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提高种植业效益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提高种植业效益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提高种植业效益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种植业效益

湘乡市农业局吴献棋

2008年3月18日

摘要:从宏观上论述了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种植业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了湘乡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湘乡市气候、土壤等生产条件,提出了优质稻无公害栽培技术。

关键词:农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1、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意义

1.1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中国国情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资源却相对偏紧,全国耕地18.5亿亩,居世界第四位,人均仅1.4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4.8亩的水平,居世界113位。就我们湘乡而言,90万人口,其中有80万农民,耕地面积仅63.5万亩,人均仅0.7亩。所以只有通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生产效益,才能保障13亿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1.2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的生产,全部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收购、统一调剂,而现在是市场经济时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市场决定,具有市场竞争能力,才有发展的空间。要有好的质量,才有好的销路,才有好的效益。否则产品卖不出,就不可能有效益,这叫做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如曾经出现的卖粮难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

1.3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

农业比较效益低,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影响到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影响到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的价值,从而达到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

1.4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二是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三是国民的质量意识落后;四是生产的产品质量落后;五是中国农产品的卫生品质也相对落后,如农药残留量超标等。

1.5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一个农产品消耗大国,特别是粮食需求量大,如果中国粮食不能基本自给,要大量的从国外进口,可想而知,要多少国家才能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世界的粮食价格会涨成个什么样子。此外,目前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仇视中国的发展,鼓吹中国威胁论,处处想卡中国的脖子,假若说有一天他们制裁中国的粮食进口,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所以说国家农业的健康发展,能促进国家的富强,壮大国威。

1.6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在我国,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解决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提出了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移。

2、优质高效农业的涵义

顾名思义,优质,就是质量好;高效,就是效益高。农产品的质量包括了产品本身的内在营养价值和卫生品质。高效就是要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效益,也就是说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优质方面目前提出了几个新的概念即优质食品(包括优质稻、优质水果、优质畜禽产品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等。国家或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生产、加工、贮运操作规程。而高效则是比较而言,暂时还没有制定什么标准。下面就农产品质量的几个名词的概念作个阐述: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品质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要求。

2.2有机食品: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2.3绿色食品

绿色农产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农产品。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是:生产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保持平衡,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同等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上对农业以外的能源采取适当的限制,以更多地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

我国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AA级绿色食品则较为严格地要求在生产过

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2.4无公害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农产品。侧重解决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公害”的问题。

2.5优质稻

是指产地生态环境符合要求,按照特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强制性标准规定限量之内的安全、优质水稻。也就说优质稻不仅米质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且生产、加工过程要求达到无公害标准。根据优质稻谷的品种分为四类:优质籼稻谷、优质粳稻谷、优质籼糯稻谷、优质粳糯稻谷。南方稻区水稻以籼稻为主,象我们湘乡目前全部是籼稻。根据米粒的外观品质、营养成份和食味等14项指标综合测评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等优质稻、二等优质稻、三等优质稻,各省根据国家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均制定了各省的优质稻标准。

湖南省优质籼稻谷质量指标

2.6有机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区别

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

2.6.1、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则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2.6.2、绿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它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2.6.3、无公害农产品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严格地说,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3、湘乡市优质高效农业开发的现状

3.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市大力宣传和引导结构调整,开发优质高效农业,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1中低档优质稻发展较快,从1998年开始引进、推广品种不断更新,面积迅速增加,产量逐年提高,到2007年湘乡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占水稻面积的60%左右。

3.1.2高效特色作物有所发展。如毛田乡的香葱、卜荷,东郊乡的白菜苔、黄花以东郊、东山、育塅、泉塘等城郊乡镇的西瓜、食用菌等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生产效益较好。

3.1.3一些高效、省工的农业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如水稻抛秧、频振式杀虫灯、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高效低残留新农药、复混肥施用等对提高水稻品质和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2湘乡市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市优质高效农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先进地方比较差距很大,存在问题很多。分析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3.2.1思想认识,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形势。从上到下,从各级领导到广大农民,没有把农业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来考虑,市里的重点放在城镇化、工业化上,农民也把农业当成了搭头。

3.2.2农民商品经济意识淡薄。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还滞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存在一种靠政府来支配的思想,缺乏主动性。

