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谈3D电影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
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
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
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
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
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
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
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和灿烂文化的国度,正在经历着现代化转型。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结在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并通过电影艺术表现出来。
电影艺术对国家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是潜移默化但却极为深远和巨大的,它以隐蔽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领域,左右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的形成、完善、发展。
【关键词】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现代电影自其诞生以来,就天生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这不仅与电影的生产环境(电影影像和信息的传播途径、环境、受众和效果等)和承载介质(胶片、光影、镜头、影像以及电影影像发生的化学原理等)相关,还与电影自身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来源(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源)相关。
现代电影可以超越在它出现之前的包括文学、绘画、戏剧、雕塑、建筑、舞蹈和摄影在内的所有艺术而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它也可以在这些艺术媒介的基础上被整合成为一种大众传媒;电影可以继承所有现代媒介(印刷术、摄影、广播、电视)的优势,在对其他艺术媒介“延伸”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的信息传输功能,它也可以迅速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骤,有效地融合新型媒介(网络、手机、数字媒介等)的功能,改造自身的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光影、声响和动态的图文信息的全方位传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发强劲。
与此相一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愈发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断加强,以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在此大背景下,海外受众通过电影艺术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其中既有理解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更有文化自身的。
随着世界对中国、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扩展,海外电影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
可以说,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传播与交流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帮助。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作者:张旭婷来源:《商情》2020年第35期【摘要】相比于好莱坞的科幻片凭借着精良的制作和强大的视觉冲击日益风靡全球,成为全球票房的最大赢家,中国的科幻电影却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电影产业的短板。
文章望通过对中国科幻片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和好莱坞科幻电影产业对比,找出中国科幻电影稀缺的原因及现存的难题,以期对其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科幻电影 ;科幻片 ;发展现状近三十年来,好莱坞“科幻大片”依靠其先进的数字制作技术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席卷全球,也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市场的青睐。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冲击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一、中国科幻电影坎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探索科幻电影这一领域的起步时间并不晚,毕竟早在1963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就出品过一部叫《小太阳》的科教片,电影里出现了中国人建造反射镜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科幻情节。
连刘慈欣都曾写文章盛赞《小太阳》称其“色彩绚丽,风格清新,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
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科幻电影的发展高潮,中国内地影坛也掀起了一阵科幻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珊瑚岛上的死光》诞生在了内地电影的银幕之上,赢得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中那一道红色的激光令很多人难忘。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在这道红色激光后迎来曙光,反而越来越暗淡。
2006年由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和深圳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历时5年时间,耗资达1.3个亿,号称中国首部原创3D动画电影的《魔比斯环》上映后在国内仅取得了300万的惨淡票房。
2009后由于受到欧美市场上映的《阿凡达》、《变形金刚2》、《2012》等美国大片的冲击,导致中国科幻电影票房一直不理想。
之后几年国产科幻电影便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遇,国产科幻片虽不致灭绝却没有一个能拿的出手的片子。
在这种国产科幻电影低迷的大环境下,《流浪地球》的成功试水将中国更多导演和投资方注意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趋势和它巨大的市场潜力。
影视艺术基本概念

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二、新世纪的发展与问题 1、入世之前 中国电影对艺术化的追求,淡化其市场内核,推举欧洲电 影。中国电影政治意识形态较浓厚,现实主义作品受推崇。 2、入世之后 中国电影人开始思考艺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从艺术化逐 步侧重对娱乐化的要求。政治意识形态在电影表现中有多淡 化。
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兼容时间、空间艺术的特性,造型艺术 在时间上的发展——电影的基本特性。 1.按照作品的存在方式,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2.按照对作品的感受方式,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 和想象艺术。 电影都是一种综合艺术。
※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
第一节 影视艺术概念
