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共30张PPT)
被炸毁的柳条湖路段 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东北迅速沦陷
国家
兵力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
日本 关东军
1.9万
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 不抵抗,力避冲突。
中国 东北军
20万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 给张学良密电
东 三 省 沦 长春 亡
1932年,日 本扶植溥仪 做傀儡,建 立伪满洲国。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 “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呢?
西安事变的背景
根本原因
1.日军: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张、杨个人:张、杨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中共的主
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东北迅速沦陷
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委员长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秦邦宪
叶剑英
周恩来
西安事变后赴西安调停的中共代表团
中共为何主张和平解决?
民族利益至上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 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②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主 …蒋委员长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
张、杨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中共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何应钦
蒋介石被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共52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共52张PPT)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 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 ——1931年8月蒋介石
“他心里第一敌人是共产党,而我的第一敌人是日 本……其实,我跟蒋先生两个人的冲突,就是:他要 ‚安内攘外‛,我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
二、探究 活动一:扣蒋原因?
日本在东北的暴行
日本:
二、探究 活动二:放蒋?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态度:主张和平
解决西安事变。
中共赴西安谈判代表:博古、叶剑英、周恩来(右)
理由:如果杀蒋,会引起中国政局动荡,中国有可能 再次陷入军阀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让日本人受益。 现在大敌当前,中国内部更要团结, 为了民族的利益, 中共决定不计前嫌,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
1、根本原因:日本侵华,中日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发动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 爆发,东北沦陷;进而1935年日军侵略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持续激 化,全国抗日情绪高涨。
2.直接原因:蒋、张双方矛盾激化。 1935年东北军被调往西北剿共,损兵折将而蒋介石却 不给补充,张、杨接受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与红军停战。蒋坚持剿共,亲自到西安督战,张学良多次 苦谏无效,蒋、张双方矛盾激化。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探究
活动二:为什么放蒋?
英美苏(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二、探究
活动二:放蒋?
西安事变爆发后各方态度不一形势复杂
蒋出事而中国陷入内乱对我最有利。 美英: 担心中国陷入内乱,日本扩大侵华,损害美英在华利益, 支持和平解决。 苏联 蒋介石是国民党的领袖,打倒蒋介石,必会引起内战,而 斯大林 内战只能有利于日本侵略者;中共一时没有领导抗日的能 力,蒋介石虽是一个‘可憎的敌人’,但打倒蒋介石对苏联没有 好处;中国虽然不能战胜日本,但能拖住日本人。 1.强硬派:何应钦等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 南京 政府 2.妥协派:宋美龄孔祥熙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1.一部分人认为蒋确系卖国独夫,理应付之国法 中国 2.一部分人认为杀蒋可能会引发国民党内争,破坏抗 共产党 日大局,应该慎重处理此事。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一二·九运动经过和意义;西安事变的过程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的意义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涵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愤。

从而导入本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一、九一八事变1.你知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柳条湖:沿着沈阳的一环向东方向行进到崇山路段与柳条湖街的交会处,就是柳条湖地区。

柳条湖地区紧靠一环,面积庞大,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而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地方。

如今这里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商业繁荣之地,成为沈阳市版图上重要的一块。

2.日本为什么要找这种借口?(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相关史事,教师讲解当时的世界形势,主要是日本的发展状况,以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侵略中国。

为了摆脱日本国内危机,日本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奥论,日本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3.最终的结局如何?(学生看书后回答:短短4个多月,东三省沦陷。

)4.日本为了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采取了什么手段?(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历史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概括

【历史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概括

【历史知识点】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概括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
协议。

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
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

张学良在12月11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
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
后没能赢得政权的原因,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

最后作者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
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基本停止了内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停
止了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
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
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以上就是一些西安事变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件
? 讨论:为什么中国军队好几十万会“恭 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呢?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
因为他认为:
1、“攘外必先安内” 2、日本国力大大强于中国,抗日必亡 3、幻想国联调解
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力避冲突, 以免事态扩大.
思考: 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自主探究书本86页第①段文字: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策划者、 借口?
时间
九一八事变
地点 策划者
借口:
1931年9月18日 沈阳 日本关东军 柳条湖事件
关东军是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 侵驻中国东北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
问题探究
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②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影响。 ③张学良、杨虎城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
问题探究
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五: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6年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安学生 举行抗日请愿游行,前往蒋介石住地请愿,张学良为学 生们的爱国热忱所感动。答应在一个星期内用事实回答 学生们的爱国要求。
课堂小结
九 一 八 事 变 和 西 安 事 变
日本 侵略
九一八事变
扩大侵华 华北事变




中国 东北抗日联军 抗争
(局部抗战)

全国性抗 日救亡运
动的高潮
西安 事变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

三一文库()〔西安事变简介〕西安事变之所以被称为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国内,而且西安事变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

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

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

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1.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第1课时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西安事变等知识;能讨论归纳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表现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2、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3.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4.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西安事变?【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每一年的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都会拉响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图片导入)上面是中国在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沈阳建立的纪念馆,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合作探究】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经过如何?简要叙述。