3.2.3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种植传统作物,依循传统的耕作方式。

3.2.4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推广工作滞后。

3.2.5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如我市的优质稻生产,种植面积比较大,但高档优质稻面积不多。虽然市内有华龙米业、海龙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但是企业与农户没有很好的连接,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农民种植的优质稻不能够优价收购,不能够变成商品,不能够真正实现它的价值。有的甚至把优质稻当成猪饲料,还没有实行“三粮分开”。到目前为止,湘乡没有一个打得响的品牌米,几年来在长沙召开的稻博会上,湘乡就拿不出产品参加。

4、积极引导和扶持,推进我市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措

施,特别是在目前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及农业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推进高效优质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4.1 信息引导。政府和农业部门要设立农业产业化信息研究服务机构,建立信息平台,在沿海地区和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信息窗口,组织信息专业人员开展市场动态调查,及时反馈信息,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有预见性的生产计划指导意见,减轻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保障生产的农产品有好的销售市场,有稳定的价格,从而确保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

4.2 示范引导。通过办示范点和推广优质高效农业新技术,让农民群众学有样板,看有典型,增加对优质高效农业的感性认识,提高农户接受新技术的自觉性。

4.3 资金扶持。在每项优质高效农业技术的始推阶段,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如种子、种苗补贴,肥料补贴,农业器械补贴,推行农业保险,减轻优质高效农业新技术推广风险。

4.4 建立市场体系。除在本地域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外,要不分地域、行业、所有制的限制,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运销大户、经纪人等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努力让农民成为市场流通的主体,全方位提供农产品运销服务,取缔贩运流通关卡,形成绿色通道,使千家万户农民顺畅通达地进入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形成“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化开发结局。

5、发挥湘乡水稻优势,推广优质稻高效栽培。

湘乡是全国粮食大县之一,水稻是湘乡的传统作物,其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如何做大做强这一传统产业,使湘乡稻米走向国内外市场,

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打造稻米品牌,实现稻米产业化。本文重点介绍优质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

5.1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湖南省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组合),其米质达到省级三等优质稻以上。目前经过试种,在我市表现相对较好的优质稻品种有:常规早稻品种:湘早优143、湘中籼45号等,杂交早稻目前表现较好的有株两优08、金优974、米质接近省级三等优质稻,但该组合尚未评定为省级优质稻。晚稻品种有:新香优118、岳优360、岳优9113、丝优318、皖两优16等杂交组合和湘晚籼9号、湘晚籼11号、湘晚籼13号。

5.2 培育壮秧

5.2.1 早稻育秧:一般均可采用塑料软盘育秧(即抛秧),每亩需用353孔的抛秧盘80个,以75%的孔成秧计算,在2万蔸左右,相当于手插秧5*6寸的密度。常规早稻用种量以4公斤为宜,杂交早稻3公斤为宜,一般在3月20日左右下泥,4月18日以后抛秧,抛时秧苗叶龄应在3叶以上,秧龄期控制在30天以内。

5.2.2 晚稻育秧:晚稻优质品种岳优360、岳优9113、T优180、新香优118属中熟杂交组合,可以采用盘育抛秧,每亩可用353孔的抛秧盘65个。湘晚籼31号、湘晚籼9号、11号、13号、皖两优16、丝优318均为迟熟、高档、优质稻晚稻品种,生育期长,不适宜采用盘育抛秧。一般杂交晚稻用种量1.5公斤/亩,常规晚稻用量2.5-3公斤/亩。中熟品种在6月20日前后播种,7月20日左右抛秧,秧龄控制在30天之内。迟熟常规优质晚稻品种在6月8日-10日播种,7月12日以前插秧,秧龄期控制在32天以内。

5.2.3 早稻壮秧标准:三叶以上,叶色鲜绿,叶片挺立,叶耳间距短,根粗短呈白色,每株5条-6条白根,生长整齐,无病虫害。

5.2.4 晚稻壮秧的标准:秧苗适龄,生长整齐,叶色青绿,叶鞘粗短,无黑根,没有病斑虫害,单位干物重含量高,碳氮比适宜。分蘖株率达80%以上,每株平均带蘖2-3个。

5.3 合理密植

早稻一般要求每亩2万蔸左右,杂交早稻基本苗达到4万左右,常规早稻达到5.5万。杂交晚稻要求每亩1.8万至2万蔸,每亩基本苗3.5万,常规晚稻要求每亩2万蔸,每亩基本苗5万左右。