一、影视概念 影视是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等在内的影像艺术 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存储器为载体,以银幕、屏 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与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 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最新综合形态。
1.1
影视艺术概念
二、影视文化 ※ (一) 理解影视文化: 1、它是一种技术文化。建立在科技的发达之上。 2、它是一种声像文化。影视构造了与印刷时代,甚至广播时 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营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声像文化。 例如诗歌:大漠孤烟直。通过联想获得认知,而影像却是再 现真实事物。 (二)影视文化的特点: 1、大众化:受众群是普通人。 2、通俗化:目标受众决定。 3、消费化:影视文化是一种速食品,为受众带来精神消遣。 4、产业化:影视发展的必然。如美国的好莱坞。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殷雨生(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摘要: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商业电影开始崛起,中国的电影业逐渐显现出繁荣景象,其中以喜剧电影的成果最为显著。
近几年,各种题材的喜剧电影开始出现,并连续突破中国电影史票房纪录,甚至出现与欧美科幻大片票房相抗衡的局面。
然而,在票房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虚假繁荣”现象,口碑与票房的对立成为中国电影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话题,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商业电影应该注重市场性还是更加注重艺术性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本文以喜剧电影的快速发展为例,分析商业模式下的中国电影应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喜剧电影;票房;口碑;商业模式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95-01一、引言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喜剧片票房连连报喜,这仿佛带来了一种假象,迷茫奋斗的电影制作人们,仿佛将此作为自己电影发展的目标,使得喜剧电影频频上映。
此篇文章,笔者将深入探讨喜剧电影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找出中国喜剧电影的独特之处,并据此对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些参考性意见。
二、中国的喜剧电影喜剧就是用特定的手法产生笑的效果,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和超越精神的故事片。
喜剧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讽刺。
总的来看,喜剧片的内容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搞笑的现象和段子用艺术的手法加以修饰,利用戏剧性的构思,再加以一些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创造出极具喜剧色彩的人物和场面,最终达成喜剧色彩与电影艺术的统一。
三、国产喜剧电影对电影业的引领作用1.国产喜剧电影对票房的影响。
商业电影最开始兴起于美国,然而相较于美国高票房科幻大片来说,中国电影市场只有喜剧电影能够与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下。
从票房数据来看,《捉妖记》24.39亿票房,《羞羞的铁拳》22亿,《唐人街探案2》30亿。
浅谈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动漫探索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动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最早便在中国动画电影中有所体现。
中国动画产业依托传统文化的庇护曾经一度辉煌,然而如今中国动画与国外优秀动画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电影市场中所占份额极少,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令人感到意外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现状从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取向上来看,新时期青少年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呈现越来越模糊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
20世纪80年代,我国动画创作者曾凭借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方面的突出特色,创作出了众多深受大众喜爱的动画电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年轻的动画电影创作者向美国、日本动画创作“取经”,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拿来主义”影响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呈现出重技术、不重内涵的特点,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味”越来越淡,这也是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不被看好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电影创作中流失严重,中国动画的传统文化符号缺失,再加上动画制作技术与动画强国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兴味索然。
因此,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于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势在必行。
二、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传统元素的融入策略1.动画电影的取材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中国动画电影的取材应注重对中国传统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的引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大多富含哲理,注重在娱乐中进行教育。
《骄傲的将军》《东郭先生》《抬驴》《葫芦兄弟》等优秀影片都是很好的例证。
除此之外,近期中国大陆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深受观众的喜爱,票房成绩良好。
这部影片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取材上选择了中国传统的门神故事,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兼具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也是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性事 件 。” ④ 黑 尔曼所 给 出 的定 义显 然过 于宽泛 和模
糊 。同 时 , 也有 学 者将魔 幻 、 神话 和穿越 等类 型 的电
影 统统 归入科 幻 电影 的范 畴 。 本 文所探 讨 的科幻 电影 , 以沈 国芳 在《 观念 与范
式— — 电影 类 型 研 究解 。 即“ 科幻 电影所 描 写 的是 , 发 生 在一 个
虚构的、 但 原 则上 是 可能 发 生 的模 式世 界 中的戏 剧
遗 憾 的是 , 这 一束 红色激 光 之后 . 国产科 幻 电影
并 未迎 来光 芒 四射 的曙光 , 反 而 变得愈 加黯淡 。 回顾 中 国电影发 展史 , 科幻 电影几 乎是 处于 真空状 态 。 据 统计 。 1 9 9 5年一 2 0 1 1 年这 1 7年 间 , 中国大 陆地 区生 产 的科幻 电影数 量仅 为 8部 ,而大洋 彼岸 的美 国在 这段 时 间内科幻 电影 产量 高达 2 8 7部 之 多 。③ 可见 ,
① 克里斯蒂安・ 黑尔曼. 世界科幻电影史[ M ] . 陈钰鹏, 译一 E 京: 中国电影 f } j 版社, 1 9 8 8
② 沈国芳. 观念 与 范式——类型电影研究[ M 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2 0 0 5 .
