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5年)

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5年)
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5年)

公示

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同年4月,国家商务部确定钦州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为了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发展需要,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文件规定,市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张晓钦为组长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依照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程序,经综合比较,最终确定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的编制任务。

2008年8月16日,自治区建设厅在钦州市组织召开《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5年)》审查会,会议邀请了区直有关部门和区内外知名专家出席,并原则同意规划纲要通过审查。会后,规划编制单位根据自治区建设厅《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会议纪要》和《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5)审查会专家组审查意见》修改完善《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11月2~3日分别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现已完成《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规划成果(报批稿)。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规划公示制度》(暂行)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的规定,现予以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前公示,内容如下:规划编制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主要内容简介及有关

图纸。图纸主要包括: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城市现状及用地评定图,城市总体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和远景发展规划图等。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时间从2008年11月20日至2008年12月4日。公示场所:①《钦州日报》;②钦州市政府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203679.html,;③市建设规划委员会电子屏幕;④钦州电视台。

如对《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年)》规划成果(报批稿)有意见或建议的,请在公示期限内向市建设规划委员会提交书面材料,并请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

联系人:莫玲联系电话:2862009

通信地点:钦州市三沿路11号市建设规划委员会

电子信箱:qzjgw@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203679.html,

特此公示。

附:1、规划编制的依据

2、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主要内容简介

3、有关主要图纸: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城市现状及用地评

定图,城市总体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和远景发展规划

图等。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九

--------------------------------------------------------------

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

修编目的

把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机遇,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加快钦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促进钦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有效指导钦州城乡统筹和中心城市科学发展。

规划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结合钦州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钦州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钦州建设成为具有岭南风格、东盟风情、滨海风光的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

规划修编重点

1、研究跨越式发展的城市目标和定位,突出城市特点,把握城市发展重点,形成城市竞争新优势。

2、协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空间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研究生态保护、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综合协调产业发展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时序,科学安排城镇空间布局。

3、构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特大城市空间框架,合理引导城市紧凑集约发展,建立适应产业发展规律的弹性空间生长模式。

4、建立和优化与城市空间框架相匹配的综合交通体系,构筑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系统,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和客运系统,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合理扩展。

5、营造现代化城市风貌,彰显城市自然与人文特色,建设滨海新城区,塑造宜商、宜居、宜游的城市新形象。

规划依据

1、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规[2005]2号)(5)《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7)《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相关依据

(1)《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2006-2020)》

(2)《广西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十一五规划》

(3)《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4)《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划》

(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7)《广西沿海石油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8)《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2003~2020)》

(9)《钦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10)《钦州市工业重点产业“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

(11)《钦州规划综合研究报告》

(12)《钦州市海洋功能区划》

(13)《钦州市保税港区总体规划》

(14)《钦州市沿海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15)其它相关规划

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2008年——2025年,近期:2008年——2012年;中期:2013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25年;远景:X年。

2、规划范围

市域:包括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两区两县,总面积约10843平方公里。

规划区:包括钦州中心城区、大垌镇、久隆镇、康熙岭镇、东场镇、大番坡镇、犀牛脚镇、龙门港镇,陆域总面积144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带状滨海地带,钦防铁路和钦北铁路以南、进港公路以西至茅尾海,以及鹿耳环江以西,对坎龙水库、金窝水库以南至钦州湾,总面积约372平方公里。

城市定位

开放钦州:面向中国-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大西南开发开放的前沿阵地。

现代钦州:北部湾临海核心工业区,经济充满活力、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

特色钦州:具有岭南风格、东盟风情、滨海风光的宜商宜居城市。

城市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2年):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拉开,以滨海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得到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得到大力发展,保税港区运作良好,钦州成为北部湾地区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出口加工基地。

中期目标(2020年):基本形成主城区、茅尾海滨海新城、港区一体化互动发展的新格局。钦州成为面向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的专业服务中心,综合发展的开放城市。

远期目标(2025年):以发展大型临海工业、港口物流,为城市、港口服务的第三产业和以滨海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等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具有岭南风格、东盟风情、滨海风光的宜商宜居城市。