5.4 大田施肥

5.4.1 施肥量:栽培优质稻不宜氮肥量过高,氮肥过高,影响稻米品质,中等肥力的土壤要把氮肥水平控制在每亩纯氮9-10公斤之内。肥料三要素的比例以纯氮9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氯化钾9公斤为宜。我市水田经抽样化验氮磷的含量较丰富,钾的含量缺乏,在施肥时应注重钾肥的施用。施肥种类以复混肥作基肥,尿素和钾肥作追肥。施用量:早稻基肥,每亩用复混肥40公斤,抛插后一周用尿素7.5公斤作追肥即可,晚稻基肥每亩复混肥50公斤,抛插后5-6天用尿素7.5-10公斤作追肥。早晚稻孕穗期还可施用5公斤钾肥。

5.4.2 施肥方法:基肥一般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法,即在最后一次耙田时把复混肥均匀撒施后再耙田。基肥要尽可能增加农家肥、有机肥的用量,减少化肥用量。

5.5 水浆管理

返青期手插秧保持浅水活蔸,抛秧以湿润立苗,浅水分蘖,中期晒田,

一般杂交稻苗数达到18万,常规稻苗数达到22万时进行晒田,晒田时间以5-7天为宜。孕穗、抽穗期保持田间浅水层,齐穗后干干湿湿壮籽,收割前5-7天断水为宜。温度对优质稻稻米品质影响很大,以抽穗灌浆期的影响最大。温度过高导致垩白度增加和整精米率降低。米质形成的适温是日均21℃-26℃,日最高温度25℃-29℃,水稻生育期遇低温或高温,均需灌深水调节田间温度。

5.6 病虫害防治

病虫防治是无公害栽培的关键,要合理使用农药,使用低毒、低残留的高效安全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矿物质农药,禁止使用致癌、致畸、致突变的高毒违禁农药。

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现代农业水平

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现代 农业水平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现代农业水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引起相关产业成本的降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会带动相关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引起一系列复杂的滚动效应,使得相关产业和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提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效益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成本中物质资料消耗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大幅度提高,物质资料的质量和价值水平影响农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的高低。农业经济效益受许多因素影响,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制约因素 自然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

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农业生产投入 成本和经济效益构成农产品商品的价值,成本与经济效益在价值中处于此增彼减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则经济效益高,成本高则经济效益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递增、递减或不变三种状态。最佳的农业集约度,能实现单位农产品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 农业经营规模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农业经营规模表现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度。它们的有效结合程度越高,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产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