文化 视 界 ・
电影 , 票 房 也 是 一 片 惨 淡 。2 0 0 6年 , 科 幻 动 画 电影 《 魔 比斯环 》 上 映, 影 片讲述 的是 一 个 能够 穿 越 时 空
映后 市 场反 映平 淡 , 最 终 仅收 获 3 0 0余 万元 的票 房 。
票 房 背后 暗 藏 的是 影 片 质 量 问题 。 同样 是 科 幻
电影 , 好 莱坞 的《 阿凡 达》 可 以在大 陆狂 揽 近 l 4亿 的
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

2022/6下经营全方略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阴林一凡摘要: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蓬勃发展,其对于主流叙事与类型审美的牢牢把握再加上与时俱进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使得其在一众院线电影当中取得了不俗的商业利益。
文章从电影观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观众”这一再创造主体,分析其形成现今这种较为稳定的创作模式的原因。
关键词:电影观众学现实题材类型美学对于“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混淆模糊。
简单来讲,对于电影而言,“现实题材”就如同其字面意思,是针对于影片题材选取的划分,从现实生活或者社会变革中选取人物、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被称作现实题材的电影,可以和左翼电影时期倡导的关注现实、反映社会时代精神的创作以及延安时期提倡电影要密切联系时事、充分关注现实这一历史事件关联起来理解。
而“现实主义”则是影片的文本创作风格以及美学风格,其特点就是不矫情、不粉饰、不美化,重在表现现实生活。
与其相对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创作风格,由其衍生出的有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总而言之就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可以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幻想类题材的电影同样也可以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是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院线电影,而这些电影的文本创作风格与美学风格包括但绝不局限于现实主义。
电影观众学是指研究电影观众个体及群体的心理、构成、特性及其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理论。
这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其他与电影研究相关的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比如说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市场经济学等,它们彼此互为交叉和补充。
如果说创作者是电影的生产力,那么观众就是创作者生产电影的原动力,对于电影观众的研究和对于电影创作的研究同样重要。
如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经说过:“无论电影创作、电影评论还是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
”而本文之所以将目标局限于院线电影而非网络电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于院线电影的观众群体的研究拥有更确切且有代表性的数据可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汉师0902 1502090217 宋诗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而电影产业中,大制作电影叫座不叫好,小成本电影叫好不叫座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色。
本文作者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矛盾及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影产业大制作小成本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热”,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稳步扩张,国产影片的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产业正在走出困境,逐步复兴。
中国电影也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
但是复兴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的产量正在不断增长。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常量达到406部,跻身于世界前三名,并且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
中国电影产业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势态。
我们知道,随着电影产业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较之前相比先进很多,后期制作较精良,无论是从投资规模上,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电影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
往往大制作的电影会再拍摄初期,甚至还未开拍时就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预热,以此提升大众对影片的期待值。
并且电影与其他相关的产品一同
推出,促进电影品牌的提升,带动整体经济效益。
电影制作人越来越充分了解大众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理解和运用。
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观众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电影效果,观众期待哪些电影明星的演出,这些都成为影响电影的重要因素。
而因此引发的电影产业的问题下文中会进一步提到。
二.大制作电影与小成本电影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严重失衡。
国产影片市场出现了众多商业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投资、明星阵容,典型的“大片救市”的特征。
电影票房收入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大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比较萧条,除了产量基本维持之外,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等都明显呈下降趋势。