城市总体发展策略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层面对钦州的发展要求,以港兴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壮大县域经济,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改善民生,全面推进以“开放钦州、现代钦州、特色钦州”为中心的和谐钦州建设,全力推动钦州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城市性质

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北部湾沿海生产性服务中心、港口工业城市。

城市职能

以港口和保税港区为依托,建成服务大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保障基地,北部湾沿海生产性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体育等专业性服务中心,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城市规模

1、市域

户籍人口:现状(2007年)355.99万,近期(2012年)375万,中期(2020)400万,远期(2025年)410万;

常住人口:现状(2007年)319.99万,近期(2012年)340万,中期(2020)420万,远期(2025年)450万;

城镇人口:现状(2007年)98.24万,近期(2012年)136万,中期(2020)218.4万,远期(2025年)270万。

2、中心城区

人口规模:远期(2025)年130万人,其中:主城区75万人,茅尾海滨海新城区28万人,钦州港区27万人。

建设用地规模:远期(2025年)234.97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面积7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98平方米(扣除填海面积)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城乡统筹发展思路

以城带乡、以工补农,通过城镇和工业的集聚发展带动乡村地区劳动力转移

和乡村地区的发展;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规划集中布局的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延伸,辐射带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以乡促城,加快农业产业化、特色化步伐,促进资源整合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协调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2、城镇发展战略

加强区域城镇发展协调,以钦州港及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带动,强化钦州中心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发展灵山和浦北县城,构筑县域综合性中心;积极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优越的重点镇,集聚发展工业,提升城镇功能;完善一般镇配套设施,服务周边农村。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一般镇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开放式的城镇组织体系。

3、乡村发展战略

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整合乡村土地资源,促进乡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提高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因地制宜,建设特色村庄。

城镇发展战略

实施“港口带动,区域统筹,强化中心,跨越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协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2年)40%,中期(2020)52%,远期(2025年)60%。

城镇职能结构

规划钦州市城镇职能结构分成四级,即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含4个农场),城镇职能分为综合型、工业交通型、工贸型、旅游服务型和集贸型。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2025年)

职能等级职能类型城镇名称

1中心城市综合型中心城区

2县城综合型灵山县城、浦北县城

3重点镇旅游服务型犀牛脚镇

工业交通型大垌镇、大寺镇、那丽镇、寨圩镇、张黄镇工贸型小董镇、陆屋镇、久隆镇、檀圩镇、那蒙镇

4一般镇旅游服务型贵台镇、大直镇、板城镇、烟墩镇、龙门镇集贸型其它城镇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以1个大城市(中心城市)、1个中等城市(灵山县城)、8个小城市(镇)、43个乡镇和4个农场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2025年钦州市城镇规模等级一览表

规模等级城镇数

(个)

城镇总人

(万人)

城镇名称

>50万1130钦州中心城区(主城区、茅尾海滨海新城和钦州港区)20~50万140灵山县城(40)

5~20万860浦北县城(15)

犀牛脚镇(10)、大垌镇(10)、大寺镇、小董镇、那丽镇、陆屋镇、张黄镇

<5万4340那蒙镇、檀圩镇、寨圩镇、那彭镇、平吉镇、青塘镇、

板城镇、贵台镇、石塘镇、平南镇、烟墩镇、那隆镇、

三隆镇、太平镇、沙坪镇、武利镇、北通镇、乐民镇、

久隆镇、东场镇、那思镇、长滩镇、新棠镇、丰塘镇、

平山镇、旧州镇、文利镇、伯劳镇、石埇镇、安石镇、

大成镇、三合镇、福旺镇、六硍镇、平睦镇、官垌镇、

白石水镇、黄屋屯镇、龙门港镇、康熙岭镇、大番坡镇、大直镇、龙门镇、华山农场、东方农场、新光农场、丽光农场

合计53270

市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规划形成“一区、三轴”的城镇空间格局。

1、一区:钦州都市发展区

包括钦州中心城区,大垌皇马工业集中区,东场水源保护区等,为统筹城乡发展、辐射带动全市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以港口、工业、城市为发展重点,规划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