麻栗坡县三七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_李发珍

产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7期 摘要:三七种植业是麻栗坡县三七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三七加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三七种植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七加工、流通等其它环节的协调发展。在当前三七原料价格一直高位运行,三七种植面积过快放大的情况下,如何全面有效推进麻栗坡县三七种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目前三七产业开发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三七种植业;发展状况;问题;发展对策 1 当前三七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种植规划失调,宏观调控不到位 近年的三七种植业发展过猛,种植风险不断加大,三七种植业在2005年跌入低谷以后,三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在低位徘徊。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麻栗坡县和全省一样,连续4年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麻栗坡三七产量仅12.8万kg,全州年均三七产量仅445.5万kg左右,三七原料供应只能达到正常年景需求量的一半,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三七价格开始持续上扬。到2013年已超过了1988年高峰时期的历史最高价位,三七种植利润成倍增加,七农种植积极性不断高涨,吸引了众多的种植户和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以及社会闲散资金加入到三七种植行业中,引发了新一轮的三七种植热潮,使得三七种植业发展迅猛,三七在地面积大幅增加。 2013年,三七种植在地面积508hm2,比上年(184hm2)增176%,一年生三七面积152hm2,比上年(29hm2)增424%;二年生三七261hm2,比上年(89hm2)增193%;三年以上三七95hm2,比上年(66hm2)增44%。预计2014年采挖4.6hm2,三七产量19.6万kg,全年实现总收入8811万元,比上年(5376万元)增64%。各项指标都呈现迅猛增长,三七种植业供过于求的风险正不断增加聚积。 1.2 三七种植业风险储备制度尚未建立 三七产业作为麻栗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近30年来,三七种植业经历了三次大的起起落落,但由于麻栗坡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十分有限,面对三七价格的大涨大跌,政府一直没有一个好的调控手段,使得三七种植业的发展依然步履艰难。缺乏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带动,麻栗坡县目前还没有加工三七产品的企业,仅仅是销售三七种植原料,从长远来看,尚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企业来带动三七种植业发展。原料品牌打造力度不够,主要是宣传缺乏投入,“文山三七”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文山三七》国家标准等政府公共知识产权的推广、实施力度不够,使得三七在州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还不高。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麻栗坡县财力困难,在三七产业发展上没投入的专项资金,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七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推进三七种植业发展的对策 2.1 近期针对种植业发展过快的对策 为进一步规避风险,防止三七产业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和“七贱伤农”现象发生,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应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积极做好七农的引导工作,认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三七种植,降低投资风险;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以市场化的手段,配合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提出新保险类型“三七种植保险”的方式,借以让七农规避风险和减少损失;积极引导七农注册专业合作社、协会,通过与文山州内企业、协会、合作社签署相关合同,使大部分七农的根本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2.2 远期推进三七种植业稳步发展的措施 以三七种植科技攻关、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基地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以推进三七多元化经营发展为首要,积极开展三七科技培训,整合三七资源,打造原料品牌,强化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三七种植业健康、稳步、有序发展。积极开展三七种植环境研究,要在现有三七种植适宜区的基础上,对三七种植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地块进行系统研究,作好三七种植适宜区土地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搞好三七种植;积极培育三七种植龙头企业,引导建立三七种植风险储备制度。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等有效措施,积极培育三七种植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规模和实力的三七企业群体,实现三七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三七种植健康稳步、有序发展的目标。为了确保这些三七种植龙头企业的长远利益,政府要引导、参与和组织龙头企业积极建立三七种植业的“蓄水池”,也就是建立三七种植风险储备制度,利用三七价格杠杆维护好三七原料市场供求关系的稳定,确保三七种植业健康顺利发展。积极实施三七资源整合,要依托文山三七资源和种植技术优势,做好项目研究,引进有实力和诚意的企业集团到麻栗坡参与三七标准化基地建设,通过有效实施三七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对三七原料的掌控,使全县三七种植与企业集团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实现共赢,从而使三七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实施三七种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七农大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三七种植组织化程度,提升三七种植行业自律能力和水平,推进三七种植多元化经营和发展,实现全县三七种植有序发展。 积极打造三七原料品牌,要充分利用“文山三七”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文山三七》国家标准和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等政府公共知识产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流通企业、经销商、个体户及七农中广泛推广使用“文山三七”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两个标识,营造浓厚的原产地氛围,提高文山三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切实贯彻实施《文山三七》国家标准,规范三七流通市场,力争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山三七原料原产地品牌。 麻栗坡县三七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李发珍,胡刚琼 (麻栗坡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云南麻栗坡 663600) 作者简介:李发珍(1974—),女,学历本科,农业经济师,主要从 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胡刚琼(1976—),女,本科 学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 ?8?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今年三季度,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57亿元,占计划目标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48元,占全年目标81%。现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山川紫”(紫心甘薯)、“高系”14号(黄心甘薯)等优质品种约6000亩;示范种植天优826、特优138等优质水稻面积538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去冬今春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6.5万亩,推广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10项,年育苗量2.5亿株。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规模养猪场534家,禽类专业孵化场82家,规模养禽场1972家,蛋禽规模养殖场16家。目前鸡出栏量3549万只、猪出栏量29.18万头。以椰子、橡胶、胡椒、槟榔、油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荔枝、龙眼、香蕉、莲雾、柠檬为主的水果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58.5万亩。南

美对虾苗产业,年生产销售对虾苗760多亿尾。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531家,家庭农场有70家,经营土地面积6890亩。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9家。 (三)农业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市名优特品种,大力推行品牌认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省名牌,鸡、椰子糖和罗非鱼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打入市场,并迅速成为倍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商标872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认证2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领先、生态高效、循环利用、效益优先”原则,围绕“现代、高效、示范”目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整体谋篇布局,突出主导产业、规模生产、功能配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去年,3个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今年,3家基地又获得了省级现代农业示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思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优质名牌农产品,力争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城乡一体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

