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课件)

合集下载

《漏》第二课时课件(共30张PPT)

《漏》第二课时课件(共30张PPT)

品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第1-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在故事中,老虎和贼的活动地点经历了哪些变化?
老婆婆家 路上
歪脖老树
在《漏》的这部分故事中,哪些情节最吸引你?
老虎和贼的心理活 动最有意思。
老虎趴在驴圈里
贼蹲在屋顶上想:
想:“翻山越岭我什么 “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
都见过,就是没见过
说过,就是没听说过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 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 活不成了!”赶紧逃跑。下过雨的山坡又湿又滑, 老虎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那威猛的老虎竟然在恐惧的驱使下,仓皇失措地滚 下了山坡,这情景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充满了出人 意料的趣味!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沾满泥水,撞在
路上
歪脖老树
山坡
在这一部分的故事里,你认为哪些情节最有吸引力?
老虎和贼的心理活 动最有意思。
老虎被雨一淋,清
贼被雨一淋,清醒了
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 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
还是要回去吃驴,就转 要回去偷驴,就下树准备
身往回走。这两句话深刻展现了往老虎回和走贼。内心的
不甘和不愿放弃的情绪。
贼又冷又饿,正在 树下,看见走来一个黑 乎乎的东西,心想: “‘漏’又来了,这下 我可活不成了!”

第2课时
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时我们一起探 索了《漏》这个故事的神奇开篇, 见证了老虎和贼因为误解“漏”而 引发的连串趣事。那么,你们还记 得他们是如何因为“漏”这个字而 吓得魂飞魄散,匆忙逃离的吗?
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这个神秘而有趣的故事, 看看他们在这场荒诞的冒险中又遇到了什么。他们将 如何在彼此误以为是“漏”的恐惧中继续他们的逃亡 之路?又会有哪些新的误解和笑料等着我们呢?让我 们一起跟随作者的笔触,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揭开 这个“漏”背后更多的故事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变形记》 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变形记》 课件(共21张PPT)

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 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杰 出人物”,“传奇英雄和圣教徒 式的人物”。
作者及作品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 (1883~1924),奥 地利小说家,出生犹 太商人家庭,生前默 默无闻,死后却赢得
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 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 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 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 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
篇也均未写完。 1924年, 他像一个民间的小人物, 默默无闻地病死于维也纳
近郊的疗养院。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 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 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 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 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
卡夫卡铜像
此外,这篇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们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关系。主人公 变成甲虫后,他被困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无法回到自然的世界。这让学生们可以 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分离和疏离,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回归自然、保护自然。
3 课后小结
课 后 小 结
总的来说,《变形记(节选)》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奇幻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现代社 会中人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性、道德、责任、家庭关系、人与自然等。通过学 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可以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 ,这篇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们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议题,如环境保护、家庭关 系改善、人性的探讨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情节
一、 二、 三、
心情或态度(请用词语概括地表述)
格里 秘书主任 父亲 母亲 妹
高尔

惶恐、惊骇、逃走 恼怒、 惊骇 关

契诃夫《变形记》ppt课件

契诃夫《变形记》ppt课件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 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 下的布拉格。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期,又深受尼采、柏格 森哲学的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持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 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 的孤立、绝望的个人。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意 识流小说”等都深受卡夫卡作品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审判》《城 堡》《变形记》等。
《变形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 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学 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 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小说描绘了一幅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图画:旅行推销员格里高 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失去了工作能 力,不仅无法供养父母为他们还清债务,而且成了全家人的累赘, 因而受到全家人的冷遇和折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 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 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乃至走向 冷酷。
③这时天色亮了许多。街对面那幢长得没有尽头的灰黑色房屋的一段清晰可见——那 是一座医院——房子正面排列着穿透墙面、间隔有序的窗子。雨还在下,雨点很大,一滴 滴清晰可见地、稀稀落落地掉在地上。

变形记(第2课时)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变形记(第2课时)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下册)

