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瓯缺》的史诗性

合集下载

金瓯已缺总须补——宋庆龄的抗日救亡活动

金瓯已缺总须补——宋庆龄的抗日救亡活动

金瓯已缺总须补——宋庆龄的抗日救亡活动
丁卫平
【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00)0Z1
【摘要】宋庆龄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她的人生之路是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而这丰碑的基础便是爱国主义。

在宋庆龄的一生中,贯穿始终并熠熠发光的宝贵品质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1931年底到1937年,宋庆龄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足迹,便是她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丁卫平
【作者单位】吉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68
【相关文献】
1.论《金瓯缺》的史诗性 [J], 马红
2.《金瓯缺》综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一 [J], 廖四平
3.山河无意金瓯缺浮沉有致听涛声--杨道义先生访谈录 [J], 张焕君
4.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词赏析 [J], 李建文
5.一部很难组织的“教授小说”——略论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 [J], 吴秀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瓯缺》综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一

《金瓯缺》综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之一
往 迤西一 带逃 去 , 萧干 遁 出松亭 关 , 往 迤北 一带 逃
富, 并将 “ 元丰 内藏 库” 之 物尽数 掠走 。 金 皇室经过
长期的政治风波后决定 废赵皇帝而立靖康朝的太 宰张邦昌为皇帝。 金人还伪造赵桓的手诏 , 将刘耠 诓骗至青城 , 要他做候补皇帝 , 被刘耠 以自 缢殉国
途中碰到去向种师道传达北征之令 的马政 。种师 道接到北征之令后 , 紧急将各路人马派往前线。 为 了应付和钳制种师道 ,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童贯 决定从禁军中挑选五万人随 自己北上 ,还 向赵估
政率 白桔军与敌厮 杀 , 种师道率西军增援 , 最后 , 宋军堵住 了辽军直击雄州的去路。 六月初二下午 ,
种师道在童贯 以及监军崔诗等 的逼迫下退兵时, 在敌 军 追击 下 , 大部 分军 队溃散 。宋 军到达 霸州 、 雄州 、 安肃郡一带后逐渐集合 , 凭着坚城 , 构筑起
新的防线 ; 至此 , 第一次伐辽战争 以宋军从界河面 前撤退几十里至百余里 、 两军重新对峙而告终。 辽 天锡帝耶律淳死后 ,其妻萧普贤皇后之兄萧干和
第 6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2月
清远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Q i n g y u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Vo 1 . 6。N o .1
F e b . 2 0 1 3
《 金瓯缺》 综论

茅盾 文学奖获奖作 品丛论之 一
大石投降。 但在 白沟前线 , 耶律大石全军渡河掩击
宋军 , 并追击宋军至雄州城下。马扩奋勇迎敌 , 马
宗赵估派龙神卫 四厢都指挥使刘镝到渭州去向西 北边防军统帅种师道传达“ 海上之盟 ” 的精神。种 师道与刘镝商定 由西军总参议赵隆 、 刘镝一同前 往京 师 ,并让 早 有婚 约 的赵 隆 之女 儿 辩娘 与马 政 之子 马 扩完 婚 。赵 隆 、 刘镝 、 摔 娘等 在前 往 京师 的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出自清代秋瑾的《鹧鸪天·祖国沉沦
感不禁》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全文赏析《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

清绍兴府将此词稿作为“罪状”公布,可见此词革命性之强。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道是“闲”字,但有感于祖国沉沦,
却未必有“闲”情。