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50%,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左右,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三)主要原则。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遵循以下原则:――市场导向,农民主体。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生产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引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主体能动性,依靠农民群众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优化结构,效益为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科技支撑,强化服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现代科技支撑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比较效益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 ――尊重规律,保护生态。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

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991年8月

目录 说明 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一、总则 二、经济效益指标 三、基本报表 四、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基本报表 表一平均单位规模投入产出实物表 表二推广规模和推广费用表 表三直接科研费用表 表四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表 表五总科研经费复利值计算表 表六已获经济效益计算表 表七还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计算表 表八年经济效益和可以投资年均纯收益计算表附表 附表1 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参数值 附表2 计算价格 附表3 复利和贴现系数表

说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和四川农业科学院已于1983年分别提出了农业科研成果经济评价方法。这两种方法由农业部成果处推荐各地选择使用。现已适用5年,对正确评价农业科研成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试用中也有许多方面不适应,突出的是许多参数自行选择,缺乏可比性;把预测效益与事后总结评价混为一谈;计算的经济效益偏大;缺乏统一的计算报表,不易推广采用等。为此,我们接受农业部科技司的委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科学、简明、易算通用性强、适应当前科技管理水平的原则,经过研究,并多次征求意见,四易其稿,提出了这个“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这个计算方法分总则、经济效益指标、基本报表、经济效益计算参数四个部分,并有八个基本报表和三个附表。 本方法计算的经济效益分两阶段,一个是科研成果在申报奖励时已经为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另一个是该成果在未来推广阶段内还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前者直接为成果报奖服务,而后者则是该成果推广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方法要求的最基础数据是科研成果与对照的多年对比试验结果。同时,为了增强可比性,在计算时,对同一农产品、同一生产资料及劳动工日值要采用附表2给定的价格数据。 本方法只需科研人员提供三类数据:(1)多年多点对比试验中投入产出实物量,(2)历年的直接科研费用,(3)历年已经和预测的推广规模和推广费用。其余的各种数据均采用给定的参数进行计算。这样既方便了科研人员,有时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 本方法给定的经济效益计算参数有:年利率、各种农产品和主要投入的计算价格、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经济效益计算年限、间接科研费用系数和科研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这些参数有权威性,由农业部科技司根据执行情况定期予以调整。 本方法的计算是比较简单的。首先,有成果研制人员按规定要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0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新型组织体系发展农业,力促农业农村工作在新的起点实现大的跨越。 一、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这一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倾力打造农业品牌,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以兴产业、富农民、增活力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类种养基地发展到118处,规划建设优质出口大花生基地10万亩、土豆种植基地5万亩、经济林基地19万亩、万只肉鸭养殖基地30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处,兴建农产品交易市场24处,其中蔬菜批发市场12处、电子交易市场1处。按照每个优势产业都有龙头、每个龙头都能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信贷支持、实施技能改造等措施,培大做强了金鹏食品、禾丰牧业、圣地源牧业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4家,带动发展种养殖基地32万亩,连接农户8万户。 (二)富民强市产业培植大见成效。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工程来实施,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等措施,全面建立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截止目前,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组织达到46家,其中工厂化、智能化的生产加工企业17家,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86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2万吨,产值11亿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126处,规模菇棚8万个。培植了华源食品公司、常生源菌业公司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能力强的食用菌“航母群”,其中集盛食品公司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友和菌业公司投资2亿建成的金针菇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达到了省内第一、国内领先水平。3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0万美元。2010年我市被纳入山东省“十二五”果菜食用菌振兴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2011年的项目实施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三)品牌农业建设规范完善。按照现代农业、高端农业发展要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扩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投入6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与意大利国家食品研究委员会合作建设了中意农产品实验室,投资300余万元在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了57个质量检测站。2011年整合农业、质监、疾控等检测资源,投资220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挂山东省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牌子。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大规模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处、济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1处、绿色标准化示范区14处、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0处、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9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5个、绿色食品认证17个、有机食品认证18个,创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山东省名牌农产品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个,3家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四)农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登记注册经济合作组