问题3:课文第3段中,格里高尔心里所想的 “晦气事”是指哪些事情?阅读课文,理解 文中所指的“晦气事”的内涵,并作课堂交 流。
教师明确:“晦气事”主要是指推销员的工 作辛苦,饮食低劣,缺乏真实的友情,家庭 还债的心理压力巨大,老板的苛刻冷酷使格 里高尔受尽了气,格里高尔始终生活在重压 之下。
问题4: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思考三次“哭”的内涵,并 作课堂交流。
自卑心理 小人物、微不足道
答案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归纳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
我的答案:﹍﹍﹍﹍﹍﹍﹍﹍﹍﹍﹍﹍﹍﹍﹍﹍﹍﹍﹍﹍﹍﹍﹍
﹍﹍﹍﹍﹍﹍﹍﹍﹍﹍﹍﹍﹍﹍﹍﹍﹍﹍﹍﹍﹍﹍﹍﹍﹍﹍﹍﹍﹍﹍﹍
﹍ 答案 (1)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 的债务压力。(2)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 友情。(3)家庭:冷漠,厌弃。可见格里高尔变 成甲虫有心理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和社会的原 因。
4.有人评论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 样理解这里的“真实”与“荒诞”?
我的答案:﹍﹍﹍﹍﹍﹍﹍﹍﹍﹍﹍﹍﹍﹍﹍﹍﹍﹍﹍﹍﹍﹍﹍ ﹍﹍﹍﹍﹍﹍﹍﹍﹍﹍﹍﹍﹍﹍﹍﹍﹍﹍﹍﹍﹍﹍﹍﹍﹍﹍﹍﹍﹍﹍﹍
﹍ 答案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 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 使读者感到主人公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小说中 的“荒诞”无处不在,格里高尔一夜之间由人变成巨大的甲虫, 情节是荒诞的;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荒诞”是因为 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中的 人变成甲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答案 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2)《变形记》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2课《等待戈多》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第12课《等待戈多》课件 人教版第五册

剧情简介
对戈多的含义无法也无须去作琐细的考 证,但剧中戈多确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 季米尔的救星和希望。然而象征人类的 流浪汉,等来的却不是救星,却是痛苦 和压迫——幸运儿和波卓。幸运儿是痛 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 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 足。第二幕中波卓瞎了眼,求救于流浪 汉,表明了作者的另一观点:命运变化 无常。
剧情简介
总算等到了人,却仍是波卓和幸运儿。 这时的波卓眼睛瞎了,幸运儿成了哑巴。 昨日气势汹汹的波卓,跌倒在地爬不起 来。两个流浪汉好不容易才把他扶起来 走了。接着还是孩子来,宣布戈多今天 不来了,明天一定来。两个无望的流浪 汉又想起了上吊,解下裤带子,但一拉 就断了。死又死不成,只好明天再等, 再等……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剧情简介
剧作在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 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 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 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 望、再等待、再失望,在期待中耗尽生 命,在失望中饱尝痛苦。舞台上演出的 是人类社会的抽象化缩影。两个流浪汉 是人类的象征,他们生活在世上只有一 件事:等待戈多。
两个瘪三式的流浪汉在黄昏的乡
间小道上等待从来没有见过的戈多, 他们无聊地闲谈,做些机械的动作, 讲些不知所云的故事。但戈多迟迟不 来,以至于烦闷得想到自杀,但又不 甘心,想等戈多来弄清自己的处境再 死。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来人,却 不是戈多而是波卓。他手持鞭子,一 手牵着被拴着脖子的“幸运儿”。
剧情简介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 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 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 要有以下三点: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美学原理》PPT课件)

一、怪
• 1.怪的审美感受 • 怪的审美心理感受是一种由夸张变形
所引发的不快感与“快活的基调”的混 杂,这种感受通常并不走向对怪的对象 “升格”或精神化和神秘化,因而并不 引起“恐惧”和“崇拜”。“怪”通过 对对象的“降格”而让其贬低化和世俗 化,从而让人有“快活”的解放感。
《西游记》里神魔人互联的世界,是对正常 尺度的夸张变形,属于“怪”的审美范畴。
第二节 丑的审美特征
• 一、丑的审美价值 •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一、丑的审美价值
•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与美相对立,尤其与优美意义上的美相对立,但它仍 然具有审美价值。这在于它是人的自由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这个意 义上说,丑不仅是美的反衬、陪衬和烘托铺垫,而且是对美的丰富、扩展和解 放去蔽,丑还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剧、喜剧、崇高、滑稽等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第二节 丑的审美价值 •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罗丹《欧米艾尔》
达利《带抽屉的维纳斯》
第一节 丑的审美界定及其特征
•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二、丑的审美特征
一、丑的审美界定
•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 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 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背离;狭义的丑则与 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 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二、丑与其它பைடு நூலகம்美范畴
• 1.丑与崇高 • (1)共同点 • 从形式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不和谐、不完整、扭曲变形的特点。 • 从审美效应上看,丑与崇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苦痛感。 • 从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非理性因素,体现出观念大于形