开篇两句,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

“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

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

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

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

【最新】《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最新】《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最新】[读后感]《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知见未来观往历史知见未来>读后感原创: 落花时节乃逢君只缘一回顾花了很长时间,耐着性子读完了_5万字的>,我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上一口气了.这是一部倾心描绘的历史画卷,珍贵无比.由于对宋朝的历史不甚了解,初读>第一卷,我就感觉到了吃力,主要有三点:内中有大量疑难生僻字,如不依靠电脑和字典恐难顺利读完;书中人物众多,必须在读第一卷时先捋清关系,熟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后面三卷才能不费力气;作者写作手法十分独特,多处运用冷静客观的犀利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性的丑陋,在读第一卷时要花些时间逐步适应,而不要急于弃书.愚以为,李师师这个人物一出场,才算真正拉开了故事的大幕.对于这部作品,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看来,它堪称上是鸿篇巨制.作者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让我看到了社会万象.历史变迁,引发的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深思考.所谓大醇可以掩小疵,就像书中人物的人生结局随着国家的动荡而留有遗憾一样,我们也不必对一部书苛求完美,只要这部书使读者有所悟.有所省,即是拥有了超越黄金的价值.历史就是这样,如甄士隐的好了歌解: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两次伐辽其实都算是失败的,最后虽然收复了燕京,但其实赎回来的是一座空城.辽亡之后,金军两次攻宋,两次东京(今开封)保卫战,东京人民英勇抗金.金虏打到家门口,徽.钦二宗与奸臣却卖国求荣.觍颜事仇.东京城破后,金人洗劫一空,掳走徽钦二帝,蒙受巨大耻辱,百姓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我认为,北宋灭亡,其咎在己.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临难只知谄媚事敌.卖国投降,牺牲国家利益,保全一己私利.他们难道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更可笑的是,北宋君臣被金酋掳走北上后,还在百般讨好金人,以图苟活.北宋自身怯懦,任人欺凌,注定灭亡,可南宋建立后,赵构仍是个偏安一隅的阘茸货,在江南苟延残喘,不思进取,只求享乐.金人的铁蹄并不可怕,他们每攻一座城,必要屠城根刮,始终是不得人心的,况且金人贪鄙成性,内已腐化堕落,何足惧也.而赵宋王朝虽惨败,但未尽失人心,百姓爱国,英勇抗金.如果大宋君臣能够齐心协力,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矢志卫国,则不至于耻辱丧国.宋朝军事的落后也是其灭亡的一个原因.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作为一条引线,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削弱武官权利,防止拥兵自重,更别提丢失燕云十六州,缺乏北方屏障,遇外敌入侵根本招架不住.如果说朝代的更迭是历史的选择,那么只是可怜了那些企盼金瓯无缺.日月重光的百姓.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古人认为靖康之耻是对赵光义的报应,说宋太宗赵光义夺权后,逼死了赵匡胤子孙.吴乞买正是赵匡胤转世投生,兴师动众,灭掉北宋,把赵光义的子孙全部俘虏北去,千方百计凌辱至死.金朝的军队将宋太宗的子孙几乎搜罗殆尽,只留下赵构这根独苗,而赵构又深信金人将宋太宗的后代俘虏押送北面冰天雪地里当奴隶,是夺了宋太祖赵匡胤一系江山的报应,于是册立太祖的后代为太子,把江山交出来,宋朝的江山又延续了1_余年.这个故事听来毕竟有些荒唐,但查阅史料,金被蒙灭的凄惨却真正可以当成天道轮回的佐证.在成吉思汗的铁骑下,金国失陷,蒙古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尸横遍野,到外残垣断壁,与当年的东京如出一辙.蒙古人将金国两宫太后.皇亲国戚.王宫贵胄.妃子公主等人扫数押往蒙古,并将金城内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全部洗劫一空,与当年北宋灭亡时的状况何其相似.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一饮一啄,皆有前定.今人在读历史时,实际也应该能看到未来,不管是否相信因果循环,都应从内心深处敬畏天道,止恶行善,同时也要珍惜当下,心存感激,敬天爱人,在现世多存一份福报.展读>这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我时而扼腕叹息,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泪盈眼睫.其中,我为李师师掉过两次眼泪.一处是师师抄经回向给在战争中保家卫国的国殇,我对师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动的泪水也就随之而来.在战争中,师师考虑的不是她自己,更不是个人感情,而是国家利益.她毁家纾难,将赵佶赏赐她的钱财全部捐出,充以军饷,资助前线.在东京城破后,她又在赈济所烧粥蒸馍.洗锅刷碗,救济难民,一片赤诚爱国之心.另一处是师师被掳金营后,怒骂金酋,拔簪刺喉自杀,颈血化长虹,我立时心疼得泪眼婆娑.作者最后为李师师留了活口,书中的结局是她被人救下,流落民间,而历史中真正的李师师究竟是何命运就不得而知了.师师,世间绝无仅有的女子,她风华绝代,却不肯折腰事权贵,她美艳绝伦,却不为求荣而卖身.她的爱国行为被民间传诵,令卖国贼无地自容.这部书让我认识了一个具有慈悲心肠和爱国信念的奇女子.人生若如初见时.一如当年赵佶与李师师第一次见面的那个场景,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记住了她出场时的模样:我的记忆里,永远是你最美的样子.观往历史,知见未来.感谢>这部颇有价值的著作,让我结识了这段历史,也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金瓯缺:两宋王朝的真实与想象

