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植物工厂现状及发展前景

LED植物工厂现状及发展前景
LED植物工厂现状及发展前景

LED植物工厂现状及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上植物工厂使用频率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北欧一些国家,当然科技巨头美国也在相关领域投入技术研发,目前在技术上较领先的有美国、日本和荷兰等。

植物工厂盈利现状

以日本为例,为摆脱土地对发展的限制,早在2009年日本就开始投入重金打造不依赖土地的生产方式,日本国内的日立和三菱等重工企业在政策的大量刺

激下开始投入重金研发。

当世界各国尚在评估植物工厂的同时,日本已早一步着手研究及推行,只是遭遇耗能成本高的瓶颈,有待进一步克服。目前,在日本的植物工厂企业中,亏损率有20%,且实现盈利的只有30%,而对于经济和消费结构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纯生产型植物工厂企业盈利前景还不够明朗,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迄今,植物工厂与其出产的蔬菜仍被认为是“贵族蔬菜”,无法普及。除了缺乏销售渠道外,主要的原因在于相对高昂的售价。台中农试所施昭彰博士认为,日本试行植物工厂之所以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考量能源耗损因素,植物工厂诚然可以大幅提升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硬体设备带来的资源高耗损,如果没有加以克服,作物的售价势必会很贵。

虽然近几年,随着红光LED和蓝光LED光源的成熟,人工光源植物工厂能耗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在植物工厂能耗结构中,照明仍然占据了80%的比例,而能耗在整个植物工厂的成本结构中占比也有25%,因此降低能耗仍然任重道

远。

与日本地峡人稠境地相似的台湾,近几年也开始关注植物工厂的发展。台湾是闻名世界的“半导体王国”,不仅光电产业领先,更有低廉的成本,近期奋起直追的软件技术,也成了台湾发展植物工厂的重要竞争力。台湾的植物工厂是在2010年左右开始起步,开始主要的投资商为植物工厂所需配件的生产厂家,当然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LED生产商和管材生产商。

但与日本不同的是,台湾民众对工厂蔬菜的接受度偏低,导致资本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更多的持观望态度。到目前为止台湾仍然很少有农业团体或农业公司进入这个行业,这让植物工厂的厂家在同消费者打交道上稍显吃力。

由于其创新的种植方式多以人为控制达到稳定量产,虽能保证百分之百无农药,但蔬菜从种苗开始就在类似实验室的环境中长大,民众普遍对“实验室”出产的蔬菜接受度低。且目前的植物工厂以水耕居多,其营养液、肥料等皆被视为商业机密,相关单位管控困难,因而造成消费者疑虑。而部分植物工厂为达量产,

日夜皆照光以加速其生长,但无日夜之分、速成的蔬菜是否真的如厂商所标榜的

百分百“健康”,也令人存疑。

商业模式全新探索

植物工厂的市场机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植物工厂设备销售与建置,另一个是植物工厂生产的蔬果作物销售产值。目前包括日本、台湾在内的全球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除了直接面对追求安全的小众群体来说,植物工厂在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给特色餐厅等提供小型的植物工厂柜。农场与超市结合、农场与商场结合、农场与餐厅结合、农场与写字楼结合……前厂后店,像面包房,新不新鲜,一切眼

见为实。

在北京东三环边一间高档咖啡厅里,吧台不远处放着“科技农夫”——萧俊丞公司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植物工厂”。货柜里的菜苗能在几周内长成可以收获的蔬

菜,作为咖啡厅蔬菜沙拉的原料。

在其东京总部的办公楼内创建了城市农场,农场里的作物收获后供应给公司食堂。

2.在家庭中推行微型植物生产设备。不仅可以绿化空间,增加室内含氧量,有效吸收室内有害气体,调节空气湿度,还可以体会家庭耕种的乐趣,而且还能天天

吃上有机菜。据悉,在中国,家庭微农业市场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GroveEcosystem利用鱼菜共生的原理,结合水耕蔬菜和鱼类养殖,打造室内自给自足的迷你生态系统。用户还可以通过WIFI将设备和手机端的APP相连,

