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底关系理论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图底关系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图底关系作者:裴媛媛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第01期摘要:图底关系一直是备受艺术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与底的辩证分析,探讨了图与底关系的视知觉原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底关系格式塔视觉僵持一、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图与底关系的研究“图底”是一个术语,它属于心理学研究及视觉心理研究。
而它正式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来自格式塔知觉理论。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饶有兴趣地发现,继“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又被文艺批评界“引进”而来的,作为分析和鉴赏文艺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
较早地将格式塔心理学说用于文艺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是阿恩海姆,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分析了构成“形”的种种要素,其中谈到空间呈现时,他通过大量的绘画艺术品实例的剖析,在艺术作品特定的空间呈现中,有些因素会促使某些部分被视为处于底基上面的“图形” ,而有些部分则被视为图形下面的“底基”关系构成的分析,是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问题。
阿恩海姆曾认为:“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式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背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运用了视觉最基本的组织原则正负空间的表现。
二、图与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平面设计突出表现的是它的视觉元素,对其空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说成是视觉元素与其反衬部分的关系,通常把视觉中心定义为图,而把它的反衬部分界定为底。
设计师充分发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性,寻找新颖独特而富魅力的表现形式。
是来源于“相互排斥、相互统一”的这一物理学原理,而正是因为这种相互对抗性、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同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
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例如:小孩子经常玩的拼图及智力游戏,和众所周知的道教太极八卦图形。
如荷兰画家埃舍尔穷尽其毕生精力,创作了大量具有哲理、数理的名作,为我们揭示了图底之间相互转换的奥秘,观者无不为他精妙的构思所吸引。
城市设计案例合集

必要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活动,如上学、上
班、购物、候车等,并且这种活动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大。
自发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这类活动只有在环境条件恰
BREADPPTDESIGN
15
案例分析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开敞空间的层级和 服务半径: 威尼斯的公共空间 并非是集中聚集或 随机散步在城市中, 而是按照城市具体 的需要将主要开敞 空间的尺度、数量 及位置等合理的配 置与设置。
BREADPPTDESIGN
16
案例分析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BREADPPTDESIGN
11
案例分析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实体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图形多样性:威尼斯城市中公众无法到达的实体空间 的图形是丰富多样的,基本都具有图形的完整性。而人们可以通达的公共空 间的多样性由实体空间侧面体现。
BREADPPTDESIGN
12
案例分析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③人与场所的互动
迎合需求:具体体现在幵放空间的规划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提供等方面。
其次,使用者从使用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或产生不满情绪等主观意识要反映 到开放空间未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过程中。
BREADPPTDESIGN
26
场所营造的影响因素
①可达性:
行动可达性(车行与步行)、心理感知可达性(是否可便捷到达)
展相结合、区域内交通不畅、卫生条件差、 建筑形象不统一,缺少商业、餐饮等基本服 务设施。
浅析建筑外立面中图底关系的视觉深度现象

浅析建筑外立面中图底关系的视觉深度现象作者:陈琰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图底关系是视知觉的基础,在建筑外立面中作为“图形”和“背景”的视觉元素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