2、三轴:一主两副

主轴:为南北城镇发展轴,依托南北高速、六景高速、325国道和南钦铁路等构成的交通走廊,发展成为人口产业密集、分工合作密切、基础设施通道密布的城镇发展轴线,为钦州对接南宁、面向粤港澳和东盟地区的重要经济联系通道。沿线重点集聚发展临港工业、加工制造业、集装箱物流业,合理引导小城镇和产业区空间布局。

两副轴:包括灵山城镇发展轴和浦北城镇发展轴。

灵山城镇发展轴:由钦州市主城区经陆屋和灵山县城向寨圩方向的发展轴,依托钦州至灵山的交通走廊,促进灵山、钦南区人口、产业向该轴线地区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加强与钦州中心城区,特别是钦州港区的产业发展和相关功能配套,培育为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新增长点。

浦北城镇发展轴:由寨圩经浦北县城至泉水方向的发展轴,依托经过县域南北向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加强与北海和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培育轴线地区的城镇和工业园区,成为承接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重要增长点。

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面向东盟、辐射大西南,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骨架,以沿海港口、重要枢纽为节点,多方式、集约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区域目标: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我国沿海主要航运中心之一,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门户城市。

省级目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主要的交通口岸、北部湾经济区交通主枢纽。

市域目标:构建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之间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络。

1、公路

规划形成“一环五射一纵一横”的高速网络布局。

规划13条一级公路,16条二级公路和6条主要三级公路。

2、铁路

规划4条铁路干线:南防铁路、钦黎铁路、钦北铁路、钦港铁路。

规划预留钦(州)防(城)城际轨道、钦(州)北(海)城际轨道。

3、内河航道与港口

按照国家三级标准疏浚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航道维持现状等级不变。

规划形成“三大港区、三小港区、两小港点”的港区布局体系;“三大港区” :钦州湾西、中、东港区、,“三小港区”:茅岭港区、沙井港区、那丽港区,“两小港点”:东场港点、沙坪港点。

市域空间管制

禁建区:包括水源保护区、湿地、基本农田、陡坡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

限建区:以小流域边界为划分单元,以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为基础,结合城镇发展要求,包括一般镇、一般农田、生态较敏感区域。

适建区:包括都市发展区、重点镇发展用地以及工业区所在地。

旅游发展规划

目标定位:以江海湖岛、自然山林、英雄文化和陶艺文化为特色,以海洋生态旅游、滨海休闲度假、山林养生旅游、民俗文化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泛北部湾重要滨海旅游集散中心。

布局结构:“一带三片三基地”。一带:指滨海旅游带;三片:指自然山林游赏片、民俗文化观光片、生态田园体验片三大旅游空间;三基地:钦州主城区、三娘湾旅游区和灵山县城三个综合性旅游服务基地。

规划区“四区”划定

1、四区划定

禁建区:以生态高敏感区为基础,增加需要严格保护的基本农田。

限建区:以生态中敏感区为基础,增加一般镇发展区域和三娘湾旅游度假区。

适建区:以生态低敏感区为基础,增加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和规划工业区用地。

已建区:即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约92.25平方公里(包括填海区14.25平方公里,不计入比例测算),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5.41%。

2、分区管制政策

禁建区:禁建区范围内禁止与生态保护不相协调的建设行为。

限建区:限建区以预留控制为主。需在该区进行建设时,应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落实生态补偿措施。

适建区:应注重与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格局的协调,具体地块的开发与建设指标应遵循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坚持集约发展。新开发地区发挥交通引导作用,循序进行市政公用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已建区:注重梳理内部空间,通过用地布局调整和功能疏解,控制合理的建筑密度和人口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结合传统风貌区的保护,对老城实施有机更新。加强公共设施配套和绿化建设,逐步完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倡公交优先的交通政策。

城市发展方向

主城区发展方向为东拓、南进、向海发展。港区发展方向为向东。在主城区和港区之间茅尾海东北沿岸建设滨海新城。

中心城区总体布局形态

以快速交通相联系,以滨海山环的自然生态格局为依托,形成“一城两区”带状组团式结构。其中“一城”为主城区,“两区”为茅尾海滨海新城区和港区。各组团间以山体绿地为生态隔离。

