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课件腹前外侧壁
合集下载
腹腔及其内容局部解剖学课件

胃底、胃体一部分
脾、胰尾、结肠左曲 左肾一部分
脐区
左腹外侧区
胃大弯(充盈时)、横结肠、大网膜、 降结肠
两输尿管各一部分、十二指肠一部 空肠一部分
分、空回肠各一部分
左肾一部分
耻区
左腹股沟区
盲肠、阑尾 回肠末端
回肠一部分、膀胱(充盈时)、子宫 乙状结肠一部分 (妊娠期)、乙状结肠一部分、两输 回肠一部分 尿管各一部分
第四节 结肠下区
概述 • 空肠 jejunum • 回肠 ileum • 盲肠cecum •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 • 结肠colon
一、空肠及回肠
空肠占近侧2/5;回肠占远 侧3/5。空肠位于左腰区和 脐区;回肠位于脐区、右腹 股沟区和盆腔内。
(1)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 管弓级数较少,呈粉红色,粘膜 皱襞高而密。
高位阑尾 腹膜外阑尾 浆膜下阑尾
临床意义:诊断阑尾炎时, 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不十 分重要,有临床价值的症状 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并在 右下腹有一个局限性固定压 痛点则更具有诊断意义(问 号上的一点)。
阑尾动脉:多为1支(92%)
阑尾静脉:临床上要注意:
1.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 血回流入肝内。
2 5
4 3
6
肠系膜 系膜三角 左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血管
空
、
回
肠
的
血
管
分
布
特
点
及
临
床
应
用
肠切除吻合术时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且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一 些,以保证吻合口对系膜缘侧有充足的血供,避免术后缺血坏死或愈合不
良。
空回肠的神经
空回肠的淋巴
脾、胰尾、结肠左曲 左肾一部分
脐区
左腹外侧区
胃大弯(充盈时)、横结肠、大网膜、 降结肠
两输尿管各一部分、十二指肠一部 空肠一部分
分、空回肠各一部分
左肾一部分
耻区
左腹股沟区
盲肠、阑尾 回肠末端
回肠一部分、膀胱(充盈时)、子宫 乙状结肠一部分 (妊娠期)、乙状结肠一部分、两输 回肠一部分 尿管各一部分
第四节 结肠下区
概述 • 空肠 jejunum • 回肠 ileum • 盲肠cecum • 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 • 结肠colon
一、空肠及回肠
空肠占近侧2/5;回肠占远 侧3/5。空肠位于左腰区和 脐区;回肠位于脐区、右腹 股沟区和盆腔内。
(1)空肠管径较粗,管壁较厚,血 管弓级数较少,呈粉红色,粘膜 皱襞高而密。
高位阑尾 腹膜外阑尾 浆膜下阑尾
临床意义:诊断阑尾炎时, 确切的体表投影位置并不十 分重要,有临床价值的症状 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并在 右下腹有一个局限性固定压 痛点则更具有诊断意义(问 号上的一点)。
阑尾动脉:多为1支(92%)
阑尾静脉:临床上要注意:
1.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 血回流入肝内。
2 5
4 3
6
肠系膜 系膜三角 左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血管
空
、
回
肠
的
血
管
分
布
特
点
及
临
床
应
用
肠切除吻合术时肠系膜应作扇形切除,且对系膜缘侧的肠壁应稍多切除一 些,以保证吻合口对系膜缘侧有充足的血供,避免术后缺血坏死或愈合不
良。
空回肠的神经
空回肠的淋巴
局部解剖学-腹部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腹部解剖--精美PPTPPT课件

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 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
穿过腹股沟管的一段鞘突闭 锁,形成鞘韧带。
睾丸下降不到位,为隐睾。 单侧隐睾,难以生育;双侧 隐睾,不能生育。
鞘突未闭锁,可致先天性腹
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
完整编辑ppt
46
第三节 腹腔
•腹膜腔及其分区
•结肠上区的脏器
•结肠下区的脏器
•腹膜后隙的脏器
21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神经
•第7→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腹 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腹前外侧壁 肌和皮肤。 •髂腹下神经:髂前上棘内侧2~ 3cm处→腹内斜肌→腹股沟管浅环 上方3 ~4 cm处穿出→耻骨联合上 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的 下方→腹股沟管→精索上方→出浅 环→阴囊(男)和大阴唇(女)肌 支→腹壁下部的肌肉。
组成:两口四壁
两口:①外口(皮下环)(浅环):耻骨结节外上方,三角形, 腹外斜肌腱膜构成。②内口(深环)(腹环):腹股沟韧带中点 上方约一横指处,圆形,腹横筋膜构成。
四壁:
①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②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 镰。③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④下壁:腹股沟韧 带。
临床意义:是腹壁薄弱区之一,是疝的好发部位。