浅谈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园艺业是农业种植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人类营养和美化、改造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园艺业历史悠久,分步较少,最初仅作为农业的附属部门,具有自给性生长的性质。19世纪后半期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加强,园艺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种植业部门而得到迅速发展。除经济发达国家外,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兴建以园艺业为对象的种植园。20世纪中期以来,园艺业成为创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园艺产业现状趋势对策 1、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园艺产品不仅是人体主要食物来源,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园艺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从2001年开始,蔬菜产值超过粮食成为种植业第一产业,此后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2年的571122万hm2 发展到2005年的1772107万hm2、2006年的1 821169万hm2 ) 。如果计算上果品(2005年果园面积1 003152 万hm2、2006 年1 004123 万hm2 ) 和花卉( 2006 年种植面积7212 万hm2 ),则园艺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更大,园艺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稳固。 我国园艺产业经过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在近年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势头。在园艺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刻,为更加科学地指导设施园艺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对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研究。从园艺产业基础建设、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产业支撑体系等7个方面,研究总结出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从更全面的角度和更深层次上反映出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脉络,也揭示出产业进步对"三农"工作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对于更科学地总结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经验、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现状、更清醒地认识产业发展方向,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借鉴。 2、园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效益有待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较低。受农民种植观念和资金周转的因

农业重点、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镇农业重点、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镇着眼于“********”特色产业布局,以“增加集体、群众收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为立足点,本着“政策激励、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规模经营”的原则,实施农业提升工程,在西部“****”种植区鼓励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蔬菜,东部主抓经济林建设。 一、推广发展设施蔬菜,深化调整强市场 将设施蔬菜发展和市场培植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增收富民的重要举措,相互融合一体推进。一方面,优化结构,为市场发展提供后劲支撑。在巩固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发展大拱棚****亩,将***上市期提前。随着蔬菜上市时间的提前,市场的营业时间也随之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客商前来寻找商机,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大棚蔬菜的价格普遍高于露地蔬菜,在***—***元/斤之间,亩产值最高的更是达***元,少的也在****元以上,仅一年便收回了建棚成本,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地实惠,主动参与设施蔬菜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发高涨。另一方面,培强市场,为结构调整提供动力支持。市场自*****年投入运营以来,每年在蔬菜收获季节都会针对开展市场专项清理整顿,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经过两年多的整顿规范,蔬菜交易市场秩序有了明 显好转,压秤压级压价、强买强卖、占道经营等现象已基本杜绝,外地蔬菜经销大户开始陆续进入****,****蔬菜也开始走向全国各地,去年还通过外地客商首次销往俄罗斯。目前,整个物流园共入住商户***户,年可收购蔬菜菜***万吨。2013年,平均价格为***元/斤。 二、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发展林果提效益 1、****保护与提升。首先,集约发展,适度规模发展。坚持保护发展、提升品质、规模经营、增加效益,采取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的方式,新发展*****亩。其中,保护区内“两路一片”发展***亩;保护区外发展***亩。其次,加强管护,确保发展成果。在用肥、用水及田间管理上,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进行,并要求包村干部和

重庆市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规划(8.15)

万州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17) (征求意见稿) 特色效益农业是指具有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特征,高竞争力、高价格、高收益的市场特征,高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的集约经营特征,以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组织特征;形成完整产业链、安全生态链、灵敏需求链、快捷供应链的现代农业。立足万州实际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促进万州农业科学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 为促进万州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依照《万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万州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区委四届二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好重庆第二大城市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形成体系的原则,按照“扩果蔬、攻草畜、突特色、强标准、拓功能”的总体发展思路,

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把万州建成渝东北地区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 ——优化区域布局。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形成“一圈二园三带”的产业空间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打造主导优势产业,选择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对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健全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 ——拓展产业功能。大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等多种形式的城郊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和高山避暑胜地。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支撑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实现“816”目标。到201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突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侯春明 内容提要 酉阳是一个贫困县,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简要地解释了特色农业的内涵,指出了特色农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药业、畜牧业、林业、烟业、旅游业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背景优势,中国加入WTO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三是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倾斜政策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第三、从经济性、地理性、观念性三个方面指出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最后,对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对策:一是配套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五是推进扶贫开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六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状对策 酉阳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总面积5173.2平方公里,总人