从而监控它的能量消耗、微生物水平以及各组件的运行状态。

3.为特殊人群提供食材。即植物工厂针对特殊人群,通过调控光谱及营养胁迫等方法,开发功能性蔬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摄入需求。

比如,富士通利用植物工厂技术生产出低钾生菜,为当地医院肾病患者提供食材;日本著名化妆品品牌“资生堂”旗下也有植物工厂培植蔬菜,用作化妆品和药品的原料;以及三安集团植物工厂与中科院植物所专家合作开展了红豆杉、牛耳草、蛇足石杉等多种药材的研发工作,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等。

4.用植物工厂的方式大批量生产种苗。植物工厂从生产功能上来分,可分为植物种苗工厂和商品菜、果、花植物工厂,还有一部分大田作物、食用菌等。通常,

蔬菜等以地产地消为原则,而种苗及药用植物等附加值较高,还可出口。

植物工厂培育的种苗,具有无病原菌、适合多个地区种植的优点。有赖于大量土地必须进行植树造林及绿化的要求,以及蔬菜苗、花苗、热带果树苗的需求逐年增长,目前,市场对种苗的需求很大,据说毎年就有几十亿乃至几百亿棵的规模。千叶大学名誉教授、植物工厂大师古在丰树也非常看好种苗市场。

5.种植具有特殊风味的香料作物等等。相比常规品种生菜、菜心等,香料作物与具特殊风味的高单价作物较为稀缺,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较高,不少企业开始尝试种植。例如东芝计划培育罗勒、莳萝、香菜等香料作物;夏普也会视市场需求,

逐步增加药草、香料等。

目前看来植物工厂前期投入较大,并且在植物栽培和很多领域需要技术积累,对很多新进入者来说有较大的成本挑战。不过在技术上日本和欧美的很多企业开始提供技术输出服务满足新进入者的快速适应,总体来说,这个市场盘子还不够

大,但似乎已经到了占位的时间。

植物工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植物工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作者:来源:浏览次数:57 日期:2012-11-1 13:04:06 第一节、植物工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植物工厂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示范效益、科普效益、观光效益特别明显,高产、高效、高质、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植物工厂”的特点,实现“水、肥、气同补”和技术集成是植物工厂的技术核心,“生产”环境设施化、形式立体化、流程自动化,管理智能化,资源节能化,过程透明化,是植物工厂的创新模式,这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颠覆,它创造了农业的神奇,演绎着农业的神话,使我们看到了农业的希望,正如国际粮农组织所说的那样:植物工厂是二十一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 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植物工厂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和问题,还需完善。 一、建设成本问题 植物工厂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到目前为止都非常高,国内无锡植物工厂面积6000㎡,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平均为833.33元/㎡,汤山植物工厂平均造价1166元/㎡,江宁台创园植物工厂投资800万元人民币,总面积为12000㎡,平均造价为667元/㎡,(是目前国内最低的),而国内的其余植物工厂的平均造价均高于此。 国外植物工厂的造价更高,日本植物工厂的造价均在2万元/㎡以上,韩国知识经济部披露:利用二极管LED人工太阳能建造植物工厂,将投资3亿韩元折合人民币1609.88万元,建495㎡示范植物工厂,平均造价为32522.8元/㎡。 由于植物工厂成本造价太高,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过高,在日本太阳光型植物工厂一棵生菜的成本为50日元,而在完全控制性植物工厂中生产生菜成本是100日元以上,一般地讲,日本植物工厂生产100克菜的成本为100日元,市场上零售价为180-200日元,一只番茄单价在10-20元。 植物工厂生产成本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设备成本