金瓯缺:两宋王朝的真实与想象

金瓯缺:两宋王朝的真实与想象2017-01-13 历经晚唐以降百余年的动乱,兴起于河东、两淮之地的赵宋王朝,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再造社稷,使中国得以重享三个世纪的安定与富饶。

它的统一与偏历尽安、新法与旧党、富足与孱弱,在矛盾中自有其魅力;更以存亡之际的两场抗争,成为塑造中国人民族精神的来源。

寓张力于“金瓯有缺”之中,正是宋的时代特征。

殿前都点检(禁卫军司令)赵匡胤在陈桥驿被将士披上黄袍的那一天,为后周世宗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三,上距朱温篡唐53年,下距靖康之变167年。

周世宗柴荣在半年前出征幽州之时意外病逝,继位的幼帝柴宗训未及改元,就在一片纷乱之中被他倚之为柱石的禁军赶下了舞台。

其时,赵匡胤尚有一项兼职“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系春秋时代宋国故地。

是故由他开创的新王朝,便以“宋”命名。

巧合的是,167年后赵匡胤的七世侄孙赵构同样在宋州(其时已改称应天)称帝,延续了本朝的国祚。

明人罗贯中所著《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有“赵霸入汴诓军粮”一回,所述的乃是赵匡胤之祖父赵敬(赵霸)在后唐军中时,自后梁手中骗得十万斛粮草的传奇。

其时与赵敬同在黄河北岸和梁军对峙的后唐诸将中,竟有五人相继成为皇帝,其中石敬瑭、刘知远、郭威分别开创了五代中的晋、汉、周三朝,间隔却仅有13年,时局之乱可见一斑。

而在后唐的四位君主中,有三人是毫无血缘关系的螟蛉义子,后周更是出现了内侄继位却不改姓(柴荣继承舅父郭威的帝位)的离奇情形,足可窥见儒家的“大义名分”与皇权仪礼,经过安史之乱以降200年的冲击,在华北地区已经荡然无存。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与950年后汉枢密使郭威在澶州黄旗加身、帝业自为的情形毫无二致,不过是“兵强马壮者当为天子”、以武力强推异姓革命的重复。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世史家在检讨宋人的王朝正统观时,尖锐地指出:《册府元龟》《旧五代史》之类的北宋史书之所以提出“五代”这一概念,将朱温篡唐以降那五个昙花一现的华北王朝(其中还有三个系沙陀人所建)视为与隋、唐无异的完整之“代”,本质上是为了掩饰赵宋自身的得国不正。

《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_读后感

《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_读后感

《金瓯缺》读后感:观往历史知见未来_读后感观往历史知见未来——《金瓯缺》读后感原创:落花时节乃逢君只缘一回顾花了很长时间,耐着性子读完了185万字的《金瓯缺》,我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上一口气了。

