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色处理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题材简介:从题材上看,这首作品是协奏曲,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
他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技巧性,在音乐作品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竟奏,《梁祝》是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与乐队的协同演奏,其中小提琴有很多高难技巧演奏,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具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快的舞曲。
《梁祝》是单乐章的协奏曲,既有热情的快板,也有抒情的慢板,更有中国戏曲音乐的紧拉慢唱,故深为大众所爱!作品背景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作者简介陈钢;上海市人。
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
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
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它器乐作品。
何占豪(1933-)浙江诸暨人。
曾在浙江省越剧团乐队工作,后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学习小提琴,并和几位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探索小提琴作品创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风格问题。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种探索的成果。
毕业后,转入作曲系,随丁善德学作曲。
除《梁祝》外,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越剧《孔雀东南飞》的音乐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作品中心思想介绍《梁祝》以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这个故事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情节----相爱、抗婚、化蝶。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南靖县张克帆创作的一
部作品,这部作品受到了国内外乐迷的一致称赞。
《梁祝》是一部艺
术性和音乐性相结合的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色调、丰富的旋律和
精彩的曲式变化,把古典和民族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卓越
的音乐作品。
《梁祝》协奏曲分为四个乐章,它是根据中国传说中伟大的爱情
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而创作的。
乐曲首先以明朗欢快的旋律表现,开篇便令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浪漫;随后,一曲优美的旋律出现,使乐
曲更加绚丽多种;接着又有一段深沉的弦乐选段,表现出恋人在尘世
的热烈爱慕;最后,一改之前的婉转柔美,出现了大气磅礴的强劲高潮,为乐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小提琴的旋律在《梁祝》中有重要的作用。
作曲家在这支乐曲中
运用了小提琴独特的音色,使整首乐曲充满了激情和浪漫。
起初,缠
绵悱恻的旋律表达出了恋人之间不可言喻的情感;中间,环环相扣的
旋律呈现出乐曲激荡的爱情;最后,伴随着弦乐的盛况,小提琴起伏
跳跃的旋律把乐曲演奏的更加完美。
《梁祝》作为经典的协奏曲,不仅保留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
更在乐曲中体现出了浓浓的浪漫情绪。
从中可以看到作曲家的强烈的
感情表达,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的热情活力和浓厚的文化
气息。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作品之一,其娓娓道来的音乐语言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将对《梁祝》这部协奏曲进行一次深入的作品分析,探讨它的音乐特点和情感内涵。
我们来谈谈这部协奏曲的音乐特点。
《梁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秦妙手所作,他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西方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中,创作出了这部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特色的经典作品。
整部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要独奏乐器,伴随有管弦乐队的伴奏。
音乐上,《梁祝》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流畅的音乐线条为人所称道。
整个协奏曲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和情感,旋律圆润优美,表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特性。
作曲家在曲中增加了大量的技巧性演奏,如指法等。
这些技巧性的要求使得《梁祝》成为了小提琴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在情感上,《梁祝》表现了悲壮、柔美、浪漫、愁苦的情感。
整个协奏曲贯穿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通过音乐表达了两位主人公的爱恋之情,以及他们最终的离别之苦。
通过旋律的起承转合,作曲家展现出了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内涵,使得这部协奏曲成为了对爱情深情悲壮的音乐表达。
除了音乐特点和情感内涵之外,《梁祝》还在表现形式和演奏技巧上为小提琴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
作曲家秦妙手充分考虑了小提琴的演奏特点,在协奏曲中增加了大量的技术难度,如高难度的花式技巧和快速的音阶飞奔,使得小提琴演奏者对技巧和表现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这些技术上的挑战使得《梁祝》成为了小提琴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作曲家在编配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通过巧妙的运用管弦乐队的声音,使得整个协奏曲更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管弦乐队的伴奏不仅简单地为小提琴独奏提供了伴奏,而是通过音乐的编配和对话,增加了整个音乐表现的层次和厚度。
编配上还增加了中国传统器乐的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中国风味。
《梁祝》是一部融合了中西音乐特色,表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
(完整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鉴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梁祝》是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先生与陈刚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成功地将西洋乐器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低回婉转的小提琴协奏和缠绵悱恻的历史传说故事相融合,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淋漓的展示了一部柔美又激昂的乐章。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
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接下来,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
