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双峰对峙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较研究毕业论文

集美大学JIMEI UNIVERSITY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双峰坚持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力研究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商秘)年级 2 0 1 x 班级中文x x x x姓名xxx 学号 2 0 0x xxxxxx 指导教师xxx 职称xx200x年5月集美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xxxx 班学生xxx 学号2 0 0 x xxxxxx一、毕业论文标题问题:双峰坚持的艺术丰碑──《诗经》与荷马史诗比力研究二、毕业论文工作规定进行的日期: 2 0 0 x 年10月8日起至 2 0 0 x 年 5 月28 日止三、毕业论文进行地点:集美大学文学院四、任务书的内容:目的: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荷马史诗与《诗经》的研究在各自的范畴中都放出了异彩,但却很少有人将两部作品作为各自民族文学的源头,从文化母题、民族精神与写实传统等方面对其进行比力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一种开阔的视野,对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原创意义进行深刻的比力与诠释,从而揭示出公元前6世纪摆布中国与古希腊作为当时东、西方文学繁盛一时的代表在审美创造方面的共时性与差异性,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揭示世界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任务:(1)在系统地研究相关评论资料和比力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对荷马史诗与《诗经》进行深入的精读与整合,进而运用新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视野对其进行现代性重构,其间也要适本地吸收其他批评理论与研究方式的合理成分,以期穿透两部作品的文化底蕴。
(2)在教师指导与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深入研讨前人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学术研究前沿,通过撰写草稿、拟定初稿到修改定稿这3个基本的写作阶段,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3)拓宽知识视野,适当参考外文资料,并提交一篇与论题相关的外文译文(外译中)及其原文;(4)阅读、研究参考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按照工作日程放置记好周记并按期送指导教师审阅;(5)按照集美大学的有关规定和版式,按时打印论文并装订成册;(6)系统地整合本身的论文写作资料,顺利地通过论文答辩。
《诗经》与《荷马史诗》:对比分析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

《诗经》与《荷马史诗》:对比分析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异同导语:中国的先秦时期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在东西方的历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造就了两种文明。
古希腊和先秦是两种文明的起源时期,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灿烂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对后世的欧洲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并根植于东西方文明的血液里。
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端,而中国则处于东端。
中欧两地相隔遥远,而且在早期交通隔断,但是两地却几乎在同一时期都产生了音乐,并且由于文明形式、地理环境、社会活动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古希腊文学巨著《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史诗。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自出现之后,就被赋了多重价值,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曾有美学家概括出音乐涵盖了交际功能、启迪功能、劝导功能等十几种功能。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的功能在不断地得到扩展和延伸。
那小武就通过对比古希腊音乐和中国先秦的音乐,简要分析两种音乐文化对各自文明的影响和彼此间的差异,以及对文明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先秦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起源:音乐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有体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音乐与生活这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进行比较,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音乐的本质特征。
01.体现劳动、生活因为年代久远,中国的夏商时期和古希腊早期流传下来的音乐资料都极为有限。
中国夏商时期的音乐往往从神话传说、文献记载或出土文物中去探寻。
对古希腊的音乐研究则来源于壁画、陶瓶、雕塑及诗歌、戏剧和哲学著作。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
这是《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一首歌谣,描述的是传说中的远古氏族葛天氏部落表演乐舞:三个人拿着牛尾巴模仿耕种的样子唱歌跳舞。
《荷马史诗》与《诗经》所展示的东西方古代经济形态的比较

( 复旦 大 学, 上海 2 0 0 4 3 3 )
摘 要 : 世 界上许 多古老发 达的 民族差 不 多都 有 自己的 史诗 , 古 希腊 的《 荷 马 史诗 》 和 中国先 秦 的《 诗