主城区:口规模为75万人,用地规模为86平方公里;城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临港产业配套工业、加工制造业基地。其中河西地区进行适度改造和提升,优化功能与布局。河东地区为主导拓展区,完善行政中心,结合主城区南拓建设新城市中心。

茅尾海滨海新城区:人口规模为28万人,用地规模为27平方公里;北部湾沿海生产性服务中心;依托钦州临港工业及保税港区,发展服务于北部湾沿海地区的商务办公、科技研发、金融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由近海走向临海,突出滨海景观优势,打造具有滨海城市特色的宜居新城。

港区:人口规模为27万人,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西港区以石化产业区为主,中港区主要为港口码头、临港工业及保税物流、贸易加工区和配套居住服务区。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3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1、城市中心

城市商业中心:白石湖周边并向北延伸联系老城区中心的集中区域,以商务

办公、商业金融、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为主。

城市文化体育中心:位于市行政信息中心南侧,依托“八大场馆”建设,打造集科技博览、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竞赛等功能为一体的市级文化、体育中心。

茅尾海滨海新城中心:位于滨海新城核心位置,同时也是区域性商务中心,以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商务、科技研发等功能为主,同时布置大型会展、体育设施,服务于整个北部湾地区。

2、片区中心

以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分担部分市级公共配套设施。规划7处片区中心,分别为白海豚广场片区中心、水东片区中心、城南片区中心、城西片区中心、沙坡片区中心、大龙岭片区中心、港区中心,考虑远景发展需要,在三娘湾配套区预留一个片区中心。

3、社区中心

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

综合交通

1、规划目标

减量有序:实现交通需求减量、主城区交通运行有序、茅尾海滨海新城交通宁静、港区交通畅达。

外畅内达:建成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结构和谐:形成以公交、步行为主导,其他交通方式有机相融的交通方式结构。

集约高效:创造体现滨海港口城市特色的集约高效交通模式。

2、对外交通

铁路站场:中心城区共设置7个主要铁路场站,为钦州市火车站、钦州市火车东站、城际铁路火车南站、市郊铁路滨海新城站、西港区火车站、市郊铁路港区站、中港区火车站。

公路客运站:3主、4副、2个旅游集散中心。

3、城市道路交通

针对组团城市结构,形成南北向客货分离的主干路体系。

①快速路

形成“两横两纵”的快速路系统。“两横”:金海湾大道、北部湾大道;“两纵”:进港大道、疏港大道。

②主干路

主城区:“八横八纵一环”的主干路布局结构。

茅尾海滨海新城区:“九横六纵”的主干路布局结构。

港区:西港区的主干路呈“四横两纵”布局结构,中港区的主干路呈“五横四纵”布局结构。

③次干路

主城区采用方格网布局型式,茅尾海滨海新城采用环状加方格网的次干路网络,港区以港口和产业用地为主,除居住配套区外,适当降低次干路密度。

4、公共交通

发展目标: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4标台,公交线网总体密度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居民5分钟到达公交车站。

公交走廊:规划形成“三横三纵”的公交走廊结构。“三纵”:沙井大道、钦州湾大道-安州大道、扬帆大道;“三横”:金海湾大道、新城大道、金鼓大道。

出租车:远期钦州中心城区的出租车规模为3000-3600辆。

5、港口

定位:服务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大西南和北部湾沿海大宗散货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运输枢纽港。以大宗散货和外贸物资运输为主,内外贸结合、商工贸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

吞吐量预测:预测钦州港2025年货物吞吐量规模为1.4亿吨(2020年为0.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400万TEU(2020年为200万TEU)。

港口布局:划分为3个大港区、3个小港区和2个小港点。主要港区分别为西港区、中港区和东港区,小港区分别为茅岭港区、沙井港区和那丽港区,小港点分别为东场、沙坪等港点。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目标:将钦州市建成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水资源、文物古迹合理保护利用,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具有钦州风韵的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指标:中心城区规划绿地2353.4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61%;其中公共绿地1700.3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4.17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

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生态基质——绿水廊道——绿色斑块”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格局,构建“山林海韵城相依、蓝脉绿廊绘钦州”的绿地系统总体框架。

