫刺杀君主,只好作罢。
人要仁义。
仁者必爱人,义者不忘君之利。
所以,王,你也要讲仁义,为什么只讲自己的私利呢?在孟子看来,义与利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是相互排斥的。
但是,在梁看来,利与义并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
梁向孟子要好处(这当然是开玩笑,为了打开话题)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
其实如果在孔子看来,也不算不义。
国家利益不是君主的个人利益,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君主追求国家利益是正义和道德的。
在孔子看来,不是道德,而是君主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
所以在孟子心中,中国的利益就是君主的利益。
其实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犯了逻辑错误。
就像现在的企业,企业的利益不是老板的私利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利益。
只是老板为了追求企业利益。
比如企业买原材料或者卖产品,都会和对方讨价还价。
这本来是正义的,但在孟子的思想逻辑中却变成了不正义,反而是老板追求自己的私利。
孟子反对义利,这种义利观实际上对后世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至今仍有危害。
对于无权无势的人来说,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只有私利,没有公共利益。
孟子讲义与利

《孟子》中讲述的义与利仁义和利益,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这种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相信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看清主次,抓住重点。
利益是什么?在一个有序社会里,利益就是您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做好事儿,大家给您的回报,利益这东西只是个结果,它是你服务了才有的,好比是我给您擦了皮鞋,您才给我两元钱的利益,擦鞋是主体,两元钱是伴随而生的,不会我坐在家里,别人无故地就给我两元钱。
所以说,利益这东西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你身边的,是伴随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而来的,就是伴随着做的好事儿来的,能帮助到别人的,就是好事儿,这是仁义的一部分。
仁义的含义很广,其中有仁慈、信义等含义,但是对别人好,做帮助别人的事儿是其中的主体行为。
做坏事儿也可以获得利益,但是那是逆动的,你从别人那里抢来的,也会被别人抢回去,不是正常的循环。
所以,利益本身是伴随而生的东西,它自个儿并无好坏之分,我们靠做好事儿,服务别人得来它,这就是好的利益,社会就良性运转了;我们做坏事儿得来它,这就是坏的利益,社会互相抢骗偷,最后就是恶性循环了。
所以《孟子》的开篇就是见梁惠王,并告诉他,您应该把什么放在前面,这样社会才能良性循环,这是儒家的主张,告诉你怎么把社会导向良性循环。
在这里,孟子把仁义和利益看做是一对儿关系,讲的是这两者的次序,根本没说要谁不要谁,孟子从未把这两者分开了。
在这篇文章里面,孟子在提到两者的时候,都用了个“亦”字。
孟子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是什么意思?后世很多人把它解释成“只”,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没有利益,只有仁义。
”现在随边翻开基本注释《孟子》的书,可能都这么注释的,这是对字不熟悉导致的错误,什么是“亦”?“亦”这个字最早指的是人的腋下,这个字的形象,就是一个人,张开胳膊,然后在腋下的部位一边画一个点,标志这个位置,这就是最早的“亦”字,甲骨文里面就是这个形象的,《说文解字》里面说:“人之臂亦也。
”,因为是一边一个,强调的是重复的事情,再出现的事情,总之一定是一对儿的关系。
《孟子的义利观》课件