经》 就 属 于 这 样 的 伟 大 作 品 。《 荷 马 史诗》 与《 诗经 》 展 示 了古代 东西方 的经 济 、 政 治、 人 文 生 活的方 方 面 面, 比 较《 荷 马 史诗 》 与《 诗 经》 所 反映 的 东西方经 济形 态 , 对 认识人 类早 期社会 经济 形 态的特点具 有一 定的意 义 。
关键词: C g , - 马 史诗》 ; 《 诗 经》 ;东西方 古代 经济形 态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4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O 0 2 —6 9 2 4 ( 2 0 1 5 ) 7 —1 4 8 —1 5 5
世 界上 许 多 古老 发 达 的 民族 差 不 多 都 有 自己
迈 锡 尼 文 明后古 希 腊公 元前 1 1 世 纪 ~前 9世 纪历 史 的重 要 的文 献 资 料 。荷 马 时 代 反 映 的 古 希 腊 社 会, 按 照摩 尔 根对 历 史 时 期 的 划 分 , 大 致 处 于 野 蛮 时代 高 级 阶 段 的全 盛 时 期 , 也 即 由 氏族 社 会 晚 期
成, 根 据 史诗 所 描 写 的 内容 推 测 , 写作 的年 代 至 少
相隔 5 O ~1 0 0年 。《 伊利亚特》 叙 述 的应 是 较 早 的
工、 货 车和 战 车 、 用 圆木 和 木 板 造 船 、 作 为 艺 术 的
建筑术的萌芽、 由 设 雉 堞 和炮 楼 的城 墙 围 绕 起 来
《荷马史诗》与《诗经

目录论文摘要 (1)关键词 (1)一、导语 (2)二、诗的文体 (2)三、诗的表现方式 (3)四、诗的功能 (6)五、结束语 (7)注释、参考文献 (8)《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论文摘要]: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那么这两部奠定东西方文学本质的文学作品在各自文学的发轫阶段究竟有哪些不同呢?文章从诗的文体,诗的表现方式,以及诗的功能这三方面区别论证《荷马史诗》与《诗经》的差异。
[关键词]:《荷马史诗》;《诗经》;差异;文体;表现方式;功能《荷马史诗》与《诗经·国风》的比较张婷婷第一部分:导语说到中西文学的起源,都会想起中西比较诗学上的第一个命题:《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
也有学者对两部作品里的个别问题如:战争问题、关于爱情的描写、关于民族心理的描写等等作比较。
作为本科毕业的笔者的讨论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范围,只是我的阅读和研究范围还很浅显,在这里我只能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我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中西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传统。
欧美文学的发源地在点缀着无数星星般群岛的爱琴海上,一部壮丽的《荷马史诗》不仅自身是叙事文学的典范之作,而且也将其叙述性的传统传达至阿尔卑斯山南北,及整个美洲大陆;亚洲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则是中国,广袤的平原上孕育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它将抒情写意的传统深入到后代创作的方方面面。
荷马史诗和诗经的比较

《荷马史诗》与《诗经》的比较分析《诗经》与荷马史诗的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可以说是同时期的东西方两部巨作,然而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它们分别对战争和爱情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诗经采用的是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
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
通过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来表达希腊人崇尚自由的感情。
诗经中反映的是在足够的生存空间中生活的人们,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的生活,而荷马史诗却是在狭窄生活空间的窘迫下,有着强烈向外部扩大生存空间的欲望。
因此,我们看到诗经中战争是激昂和忧伤的,汉民族的军人是有德的君子,也是杰出的战士。
荷马史诗中战争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里面的英雄个个强悍残忍、好狠斗勇、野性十足。
丝毫感受不到仁厚德性。
《诗经》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或详尽的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但《荷马史诗》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
因此,《诗经》是简而精,而《荷马史诗》则是细而腻。
两者对英雄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在《诗经》里体现了一种中华文化,对英雄的定义一般都是有智有谋,德才兼备。
因此,对于《伊利亚特》所描写的“英雄”阿喀琉斯只不对是一位强悍残忍,野性十足,只懂在沙场上杀人而不赋仁厚之心的一介武夫。
但在古希腊文化中,最健美的人不是最有智慧的人,而是体魄强壮、肌肉发达的人,正如其奥林匹克运动主旨也是以体现人的完美体态。
在他们的字典里,勇敢和美德是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式的,因此,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和赫无托耳便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而这一标准就是与中华文化的迥然不同。
此外,两者在所表达式的内容与思想也有所不同。
诗经里的主题目是十分丰富的,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表现了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
中外名著比较知识点总结

中外名著比较知识点总结名著作为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中外名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对中外名著进行比较,总结一些知识点。
1. 古希腊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希腊文学中的《荷马史诗》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经》可以作为比较的对象。
两者都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传承着各自文化的精髓。