植物组织培养在花卉生产上的应用

…………号… 座………………线………… 号… 学………………………封级 班…………………………别… 系…密………………名… 姓………植物组织培养在花卉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 植物栽培技术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在经过20世纪后的几十年,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与奋斗,这项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尤其近40年以来,植物组培技术已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药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为快速繁育优良品种,培育无毒苗木,进行突变筛选培育,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种质保存和基因库建立等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现如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保持花卉优良性状、培育脱毒苗木、保存种质资源等优质,根据这些优势,植物栽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花卉的种苗繁殖与生产之中。 关键字: 植物组织培养;快繁;花卉 1花卉产业介绍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花卉消费这一时尚已逐步进入家庭,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全国各地兴起许多花卉交易市场,对这种发展趋势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组培苗具有无杂菌、优质、均匀、分蘖性强、繁殖率高、批量生产、周年供应、便于运输等优点。 2花卉领域中组织栽培优势

2.1脱毒及快繁 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下,十分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植物感染病毒后,虽然未必死忙,但却会引起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观赏价值下降。采用无性繁殖的植物,在繁殖过程中病毒可通过营养体进行传递,逐代积累,使病毒病的危害更为严重。 为保持植物体原有的优良晶质和经济价值,达到无病源菌化,其前提就是使无病无菌植物体再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植物组织培养法之一的茎尖生长点培养法。这种培养技术最先应用于花卉。宿根性茬卉有康乃馨、菊、大丁草、丝石竹、补血草;球根性花卉有百合、小苍兰、唐葛蒲、茸尾、柱顶红;还有花木类的蔷薇、杜鹃花等都已广泛应用。 作为无病无菌植物体再生的手段,主要有两方面: (1)培养茎尖生长点,获得一顶一芽一株植物体; (2)由茎尖长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大量植物体。 由于后者有出现植物体变异的可能性,不应考虑克隆。茎尖生长点就是芽顶端直径为 0.6一 0.1毫米的半球形组织。在这部分,病源体(病毒、病菌)含有的浓度比其他任何部位都低。无病毒植物体和无病无菌植物休再生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因病害造成的生产量和品质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 (1)花卉色泽鲜艳; (2)每一花茎的着花数增加; (3)植株生长的速度和能力增加; (4)栽培管理的劳动量减少;伍)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等等。这些优点在受到病害的植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很有价值。 2.2大量快速繁殖

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论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钱虎君 种子121班高娜 学号11212126 2013年5月2日

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植物生产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取得产品的生产。本文阐述了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当前我国植物生产专业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们如何做好植物生产的研究推广做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生产研究现状研究推广 引言:作为一名农学系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产的意义,现今我国植物生产的现状,未来植物生产发展的方向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本文参考各类文献,对植物生产各方面知识做了总结与阐述。希望能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就业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植物生产概况 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机能来获得产品的生命活动。根据获得产品方式,可把农业生产划分为三类,即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 而植物生产指依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取得产品的生产。该过程所获得的产品称为第一次生物量或初级生物量。根据产品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生产食物为主的和生产非食物的两大类。生产食物为主的植物包括粮食、糖料、油料、水果、蔬菜等。其中,除了可食用部分,不可直接食用的部分通过动物和微生物的利用、转化,部分地形成人类能直接使用的食物。这是发展腐生食物链农业的物质基础。而生产非食物的植物包括各种纤维植物,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等,产品为工业原材料和医药用品。 植物生产有以下6个特点: 1.对社会经济的广泛依赖性 由于人类长期而频繁的干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群已发生很大变化,食物链趋于简化,层次性削弱。杖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只从土地上攫取物质和能量,除了劳力以外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辅助循环,是掠夺式的生产模式。我国的传统农业,通过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料,用地养地地结合去维持土壤肥力,部分偿还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损耗。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能源和物质投入农业生产系统,加快和加强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必须服从一定的生物规律 植物生产的主体是植物。植物是活的生物有机体,就必然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植物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个体和群体、生长和发育等规律都在生物有机体上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到植物的个体、群体和后代繁衍的数量和质量。发挥植物的增产潜力,关键是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目前,我国高产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在2%~3%。如果把光能利用率再提高1%,作物的产量就可以大幅提高。 3.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植物工厂建设的可行性报告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2) 1.1.1 建造植物工厂的科研生产意义 (3) 1.1.2 植物工厂的类型与生产运用 (4)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5) 1.2.1 植物工厂建设的系统组成与相关设备设施 (6) 1.2.1.1 风能太阳能发电装置: (6) 1.2.1.2 环境闭锁密封系统; (7) 1.2.1.3 人工补光系统的建设: (8) 1.2.1.4 微喷加湿系统的建设: (9) 1.2.1.5 空气循环流通系统: (9) 1.2.1.6 二氧化碳补充系统, (10) 1.2.1.7 营养液自动控制与供给系统: (10) 1.2.1.8 物理杀菌系统: (11) 1.2.1.9 温度控制系统: (11) 1.2.1.10 立体式栽培系统: (12) 1.2.1.11 计算机自动控制及远程控制系统: (12) 1.2.1.12 视频监控与图像传送系统: (13) 1.2.1.13 废物废液的循环再利用系统: (14) 1.3 植物工厂示意图及应用效果 (15) 1.4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1) 1.5 结论: (21)