这是一部倾心描绘的历史画卷,珍贵无比。

由于对宋朝的历史不甚了解,初读《金瓯缺》第一卷,我就感觉到了吃力,主要有三点:内中有大量疑难生僻字,如不依靠电脑和字典恐难顺利读完;书中人物众多,必须在读第一卷时先捋清关系,熟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后面三卷才能不费力气;作者写作手法十分独特,多处运用冷静客观的犀利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性的丑陋,在读第一卷时要花些时间逐步适应,而不要急于弃书。

愚以为,李师师这个人物一出场,才算真正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对于这部作品,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看来,它堪称上是鸿篇巨制。

作者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让我看到了社会万象、历史变迁,引发的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深思考。

所谓大醇可以掩小疵,就像书中人物的人生结局随着国家的动荡而留有遗憾一样,我们也不必对一部书苛求完美,只要这部书使读者有所悟、有所省,即是拥有了超越黄金的价值。

历史就是这样,如甄士隐的好了歌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两次伐辽其实都算是失败的,最后虽然收复了燕京,但其实赎回来的是一座空城。

辽亡之后,金军两次攻宋,两次东京(今开封)保卫战,东京人民英勇抗金。

金虏打到家门口,徽、钦二宗与奸臣却卖国求荣、觍颜事仇。

东京城破后,金人洗劫一空,掳走徽钦二帝,蒙受巨大耻辱,百姓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我认为,北宋灭亡,其咎在己。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临难只知谄媚事敌、卖国投降,牺牲国家利益,保全一己私利。

他们难道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更可笑的是,北宋君臣被金酋掳走北上后,还在百般讨好金人,以图苟活。

北宋自身怯懦,任人欺凌,注定灭亡,可南宋建立后,赵构仍是个偏安一隅的阘茸货,在江南苟延残喘,不思进取,只求享乐。

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金瓯缺》读后感

观往历史 知见未来 ——《金瓯缺》读后感

观往历史知见未来——《金瓯缺》读后感导语:观往历史知见未来——《金瓯缺》读后感文/落花时节乃逢君花了很长时间,耐着性子读完了185万字的《金瓯缺》,我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上一口气了。

这是一部倾心描绘的历史画卷,珍贵无比。

由于对宋朝的历史不甚了解,初读《金瓯缺》第一卷,我就感觉到了吃力,主要有三点:内中有大量疑难生僻字,如不依靠电脑和字典恐难顺利读完;书中人物众多,必须在读第一卷时先捋清关系,熟悉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读后面三卷才能不费力气;作者写作手法十分独特,多处运用冷静客观的犀利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性的丑陋,在读第一卷时要花些时间逐步适应,而不要急于弃书。

愚以为,李师师这个人物一出场,才算真正拉开了故事的大幕。

对于这部作品,网上的评论褒贬不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我看来,它堪称上是鸿篇巨制。

作者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让我看到了社会万象、历史变迁,引发的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深思考。

所谓大醇可以掩小疵,就像书中人物的人生结局随着国家的动荡而留有遗憾一样,我们也不必对一部书苛求完美,只要这部书使读者有所悟、有所省,即是拥有了超越黄金的价值。

历史就是这样,如甄士隐的好了歌解:“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北宋两次伐辽其实都算是失败的,最后虽然收复了燕京,但其实赎回来的是一座空城。

辽亡之后,金军两次攻宋,两次东京(今开封)保卫战,东京人民英勇抗金。

金虏打到家门口,徽、钦二宗与奸臣却卖国求荣、觍颜事仇。

东京城破后,金人洗劫一空,掳走徽钦二帝,蒙受巨大耻辱,百姓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我认为,北宋灭亡,其咎在己。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北宋君臣苟且偷安、不思进取,临难只知谄媚事敌、卖国投降,牺牲国家利益,保全一己私利。