旧城区更新与历史保护

1、旧城区范围

西至西干渠,北到南珠大街,东达钦江,南至大榄江,面积约222公顷。

2、旧城更新措施

(1)功能提升

通过逐步疏解旧城区的第二产业和部分公共职能,置换部分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积极发展适合旧城区特色商业空间,恢复旧城区的活力。保留部分原住民,延续旧城区的民俗民风与市井文化。

(2)交通疏导

在旧城区周边设立交通性主干路和交通转换设施,疏解经过旧城区的穿越性交通。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逐步限制机动车交通。采用单向行驶、分时行驶等交通管制措施。合理确定社会停车设施的布点和规模。

(3)有机更新

采取小规模渐进性的更新改造模式。制定科学的建筑更新模式与保护修缮标准,逐步改造危房、旧房,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4)基础设施先导

结合主要道路的改造进行市政管网的更换。

近期建设规划

近期发展目标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事业更加进步、环境更加友好,城市功能进一步改善、加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GDP700亿元,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18:54:28,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为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为6000元。

近期建设重点

1、主城区:

①完善钦江以西老城区路网,加强背街小巷的整治与改造,建设钦江一河两路,子材西大街向西延伸,南珠西大街西延,开工建设环城西路,建设沙井大道沟通主城区、茅尾海滨海新城与港区;疏解钦江以西地区交通,子材西大街向东延伸跨越钦江,并继续建设子材东大街;完善钦江以东地区的路网,建设蓬莱北大道、开工建设环城北路与环城东路,向北打通扬帆大道接环城北路,向南延伸至滨海新城。近期启动钦港铁路改造与新建工程,改造与新建同时进行,原钦港铁路暂时保持货运功能。

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人民路区域、钦州湾广场区域商业中心,新区结合行政信息中心,继续推进钦州市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训练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八大场馆工程建设,有效带动新区的发展。同时,加强市场建设,包括北美商贸城、德营市场、黎合江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建设。另外,拓展西部现状教育科研用地。

③逐步改造“城中村”,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化建设与管理,在新区建设几个大型居住区。

④结合钦江两岸建设进行旧城更新与保护,并建设绿化带、城市绿地广场、景观道路、公园等。

⑤建设小江工业园、黎合江工业园、大田工业园,吸纳城区搬迁改造的工业项目。

⑥完善和提高城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主城区第一水厂改扩建工程3万立方米/日,新建第二水厂。重点建设220kV高沙变,主变容量1×150MV A,完善主城区天然气管道。

2、茅尾海滨海新城

①启动滨海新城建设,拉开滨海新城的道路框架,重点建设沙井大道、扬帆大道几条纵向的交通性主干路。开工建设新城大道与中央大街,作为滨海新城的横向主干路。结合钦港铁路的改造,建设滨海新城市郊铁路场站。

②在江口村处建设主要为港区提供生活配套的居住用地。

③着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滨海新城污水处理厂。建设220kV亚江变,主变容量1×150MV A。

3、港区

①依托金谷石化产业园区、金光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主要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建设保税港区。对于中石油炼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生活用地予以拆迁,启动金光综合产业园区内的生活配套区。

②结合钦港铁路的改建工程,建设钦州港火车北站与火车南站,以完善港口的客运联系通道及货物集疏运通道。建设北部湾大道、六景高速公路以及钦州

港疏港大道,推进三墩作业区的建设。

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金光水厂及管网工程,扩建钦州港第二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续建从金窝水库分别到金鼓江、大榄坪的原水集中输送管道,建成大风江调水工程,使大型临海工业园区供水能力达55万吨/日;建设郁江调水工程。新建港区污水处理厂和金光污水处理厂。建设北部湾电厂,一期规模2×100万千瓦;钦州港燃煤电厂二期工程,规模2×100万千瓦,同时建设钦州港燃煤电厂至500kV久隆变的高压线路。建设1座220kV三娘湾变,主变容量1×180MV A。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27 学分:4.0 总学时:136 大纲执笔人:彭震伟大纲审核人:赵民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课程设计,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此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乡问题的能力,掌握协调和综合处理城乡问题的规划方法,并且学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的具体操作能力,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要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结合实践性规划项目组织施教。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实际或虚拟的工程项目来拟定。所选项目要体现城市总体规划任务的性质,规模和深度要适当,要使学生可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作业,实现教学要求。 作为教学案例的规划项目应当根据可能条件在以下的范围内选择: 1.中、小城市或规模较大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或调整; 2.大、中城市的分区规划编制或调整; 3.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其中应当包括建制镇、县城等城镇或城市规划的编制或调整; 4.其它涉及城市或分区发展目标、规模、总体布局研究的专项性规划编制或调整的项目。 课程设计的题目原则上只能是一个,并应在上一学期末基本确定。如需修改设计题目,或因特殊情况需增加教学和设计题目,则应经教学小组讨论通过,并报教学系主任同意。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为适应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要求,应专门安排乡村规划的教学。乡村规划的对象,可以选择总体规划案例所在地,也可以另行在更具教学针对性且便于搜集资料地点。