《孟子的义利观》 ppt课件
目 录
• 孟子简介 • 孟子的义利观概述 • 孟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 结论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01
02
03
04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 期邹国人。
孟子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 大,后拜入孔子孙子子思门下 ,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义的仁爱基础
孟子认为,义的本质是仁 爱,是人们对待他人和社 会的正确态度。
义的实践意义
孟子认为,人们应该在实 际生活中践行义,以实现 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利的重要性
利的物质基础
孟子认为,利是人们生存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 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利的正当追求
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合理 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必 须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 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利的道德约束
孟子认为,利应当受到道 德的约束,人们在追求利 益时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 原则。
义与利的取舍原则
义优先于利
孟子认为,在义与利的取舍中,应当以义为重,以利为轻 。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义的原则,放弃对利的 追求。
利服从于义
孟子认为,利应当服从于义,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应当始终 遵循道德规范和原则。
义利的辩证关系
孟子认为,义与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的。人们应当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注重践行道德规 范和原则,实现义与利的和谐统一。
04
孟子义利观的影响与价值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塑造儒家道德价值观
孟子的义利观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 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仁义和道 义,主张以义制利。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他所倡导的义利观对于中国古代礼法文化和现代社会伦理学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有一定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得人们寻求利益与善行,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故义与利的关系就成为了他思考的核心。
义为人类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义是一种规范,人们必须要遵循义的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由此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
孟子提出的“仁爱有度,义师有方”、“六经之成,礼之大者,义也”、 “天地之行也,不曾离义”等语,都表明了义是社会中最基础和重要的道德规范,没有了义,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共同的语言。
因此,义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利为达成目的的关键孟子认为,利在人们的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和目的,可以说人类的整个生存过程都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展开的。
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提到:“性之善恶,如好恶之报,荣辱之名,如利害之报。
”这表明了利在人类的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义与利相辅而行孟子认为,义是为了实现利,而利是基于义的。
孟子驳斥了当时的一些道德思想,主张“利义合一”,人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道德规范,制定规范的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的利益。
因此,义和利的关系是互为前后,相辅相成的。
在孟子看来,只要遵从人性所具有的道德感受和感情,依照正当的道德规范,追求利益就是一件可靠的事情。
义利观的应用孟子的义利观虽然是针对古代人类社会,但是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私利和个人爱好,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偏离,也会导致社会的固有规范失去了根基。
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孟子的义利观,将道德规范作为我们行为的自然规律,理性就是一种具体的道德责任,也必须被作为文明的基础。
总之,孟子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这种观念具有深刻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理解和维护道德价值观,将之应用于现代社会中,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确保整体的和谐。
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

如何认识孟子的义利之辨
孟子的义利之辨
孟子承袭孔子思想,在义利思想上主张“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也”,又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显然,孟子也是将义看成是高于利的价值标准,人们应当把是否“义”作为取利的前提和标准。
以义为先的另一面是赤裸裸的“功利论”,孟子也看到了单纯逐利的危害性,“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最终的后果是人们为了利益,贪得无厌,整个社会陷入利益的争夺之中。
只有将义看成是高于利的价值标准,在行动前能三思,这样的追求是否符合道义,是否能取得更加美善的后果,这样自然而然人们的一切行动就会有一种源自内在的束缚力,将利益的追求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
孟子的“义利之辩”实质是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这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论辩,在战国利益纷争的年代,企图重新唤起人们对义的重视,揭示出功利原则背后所隐藏的弊端。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观点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观点
孟子对于利和义的观点是辩证、两全的。
他认为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义利并重”,强调以义为先,以利为辅。
他认为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因此,他主张在实现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民的利益,做到合乎礼义、以义待利。
在个人生活中,孟子也强调“崇义尚道”,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实现道德的完美。
他主张舍生取义,为了实现更高的道德价值,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
同时,他也反对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违背道德、不择手段的行为。
在财政思想上,孟子注重“仁义”,强调要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
他主张轻徭役薄税负,让人民能够有足够的收入和时间来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同时,他也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提倡财政支出要合理、透明,让人民能够享受到财政支出的好处。
在会计诚信方面,孟子提倡诚实守信,不做假账,讲求会计诚信。
他认为会计的本质和内涵是真实的、准确的、及时的反映经济收支事项。
因此,会计人员要讲求诚信,遵守职业道德,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总之,孟子认为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的,要以义为先、以利为辅,注重人民的利益和道德价值。
同时,他也提倡财政支出要合理、透明,让人民能够享受到财政支出的好处。
在会计诚信方面,他强调诚实守
信、不做假账、讲求会计诚信。
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哪些

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哪些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道德价值有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孟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包括人性本善、仁爱之心、修养为重、天命思想、君道论等。
一、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观点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具有天生的“善良之心”,是善良和正义的天性。
在孟子看来,人性的根基是仁爱之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同情和关爱他人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是在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和表现的。
孟子认为,如果人坚持和追求自己内心的善良之心,就能养成正直、诚实、宽容、慷慨等美德,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而如果不被外在的利益和偏见所影响,人们就能一直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良之心。
二、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孟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孟子认为,“仁”即爱心、同情心、关心他人,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品质。
孟子在其《孟子·离娄上》中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的特质使人具有同情心和爱心,而且人们对自己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感情源于家庭教育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他提倡人们要坚持仁爱之心,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这样才能体现人性的善良和真正的价值。
三、修养为重在孟子看来,个人的修养是极为关键的。
在孟子的思想中,修养是“养心”,也就是要养成一个健康、正直的心灵,培养美好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
孟子认为,修养的努力应该以个人的内心为出发点,通过自我调整和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为了实现个人的修行和自我完善,他提倡长期的“心学”,即通过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悟出修身立命之道,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
四、天命思想孟子的“天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半边天”说法中。
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和社会地位都是由父母、祖先和天地所赐予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人类受到的影响比自己所掌控的力量更大。
论孟子的义利观