何占豪先生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
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
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
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
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
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
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律轻松活泼。
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
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抒情而徐缓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
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和陈刚创作于1959年5月。
作者以越剧的曲调为素材,选取了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比较有代表的三部分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作为了音乐的主要内容。
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祝家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
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
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
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故事中的“草堂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分别作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内容,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第一部分——呈示部开始用长笛模仿出各种鸟的叫声,然后配合双簧管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境界,随后小提琴和大提琴共同开始演奏出爱情的主题,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大提琴代表梁山伯。
开始小提琴悠长的声音似乎是祝英台向人们讲述着她同梁山伯之间的爱情往事,又似乎展现的是她对往昔的回忆。
紧接着,代表祝英台的大提琴登场,大小提琴共同演奏,向人们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相识的快乐岁月,听着让人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相遇,在草堂结拜,并一路嬉戏游玩去求学的场景,感受到两人之间纯洁的友情和互相爱慕之心。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详细赏析这首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是1959年由何占豪和陈钢根据同名越剧传说于上海音乐学院创造,由呈示、展开和再现三个部分组成。
呈示部分开曲部分由轻柔的炫乐和定音鼓的背景下,长笛吹出了清新秀丽的引子,仿佛故事在一片花香鸟语的原野上展开了。
双簧管吹出了一段歌谣式的旋律,呈现出一幅美丽江南的美丽图画。
在柔和的竖琴的伴奏下,充满 着女性美的小提琴奏出了主旋律,这里描写的是梁祝相遇。
这时候出现的大提琴与小提琴的二重奏象征着梁祝二人在草桥结拜。
主旋律的重复,华彩的乐章暗示着两人的情谊更加的深厚。
随后,小提琴独奏的部分,描写的是祝英台窃喜的心情,窃喜找到了心上人。
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欢快的旋律,描写的是梁祝二人三载幸福的同窗生活,二人两情相悦,欢快嬉戏。
然而,好景不长,祝英台将奉召回家,乐曲改为慢板,变得柔和,表现出二人的别恨离愁。
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二重奏表现出祝英台与梁山伯二人的窃窃私语,两人难舍难分。
这里就是著名的“十八相送”。
背景音乐部分描绘出他们依依惜别,望着对方远去的身影。
展开部分紧接着,沉重的大提琴、大管等低音乐器奏出了不祥的音调,预示着悲剧将要来临。
铜管表现出了严厉的封建主题,显示出父亲逼婚的场面。
小提琴的散板表现出祝英台惶惑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小提琴奏出了激动和反抗的音调。
描写封建主题的背景音乐与小提琴单调交替出现,形成祝英台抗婚的场面。
代表封建主题的铜管逐渐占据了上风,小提琴表现出无奈与妥协。
祝英台被迫答应嫁给马家。
定音鼓显示出了扣人心炫的效果。
鼓声过后,乐曲转入慢板。
梁山伯去探看祝英台。
小提琴表达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哀怨。
大小提琴表达出两人对答,两人悲悲泣泣。
这一段就是著名的“楼台会”。
梁山伯痛苦地回到家里,在相思的煎熬下一命呜呼。
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音乐急转直下。
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哭诉着,音乐凄楚、哀怨和愤慨。
在钟鼓齐鸣,紧张的音乐,描写了祝英台含恨投坟的场面。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梁祝》创作于1959年,它取材于同名民间爱情传说,在题材的民族化上占尽了先机。
全曲的音乐语汇大量借鉴吸收了我国民族戏曲――越剧的唱腔音乐素材,在乐曲结构上,以民族音乐的严谨连贯为特点。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被公认为是“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认为,它“给交响乐的民族化开辟了一片新的田野”,“为西洋音乐民族化打出了一条具有典范性的道路”。
在国外它被认为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最美妙的旋律”,“真正的伟大的艺术”。
它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笔者认为在于题材内容扣人心弦,画面展示惟妙惟肖,中外艺术巧妙结合。
一、作曲家生平简介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59年,与陈钢合作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后改编过琵琶、古筝、二胡、高胡、革胡及钢琴的五重奏版本。
其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交响诗《龙华塔》等。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二、《梁祝》乐曲的结构这首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奏鸣曲式是以对比、发展与统一原则为基础的一种曲式。
它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变化与事物的矛盾冲突,是一种富有戏剧性的大型曲式结构形式,往往用于奏鸣套曲及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
呈示部中有主、副两个主题,也称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它们之间往往是对比性的。
展开部一般是将呈示部中的两个主题加以发展,达到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再现部是经过陈述与发展后主题趋于平和、统一,具有明确的结论性的意义。
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它具有民族特色,这部作品在艺术处理上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用小提琴和大提琴“对话”的形式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等。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作品《梁祝》之赏析(姓名:钟雄班级:090513 班学号:09051333)摘要:小提琴协奏曲原是欧洲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巧多方面的探索创造,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被视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一部成功之作。