a) 题材和文化背景:《荷马史诗》描述了古希腊的英雄事迹,反映了古希腊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诗经》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b) 叙事手法和形式:《荷马史诗》以叙事为主,注重描写英雄间的对抗与挣扎;《诗经》以歌辞为主,通过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表达情感和思想。
c) 价值观和思想内涵:《荷马史诗》中体现出以荣誉、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诗经》则强调忠诚、孝顺、仁爱等传统的中国价值观。
2.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元曲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西方戏剧的代表,与中国元曲有着相似之处。
两者均以戏剧形式表达人性、社会和政治的冲突,以及对爱情的追求。
a) 剧情和表演风格:莎士比亚戏剧以复杂的情节、丰富的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为特点;中国元曲侧重于表达意境和情感,善用词汇、音韵、舞蹈和音乐等手段进行艺术表现。
b) 主题和思想内涵:莎士比亚戏剧关注人性的复杂性,探讨爱情、权力、背叛等主题;中国元曲强调爱情的纠葛、社会的阶层差异以及命运的无常。
c) 语言和诗歌性:莎士比亚戏剧运用精彩的对白,以及韵律紧凑的诗歌来表达人物情感;中国元曲则通过曲调、曲词的协同演绎,营造出独特的韵味和节奏感。
3. 高尔基小说与鲁迅小说高尔基和鲁迅作为两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他们的小说作品在揭示社会问题和呼唤人民觉醒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a) 反映社会现实:高尔基的小说揭示了俄国工人阶级和贫苦人民的生存境况,探讨了社会阶级冲突和革命斗争;鲁迅的小说则透过对旧中国社会的描写,批判了封建道德、尖锐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

---— —
1 02 - - - — —
部族迁徙 、战争等重大 事件和部 族所 崇拜 的英雄 光辉事 迹等为题材的 ,经过艺术 加工创 作而成 的规模 比较 宏大 的民间叙事诗。黑格 尔认为 : “ 史诗 是 民族 的形象 化历 史 ,如果 我们综 合各个 民族 的史 诗 ,就会 看到 一部 全人 类 的历 史 ,并且 是一部把 生命力成 就 和功绩都 表现 得最 优美辉煌 的世界 史。 ” 欧洲文 学 的源头 《 荷 马史诗 》 便 是 西方叙 事史诗的经典 代表之作 ,它产 生于希 腊社会 氏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参差 荇莱,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 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 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 右笔之 。窈窕淑女 ,钟鼓 乐之。 这首 《 诗经 ・国风》 中的 《 关雎 》通 过 比兴 的手法 抒发 了一个青 年 男子 对一 位采 摘荇 菜姑 娘 的爱 慕之 情。 这个简短 的诗篇 ,叙 事成 分极 少,也不是 它 的重 点 ,我 们虽然无法知道具 体是哪位 男子恋慕 上 了哪位 姑娘 ,但
颂英雄 ,颂扬战争 ,肯定攻伐 ,而 《 诗经 》 则是 由严格
的社会道德标准 ,以人 为核心 ,赞美 良知 与情操 ,歌颂 劳动 、爱情 、友谊和各种 为 国为 民献 身的正 义行 为的 以 抒情为主 的短篇诗集” 。
关 关雎 鸠 ,在 河之 洲 。 窈 窕淑 女 ,君 子 好 逑 。
事本身的成分也 占极少 成分 ,而且有尾韵和诗词 的平 仄 ,
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感想和情感 。
在 《 诗 经》 之后 的中国诗 歌史 中 ,从 汉赋 、乐 府诗
尚武与嗜血——《诗经》和《荷马史诗》中的东西古代战争文化比较

学 作 品更 能 集 中体 现作 者 对 战争 的态 度 、 场 等 立
核心 文化 因素 。《 经》 荷 马史诗 》 诗 和《 分别 是古 代 东西 方 诗歌 艺 术 的瑰 宝 . 皆为人 民集 体 创 作 、 由
后人 收 集整 理 而成 , 问跨度 长 、 作群 体 庞大 , 时 创 两部 作 品中都 有 与 战争有 关 的诗 篇 , 些 诗篇 其 这
为文 学 是文 化 的重 要表 现 形式 , 以不 同 的形 式 它 表 现 人 物 和再 现 一 定 时 期 、一 定 地 域 的社 会 生 活 ,更 为重 要 的是 与 纪实 性 的史 料 比较 而 言 , 文
《 经 》 《 马史 诗 》 的战争 诗 在数 量 、 诗 和 荷 中 篇
幅、 文学特 征 等方 面都有 显著 的不 同 。首先 。 数 在 量 和 篇 幅上 , 诗 经 》 的 战争 诗 数 量 较 多 , 幅 《 中 篇 短小, 内容 丰 富 。根据 王宗石 先 生 的观 点 ,诗经 》 《 可 以分 为三部 分 : 国风 》 《 诗》 三 颂》 … 其 《 、雅 和《 。 中 . 征 战行 戍 相 关 的诗 歌 共 有 四十 余 首 , 体 与 具 分 布在 : 国风之 部 中的 征人差 役 诗 ( 9篇 ) 征人 差 、 役 家属 诗 (0篇 ) 1 ,雅 诗之 部 中的周 族 历史 诗 ( 8 篇 ) 军 事 狩 猎 诗 (O篇 ) , 颂 之 部 中 的 《 、 1 等 三 周
实就 是 这些 诗 歌所 属 民族 对 战争 的认 识 和 态度 , 是其 战争 文化 内核 的集 中反 映 。比较这 两者 中的
颂 》 《 颂》 商颂 》 、鲁 和《 中相关 的诗 篇等 。这 些诗 章
具 体 形象 地反 映 了先 秦 时期 华 夏 内部 及 其 与 “ 四 夷 ” 间的军 事 冲 突及社 会 各 阶层 民众 在烽 火 遍 之 野 背 景下 的生 存 状态 和 情感 体 验 . 风格 大 致 可 其 分 为两 大 类 型 : 是 雄 壮激 昂 的英 雄 战歌 : 是 一 二 悲 慨苍 凉 的征 夫心 曲 。口女 果 以战争 背景 为标 准 J 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诗经》和《荷马史诗》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它们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源头。
通过对二者在思想内容、取材视角和表达方式上的分析对比,探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关键词:《诗经》《荷马史诗》中西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全面地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而《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者几乎在同一时期产生,分别是中西方的文学巨作,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的对比中可以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某些差异。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广义的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即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