口为73万多人。2001年,设39个乡镇,782个村。酉阳县有800多年建州史,多民族习俗相互交织,文化绚丽多姿。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民贫县穷,灾难深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虽然一直在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由于起点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目前生产力仍然较低,发展较慢,经济较落后,是扶贫大县。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县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因此,要想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就不能盲目追随,而应因地制宜,以农业为突破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粮食农业)而言的,是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因地制宜,把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的一种农业类型。 特色农业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区域性。即在一定区域内,依托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二是独特性。即在产品开发上,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三是规模性。生产规模大,产品批量大,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大,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四是领先性。瞄准市场,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采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和工艺。五是高效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朱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在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日益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1 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都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新的发展特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1 农业结构不合理 要想从根本上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要提高农业经济吸引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农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流转不通、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回收周期长、农业产业领域缺乏人才、科技水平和意识较为薄弱。 1.2 缺少主导产业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根源所在。然而,农业发展缺乏优势产业,导致农业的主要地位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缺乏特色农产品,未能充分利用农产品进行开发,发展农业附加产品;农业产业区域规模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缺乏农业发展的引导力量。 1.3 发展模式不合理 目前许多地方农业发展的模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主要表现为未能科学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土地资源;农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较低,能耗仍然较高,这就使得农业大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行业发展。 1.4 忽略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许多人的眼光仅限于当前的发展而未考虑到经济的长远发展,只是一味追求短期内见效的一些项目,而忽视了回收周期长的一些需要投资的项目,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缺少一些先进的设备,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九集镇2018年种植业产业发展汇报

九集镇2018年种植业产业发展 情况调查汇总 2018年4月16日以来,九集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对全镇种植业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将全镇农业种植业分为九大产业,分别是:粮食规模种植、稻虾共作、食用菌生产、乡村旅游、药材种植、油茶种植、林果生产、蔬菜瓜果生产和苗木花卉生产。各产业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汇总如下: 一、粮食规模种植情况: 全镇5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45户,经营面积10671亩。主要种植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 二、稻虾共作: 全镇有稻虾共作或池塘养虾面积的26个村,67户,已投苗面积852.7亩;虾池已建好待投苗面积500亩,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计划发展面积150亩。其中,养殖面积10—99亩的有15户;养殖面积100亩以上的有4户,分别位于沈家湾村、泗堵河村、石门集村、九仙观村,其他面积均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 三、食用菌生产: 全镇有食用菌种植面积的13个村,19户,今年已种植总规模100.2万袋,计划发展1.5万袋。具有10万袋以上种植规模的基地位于泗堵河村、沈家湾村、曾家畈村、双泉村、

汤家咀村。其他面积为农户分散种植。 四、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全镇目前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6家,年接待能力18万人,年产值8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0户。 五、药材种植情况: 全镇共有药材种植经营主体24家,药材种植面积554.2亩,主要药材种类有元胡、丹参、薄荷、艾草等。种植面积较大基地位于邓家集村、施家沟村。 六、油茶种植情况: 全镇目前有油茶种植经营主体9家,已栽植油茶面积2416亩,主要面积位于双泉村、彭家营村、尤家岗村;计划栽植面积1000亩,位于吴家集村。 七、林果业生产情况: 全镇有林果产业经营主体32家,种植面积5398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桃、梨、葡萄、猕猴桃、核桃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基地位于九仙观村、方家庙村、王花园村、尤家岗村、古林坪村和邓家集村。其他小宗林果如甜柿子、山楂、桑葚等由各户分散种植,未形成规模。 八、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全镇有蔬菜、瓜果生产经营主体57户,种植面积640亩,主要品种有草莓、黄瓜、辣椒、莴笋等,生产面积较大的位于九仙观村、泉水堰村、良种场村和方家庙村,其他面积由