他们难道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更可笑的是,北宋君臣被金酋掳走北上后,还在百般讨好金人,以图苟活。

北宋自身怯懦,任人欺凌,注定灭亡,可南宋建立后,赵构仍是个偏安一隅的阘茸货,在江南苟延残喘,不思进取,只求享乐。

关于历史小说的创作——访《金瓯缺》作者徐兴业

关于历史小说的创作——访《金瓯缺》作者徐兴业

作者: 李炳银
出版物刊名: 当代文坛
页码: 40-42页
主题词: 金瓯;历史小说;作品创作;作家;琐闻;史作;思想感情;历史人物;宫廷;中长篇
摘要: <正> 我不止在一个场合听到人们谈论徐兴业的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以为这是近几年中长篇历史小说中较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著名的老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认为,《金瓯缺》的作者同《李自成》的作者,在其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和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方面,都有相似和可相互媲美的地方,指称说:“二难相并,堪称双璧”。

海外华文报纸赞誉《金瓯缺》,“写宫廷生活俨然宫廷生活。

写里巷琐闻则宛如里巷琐闻;写官僚之间的倾轧,尔诈我虞,如见其人;写小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 的协 议 ,幻 想 不 占 而 屈 人 之 兵 。结 果 被 破 釜 沉 舟 的 辽 军 击
二 、 金 瓯缺》 《 的思想 力量

