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发展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发展现状

专业:10数字媒体艺术学号:48号姓名:李思源

众所周知,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像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都是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已经出现。然后,在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长河里,人类便再也没有出现新的艺术形式或种类。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电影,这门新的艺术形式才步入人们的视野,从1895—1907的早期电影开始,以鲁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为代表的初期导演开始了一系列的电影制作,他们技术上推求标准化,艺术上讲求构图技巧等,都是在电影形成期所做的重要贡献,但是当时的科技都具有局限性,所以使得电影过于真实,拍摄角度固定,域别无变化,而且时间很短。中国在这一时期,也就是1905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一、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

1、1908—1926年,电影产业进入了发展期,出现了经典好莱坞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还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等,其中大家一定认识卓别林吧,身为喜剧大师的卓别林可以说是好莱坞无声电影经典中的经典,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我还有看过他的《淘金记》、《大独裁者》、《摩登时代》等等,黑白的画面风格中就是因为有了他动情的演绎才有荧幕外众多观众的笑声,还有冷面笑星基顿等,电影介绍海报也出现了彩色形式。中国在1923—1927年间也开始了对于电影的探索时期20世纪20年代,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整体上处于上升态势。作为一种娱乐产业,电影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这一态势的影响。因此,当《孤儿救祖记》一炮走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都取得骄人成绩之时,商人的投资热情开始转向电影,从而掀起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23--1925年间,全国各地共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上海有141家。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公司仅仅空挂一个招牌,实际上无所作为:有的缺乏办公司的实力,以借用或拼凑器材及人才的方式进行拍摄。如专事拍戏装片的大中国影片公司(1925)和专拍滑稽片的开心公司(1925)等。

2、1927—1945年,电影事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成熟,这一阶段好莱坞经典电

影出现了有声的电影,这是一个影视业上的重大突破。而且电影出现了多种类型:儿童片,科幻片,恐怖片,西部片,歌舞片,犯罪片,喜剧片,战争片,爱情片,伦理片,惊险片,灾难片等。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3、1942—1951年,世界电影进入了新发展期,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它追求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正。特征是:记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的运用,非职业演员的运用,结构形式简单直观,地方方言的运用。代表作就有:《擦皮鞋》,《罗马11时》。1959—1964年,法国出现了“新浪潮”运动,1962—1984年又出现了新德国电影运动。总而言之,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就是:1、反对传统情结,体现人本主义;2、强调表现作者“自我”,体现唯我主义;3、强调表现内心,体现非理性主义。

但是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

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三、世界电影产业的新格局

进入80年代以来,我们看到,日本的索尼买下了美国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哥伦比亚电影电视公司和韩国的三星公司(一个大型的独立制作公司)。日本的Matsushita 收购了美国的MCA.

再看,多媒体领域的世界大亨澳大利亚的默多克,是怎样拥有一个最为多样化的国际性传媒帝国的:1994年他所拥有的新闻集团收购了美国的20世纪福克斯,同时还掌握了福克斯电影制片厂、福克斯网、英国天空广播(欧洲主要的直接卫星广播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