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炸毁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却反诬系中国军队所为,并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次日晨,攻占沈阳城。

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②急需摆脱经济危机;③国民党全力“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3、国民党态度如何?(1)国民政府: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东北军:张学良(1901--2001)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下令东北军不予抵抗,退入关内。

部编历史八上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历史八上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原因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日本有机可乘。

(“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2、爆发时间:年月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借口:事件过程: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突袭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三省结果:东三省沦陷3.伪满洲国时间:1931地点:长春执政:危害:日本侵略者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东北军民的抵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5.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1-1945)的起点,揭开了的序幕。

中国人民开始。

新教材强调“14年抗战”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政策:“”的妥协政策2.一二·九运动背景:。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时间:1935.12.9地点:北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主力:北平数千名学生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结果:遭到镇压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救亡运动影响: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②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③促进了全国新高潮的到来。

3.中国共产党的救亡主张1935.8“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兵谏”)1.原因①日军侵略东北、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③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直接原因)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⑤学生运动的推动2.概况时间:年月日地点:人物:、目的:逼蒋抗日经过:张、杨扣蒋,实行“”;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文题目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系别xxxx
班级xxx
姓名xx
学号xxxx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摘要: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学者意见歧异,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索.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主体作用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是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和平解决蒋介石张学良西安事变
一、西安事变经过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又称双十二事变。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果断实行兵谏,软禁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了以“停止一切内战”为中心的八项主张。

张、杨表示:“我们持有公理,决不后悔。

我们惟一的希望,只是求这些政策的实现和对国家有所贡献。

让全国的同胞来裁判我们的功罪!”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全国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对张、杨很不放心,除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飞西安进行催逼。

12月4日再飞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

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

张、杨遂决定实行兵谏。

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

蒋闻枪声,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

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

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

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二、致使最终和平解决的原因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企图趁机挑起中国内战。

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

英、美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13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搋夺张学良本兼各职。

同日,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

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这期间各地军阀也纷纷派人赴西安活动。

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

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

经过两天的商谈,
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日发动”等项承诺。

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

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

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

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

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成果。

三、对于西安事变的解决
1、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
我党一直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即独立自主地采取了对张杨的支持与保护政策。

事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在西安的中共中央立即发报表示拟派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去西安共商大计。

17日中共代表团到西安。

这说明中央的反应是迅速的、及时的和积极的,把和平调解作为解决事变的基本方针。

西安事变期间,中共领导工作的中心就是努力争取各方面力量,营造一个有利的国内环境,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

首先中共中央积极争取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接受张杨的抗日救国主张,坚决制止亲日派对西安的讨伐。

在谈判期间,周恩来曾单独与宋子文长谈,还与宋美龄两次长谈。

24日,在中共的力争下,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基本上同意了张杨八项主张。

2、以张学良、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张、杨二位将军自发动“兵谏”之日起就在争取和平解决的结局。

这次兵变与以往的国民党内部矛盾和纷争性质截然不同,绝不是为争个人利益和地盘,而是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根本目的在于促蒋反省,共同抗日。

12月13日,张杨二将军发表了以“八项主张”为内容的对时局通电,并对蒋介石个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14日下午,张杨二将军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交蒋,并表示只要蒋采纳,即可送其回南京。

为了表示诚意,张杨二将军允许蒋介石的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持宋美龄信件与蒋会晤,使蒋相信“兵谏”之举无加害之意。

24日,
张杨将军、周恩来与宋氏兄妹三方就有关问题达成六项协议,蒋介石以人格担保不再进行剿共的军事行动。

协议达成后,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送蒋返回南京,这一举措,一方面在于维护蒋领袖的体面与威信,另一方面亦有督促其实现诺言之意。

正是张杨二将军以抗日救国为目的用“兵谏”的形式不加害蒋的生命,在和谈结束后及时“释蒋”并由张学良送蒋会南京,形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完整过程。

他们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3、以宋氏兄妹为首的国民党主和派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
西安事变当天,南京政府立即发布《褫职严办张学良令》,认为张劫持统帅,为维护纲纪须兴兵讨伐。

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开始调兵谴将,命令中央军开进潼关,战事一触即发。

得悉事变消息,宋氏兄妹、孔祥熙奔走呼号,陈说和平解决的主张和营救蒋介石的重要性。

为事变的和平解决赢得了时间。

20日,宋子文冲破“讨伐派”的阻扰,以私人身份先行赴西安,在蒋、张间做沟通与调解,为蒋介石态度进一步变化起了催化作用,也为日后和谈奠定了基础,对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尽管各种因素的初衷和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其结果却都加速或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其中,既有张杨二将军与蒋介石相互妥协、达成一致,中国共产党居间调停、顾全大局,国民党主和派面对现实、多方斡旋,国际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强烈反应等等。

这诸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事变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傅虹霖.《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9年,第220页.
[2]张魁堂.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J].近代史研究,1991,(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01.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R].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6.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