3. 胆囊底:位于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炎时触摸 此点有压痛,
4. 阑尾根部: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称麦氏点。阑尾炎时麦氏点常有压痛。
完整编辑ppt
6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完整编辑ppt
7
一、腹前外侧壁的结构层次
层次 腹前壁
腹外侧壁
1 皮肤
皮肤
2 皮下组织(浅筋膜)
皮下组织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旁沟
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右沟上下流通,左沟不畅, 右窦封闭,左窦入盆。
膈结肠韧带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属支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脾静脉 splen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交通(门脉高压)
(二)血管与淋巴
1. 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2. 胃的静脉: 幽门前静脉
3. 胃的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幽门上、下淋巴结 (4)脾淋巴结 (5)贲门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外口---腹股沟管皮下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斜疝
2.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 应
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蒂 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

(三)肝
1、位置、毗邻和投影 位置: 毗邻:肝右叶 肝右叶上面~右肋膈隐窝,
右肺下叶 肝右叶前方~结肠肝曲。 肝右叶中部~十二指肠上
部。 肝右叶后方~右肾和右肾
上腺。
• 肝左叶
肝左半部的膈面:与心 的下面相邻。
肝后缘:与食管相邻。
肝左叶脏面:与胃前壁 小弯侧相邻。
(胃十二指肠溃疡常与 肝下面粘连)
• 位于第1~3腰椎右侧, 无活性。
• 胆总管与胰管在降部 后内侧壁汇合成肝胰 壶腹穿入肠壁。在肠 粘膜上形成一纵行皱 襞,称十二指肠纵襞。
• 内侧壁是十二指肠憩 室的好发部位。
3、水平部
• 前方有肠系膜上血 管越过,可压迫水 平部引起暂时性的 肠梗阻(十二指肠 综合症)。
4、升部
• 十二指肠空肠曲 • 十二指肠悬肌 • Treitz 韧带 (确定手术的标志)
股沟镰。 • 上壁:腹内斜肌与腹
横肌的弓状下缘。 • 下壁:腹股沟韧带。
内口、外口
(四)腹股沟三角与直疝的关系
• 腹股沟三角: • 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
角区。 • 腹壁下动脉可作为 • 手术时鉴别腹股沟 • 直疝和斜疝的标志。
第五节 腹膜腔与腹腔脏器
• 腹膜腔: 大腹膜腔 小腹膜腔 六壁: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
(一)胃
毗邻: 胃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
为膈所覆盖。 胃中部:贴近腹前壁 (胃的触诊部位)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
左肾上腺、隔脚、横 结肠及系膜等相毗邻。 胃床:胰、左肾、左肾上腺、 膈脚、横结肠及系膜等。
2、韧带
1、肝胃韧带 2、胃脾韧带 3、胃结肠韧带
3、血管
• 胃的动脉 • 1、胃左动脉 • 2、胃右动脉 • 3、胃网膜左动脉 • 4、胃网膜右动脉 • 5、胃短动脉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2

肌横切口 ⑤腹直肌鞘后层 ⑥腹横筋膜⑦腹膜外筋膜
⑧壁腹膜
右下腹 麦氏切口
⒉弓状线以下:上述层次中去掉⑤
①皮肤 ②浅筋膜 ③腹外斜肌及其腱膜 ④腹内斜肌 ⑤腹横肌 ⑥腹横筋膜
⑦腹膜外筋膜 ⑧壁腹膜
三、腹股沟区
(一)位置与境界 (二)层次 (三)腹股沟管 (四)腹股沟三角 (五)腹股沟疝
(一)位置、境界
精索(男)/子宫圆韧带(女)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四)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 三角 ) (海氏三 角、直疝三角)
1、境界
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腹直肌外侧 缘与腹壁下动脉 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2、临床意义
若腹腔内容物经此三角突出称腹股沟直疝;而经腹 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称腹股沟斜疝。
腹膜下筋膜
二、腹前外侧壁的血管、神经
a.浅静脉
脐周 静脉
网
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 腹壁浅静脉 大隐静脉股静脉 旋髂浅静脉
b.浅动脉
股动脉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c.皮神经
胸、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 外侧皮支
剑突—T6
肋弓—T8
脐— T10
脐与耻骨联合 上缘连线中点
—T12
腹股沟韧带上方- L1
d.深层的血管、神经*
1、血管 动、静脉伴行,其动脉包括:
(1)下5对肋间后动脉、 (2)1对肋下动脉、 (3)4对腰动脉 (4)腹壁上动脉:起于胸廓内动脉