《等待戈多group》课件

《等待戈多group》课件

《马洛斯·诺尔修道院》
总结词
这是一部描绘修道院生活的戏剧,通过对修道士们的生活和信仰的描写,展现了 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详细描述
该剧以马洛斯·诺尔修道院为背景,通过修道士们的生活和信仰,展现了人性的复 杂和矛盾。剧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困 惑,是贝克特的一部重要作品。
THANK YOU
感谢观看
07
作者萨缪尔·贝克特的其 他作品
《美好的日子》
总结词
这是一部贝克特早期创作的戏剧,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对夫妇在荒诞世界中 的生活。
详细描述
该剧以一对夫妇为主人公,通过他们荒诞不经的生活,展现了贝克特对人类存 在意义的思考。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荒诞元素,如突如其来的地震、不可思议的 巧合等,展现了贝克特独特的戏剧风格。
开放式结局
剧本的结局并不明确,留下了很大 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 解读故事的意义和结局。
语言特点
独特的语言风格
剧本中运用了大量的俚语、口语和双关语,使语言更加生 动、形象,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理解剧本的难度。
语言寓意深刻
剧本中的语言寓意深刻,常常需要通过对话和行动来揭示 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节的意义,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 也能够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主题与表现手法的争议
关于该剧的主题和表现手法,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 其主题过于悲观和消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其表现手法具 有创新性和实验性。
观众的接受度
《等待戈多》在观众中的接受度存在差异,一些观众认为 该剧难以理解,而另一些观众则对其深感兴趣并给予高度 评价。
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该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对于生活在战后废墟上 的欧洲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的情绪 表达。