这部作品以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里的部分曲调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
全曲以《梁祝》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淋漓尽致地描述出了一部凄美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结拜相爱反抗化蝶1 作者及创作背景1.1作者介绍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
在求学期间,在1958年冬,他与何占豪合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何占豪(1933——),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
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
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1.2故事背景东晋永和年间,在风景秀丽的善卷山南,有一个祝家庄。
庄里有一户殷实富户,人称祝员外。
祝家族规,财产传男不传女。
因祝员外没有儿子,为继承家产,祝员外将女儿英台自小男装打扮。
英台才貌双绝、聪颖好学。
到了读书年龄,祝员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鲜庵读书。
在碧鲜庵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庄,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遂于善卷后洞的草桥结义金兰,兄弟共勉,相互提携。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品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陈钢于2004年创作的一部乐曲,是以中国
传统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主题而创作的,是一部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采用了西洋乐器与中国古典乐
器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下面对《梁祝》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分析。
首先,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
整个乐曲充满着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尤其是
钢琴和小提琴之间的对话,彰显出华丽、婉约的诗情画意。
其次,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在音乐语言上,陈钢将中国古典音乐的柔美和绝妙写意表现的传统化竹笛、古琴等乐
器融入其中,使乐曲显得更加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内涵。
其次,这部作品在和声和曲式结构方面也具有创新性。
和声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中的“徵音”,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柔和的和声效果。
曲式
方面,本曲采用序曲-主题、变奏-段落等这些古典音乐的传统结构,但在此基础上也有自
己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梁祝》还有许多细节上的处理也值得欣赏。
例如,刻画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使用了各种技巧性的手法,如“调色板”效果、颤音、二重奏、琴韵、领舌等手法,增
加了乐曲的表现力。
其间,经常变奏的小提琴主题也是整首曲子的灵魂。
总之,《梁祝》既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又是西方古典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陈钢通过对
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运用,加以现代意识的创作,创造出了一部有着浓郁中西文化气息的音
乐巨作,不仅可以欣赏其音乐本身的美,更可以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马友谊作曲的一部协奏曲,它的前奏曲
和主歌独具灵气,令人耳目一新。
前言采用飞燕舞的旋律,清新优美,创造出一种浪漫且亲切的情调,让梁祝传说中的怦然心动之感洋溢于
每一个音符,仿佛置身梁祝俩人间的圆舞曲。
主题曲从节奏结构上来看,有着十分精巧的组合配置,在节奏上
搭建出一个又婉约又高昂的气氛,节奏的变化也构成了乐章中的悬念
设置,更能引发观众对梁祝故事的想象。
同时,它的旋律也凸显出马
友谊自己的国风特色,延续了自然的感染力,尤其是在高潮时刻,更
能够体现出曲折的激情与婉约的优雅,令人耳目一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优美的旋律,精巧的结构,架构出一个
绚丽多姿、灵动跳动的梦幻般的舞台,以浪漫的节奏,感动人心,带
时所闻闻后。
它的激情深沉,动情无比,又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传统音
乐精神,可谓一曲得之不易,独步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色处理 学 生 庞哲 指导教师 尹达 讲师 年 级 2010级本科 专 业 音乐学 系 别 音乐系
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2014 年 5 月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尹达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标题 ................................................................... 1 中文摘要 ............................................................... 1 序言 ................................................................... 1 一、简述小提琴演奏技术发展 ............................................. 1 二、小提琴《梁祝》的音色表现 ........................................... 1 1、小提琴传入中国 .................................................... 1 2、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 2 3、简析《梁祝》中的音色表达 .......................................... 2 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音色具体分析处理 ............................... 3 1、呈示部 ............................................................ 3 2、展开部 ............................................................ 4 3、再现部 ............................................................ 4 结语 ................................................................... 4 参考文献 ............................................................... 5 致谢 ................................................................... 6 外文页 ................................................................. 7 1