(行5)于腹腹壁内下斜动肌脉与:起腹于横髂肌外之动间脉,分布于腹壁肌。
2、神经 (1)下5对肋间神经、1对肋下神经
(2)髂腹下神经 (3)髂腹股沟神经 (4)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周界: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腹直肌外
⑧壁腹膜
右下腹 麦氏切口
⒉弓状线以下:上述层次中去掉⑤
①皮肤 ②浅筋膜 ③腹外斜肌及其腱膜 ④腹内斜肌 ⑤腹横肌 ⑥腹横筋膜
⑦腹膜外筋膜 ⑧壁腹膜
三、腹股沟区
(一)位置与境界 (二)层次 (三)腹股沟管 (四)腹股沟三角 (五)腹股沟疝
(一)位置、境界
精索(男)/子宫圆韧带(女)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四)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 三角 ) (海氏三 角、直疝三角)
1、境界
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腹直肌外侧 缘与腹壁下动脉 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2、临床意义
若腹腔内容物经此三角突出称腹股沟直疝;而经腹 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称腹股沟斜疝。
腹膜下筋膜
二、腹前外侧壁的血管、神经
a.浅静脉
脐周 静脉
网
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 腹壁浅静脉 大隐静脉股静脉 旋髂浅静脉
b.浅动脉
股动脉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c.皮神经
胸、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 外侧皮支
剑突—T6
肋弓—T8
脐— T10
脐与耻骨联合 上缘连线中点
—T12
腹股沟韧带上方- L1
d.深层的血管、神经*
1、血管 动、静脉伴行,其动脉包括:
(1)下5对肋间后动脉、 (2)1对肋下动脉、 (3)4对腰动脉 (4)腹壁上动脉:起于胸廓内动脉
(行5)于腹腹壁内下斜动肌脉与:起腹于横髂肌外之动间脉,分布于腹壁肌。
2、神经 (1)下5对肋间神经、1对肋下神经
(2)髂腹下神经 (3)髂腹股沟神经 (4)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周界: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腹直肌外
腹部概述、腹前外侧壁解剖PPT文档43页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腹部概述、腹前外侧壁解剖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你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弓状线在脐下4-5cm;少数人不明显,呈现多条渐进的弓 状下缘;
5.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前腹膜壁层三层不易分开
小结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 2.腹部手术切口层次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
半月线外侧
半月线内侧
前腹膜壁层
腹膜外脂肪
腹横筋膜
腹横肌
腹直肌鞘后层
腹内斜肌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直肌鞘前层
深筋膜
浅筋膜
腹前外侧壁的解剖操作
1.浅筋膜
在脐下做水平切口(容纳一手即可)切口两层筋膜,用 以探查Scarpa筋膜与深筋膜的附着点;切除浅筋膜层, 在前正中线可遇到下5对肋间N和一对肋下N的前皮支,可 切除;注意保留前正中线旁最下一对N的皮支,便于后续 逆行追踪寻找髂腹下N;
2.腹外斜肌
观察起止、腱膜及其形成物;切开腹外斜肌,两侧髂前 上棘连线平面以下予以保留;
优点---几乎可快速到达所以的腹部脏器 和腹膜后位器官;无肌肉神经的损伤
缺点---血供不好;可能引起切口疝
➢旁正中切口
1.皮肤 /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腹直肌鞘前层
5.腹直肌 6.腹直肌鞘后层 7.腹横筋膜
优点---勿需切断腹直肌;肌鞘前后层的 切口有肌肉隔开不易发生切口疝;
缺点---切口需要的操作时间较长
皮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弓状线下缘-----8层 腹白线-----------7层 半月线-----------9层 脐----------------- 4层
2.腹部手术切口层次
➢正中切口 ➢旁正中切口 ➢麦氏切口
➢正中切口
1.皮肤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腹白线 5.腹横筋膜 6.腹膜外脂肪 7.前腹膜壁层
浅动脉
❖ 腹外侧壁:肋间后A,肋下A和 腰A发出的分支;
❖ 腹前正中:腹壁上、下A的分支;
❖ 腹前下部:腹壁浅A,旋髂浅A;
浅静脉
脐以上——经腋静脉到 上腔静脉系 脐以下——经大隐静脉 到下腔静脉系 胸腹壁静脉——注入腋 静脉 附脐静脉——注入肝门 静脉左支
海蛇头征
附脐静脉
皮神经
❖ 下5对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和第 1腰N的皮支;
8.腹膜外脂肪
9.前腹膜壁层
➢麦氏切口
1.皮肤 /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腹外斜肌
5.腹内斜肌
6.腹横肌 7.腹横筋膜 8.腹膜外脂肪 9.前腹膜壁层
肌层是尽可能的分开而非切断;
切口线向外侧延伸可能损伤到旋髂深 动脉的升支,向内侧延伸可能损伤到 髂腹下神经
腹部的分区(九分法常用)
骨性标志:?