本文用视知觉理论来阐述建筑外立面视觉深度产生的缘由,并对各种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此启发建筑设计的新思维。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图底关系;视觉深度一、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关系其实就是指一个封闭面与一个与其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空间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封闭的面被看做“图”,而未封闭的另一面容易看做“底”;处于较小面积的面称为“图”,较大面积的面称为“底”;质感较为硬的叫做“图”,相反看着柔软的被看做“底”;对于颜色而言,光波较长给人坚定结实的感觉,距离也较近,而光波短的常被看做“底”等等。
二、视觉如何感知到深度人眼睛看见的图案或者色彩,都是视觉图像自身反射的或是发出的光经过视觉系统最后落于视网膜的现象。
因为人有视知觉的简洁性和日常知识,所以人们知道自己的认知空间是三维的空间。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一个图示,要呈现出它的三维性,就必须被看做是三维情景的投射性图形,同时,这个三维情境所具有的结构要比一个二维情境所具有的结构还要简洁。
”阿恩海姆也说过“一个人目前所观看到的内容,只不过是他曾经观看过的内容的产物而已。
”所以,人们对于以往感知过的类似事物今日又重现的现象发生时,曾经的认知会影响人类的思想。
综上,视觉深度产生。
三、建筑外立面中的视觉深度变化3.1图底关系体现的视觉深度上文所述的图底关系构成多数在二维空间中产生,但如果我们从图底关系的概念入手探究其构成形式和组织形式时,就需要用到“深度”这一概念。
只是在二维空间的图底关系是一种力度较弱的深度。
当人们把一个或是一组视觉元素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作为图形的时候,已经把它们看作是在背景之上,而背景在图形下的并不是缺失的,而是延伸过去,将图形的区域补上,图形在前,背景在后,两者重叠,这其实已经在大脑中产生了空间维度的概念,只是这个三维的程度比较弱罢了。
徽州古民居的图底关系研究与启示

从建筑组构来看,徽州古民居多由 “ 三合院”单元及附
属的偏厅、别院组合而成,每种组成要素都有其 自 身的图底 研究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人性化建设也具有重要借 关系,它们就像整个古民居 的细胞一样 ,是由各种各样的 “ 图底”共 同组成整体的民居空间组合。每个单元不仅有 自
作者简 介:陈 虹宇 ( 1 9 8 0 一 ) ,男 ,辽宁人 ,硕士 ,浙 江工 业 大学 之江学 院 ,助 教 ,研 究方 向:设计 艺术学 、建筑 与环境 艺
术。
己的需求,又必须统一在整体民居之中。表面上看,民居的
空间形态是 众 “ 图底 ”的 “ 集合 构成 ”;实际上,则是根据 封 建礼制 以及 理学进行 有机组合而 成 。如主体 建筑 是 由明间 厅堂和两侧 厢房三 间,外加天井 组成 。礼制 的限制让人们 找
的、 “ 有意义”的也易被看作是图;在特定条件下还会出现 图底反转和共生。图与底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 。 阿恩海姆 认为 , “ 在这个世 界上 ,一切事物 的呈现都 要
指留白的部分 ( 底)和着墨的景物 ( 图)一样,共 同组成一 幅传统国画艺术的整体。又如行书或草书的每个字的形态看
安画派、徽派建筑等文化 艺术都蕴涵着深厚 的地域文化 内 涵。徽州古民居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历经数百年的
演变 与进化 ,最终形成 了与 自 然 环境 、社会 环境相协 调的 良 好关系 。
徽州人利用 这些物质 要素 ,创造 出 了各种适合 人们生产 生活
的人居空间环境。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民居建筑和附属建筑 视为 “ 图”;而建筑实体所 围合而成 的天井或院落空间即 是 “ 底”。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徽州民居空间的整体,并且
城市设计案例合集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13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实体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比例
14
②威尼斯——街道和广场是生活的场所
开敞空间的合理性:
威尼斯的公共空间 并非是集中聚集或 随机散步在城市中, 而是按照城市具体 的需要将主要开敞 空间的尺度、数量 及位置等合理的配 置与设置。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合集 2018/7
1 城市设计理论解析 8 步行街区
2 旧城更新
6 中心区
3 开放街区
7 实地调研
4 TOD模式解析
城市设计理论解析
——图底理论 ——场所理论 ——联系理论
3
图底关系 图底理论的内涵 案例分析
4
①什么是“图底”
鲜明、突出的图形——图 消极、模糊的背景——底 知觉的选择性是“图底关系”理论的基 础。
构成:外围清晰的边界、内部通俗易懂的主题(地形、 植物、铺装、建筑小品)。
③空间尺度:
古伯德认为,“可以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的距离是0.9-2.4米,认清朋友的最远距离 为24.38米,识别形体动作的最大距离是137米;对于城市开放公共空间而言,亲 切的城市空间宽度一般不大于24.38米,文雅的空间一般不大于13米。”
言,大雁塔仍是西安的标志性象征。
②交通可达性良好。广场周围公交站点分散布置,方便游人选择。且多数公
交停止运营间在晚间23:00,到达地点也多为城市繁华区,为游人观赏北广场夜 景提供了便利。欣赏完音乐喷炭后也可以继续漫步于南北广场之间,不必担 心夜间交通不便的问题。