三、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包括现场实习教学和课堂教学两个阶段,其中,实习教学包括理论讲座和现场调查两部分内容,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讲座和指导改图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个别指导和理论性授课的方式相结合,学生在完成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以集体合作和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式相结合。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按以下3个环节组织教学内容: (一)现场实习 1.现场实习的主要教学内容 (1)总体规划相关基础资料的全面调查和分析; (2)基础资料调查分析成果的文字、图纸和口头表达; (3)初步提出规划的思路或方案设想,作为对调查工作的反馈。 2.教学要求 每个学生在掌握自己调查部分的内容的同时,应全面掌握整个城市 及的各方面情况,保证对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各个方面和保个 环节的了解。 3.实习阶段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实习阶段应完成总体规划现状资料编写,包括现状图 与基础资料汇编,具体内容在必要时可以合并或作进一步的细分, 其深度要求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项目所在城市及所在 省的有关规定。 乡村规划的现状资料编写应包括现状图、照片与基础资料汇编,深 度应参考符合乡村规划编制要求,宜参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 行)》、《镇规划标准》、《镇(乡)域规划导则》、《村庄整治技术规 范》,以及所在地的有关规定。 (二)理论讲座 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辅以较有针对性的理论课教学。理论课分为基本专题和选讲专题,后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增减。 1.基本专题如下: (1)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调整的任务、主要内容和法定程序; (2)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城乡统筹的内容以及方法; (3) 村镇规划的编制方法; (4)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5)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1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 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 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 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 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6、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评估标准》是检查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情况的系统化指标, 也是检验城市规划课程安排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我校统合所有课程,调整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课程针对具体智力条目在教学中所负担的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1. 主授课程:解决具体条款的专业核心知识内容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 2. 辅助课程:提供相关知识与背景,支撑主授内容; 3. 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过程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 课程相互关系见附表 : 《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所作课程安排总表》针对课程在不同学习内容所担负的不同角色, 系统分配和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城市规划设计方面 ⑴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的教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安排上分两类课程一个环节, 两类课程由理论方面的主授课程和辅助课程组成, 首先通过主授课堂讲授, 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规划目的、任务, 掌握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 同时通过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的相关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原则。其次以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结合一定的实践课程, 构成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规划中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课程的安排有: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导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居住环境规划原理》辅助课程:《区域规划概论》、《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史》、《社会学》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⑵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 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二方面途径, 一方面专门开设有关原理和知识课程进行课堂讲授, 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理和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规划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浅到深,从小到大, 使学生有能力参与区域分析及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构思方法,从确定目标,提出优选方案,制定文件图纸,到审批、实施,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课程安排如下: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原理》、 辅助课程:《居住环境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工程地质》、《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⑶综合分析与组织方面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为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方案》(国发〔X〕73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X〕4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发改高技〔X〕1770号)、《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智慧X”试点工作的意见》(X政办发〔X〕3号)和《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X 政办字〔X〕17号)等文件精神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直接关系群众生活、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在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性任务。 (一)必要性 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是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