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色处理 庞哲 摘 要 本文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音色处理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通过介绍小提琴传入中国后的演奏技巧民族化,并对其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民族乐曲的演奏技巧、方式等方面,期望把中国音乐传统与西方小提琴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反映中国音乐的精髓。 关键词 独创性 民族风格 洋为中用 艺术价值 演奏技巧
一、简述小提琴演奏技术发展 小提琴的前辈是维奥尔琴(Viol),音响柔和文雅,仅使用于宫廷。最初小提琴只供流浪汉和游吟诗人演奏,可谓“出身卑微”。但是他们之间的竞争结果,小提琴最终赢得了人类的宠爱,而维奥尔琴却完全被淘汰了。 高度的表现性和技巧是弦乐艺术的特征,这方面小提琴处于最优越的地位,令人瞠目结舌的技巧和深入的表现力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从任意定弦到固定调音;从单一的发音到逐步丰富声音色彩以至千变万化;从单音演奏到双音歌唱„„这些技法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它的发展影响了大提琴、中提琴甚至于钢琴的演奏艺术。 任何一种技术手法的演变都有它特殊的过程:从克莱里的长音到维尼亚夫斯基的连续顿弓,都有特殊的表现需要,都和当时社会审美要求有关联。提亲技术发展经历了广泛的吸收过程,弹拨乐器的奏法(著名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亦精通吉他演奏)、键盘音乐的音型写法、打击乐以及人的歌唱艺术都曾经影响过小提琴的技术发展。 16世纪下半叶提琴家族进入欧洲的音乐生活以来,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一样,增强,改变着欧洲音乐舞台的色调。从音乐厅到沙龙,从宫廷到歌剧院,小提琴以它令人迷醉的声音登上了乐器王后的崇高地位。今天世界上,小提琴成为所有乐器中价格最昂贵的乐器之一。 今天我们已有一整套的技术体系,但是究其精华仍是在追求一种境界,它不是为了追求体系而形成的科学体系,而是要使提琴更精细的体现人的各种情绪。
二、小提琴《梁祝》的音色表现 1、小提琴传入中国 小提琴传入中国时是清朝末年。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许多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先后到中国演出,激励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很多水平很高的小提琴大师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黎国荃、刘天华、马思聪、冼星海等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陆续续的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而且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比如说《梁祝》、《苗岭的早晨》等等,都是由陈刚先生所创作(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提琴教育获得了重大的发展。首先是国家陆续恢复了各个行政区原有的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并且有不少的音乐专科学校升为艺术学院,近期又将一批艺术中专学校升为艺术职业学院,使得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音乐艺术教育网络。其次是全国各地的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系,音乐系,并且都设有小提琴专业。最后,许多小提琴爱好者从小受到过较为正规的教育,从而使得小提琴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2、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我国广大群众所熟知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爱情故事为题材,表达了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以及对封建宗法礼教的强烈控诉和愤怒的情感,并且体现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曲子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与陈刚先生共同创作完成,当时他们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相应国家提出的“交响乐应民族化、群众化”的倡议,创作出具有我国民族色彩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交响乐,两人分工合作,一个发挥越剧音乐专业功底,另一个利用作曲专业特长,采用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利用独奏乐器与交响乐队相互竞赛的这种协奏曲体裁形式,在老师、同学及学院交响乐团的支持配合下,于1958年创作完成并在随后的一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舞蹈汇演中一鸣惊人,在随后的国庆十周年演出中又大获成功,很快就驰名中外。 3、简析《梁祝》中的音色表达 何占豪和陈刚挑选了梁祝爱情故事当中最经典的桥段“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为主旋律,分别将它们融合到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创作过程当中。在欣赏整首曲目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要素的手法进行理解,譬如说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快慢、力度的强弱比较等,也可以从艺术描绘特征等其他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 呈示部主要是描绘风景和爱情主题,最后乐队走出刻板重复音调,将我们带入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当中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以爱情为主题的主部主题中,主要还是以揉线和滑音,外加泛音来烘 3
托出描绘爱情的场景,这里我们应该使小提琴最大化的演奏出一种柔美的音色,在最初的第一小节,应让琴弓贴着琴弦开始匀速演奏,整个段落不能有明显的换线音,泛音的处理应尽量的不与别的音有太大的分别,音色应该平滑,不能有太异常的突出音色,并且在第二小节处的第一个外音的处理上要尽量的慢,使之能让人感受到越剧的韵味。滑音的处理能让小提琴在实际听觉上更“中国味”一些,因此,对待滑音音色的处理应该是整个曲子的关键。 展开部是整部作品的核心环节,在对这部分音乐进行欣赏的时候,可以从主人公的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那么这段的关键词就是惋惜和伤感,显而易见,这段我们对于音色的处理就要更加小心了,必须摒弃小提琴音色的灵动,但是又不能过于死板,就像第五小节处,在两个八分音符之间加入一个滑音,要在慢板偏于自由节奏的基础上,带出中间的那个滑音,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自由一点的拍子来进行,使之不论是滑音,倚音,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表现出来,每一个音色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我们要更好的去分析,使之能最大化的表现出作者对于这个故事的那一种特定的描述,后半部的激烈对抗我们要果断,清晰,明确的让小提琴表达出来,音色的处理上更贴近于清晰,使得观众们的心情能够一下子澎湃起来,对于逼婚的那部分更应该使音色的强度逐渐扩大,大串的连续音节和双音,重音,顿音要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 再现部小提琴加入了弱音器的环节,抒情并且缓慢的演奏出了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和音乐主题,再次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将人们的那种善良理想表现的淋漓尽致,仿佛就像寒冬已过,明媚的春天再次归来人间一样的轻快,作者引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段可歌可感人心扉的爱情故事
再现部,顾名思义再次把乐曲的主题向观众表现出来,舒缓的慢中板能使人在展开部中的紧张和激情的心境之中解放出来,我们对于这段的音色处理就不能像呈示部之中那样的过于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