最新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养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充分利用饲草种植面积广、特别是旱作农业缓解饲草压力地有利条件,把养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广科学喂养技术,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目前,共发展养殖示范户900户,养牛5头以上地30户,占养牛总户数地3%;存栏2500头。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8%。 (二)龙头企业取得一定发展。长期以来,全乡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前桃村回乡创业能人靳浩林紧紧抓住全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地历史机遇,在县、乡政府地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地帮助指导下,公司于2008年4月成立,2009年4月投产运营,总投资100万元,占地面积11亩,总体建成饲养存栏肉牛100头,年育肥出栏肉牛300头地肉牛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暖棚式牛舍5栋850平方米,青贮窖1个960立方米,饲料专用棚1座14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120头,采取调供优良基础母牛与育肥出栏相结合地方式,已出售肉牛470头,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 (三)小区养殖模式取得突破。养殖小区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地主要载体和必然趋势。2009年建成车李村养殖小区1座,计划2011年建成杨岔村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建成,既有效解决了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畜舍面积小地问题,又有利于饲养户互相借鉴饲养方式、方便防疫灭病、利于进入市场,对全乡肉牛产业发展模式起到典型引路地作用。 (四)肉牛品种不断优化。先后引进优良基础母牛300 多头,加强了基础母牛群建设,目前优良基础母牛存栏占肉牛存栏地26%。建成了黄牛冻配改良点1个,引进南德温、西门达尔、皮尔蒙特等优良肉牛品种细管冻精,开展了肉牛冻配改良,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45%,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发改委城乡科王新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加大对农业投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整合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使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40元。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因素,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农业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党和政府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二是农业宏观政策环境越来越优化,三是社会投资农业欲望越来越强烈,四是农产品市场前景越来越看好。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农业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农业用地受限,规模经营空间严重不足,三是农民素质不高,新型农民培训有待加强,四是科技含量较低,服务体系不健全,五是加工流通滞后,产业链条不够发达,六是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较差。这些不利因素表明,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势必提上议事日程。 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1、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实现“惠农政策型”增收。近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我们要把抓好这些政策落实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折不扣执行免除农业税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玉米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等补贴政策。从近两年来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来看,“惠农政策型”增收已经在农民增收中占到一定比例。2010年,全市共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7121万元,其中种粮直接补贴1165万元,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5956万元;发放良种补贴1683.3万元,其中小麦良种补贴822.7万元,玉米811.6万元,棉花49万元。市农民人均得到补贴82.3元。 2、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实现“特色种植型”增收。这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一是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优质、高产小麦、玉米良种,落实增产技术,达到亩均年产吨粮,从而带动全市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二是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蔬菜、中药材、红薯、烟叶、棉花等为重点,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近几年来,全市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亩均效益达到1300元以上;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亩均效益达到700元;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复种),亩均效益达到1500元以上。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资讯来源:中华名优特产网在2007农业产业年会上的发言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 (2007年12月11日)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农业行业国际论坛。按照论坛的安排,我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国种植业发展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2004到2006年三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9950亿斤,三年共增产1337亿斤。今年有望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食产量有望 超过1万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 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 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北部边缘,东与高台县毗邻,西与玉门市接壤,南邻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北靠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处东经98°00′-100°20′,北纬39°47′-40°59′之间,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 1.88万平方公里。全县海拔1120—1300米之间,境内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 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41天,是典型的农业县。 全县共辖10个乡镇,86个行政村,459个村民小组,3.16万农户,农业人口11.3万人,占总人口的81.7%。全县现有耕地42万亩,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瓜类、油料、蔬菜、花卉等多种农作物生长。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 达到175536万元,比上年增加25567万元,增长17.1%;农业总产值达到137928万元,比上年增加17371万元,增长14.4%;其中种植业产值72851万元,牧业产值21719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71977万元,比上年增加9150万元,增长14.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44002万元,牧业增加值12360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达到4582元,比上年增加322元,增长7.6%。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农牧部门的关怀指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紧紧围绕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催生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将农业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

结合起来,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符合金塔实际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截止目前,全县已涌现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其中省级1家、市级2家、县级16家,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60多家,其中棉花加工企业28家,番茄加工企业1家,脱水菜加工企业4家,白酒酿造企业3家,粮食、油脂加工企业13家,瓜子加工企业2家,饲料加工、销售企业1家,制种企业1家,养殖企业1家,肉羊屠宰加工企业2家,鹅肥肝生产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带动全县10多万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达到400多元。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和办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考核机制。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了由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具体抓,从上到下形成组织有力、指挥有方的组织领导机构。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四大班子联席会、人大例会、政协常委会经常听取、研究农业产业化工作。为使农业产业化工作深入开展,县上专门建立了四大班子包挂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给予了科学、及时的指导,确保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深入开展。今年,县委、县政府还多次对农业产业化的重点环节、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督查,纳入年度目标,实行定向目标管理,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同时,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参与产业化的浓厚氛围,建立了县直相关单位对口扶持制度,实行领导、部门、企业三级承包制,并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完成任务好的、带动能力强的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追究责任。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县、乡、村领导干部及科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