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 与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更加注重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信息驱动社会资源的再组织和再分配,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挖掘数据这一核心资源的价值,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兴业态发展,提升城市发展动能;更加注重城市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保障城市信息数据安全;更加注重X便民,“以人为本”成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 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快速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具备互联互通、充分整合、协同运作、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可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可视化、城市管理过程的可控化和城市管理结果的可考化。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可促进政府服务方式向“全天候多维度主动式服务”转变,即主动地、不间断地为城乡居民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促进经济活动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生态模式。 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新型智慧城市是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和突破点。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助推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促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试行)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课程大纲】《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英文):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编号:14351145 课程学分:3.5学分 课程总学时:5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在明确未来一定时期城市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同时,也要对长远发展有所估计,留有充分的弹性。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位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技术问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 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内容、编制原则与步骤,通过介绍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原理,掌握城市规划的任务与编制,城市各组成要素与布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街道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等。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问题。具体的内容有城市的产生和

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城市各组成要素的布局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等,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背景知识与基本内容,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内容与方法;培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调查分析、初步设计、文字处理与语言表达等能力;训练学生树立区域观、生态观、文化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协调和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且学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的具体操作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的能力,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为城市规划培养专业人才。 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所授知识,在对城市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和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的形态,并对城市各类用地和设施进行统筹安排。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侧重于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内容与程序;了解城市社会经济、用地、交通工程等要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了解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与法规;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汇总的能力和协调各专业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规划文件编写与方案介绍、交流的能力。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8, 6(5), 349-353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203679.html,/journal/ce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110203679.html,/10.12677/ces.2018.65056 Education Reform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Fang Zheng, Zhiling Zhu, Xinshuai Ma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Sep. 21st, 2018; accepted: Oct. 5th, 2018; published: Oct. 12th, 2018 Abstract With Habitat III holding and The New Urban Agenda publishing,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ch as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ew requirement for of urban master planning compilation, education reform for urban master planning curriculum is extremely urgent. This study proposes four fields, like content of courses, teacher troop,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tion, by integrating new urban development models, new da-ta and technology, and new ideas in the contents, depending on multiple types of teachers, using various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to realize multiple aims. These aims can be classified as theoretical recognition and methodology applic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synthetic analysis, oral expression, PPT making and map drawing, and group cooperation. Thus, the students can cope well with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New Era, Urban Master Planning, Education Reform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郑芳,朱志玲,满新帅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2日 摘要 随着2016年“人居三”的召开及《新城市议程》的提出,大数据、物联网等数据及技术革新,及国内城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

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模板】

附件: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工作,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现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制定如下标准: 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 其中,附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审查意见、规划公示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市政府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意见、规划修编大事记、规划编制单位内部技术审查会纪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的记录文件。 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一律采用A4纸规格装订,规划图纸一律按照A3纸规格成图,并折叠成A4纸规格装订。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在文本中明确,并采用黑体字加下划线表示。 二、总体规划成果审查的主要内容 凡提请省规委会、政府常务会审议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完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城市政府应当组织编写专门的汇报材料,并制作PPT(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汇报稿。设区市按照20分钟汇报时间准备,县级市按照15分钟准备。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城市定位 在简要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规划修编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

1、明确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规划到2010年、2020年市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明确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3、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以及重要的社会服务设施,提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4、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范围。 5、县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还应当编制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专章,确定市域村庄发展的控制原则和措施,提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和用地整合的意见,明确市域现状及规划调整后的村庄数量。 6、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城市还应当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增加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的专章。 (三)中心XX区规划 1、分析中心XX区用地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2、确定中心XX区规划到2010年、2020年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3、确定中心XX区的总体布局结构,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 4、确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其中,居住用地规划统一调整为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分别提出2010年、2020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居住人口和用地布局。提出XX区内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改善的目标、措施和步骤。 5、确定中心XX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出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商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6、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明确城市道路网结构,提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等规划指标。明确城市主干路功能和城市对外交通联系。 -2-

控制性详细规划复习课程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与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绿地率是指一定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块总面积的比例。 用地面积是指建设项目报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用地规划许可后,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测量确定的建设用地土地面积。 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容积率是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住宅建筑面积毛容积率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绿地率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建筑限高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 建筑后退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 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城市规划特别是在详细规划中对建筑间距有很严格的要求。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或大寒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消防间距指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千人指标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例如:中小学生以每千居民有多少座位计算。 我国城市规划可以分为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总体规划被视为战略层面,详细规划属操作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