③北广场环境整洁,整体气氛良好。通过调研发现,北广场的保洁人员与保安
③人与场所的互动
迎合需求:具体体现在幵放空间的规划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提供等方面。
图底变换下的西安

图底变换下的西安摘要:本文以图底关系理论,由宏观到微观,由历史到现代,逐步分析西安这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及历史演变,并以西安市旧城区内部典型街道——尚勤路为例,通过详细调研,分析西安传统街道的图底关系,进一步探讨应如何优化街道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尚勤路;西安;旧城调研图底关系理论源于心理学中的视知觉研究。
以知觉的选择性作为基础,认为人们在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物则是这一对象的背景。
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
图底关系理论,是将研究形态视觉结构的“图形”与“背景”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一、西安城市形态演变在我国,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城市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汉长安城在选址方面: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如图1。
其特点为:1)虽以周礼为制,但因地制宜;2)城内按功能划分区域;3)实行封闭的闾里制度;4)集中市场;5)完善的水利系统;6)城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七座城市。
汉长安的图形由城墙划定感觉十分强烈,但城内功能划分由于尺度相去甚远故城市肌理并不明显。
2、隋唐长安城唐长安城的肌理十分清晰,街道尺度较大,不适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发展。
但在里坊小尺度的“底”的衬托下,东西二市及皇城给人以很强的“图”的感觉。
如图2。
其特点为:1)由“城”、“郭”、“苑”所组成;2)采用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方法;3)重视利用地形,以高亢之坡地部署宫室庙宇,权贵府第,较低之地带则置市里;4)道路系统已较汉长安城更加规范;5)城内每一个方格即为一个坊,形成了街道一一坊一一院落组成的城市肌理;6)在水系与绿化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设计规划。
3、明清长安城明洪武三年扩建后的西安城重新修筑东城墙和北城墙,城内格局基本沿用了唐长安城皇城的格局。
洪武十三年和十七年,又先后修建了鼓楼和钟楼,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向外辐射,城坦四门相互对称的大格局,直至清末,西安城的格局再无大的变化。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

图底分析理论的应用摘要:“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
本文通过对图底分析方法内涵及格式塔心理学中“完形法则”的阐述,以青岛西部旧城区改造现状为例,用图底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部分街区改造后与原有街区肌理的不协调现象,并提出了作者的相关观点。
关键词:图底分析;青岛旧城区;旧城改造Abstract: The “figure and ground analysis” is a modern city design proce ssing perplexi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basic metho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widely used in surface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method of bottom and connotation of “ in Gestalt psychology Gestalt la ws “ elaborat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Qingdao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use of analysis method of analysis of some blocks and the original block texture does not coordinate a phenomenon, and put forward the author …s view.Key words: analysis of the bottom; the Qingdao old city; urban renewal18世纪的诺利地图带给我们一种精辟的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它将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从而将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完全表达出来。
宏村古民居平面中的图底关系研究

村 古 民居 单 体建筑 的大 量 资料 进行 完 备整 理后 ,本文 即是 运 用 了 图底 关系 理 论对 宏村 古 民居 建筑 单 体进 行 了图底 特
加 以分 析 ,有 所 取 舍 ,取 者 为 图 ,舍 者 为底 ,实 者 为 图,
虚 者 为 底 。 当 我们 注 视 某 一 画 面 时 ,在 我 们 的 视 觉 中 凸
显 出来 的形 态 叫 做 “ 图 ” ,而 后 退 成 为背 景 的 部 分 称 为
“ 底” 。在 一 定 条件 下 ,还 会 出现 图形 和背 景 相互 转 换