知道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上市,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这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引发了一股投资大片的风潮。
纵观近些年来票房收入颇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也由此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发展态势。
中国电影大片有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情节简单幼稚,随意篡改历史,甚至有时为了电影效果完全不顾史实,成为观众诟病之处。
其次大片数量的增多使得视觉冲击变得平淡,观众在观赏了众多效果类似的大片之后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且很多大片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精神层次上无法与观众需求接轨。
第三,炒作过度,
“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
”[1] 另一方面,小成本电影市场正在萎缩,被大片所挤压。
小成本电影投资小,拍摄题材和拍摄手法更加灵活多变,在艺术上的尝试也更多,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于主流体制之外的“独立电影”,其中声名最显赫的是贾樟柯,他把小成本电影定义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时代性表征。
另一种是如《夜店》这种资金来自于市场,同时也低成本公映的影片。
这部电影用叫人的战绩极大的刺激了国产小成本影片的信心。
“《英雄》里陈道明扮演的秦王说: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用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机器侠》里吴京扮演的K88说:我可自闭于一核桃壳内,却仍当自己是个无疆域之君主。
这两句话,一前一后正好说出了中国所有以小成本电影起家、以及仍然在制作小成本电影的从业人员的困境。
前者说的心底的饥渴,后者说的这份‘饥渴’所在的心胸。
”[2]中国电影发展的繁荣占用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空间,电影进入电影院上映的成本比较高,而且,院线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始终会把最好的档期和时段留给最能吸引观众的影片,使得小成本电影根本无法与大制作电影竞争。
目前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多为娱乐性,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看电影,平时看电影的人十分少,而众多的大片则往往看准时机,将档期排在节假日观影需求大的时段,这样就造成小成本电影接触大众的机会更加少,很多质量很好的小成本电影
就被浪费了,无缘与观众见面。
三.国产影片的山寨风潮
近年来山寨风靡各个领域,“中国电影文化尚缺文化,2009年得银幕上充满了急功近利的‘山寨气’,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无法抵俗。
”
[3]电影在传承文化方面责任重大,但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影片尚缺文化内涵。
山寨电影来势汹汹,如《熊猫大侠》等,尽管票房颇高,但这又是一部叫座不较好的影片,观众对其评价多为“低俗”和“空虚”。
而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也被指摘。
山寨电影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新意,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尽管国产电影产量和票房都逐年走高,但是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往往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
,“恶搞、山寨、无厘头、颠覆为特征的喜剧片被反复复制,大量的跟风作品涌入市场,这些电影在文化上对于观众只是迎合而非引导,虽然满足了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浮躁心态,但是从电影文化功能的角度看,过多的低俗趋势会降低整个电影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
”[4]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大制作,但是大部分都在文化内蕴这方面做的很好。
如3D影片《阿凡达》,反思环保、肯定正义;《2012》赞美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和人性的崇高。
反观中国的大片,往往以历史题材为主,没有新意,影片的内容常常与观众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造成思想上的不契合。
,“中国电影在文化内涵和票房之间的断裂非常明显,对此,山寨电影难逃其咎,此外,一些主旋律影片,也无法把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体现在类型化的表述形式中;而一些商业大片则无法建立历史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比如《赤壁(下)》过度
渲染血腥暴力、《南京!南京!》主题立场的暧昧多义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5]
总体来看,中国电影产业是前景很乐观,现状较畸形。
中国式大片在题材的选择上左右维谷,于是只能采取保险的做法延续一种既定的范式。
国产电影要想实现真正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电影仍处于发展的阶段,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多。
中国电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许多优质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而票价的普遍偏高,也成就了所谓的“高票房”,事实上观影人次并不算多,电影市场的秩序不规范,盗版等状况多年没有解决。
现在许多电影过多的进行宣传炒作,忽视电影本身的力量,以这种发展方式,中国的电影无法长久的走下去。
注释
[1]:参看丁莉丽《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
[2]:参看楚戈《中国小片现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3]:参看《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
[4]:同上
[5]:同上
[6]:参看车洪霞《浅谈中国电影文化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