文化即人化,其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
二中西方文化思想内核1 中国文化思想内核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群体意识,强调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产生原因是和地理因素分不开的。
普列汉诺夫指出:每一民族的气质中,都保存着某些为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引起的特点,这些可以由于适应社会环境而有几分改变,但是决不因此完全消失。
中华文明是以农业为主的田园文明,汉民族长期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广阔的沃土上,地缘环境比较封闭,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使汉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人际关系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所以家庭是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单位,整个社会逐步以“家”为中心向外扩展,然后到亲缘关系,再到虚拟的血缘关系即同乡关系,最后扩大到整个民族,即扩大化的地缘关系。
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就是舍生取义、忠孝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塑造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培育自制的行为规范和尊重自然的精神;消极因素即模糊的直觉思维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和科学发展,因循守旧的平均理念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形成。
2 西方文化思想内核西方文化有三个源头:一是古希腊文明;二是古希伯来犹太教文明;三是古罗马文明。
这三大源头后来融汇起来,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了西方文化体系。
西方文明可以说是海洋文明,如希腊半岛、英伦三岛耕地贫瘠有限,大海环绕,生存空间狭窄,就发展了航海业和贸易,向外扩张。
再加上基督教的排他性,从而构成了“天人各一”的二元论世界观。
工商业的发展和城邦制度的建立使得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靠契约来维系,契约的发展形式有法律、道德和上帝,强调个体意识和权属意识。
其积极因素是产权明确以及重视个人尊严和荣誉的自由思想;其消极因素是容易导致个人和团体的利益冲突。
《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诗经》和《荷马史诗》之比较1 思想内容的差异《诗经》是劳动人民所写,历经五百年,后由孔子整理、概括成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主题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
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的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等。
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乐官之手,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歌颂战功,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
这些内容多方位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生存环境、世态人情,反映的是下层人民对和谐宁静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正如《论语·为政第二》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荷马史诗》也是来自于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但所表达的思想有所差别。
《伊利亚特》叙述了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
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伊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因愤恨阿伽门农夺其心爱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好友帕特罗克洛斯战死而出战。
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伊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
从某种意义上说,《伊利亚特》可以被称为“阿喀琉斯的愤怒之歌”。
《奥德赛》叙述了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归国途中漂泊的故事。
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
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
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荷马史诗》主要是歌颂刚强勇武的战斗英雄,崇尚重视战斗荣誉的英雄主义,而《奥德修斯》歌颂的是人的智慧与毅力,同时也赞美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体现了新家庭制度的道德规范。
贯穿两部史诗的共同思想就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鼓舞人的斗志,强调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
2 取材视角的差异《诗经》的文体分为《风》、《雅》、《颂》,其中以《风》为主,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十五个不同地方的民歌。
