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三峡之秋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 三母亲河《三峡之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三母亲河《三峡之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热爱长江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积累美词佳句。
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感受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效果。
3.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我把“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气象万千的特点”这个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感悟夜晚部分作为本课的体会难点。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3重点难点1、“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气象万千的特点”这个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2、感悟夜晚部分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回忆导入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对三峡的认识。
2【讲授】(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播放三峡的视频,让同学们谈谈看完视频后最难忘的是什么?接着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
3【讲授】(二)自主学习、交流感悟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学习不同时间的三峡,分成四个小组感受三峡不同时间的美,分析作者的写法和不同的修辞方法。
在讨论的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课文的意境美,体会语言的文字美。
4【讲授】(三)精读探究、感受美景学生分组汇报走进不同时间的三峡所发现的三峡美,并有感情地读出来。
教师相应板书。
1、三峡的早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当你沐浴在早晨的三峡中,你最想做的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同学们能够抓住三峡早晨明丽的特点,感受三峡早晨之美。
然后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轻快的感觉。
2、三峡的中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能够说出三峡中午的感受,这时适时提问哪个词用得好?从“金鳞巨蟒”这个比喻形象生动,既写出了中午三峡的颜色和形态,更突出了长江的雄伟气势,显出热烈的气氛。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三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三篇篇一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教学目标: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领略美景学生学习过程一、导语: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
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
(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
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 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三、品析美点1、布置任务(投影):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峡之秋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峡之秋北师大版教学目的1、积聚词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风景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风景的。
教学预备1、布置先生课前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预备三峡的风景图片,课堂教学课件。
课时布置两课时课时一教学进程一、设疑自探1、情形引入播放一些三峡的景色图片,让大家猜这是哪里,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用自己的言语描画一下你眼中的这个中央。
〔风景优美、壮观、美丽等〕2、刚才我们看到的图片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那里群山屹立,雄奇绚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
明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三峡之秋。
依据课文标题,你能想到什么呢?预设:1、三峡是什么样的呢?2、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作者不写三峡其他的时节?3、课文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的三峡的秋天?4、三峡之秋有什么魅力?二、解疑合探1、自在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初读课文后不懂的效果。
4、师生共同梳理有价值的效果并出示。
如:①说一说课文是依照什么样的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早晨、半夜、下午、夜晚;时间顺序〕三、质疑再探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写橘柚树呢?他想通知我们什么?看三峡的春色,就要看〝大江两岸的橘柚树〞。
它们的叶子绿得发黑,累累果实变黄并显显露来分收回幽香的时分,三峡秋天的气息最浓郁——〝成熟〞了。
3三峡从半夜到下午的风景描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明暗、动态的变化,体会长江的千变万化〕四、拓展运用1、填空〔〕的峭壁〔〕的果实〔〕的黄昏〔〕的小溪〔〕的气息〔〕的光芒〔〕的露水〔〕的秋天2、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从早晨、半夜、下午到夜晚的美丽风景,讴歌了三峡的颜色明丽、气候万千,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第一二课时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赛教课优秀课件

多音字
辨读:léi(果实累累) lěi(积累) lèi(劳累) 运用: 秋天到了,累累( léi )的果实挂满枝头。 成功源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 lěi )。 我为劳累( lèi )了一整天的爸爸捧上一杯热茶。
时令(shílìnɡ):季节。 摇曳(yáo yè):摇荡。 陡峭(dǒu qiào):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明丽(mínɡ lì):(景物)明净美丽。 清冽(qīnɡ liè):清冷;清凉。陡立(dǒu lì):(山峰等)直立 。 呼啸(hū xiào):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凌空(línɡ kōnɡ):高高的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 棉 )( 棉花 )
四、中秋这天,三峡景物早晨的特点是( 明丽 ); 中午的特点是( 热情奔放 );下午的特点是 ( 平静、明亮 );夜晚的特点是( 静谧、优美 )。
谢谢!
课文朗读
yáo yè( 摇曳 )
wǎn ruò( 宛若 )
hū xiào ( 呼啸 ) sù jǐní ( 素锦 )
二、课文按照( 时间 )顺序写三峡之秋的景
色,用了总→( 分 )→( 总 )的结构方式 。
三、给下面的字换一个部首组成新字,并分别组 词。
峭 ( 陡峭 )
锦 ( 锦绣 )
( 俏 )( 俏皮 )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了 一天当中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三峡的景物的 特点,文中第②至⑤段的首句都做了提示。
1、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课文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的?
精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美丽迷人,如诗如画。 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三峡之秋的景 色的,依次写了早晨、中午、黄昏、夜 晚的不同景色。
再读课文 1.第①段中作者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写三峡景
六年级上册《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处理1、六年级既要升华五年级的课程目标,又要兼顾与初中的衔接。
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都以“长江”和“黄河”为主题,本课与其它三篇课文形成了灿烂的母亲河文化。
2、《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按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以优美大气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长江三峡中秋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方纪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3、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将“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以此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由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的写作顺序。
(2)精读课文,体会三峡秋天的美景,领悟作者写景方法。
(3)赏读课文,有感情朗读,与作者情感共鸣,品味优美语言。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读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形象描绘出不同景物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平时习作不能把事物写具体的现状,所以我把“作者是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我将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求发展”为主导思想,采用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三峡之秋》优质教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课叙述顺序为时间顺序,学生便于理解,并且可以将以往的知识同化过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都存在着差异。
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强,善于交流,乐于交流;而有一些学生只能初步感知一些浅显的内容,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中,应关注个体差异,关注他们不同的需求,以利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启发学生主动,具体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体会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的三峡秋景的样子及其意境,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
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
教师酌情补充:长江三峡是长江中最为壮美雄奇和幽深秀丽的一段大峡谷,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近200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段组成,总称为长江三峡。
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二、检查预习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学生互相解词: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
北师大版六语上《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对三峡热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写作顺序;2、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放三峡VCD。
三、新授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
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1、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
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
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
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朦胧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
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比喻句
作业设计: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2.预习下一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