关 键 词 :宏 村 古 民居 ;建 筑 单体 ;图 底 关 系 中 图分 类 号 :T U 一 8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1 — 8 0 8 9( 2 0 1 3) 0 2 — 0 0 4 2 — 0 4
“ 何 事 就此 卜 邻居 ,月 沼南 湖 画不 如 。浣 汲 何 妨 汐路 远 , 家 家 门前 有 清 泉 。 ”这 是宏 村 最 质 朴 、 贴 切 的 写照
图 ,天 井 为 底 ,宏村 民居 主 体 建筑 的平 面 基 本 图一 底 构 成 明显 为 “ 三 合 院 ”式 。这 种基 本 型通 常俗 称 “ 一 明两 暗 ” 或 “ 明 三 间 ” 。通 过 基 本 型 组 合 或 连 接 还 可 以形 成 对 接 (“回 ”型 )、 反接 (“ H ”型 )、 串接 (“日 ”型 )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3
图底,连接,场所理论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
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
一。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
“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
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由于体量较大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通常成为人们知
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
为“底”。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
“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
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每个都市环境中;实体与虚体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
空间设计中运用图-底法,可以籍操纵模式实际形状的增减变化,决定图底的关
系。
而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
间结构。
柯林罗与弗瑞德科特在《拼贴城市》也提到:
“我们来简要地集中关注一下传统城市典型的美德:
实体和连续网格,或者肌理,为它的对应情况———特定空间提供能量,随之而
来的广场和街道就作为一种公共释放的阀门,并能提供可识别的结构,而且重要的
是,起支撑作用的肌理或图底的丰富多样性。
2 / 3
因为,作为一种随机组织建立起来的连续建筑的场景,它并没有受到来自自我
完美或明显功能表现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由于有了公共立面的稳定作用,它可以
灵活地按照当地要求或当时所需来表现”。
鉴于“图底关系”理论中“图”与“底”可以相互转换、建筑密度较大的特点,结合
城市设计各分项项目的自身特征,我们认为,“图底关系”理论比较适合在以下项目
中应用:
1)2)3)对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解析旧城改造与更新项目。
传统城市(区)有很好的“图底关系”,在对其进行改造与更新城市商业中心或大
型商业步行系统。
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核心地带,地价高昂,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空间特
色,延续其空间格局,有必要进行“图底关系”分析。
因建筑性质的原因,其层数不会太高,建筑必然会尽量向水平方向发展,导致极
高的建筑密度。
同时,为了加强城市各商业建筑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商业空间的活力,空间的连
续性较强,尺度也相对较小。
因此,“图底关系”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如图13,重庆某区商业中心的城市设计,设计者为了获得空间的趣味性与丰富
性,同时配合商业步行系统的特点,将建筑与空间同时纳入考虑的范围中,建筑的整
体感比较强,除建筑外的剩余空间也得到了刻意的设计,从图形学的观点来看,建筑
和空间基本上可以互换,“图底关系”明显。
良好的城市户外空间与“图底关系”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弱相关。
在现代城市设计过程中,片面强调“图底关系”将导致新的城市问题:
1)拥挤的城市环境。
上面说了,要想获得“图底关系”,建筑密度必然会接近50%,通风、采光都受到
限制,这种以牺牲城市空地率为前提的方法显然不符合现代人居环境的要求。
3 / 3
2)交通拥挤。
现代城市讲究效率,高密度城区无法满足快捷交通的要求。
3)私密性受影响。
密度大固然可以被动地增加人们的接触机会,带来良好的邻里关系,但在一定
程度上却是以牺牲私密性为代价。
现代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人大多住在新城区,旧城区成为旅游和商业空间。
号称中国最具小资情调的云南丽江老城区也充饰着酒吧和招待所,商业氛围
远远超过了居住氛围。
事过境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需求的
生活环境也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
“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区)的虚空间同建筑实体一样重要,在进行城市
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设计好那些实实在在、有形的建筑实体外,同时还要关注实体
建筑外的虚空间。
空间应具有良好的界面,应有一定的确定性,空间应有宜人的尺度。
然而它并不是医治城市病态空间的万能药,片面地理解或是盲目地迷信都是
不可取的。
如何正确地认识“图底关系”理论,掌握城市空间的本质,是现代城市设计师的
重要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