古人所谓“风”,即指声调。
都是用地方乐调歌唱的诗歌,带有地方色彩的声调。
它产生的地域约在现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一带,歌曲、舞蹈因不同地域而表述不同。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分《大雅》、《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诗经》中的部分诗歌来源于神话,如《大雅·生民》、《大雅·裕高》和《商颂·玄鸟》都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
《诗经》中后稷的神异才能、超凡本领和显赫功绩实际上正是原始周民族才能和智慧的集中概括,是这些内容的虚幻的神话反映。
神话的产生也以宗教生活和宗教神话观念为基础,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为宗教和奴隶主阶级的思想烙印则越来越明显。
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对神以及宗教的态度使他们更多地注重自己的内心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
所以中国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
《诗经》中的神大多相貌丑陋,但都是伦理道德偶像,其气氛沉重、形象威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执着,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明显的伦理倾向。
《荷马史诗》的取材一方面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
它向我们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做了生动的描绘。
另一方面,史诗中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
《荷马史诗》的素材直接来源于希腊神话。
特洛伊战争的起源就是来自于“不和的金苹果”。
传说珀琉斯和忒提斯结婚时,邀请了奥林匹斯山众神,惟独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
厄里斯因此怀恨在心,并在婚宴上投下了一个“不和的金苹果”。
那苹果上写着:赠给最美丽的女神。
结果,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都认为自己是最美丽的,争执不下,就去找宙斯。
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理。
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后,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国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他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
帕里斯于是把苹果判给了阿佛洛狄忒。
后来,帕里斯到斯巴达做客,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带走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绝世美人海伦,导致了特洛伊战争。
《荷马史诗》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神话与现实相杂的显著特点。
《伊利亚特》中所描绘的诸神同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诸神们或威严或俊美或娇艳或机智,他们具有人性的贪欲、嫉妒、荒淫、野蛮和虚荣。
史诗中还出现了凡人所不具备的力量的另类灵性—英雄,如史诗主要人物阿喀琉斯为神与人所生,他英勇善战,强悍任性,重视荣誉,是凡人力量的典范,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崇尚力量、自由乐观的性格。
四表达方式的差异《诗经》的表达式含蓄、精简、有节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在写作手法上,《诗经》采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兴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
它以抒情诗为主,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真实而具有触发感的。
《诗经》善于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感情,增强节奏感。
《诗经》中人们对爱情的表达是含蓄的,《关睢》、《召南》、《郑风》等对爱情的描写都是含苞欲放、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一词一句就能将一种细腻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对战争的表述上,没有激动人心的杀戮场面,只能见到盛大的军容,威严的阵势。
如“王旅,如飞如翰,如江如汉。
如山之苞,如川之流。
绵绵翼翼”(《大雅·常武》)等。
在对英雄的标准上,《诗经》崇尚德才兼备的贤主、足智多谋的勇将,充满君权神授、顺应天意的思想。
《荷马史诗》是叙事诗,布局严谨、精密,作为一种思想开放的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就相对的奔放、细腻,在言辞方面多通过直接的形式来抒发感情,人们对爱情的表述是直接、快速的,如《伊利亚特》中的赫克托尔就对他的士兵们说,爱你们的国家、爱你们的妻子,所以要拼命作战。
对战争的描写则散发着浓烈的血腥气味,英雄如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都是强悍残忍、野性十足,表达了西方文化崇拜力量、崇尚自由、人定胜天的民族精神。
五结语《诗经》和《荷马史诗》分别为中西文化的源头,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起源和发展不同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和群体意识;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意识;中国文化是无神文化,而西方文化是有神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性善,西方文化宣扬性恶和“原罪”;中国文化植根于宗法,注重道德教化,西方重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中国人文精神倡导多样统一的和谐文化,西方文化是注重斗争和矛盾的对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