(完整版)名著导读《骆驼祥子》ppt课件

(完整版)名著导读《骆驼祥子》ppt课件

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欣赏
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 ,流畅易懂,富有地方色彩和 生活气息。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 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 生动性和形象感。
对话描写简洁明了,符合人物 身份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不同 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05
知识拓展:民国时期北京风貌
民国时期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布局
民国时期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清时期 的城市布局,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 以皇宫和政府机构为主,外城则是商 业区和居民区。
市政建设
民国时期,北京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市 政建设,包括铺设马路、建设公园、 安装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的北京建筑风格多样,既有 传统的四合院、胡同,也有西式的洋 房、公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讽刺手法的运用
小说中运用了许多讽刺手法,对 旧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 情的揭露和批判。
地域文化色彩浓厚
北京地域文化的展现
小说以北京为背景,展现了北京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使得小说具有浓郁的地 方特色。
方言土语的运用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北京方言土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同时也增 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04
重要章节解读与赏析
精选章节内容概述
祥子的三起三落
通过具体情节,展现祥子 在拉车生涯中的坎坷经历 ,包括买车、丢车、再买
车等波折。
祥子与虎妞的婚姻
描述祥子与虎妞之间的感 情纠葛和婚姻生活,展现 两人在性格、价值观等方
面的冲突。
祥子的悲剧结局
分析祥子在社会压迫和个 人奋斗无果后的精神崩溃 和堕落,揭示旧社会底层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茶馆这个小舞台,展现了中 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批判了旧 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作者对新 社会的向往和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为什么荒诞会成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 • 荒诞是一种丧失了意义的人的存在的单纯呈现活动所达成
的体验,这种呈现只是为了呈现,因此,它具有纯粹的游 戏性质,即它不再是为了意义、为了更高的目的而呈现, 而是在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单纯呈现活 动。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游戏,或者嬉戏。这种嬉戏令人恐
• 第三,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以荒诞派艺 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通过隐喻、反讽等手法,表 达一种哲学思想,即生存意义的虚无化。因此, 它所描写的人和生活都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真实, 而只是有思想的真实。那些被抽象和扭曲了的艺 术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如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 汉隐喻着人类绝望的处境,人变成甲虫和犀牛隐 喻着人的异化,椅子排挤人隐喻着物对人的压迫、 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城堡”的神秘莫测 隐喻着世界的异己性,等等。
为人们生存的体验。
荒诞性首先表现为人的异化。
• 什么是异化?所谓异化指的是人被异己力量所奴
役,失去了人的自由,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变成了非人(大甲虫、犀牛),那么,这种现
象就成为异化。在西方现代派作品中通过审美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象来表现异化问题的,最典型的就是奥地利著名
现代派作家卡夫卡的哪部作品呢?大家非常熟悉 的《变形记》。
• 第一,就荒诞中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来说,不仅人是 荒诞的, 世界本身也是荒诞的、无确定意义的,因此, 荒诞的人也就不能与这样的世界之间形成任何有意义的关 系,而是相互冷漠、彼此疏远的关系,这就是荒诞中的破 碎感和荒漠感。在法国“新小说”中,主人公与他周围的
世界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疏远的、冷漠的关系,人
• 在呈现形式上,荒诞的表现形式就不是优 美的、和谐的、规则的、“合目的性”的 形式,而是呈现为废墟性的、虚无的不规 则形式。它的不规则的、“非合目的性” 的形式,与丑的形式之间有许多相像,但 丑的形式里包含着一种意志表现的、反抗 的力度,这却是荒诞的形式中所缺乏的。 因此,荒诞的形式有着明显的废墟感和虚 无感。
的直眉瞪眼的,凶巴巴的。这样达利的这幅就产 生了一种非常不和谐的离奇荒诞令人惊异的效果。 达利的这张脸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上对于世界的 认识和自信,从而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内在世界 的一种躁动不安、焦虑痛苦。那么,比较这两幅 作品哪一个更荒诞呢?显然是第二幅。 •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是不是对荒诞有个直观 的印象呢。
• 第二,它具有怪诞的形式。荒诞的审美意象通过 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塑造怪诞的艺术形象, 以表现异化的世界。以荒诞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 艺术往往把人物、环境抽象化,以表现异化导致 的个性丧失,例如,《等待戈多》中的两个主人 公都没有具体身份,也没有具体的个性,被等待 的戈多也是子虚乌有,故事背景、环境也虚化, 只有树叶的长落标志着时间的变化。而且它还把 现实生活加以扭曲,造成怪诞的艺术形象,如在 尤奈斯库的《犀牛》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中, 人变成了犀牛和甲虫;在尤奈斯库的《椅子》中 物排挤了人;在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卡 夫卡《城堡》中,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神秘力量支 配着人。
除此之外,还表现为生存意义的虚无。
• 那么,什么是生存意义的虚无呢?这必须和存在主义哲学
一块来讨论这个问题。在存在主义那里他对世界的看法和 我们传统的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存在主义认为人是 偶然被抛到这个世界上,世界不仅是没有秩序的,而且没 有意义的,生存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
意义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它是人们自己设定的。这样没有
二、荒诞的审美特征:
• 第一,就荒诞中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来说, 破碎感和荒漠感。 • 第二,它具有怪诞的形式。荒诞的审美意象通过 抽象、扭曲等变形手法,塑造怪诞的艺术形象, 以表现异化的世界。 • 第三,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以荒诞派艺 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通过隐喻、反讽等手法,表 达一种哲学思想,即生存意义的虚无化。 • 第四,荒诞凝聚着特殊的心理感受,它包含着恐 惧、无奈和绝望、哑然失笑等心理特征。
个反常的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必然是一个冲突、对立
甚至隔膜的关系,所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说过这 样一句话,就在人类的呼唤和世界无谓的沉默之间荒诞产 生了,最能表现这个主题的就是加缪小说《局外人》。
一 荒诞的历史发展
• 荒诞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 展的结果。在古代的审美活动中,荒诞只是作为一种元素 出现的,没有独立 的审美地位。比如,原始艺术和古典 艺术中出现的一些怪诞的形象。 • 1.荒诞作为美感经验形态的形成 • 荒诞作为一个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其形成主要是在 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当时所出现的法国“新小说”、 “荒诞派戏剧”,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波谱艺术” 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后现代艺术,都呈现出一 种既不同于传统的美感经验形态,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丑 的美感经验形态,而是一种既缺乏古典美的和谐,也缺乏 一种对意义呈现的努力的状态,因此,由这样的作品所唤 起的美感经验,就有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荒诞感和虚无感。
意义自己却要设定意义这样一种自相矛盾就是一种荒诞。 在表现这方面荒诞性的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法国荒诞派剧作
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 我们说这个剧并不是要讲述等待戈多的故事,而 是真实地描述了现代人一种生存状态。那么,这 种生存状态就是什么呢,就是等待。可是这里大 家要明确的是这种等待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等 待是不一样的。正常的等待是一种有意义的等待, 例如,我们在生活中要等待戈多,我要知道戈多 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等待,能不能等来。可是 作为现代人生存的等待是一种反常的无意义的等 待,一种不知道等什么又盼望等来什么,可是什 么也等不来的一种莫名其妙的等待,那么,从这 个意义上来理解这种等待是荒诞的,这种等待的 人生就更是荒诞的了。
荒诞 当我们读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看20世纪 50年代的“荒诞派戏剧”(如贝克特的《等待戈 多》、尤涅斯库的《秃头歌女》等),或者读法 国“新小说派”的作品,读美国的“黑色幽默小
说”(如凯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我们
就体会到了另一种现代的美感经验形态,这就是
荒诞。
荒诞的直观的印象