植物工厂建设可行性分析 植物工厂是目前植物栽培领域最为先进技术,是栽培模式发展的最高境界,从字眼上的含义来理解,就是以生产植物为产品的工厂,与其说农业还不如说是工厂更贴切,因为在植物工厂里除了生长的植物外,你看不到任何一点与农业相关的东西.包括设施设备生产工具与栽培模式,对传统常规农业来说是股强大的冲击波与挑战,在产量上及质量上都是传统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在生产方式上也是完全迥异的.在这里没有四季的嬗变,没有天气的干扰,更没有病害及自然的灾害,是种全天候的人工智能环境,植物是生长于最适合的模拟环境中,具有更大的生长发育潜能与更好的质量.利用植物工厂模式可以不受任何自然界之影响,可以在地上也可以地下,可以在农村也可以在城市,可以在沙漠也可以在极地,甚至还可以在空间站与外星球,如月亮及火星上栽培.在生产模式与概念上它已完全超越了常规意义的农业生产,它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们在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自已最有征服性的新型生产模式.现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与美国,已开始植物工厂领域的研究推广及运用,目前,仅日本就有30多家植物工厂,而我国还没有启动,这方面我国的落后主要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及工业落后有关.目前,丽水市农科所农业智能化快繁中心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偿试及运用,也为我国这个领域的启动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之作用.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植物工厂最早起源于日本,也叫植物工场,它是日本80年代就已研发与运用的一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当时在日本海洋博览馆展出了单株13000多个果的番茄王,就是运用植物工厂技术及各种高新技术集成的产物,当时这种超高产巨型植株的栽培成功,就预示着人类在发挥植物潜能上将有大的突破与发展,也为日后植物工厂的开发与推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继这之后,美国、以色列、荷兰等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开始了这些方面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利用,那么为什么它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大家趋之若骛呢?这肯定有它的独特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植物工厂里,西红柿单株产量可上千斤,水稻可生产5-6季,黄瓜产量可提高200倍,生菜35天就收获-------,这些不是天方夜谭,它是被实践所证明的科学与真理。这么好的一种生产模式为什么我国就没有开始运用呢?这主要是由植物工厂的高科技与高投入有关,因为它是各种农业及工业高新技术的集成,对于我国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建造植物工厂不管是从建造技术及成本开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它一直成为我们心目的中农业航模,但随着这几年我国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工厂也成为可能,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被生产者采用与推广,目前,像日本建造一个400坪面积的植物工厂总投资就需1亿日元,这样高的投入对于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来说,还可难以采用的。近年,我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已为植物工厂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加上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的要求,也为植物工厂开发的市场前景创造了良好外围环境,因为在植物工厂内生产的农产品是毫无污染与残留的,它是真正的免农药与无公害,这样的产品也会有较高的价位与市场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另外,植物工厂还具有栽培特殊营养蔬菜的作用,如生菜栽培在二极管为补光光源的人工环境下栽培,与传统大田生产的生菜相比,VC可提高4倍,V A可提高12倍,利用这种模式可生产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修订稿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及 发展前景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及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理论的发展,重点论述其再脱毒、快繁、育种与有机化合物工业生产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应用的前景作简单的展望。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 1.理论起源 19世纪30年代,德国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在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等人,用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果,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的预言。 植物组织培养的简单过程如下:剪接植物器官或组织——经过(也叫去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形成组织或器官——经过培养发育成一颗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用纤维素酶与果胶酶处理用以去掉细胞壁,使之露出原生质体,然后放在适当的人工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植物体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组织(如形成层、表皮、皮层、髓部细胞、胚乳等)或细胞(如大孢子、小孢子、体细胞等)以及,在无菌和适宜的人工培养基及光照、温度等人工条件下,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的学科 2.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它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培养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材料的方法。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曾有人提出能否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研究者从胡萝卜根的韧皮部取下一块组织,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化出了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又得到胚状体,胚状体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后,获得了完整的胡萝卜试管植株。经过栽培,此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其种子繁衍出来的后代与正常植株的种子所繁衍出的后代别无二致。根据此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也能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出与母体一样的完整植株。由于植物的每个有核细胞都携带着母体的全部基因,故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均能发育成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植物细胞全能性。