软组织标志: 腹白线,腹直肌及 腱划,半月线,脐, 腹股沟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1.皮肤 2.浅筋膜(脐以下为两层) 3.深筋膜 4&5&6.肌层 7.腹横筋膜 8.腹膜外脂肪 9.前腹膜壁层
1&2.皮肤及浅筋膜
脐以下分为Camper筋膜 (脂肪层)和Scarpa筋膜 (膜性层);
5.腹内斜肌
肌纤维的方向? 肌性部分移行为腱性部分的 位置?
腱膜参与组成腹直肌鞘 的前后层。
6.腹横肌
肌纤维的方向? 肌性部分移行为腱性部分的位 置(注意脐上腹横肌纤维参与组 成腹直肌鞘后层)?
腱膜参与形成腹直肌鞘后层; 腹壁深层的血管神经行于腹内斜 肌和腹横肌之间。
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腹直肌 1)腹直肌鞘:半月线,弓状线 ❖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
腹前外侧壁
要求
1.了解腹部表面标志和分区。 2.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以及血管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布置
1.肋间结构安排?肺根结构安排? 2.腹部的境界和分区 3.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4.关于操作
腹部的境界和分区
境界——?
组成——腹壁&腹腔
腹壁------腹前外侧壁和
腹后壁(以腋后线为界) 腹腔------固有腹腔;盆 腔;
3.腹内斜肌
观察纤维走行、腱膜;腹内斜肌与其深面的腹横肌不易 分离;以走行与两层肌肉间的肋间血管和N为界分开两层 肌肉;髂前上棘内侧2-3cm有垂直走行于腹横肌表面的旋 髂深A的升支
4.腹直肌及肌鞘
腹壁上A不易找到;一般在向上翻开腹直肌到肋剑突角 附近方可看到,很短,旋即进入腹直肌内;腹壁上下A的 吻合一般在腹直肌内;
腱膜前份组成; ❖ 后层:弓状线上由腹内斜肌腱膜
后份与腹横肌腱膜组成;弓状线 下三层扁肌腱膜均转至肌前,后 层缺如; 2)白线
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深层的血管神经
主要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 肌之间
➢下5对肋间后A、肋下A、 4对腰A; ➢(胸廓内A)腹壁上A; ➢(髂外A)腹壁下A、旋髂 深A;
➢下5对肋间神经、肋下 神经的本干,髂腹下N和 髂腹股沟N;
❖ 髂腹下N和髂腹股沟N前皮支分 布于耻骨联合上,腹股沟和阴 囊区皮肤;
❖ 皮N有明显的节段性:
第6肋间N-剑突平面 第10肋间N-脐平面
髂腹下N
第1腰N-腹股沟区 髂腹股沟N
4.腹外斜肌
起止?
肌性部分移行为腱性部分的 位置?