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论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义利学说考察林桂榛内容提要: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孟子;义;利;政治观;生活观;人生观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矛盾。
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
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试就先秦儒家学派的思想大师——孟子的义利学说作一番考察,以期厘清孟子的义利观,并寻找这一思想资源予以我们的现代启示。
一、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共计98次。
如: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之诬民,充塞仁义也。
”(《滕文公下》)⑵“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离娄上》)⑶“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共计10次。
如: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上》)⑵“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万章下》)⑶“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孟子》一书“仁”字共出现157次,“义”字共出现108次,“仁义”一词共出现20次。
)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他的仁义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曰:“叟!不远 远:意动,以…为远
千里而来,亦将有 有以:有用来…办法
以利吾国乎?”
利:使动,使…获利
孟子对曰:“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
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亦:只是 已矣:罢了
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以何,用什么
‘何以利吾国?’ 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大夫曰,‘何以利 士:古介于大夫和士民之间的
吾家?’士庶人曰, 一个阶层
‘何以利吾身?’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上下交征利,而国 危矣。
交:互相 征:索取,求取 而 :表承接,就
乘:兵车
万乘之国,弑其君 弑:子杀父,臣杀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 家:卿大夫
乘之国,弑其君者, 苟:如果
Hale Waihona Puke 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后、先:意动,以…为
焉,千取百焉,不为 后,以…为先
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餍(yàn):满足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如果理性放任, 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我们的生 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由此,我们更需要 孟子的“重义轻利”的崇高思想!认真地呵 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 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 和悲哀的困境吧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先利,不夺不餍。未 仁:名作动,有仁德 而: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却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遗:遗弃,抛弃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义:名作动,讲道义
何必曰利?”
后:意动
亦:只是
重义轻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他主张义, 反对利,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
对于“义”的含义,孟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出入是门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 子已把义提高到人生的根本高度,喻之为“人 路”,它如正确的大道一样,是人们一切行为 的必由之途,把义看作为人生应遵循的依仁而 行的基本道德规范。
孟子将“义”纳入仁政,作为政治经济制度的道德原则, 其义利观服务其政治主张。他认为“仁政”是国家大计, 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实行仁政, 就国泰民安,“仁者无敌于天下”。
义利之辩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货的态度,他说:“非 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 不义。
仁政
孟子认为,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必须依靠 “义”来维持,而不能仰仗“利”来维持。君臣、父子、 兄弟的关系如果靠“义”来维持,家庭就会和睦团结,国 家就会安定统一;如果靠“利”来维持,“去仁义,怀利 以相接”,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
推行“仁政”治国理念。孟子认为推行仁义,制定有利于 生产发展的政策方针,乃国之大道,提出:“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以“仁政”治国。
《孟子》义利观
杨振兴
王 何 必 曰 利
背景纵览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 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 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 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 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 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孟子见梁惠王。 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孟子认为合乎道义的利再大,哪怕是像舜接受尧的天下那 样大的利,也不为过;不合乎道义的利再小,哪怕是一小 筐饭,也不能接受。“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 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孟子以“义”来要求人们对待财物,一方面要求人们恪守 封建礼制规范,保持生产生活上的民主与平等,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孟子对当时赤裸裸的利欲追求,以及统治者剥削 人民的反感和厌恶。孟子反对诸侯的横征暴敛,把诸侯对 人民的掠夺喻之为强盗,斥之为不义。
当你考虑一件事时,是否也会自问“这究 竟有什么用呢?”除了现实上的功利考虑, 是否还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呢?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 骗子真是不胜其多, 不过中国佛教已经把 许多的小骗子归纳于 两个大骗子之中;就 是名和利。
——林语堂
湖北三位大学生 为救两名落水儿童溺 亡,目击者现场拍照: 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 学生遗体被绳子绑着, 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 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 男子,一边拉着绑尸 体的绳子,一边和岸 上的师生谈价要钱。 打捞三具遗体,捞尸 者一共收取了3.6万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