国内外植物工厂及其技术设备发展概况(精)

(国外都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第十八刊 国外农业信息 !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1年12月8日 国外植物工厂及其技术 设备发展概况 一、植物工厂与植物工厂机械的概念 植物工厂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有时也把其称为可控环境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广义植物工厂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饲养,狭义植物工厂是指设施栽培。本研究项目涉及的植物工厂是狭义植物工厂,即利用设施栽培,它可以充分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并能使作物在相反季节生长,在有限的空间中相对较少的时间里生产出高品质的作物。

植物工厂机械,是指适合植物工厂耕作、栽培、收获等农艺特点,并在各类设施中工作的农业机械。国外植物工厂起步比较早,作物栽培己具备了成熟成套的技术,植物工厂机械及作业设备也齐全,生产比较规范,产量稳定,质量保证性强,并在向高层次、高科技和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形成全新的技术体系。为适应植物工厂的发展,荷兰、日本、韩国、美国、以色列和意大利等国家加强了植物工厂作业机具的开发、研究、推广和应用。目前其温室生产过程中的耕整地、播种、间苗、灌溉、中耕和除草等作业均已实现机械化。其开发的耕耘机可以在温室中进行耕整地、移栽、开沟、起垄、中耕、锄草、施肥、培土、喷药及短途运输等多种作业,大大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二、发达国家植物工厂发展的现状 世界上植物工厂与植物工厂机械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有荷兰、美国、英国、日本、以色列、意大利和韩国等国家,由于地理情况的限制,这些国家的植物工厂发展都比较早,植物工厂机械及作业装备都已达到了机械化水平,有些甚至都达到了智能化。 1.荷兰 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农业主要包括:农田作物,占农业总产值的10%;畜牧业,占60%,园艺和林业,占30%;还有辅助工业如种子、化肥、动物饲料等。荷兰植物工厂,无论是蔬菜还是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专业生产有利于设施专业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企业长足发展,为企业赢得了市场。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生产上,在温室产品的专业经营方面也显露出独特的魅力。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地抑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荷兰植物工厂机械及作业装备在措施方面,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加温系统的改进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际间的交换和转移,给保存和抢救有用基因带来了希望。例如胡萝卜和烟草等植物的细胞悬浮物,在-20~-196 的低温下贮藏数月,尚能恢复生长并且再生成植株。目前,我国在多个地方建立了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设施。1.5 在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研究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植物遗传、生理、生化和病理学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常规方法。花药和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和纯合二倍体植株是研究细胞遗传的极好材料,在细胞培养中很容易引起变异和染色体变化,从而可得到作物的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新类型,为研究染色工程开辟了新途径。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为研究植物生理活动提供了一种极有力的手段。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在植物的矿质营养、有机营养、生长活性物质等方面展开研究,有益于了解植物的营养问题。在细胞的生物合成研究中,细胞组织培养也极为有用,如查明了尼古丁在烟草中的部位等。细胞培养为研究病理学提供了方便,如植物的抗病性就可以通过单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鉴定,短短几天之内就可以得到鉴定结果。 2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2.1 组培技术研究进展快速 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组织培养创始人之一罗士韦教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开展了组织培养的研究以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近10多年来其发展更为迅速,全国各地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对农作物、观赏植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上千种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成功,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如郑文静等较好地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和具体解决方法;吴毅明等在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微生态的研究中,用通透性好的化学纤维、纸卷、蛭石、沙子等代替琼脂作培养基,可有效地改善根际环境,促进小植物生根;刘思九采用的暴露培养法,即在敞口培养器中用特制的粉沫状灭菌材料覆盖培养基和外殖体,使其不受污染,通过特制装置补水,让组培苗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生长,其长势优良,不炼苗即可移栽。肖玉兰等研究的无糖箱式培养法(培养基不放糖,在培养瓶内用特殊装置注入CO 2,然后加强光照3~5倍,小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给养分),使植株 生长量成倍增长,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2.2 组织培养设施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植物茎尖培养脱病毒技术以及离体快繁技术日趋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工厂化试管苗繁育基地,在马铃薯、草莓、香蕉、甘蔗、桉树、杨树以及一些花卉上已有商业化的试管苗生产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 兰花工业 、 香蕉工业 。