个 民族 在 社 会 历 史 重 大 转 型 时 期 .往 往 能 体 现 出 其 内
在精 神 本 质 。能 够 深 刻地 展 示 出 民族 精 神 乃至 世 界 的 、 类 的 人 共 有 的 精 神 , 是 一 部 作 品 具 有 史 诗 性 的 内在 质 感 的体 现 。 也 这 是 从 审 美 角 度把 握 世 界 的一 种 诗 意 表 现 , 是 史 诗 的精 髓 , 它 是 史 诗 的 血 和灵 魂 。《 金瓯 缺 》 显示 的思 想 力 量 , 核 心是 奋 发 所 其 图 强 和 爱 国精 神 。这 是 中华 民族 摆 脱 积 弱 和 屈 辱 地 位 奋 发 振 兴 的 努 力 ,是 古 代人 民在 面 对 死 亡 和 毁 灭 时 所 激 发 出来 的 挽 狂 澜 于 既倒 的雄 伟 气 魄 。
件 、 求 宏 大叙 事 , 图创 造 完 整 的英 雄 形 象 、 较 好 地 表 现 追 力 能
在 宏 大 的叙 述 中 ,金 瓯缺 》 终 贯 穿 着 两 条 线 索 : 条 是 家 庭 《 始 一 线 索— — 马 扩 一 家 在 动 荡 时 代 中 的 遭 遇 : 另 一 条 是 民族 线 索 — — 从 伐 辽 战 争 到 南 宋 偏 安 的 历 史 变 迁 。 以马 扩 及 其 身 边 人 的 活 动 引 出 对 濒 临死 灭 的北 宋 王 朝 内 腐 外 伤 、奄 奄 待 毙 的
作者 简 介 : 马红 (93 )女 , 川 巴 中人 , 州大 学 ( 肃 兰 州 70 2 ) 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究 方向 为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 。 18 一 , 四 兰 甘 30 0 文 研
“ 诗 ”E i) 出于 西方 文学 , 初是 作 为文 学 史 和 文 学 史 ( pc源 最 体 裁 概 念 被 论 述 , 思 “ 以 诗 的 形 式 表 现 一 个 民族 的朴 素 的 意 是 意 识 ”1 范 式 为《 [l, 1 1 荷马 史 诗 》 各 民 族 的古 典 史 诗 。发展 到 近 及 代 。 诗 的外 延 和 内 涵 有 所 扩 展 . 诗 逐 渐 由一 种 文 学 体 裁 范 史 史 畴扩 展 到 一 种 审 美 范 畴 。 于 是 ,史 诗 具 有 了描 述 重 大 历 史 事
论《 金瓯缺》 的史诗性
马 红
摘 要 : 兴业 的 长篇 小说 《 瓯缺 》 中国 当代 文坛 的 一篇 力作 , 有 气 势磅 礴 的 史诗性 , 徐 金 是 具 达到 了 史、 、 的统 一 。 从 三个 诗 思
方 面论 述 :金 瓯 缺 》 史诗 性 特征 ; 述 重 大 历 史事 件 、 求 宏 大叙 事 ; 造 英雄 形 象 、 现 出民族 魂 魄 和人 类精 神 : 想 《 的 描 追 创 表 思
黑 格 尔 认 为 。 诗 描 述 的是 “ 一 个 民族 和 一 个 时代 的本 史 与 身 完整 的 世界 密 切相 关 的 意义 深远 的事 迹 。” ¨史 诗性 长 篇 小 …4 说 大多 着意 于社 会 历史 转 型时 期 的重 大事 件 ,具有 较 为宏 阔 的 时 空跨 度 和叙述 规 模 , 此 对历 史 作 出 真 实 、 刻 的反 映 。 以 深 《 瓯缺 》 金 4册 共 10余 万 言 , 述 了 中国 l 纪 初 、 叶 3 讲 2世 中 北 宋 灭 亡 与南 宋 偏 安 一 隅 的 历 史 。其 间涉 及 到 宋 、 、 三 个 金 辽 王 朝 的兴 衰 存 亡 及 此 消 彼 长 . 绘 出 了 它 们 之 间政 治 、 事 、 描 军 外 交 斗 争 的错 综交 织 及 各 自内部 的诸 种 矛 盾 .勾 勒 出 整 整 一 个 时 代 具 有 宏 伟壮 观 的气 象 。北 宋 末 年 , 臣荒 唐 堕落 , 政 君 国 千 疮 百 孑 , 岌 可危 。金 王朝 国势 渐 强 , 宋 、 虎 视 眈 眈 。宋 L岌 对 辽 徽 宗 赵 估 经 蔡 京 、 贯 煽 动 定 下 伐 辽 之 计 , 与 金 达 成 夹 击 残 童 并
历 史 进 程 的 全 景 描绘 .深 入解 释 靖 康 之 难 的 发 生 过 程 和伴 随
出 民 族 魂 魄 和 人 类 精 神 以 及 思 想 深 刻 的特 性 , 史 、 、 的 即 诗 思 统一 。本 文将 从 这 三 方 面来 论 述 《 瓯 缺 》 金 的史 诗 性 品 格 。
的 深邃 性 。
关 键词 : 兴 业 ;金 瓯 缺 》 史诗 性 徐 《 ;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7 文 献标 识 码 : 2 A
收 稿 日期 :0 9 0 —1 20- 1 4
文 章编 号 : 6 3 1 9 (0 9 0 - 1 8 0 1 7 - 9 9 2 0并 展 示 出 社 会 各 阶 层 人 士 在 各 自历 史 生 活
网点 上 的 生 存 状 态 。 个 人 、 民族 的视 角交 互 穿 插 . 能 激 起 读 更

《 金瓯缺 》 的创 作意 图
者 对 于 个 人 与 民 族 历 史命 运 的 深 入 思 考 。达 到 叙 述 上 预 设 的 深 度 和 效果 。 这 是 一 个 充 满 苦 难 、 争 与 变 革 的 时代 . 合 徐 兴 业 酝 酿 抗 结 著 作 的 抗 战 初 兴 时 代 背 景 , 创 作 意 图 十分 明 确 : 兴 亡 事 . 其 写 抒 忧 国情 , 古 训 今 。 引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 9 第7 0 年 期 0
Ju lo hnq g 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Si csE i n N . 2O oma fC ogi n e i Si c n eho g(oi c n dt ) n v sy f e o a ee i o o7 O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