我们先来看达芬奇的这幅,蒙娜丽莎面带迷人的微笑,
她的姿态非常优雅,这个画面的色彩也非常和谐,结构也 很平衡。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平和、安详。这种心态源于人们当时坚信整个世界是井然 有序的,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是确定的。这样每个人的行
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蒙娜丽莎具有
了她那个时代人所共有的恬静、柔美、自信的微笑。 • 再来看看达利的这幅,给人的感觉是不是怪怪的呢。我 们看达利异想天开地给蒙娜丽莎加上了两撇高高翘起的胡 子,而且把原来蒙娜丽莎的那样女性柔美的脸变成了现在
与世界之间谁也不能取胜,只能是相互冷漠、疏远,连相 互对峙的热情都没有,更别说人与世界之间还会交流感情、
人在自然界还会获得精神上的力量了。
• 在萨特和加缪的小说中,多次写到主人公见到河中的石头,
见到那些树木,就觉得“恶心”,因为这些石头、树木与
人之间不可能有任何本质的关系,也不可能成为人投射感
情的对象,它们只是无道理地、无缘由地存在而已。人与 物就这样处于冷漠的、无关系的并置状态。在这种人与物 的关系中,两者既不可能达成一种契合的、和谐的、移情 的关系,也不可能达成一种表现的、象征的关系,物只是 物,它无意义地呈现自身,一如人无意义地呈现自身一样。 人自身也没有意义或生气来加之于物。
那么,到底什么是荒诞呢? • 从词义来看,荒诞它指的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离奇可 笑的意思。荒诞是怎么产生的呢?它应当是西方现代社会 精神危机的产物。我们知道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各国的 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现代化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
富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来世界是混乱无序的,人生的意义有 没有还是一个问题。主宰宇宙人生的不是理性秩序,而是 无处不在的以不合理、不合逻辑为特征的这种荒诞,这是 荒诞产生的真正原因。由于在西方现代社会,荒诞日益成
• 第四,荒诞凝聚着特殊的心理感受,它包 含着恐惧、无奈和绝望、哑然失笑等心理 特征。存在的荒谬性,令人感到恐怖,这 种恐怖不是对特定对象的害怕,而是对生 存无根状态的恐惧,因为你无法了解世界, 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样,对这种荒 谬的存在,你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 有彻底的绝望,因为你发现主体和理性都 是虚假的,你什么都不是。而且,面对荒 谬的现实,你感到可笑而又笑不出来,因 为你已经失去了笑的权力——优越感,这 种可笑只是一种“黑色的幽默”。
• 所谓“荒诞感”,不只是在形式上的不合
理、不和谐,而且内蕴上也没有理性的缘
由可以依据和解释,因此显得不可思议、
不可理解,并使得任何理性的解释都归于
失败;所谓“虚无感”,就是因为缺乏合
理性而显得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具体体会
荒诞的美感经验形态,大家可以去读法国
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
荒诞形态的形成而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的荒诞。这种荒 诞主要是伴随着审美的丑而自然出现的,即在对非理性的、 潜意识的东西的表现中,在对自然有机形式的拆解和破坏 中,以及在对“反艺术”的诉求中,所出现的丑本身就具 有某种荒诞性。比如,在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和抽象表 现主义的作品中。 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诞,那是 一种以对荒诞的反抗为特征的。这我们可以在诸如萨特、 加缪等人的作品中读到。
• 可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人生是屡见不鲜的,它可能就发生在你 我中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给自己 设定一个人生的目标,这样觉得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没有白活一辈子。 那么,这种人生目标可以是幸福、人生的意义,但存在主义早就给我 们指出了无论是幸福还是人生的意义,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都是根本 不存在的,就如同至始至终没有出现的戈多一样,戈多是等不来的, 幸福和意义也是不存在的,他只是人们自己自行设定的,这样就出现 了一种现象,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人们却希望通过没有止境的等待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