腱膜形成的结构: 腹直肌鞘前层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 骨梳韧带;
5.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前腹膜壁层三层不易分开
小结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 2.腹部手术切口层次
1.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
半月线外侧
半月线内侧
前腹膜壁层
腹膜外脂肪
腹横筋膜
腹横肌
腹直肌鞘后层
腹内斜肌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直肌鞘前层
深筋膜
浅筋膜
腹前外侧壁的解剖操作
1.浅筋膜
在脐下做水平切口(容纳一手即可)切口两层筋膜,用 以探查Scarpa筋膜与深筋膜的附着点;切除浅筋膜层, 在前正中线可遇到下5对肋间N和一对肋下N的前皮支,可 切除;注意保留前正中线旁最下一对N的皮支,便于后续 逆行追踪寻找髂腹下N;
2.腹外斜肌
观察起止、腱膜及其形成物;切开腹外斜肌,两侧髂前 上棘连线平面以下予以保留;
优点---几乎可快速到达所以的腹部脏器 和腹膜后位器官;无肌肉神经的损伤
缺点---血供不好;可能引起切口疝
➢旁正中切口
1.皮肤 /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腹直肌鞘前层
5.腹直肌 6.腹直肌鞘后层 7.腹横筋膜
优点---勿需切断腹直肌;肌鞘前后层的 切口有肌肉隔开不易发生切口疝;
缺点---切口需要的操作时间较长
皮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弓状线下缘-----8层 腹白线-----------7层 半月线-----------9层 脐----------------- 4层
2.腹部手术切口层次
➢正中切口 ➢旁正中切口 ➢麦氏切口
➢正中切口
1.皮肤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腹白线 5.腹横筋膜 6.腹膜外脂肪 7.前腹膜壁层
浅动脉
❖ 腹外侧壁:肋间后A,肋下A和 腰A发出的分支;
❖ 腹前正中:腹壁上、下A的分支;
❖ 腹前下部:腹壁浅A,旋髂浅A;
浅静脉
脐以上——经腋静脉到 上腔静脉系 脐以下——经大隐静脉 到下腔静脉系 胸腹壁静脉——注入腋 静脉 附脐静脉——注入肝门 静脉左支
海蛇头征
附脐静脉
皮神经
❖ 下5对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和第 1腰N的皮支;
8.腹膜外脂肪
9.前腹膜壁层
➢麦氏切口
1.皮肤 /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腹外斜肌
5.腹内斜肌
6.腹横肌 7.腹横筋膜 8.腹膜外脂肪 9.前腹膜壁层
肌层是尽可能的分开而非切断;
切口线向外侧延伸可能损伤到旋髂深 动脉的升支,向内侧延伸可能损伤到 髂腹下神经
腹部的分区(九分法常用)
骨性标志:?
软组织标志: 腹白线,腹直肌及 腱划,半月线,脐, 腹股沟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1.皮肤 2.浅筋膜(脐以下为两层) 3.深筋膜 4&5&6.肌层 7.腹横筋膜 8.腹膜外脂肪 9.前腹膜壁层
1&2.皮肤及浅筋膜
脐以下分为Camper筋膜 (脂肪层)和Scarpa筋膜 (膜性层);
5.腹内斜肌
肌纤维的方向? 肌性部分移行为腱性部分的 位置?
腱膜参与组成腹直肌鞘 的前后层。
6.腹横肌
肌纤维的方向? 肌性部分移行为腱性部分的位 置(注意脐上腹横肌纤维参与组 成腹直肌鞘后层)?
腱膜参与形成腹直肌鞘后层; 腹壁深层的血管神经行于腹内斜 肌和腹横肌之间。
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腹直肌 1)腹直肌鞘:半月线,弓状线 ❖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
腹前外侧壁
要求
1.了解腹部表面标志和分区。 2.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以及血管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布置
1.肋间结构安排?肺根结构安排? 2.腹部的境界和分区 3.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4.关于操作
腹部的境界和分区
境界——?
组成——腹壁&腹腔
腹壁------腹前外侧壁和
腹后壁(以腋后线为界) 腹腔------固有腹腔;盆 腔;
3.腹内斜肌
观察纤维走行、腱膜;腹内斜肌与其深面的腹横肌不易 分离;以走行与两层肌肉间的肋间血管和N为界分开两层 肌肉;髂前上棘内侧2-3cm有垂直走行于腹横肌表面的旋 髂深A的升支
4.腹直肌及肌鞘
腹壁上A不易找到;一般在向上翻开腹直肌到肋剑突角 附近方可看到,很短,旋即进入腹直肌内;腹壁上下A的 吻合一般在腹直肌内;
腱膜前份组成; ❖ 后层:弓状线上由腹内斜肌腱膜
后份与腹横肌腱膜组成;弓状线 下三层扁肌腱膜均转至肌前,后 层缺如; 2)白线
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深层的血管神经
主要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 肌之间
➢下5对肋间后A、肋下A、 4对腰A; ➢(胸廓内A)腹壁上A; ➢(髂外A)腹壁下A、旋髂 深A;
➢下5对肋间神经、肋下 神经的本干,髂腹下N和 髂腹股沟N;
❖ 髂腹下N和髂腹股沟N前皮支分 布于耻骨联合上,腹股沟和阴 囊区皮肤;
❖ 皮N有明显的节段性:
第6肋间N-剑突平面 第10肋间N-脐平面
髂腹下N
第1腰N-腹股沟区 髂腹股沟N
4.腹外斜肌
起止?
肌性部分移行为腱性部分的 位置?
腱膜形成的结构: 腹直肌鞘前层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 骨梳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