如从1986~1992年春,我国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组培苗栽培总 面积达18万h m 2 ,2000年全国香蕉组培苗商品量达1亿株左右,占全国商品组培苗总量的2/3。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脱毒苗增产可达60%,脱毒种苗的生产也越来越被知名企业看好,如百事可乐公司投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脱毒种薯组培生产车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000多家组培室,在上千种植物中建立了组培再生技术,年产组培苗几亿株。同时随着组织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比较大的一些组培公司如新会组培育苗厂、海南热带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中心、海南万恒种苗公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的组培中心等设施不断改进。目前新会组培中心的生产线已达半自动化,万恒种苗公司也从国外引进了高新技术和设备。这些组培厂年产种苗数千万株,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3 积极寻求开展同国内外组培技术的交流合作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组培中心(公司)在组织培养技术领域积极开展对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学习荷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组培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而使国内组培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例如,中荷农业部合作组建了上海园艺培训示范中心,定期开设组培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等培训课程;组织专家访问美国加洲的植物实验室公司总部,参观学习其现代化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和崭新的经营理念;安排有关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品种资源和组培生产管理技术等,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我国组培技术的发展。 3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组培技术尚不完全成熟,组培投入成本较高、效益较低 目前,我国的组织培养技术相对于国外来说,还只是边摸索边应用的阶段,一些组培关键的技术问 22 江苏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它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培养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 等材料的方法。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曾有人提出能否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研究者从胡萝卜根的韧皮部取下一块组织,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化出了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又得到胚状体,胚状体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后,获得了完整的胡萝卜试管植株。经过栽培,此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其种子繁衍出来的后代与正常植株的种子所繁衍出的后代别无二致。根据此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也能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出与母体一样的完整植株。由于植物的每个有核细胞都携带着母体的全部基因,故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均能发育成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植物细胞全能性。 科学家在植物激素对器官建成,及改进培养基配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使这项技术可以实际应用于快速繁殖、品种改良等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科学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脱除了染病大丽花植株所携带的病毒,从而为脱毒苗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现在凭借组织培养技术来脱除植物的病毒已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

于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使组织培养状态下外植体芽的形态建成成为可人为调控的因素,从而使在组织培养状况下进行植株再生成为现实。进入60年代以后,组织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相继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倍体育种、种质资源保存、快速育苗、人工种子制造、次生代谢物生产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时至今日,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基础坚实、易于掌握、应用面广的一种技术手段。

日本的植物工厂及其新技术

无尘植物工厂生机勃发 在日本,一种被称为“植物工厂”的新生产方式正成为改变日本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新亮点,它不但有望以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蔬菜和粮食,还可为提高就业率作贡献。记者日前应日本政府的邀请,参观了东京千叶县一家“植物工厂”。 面对西装笔挺的嵨村茂治(37岁),你一定无法想象他的专长是种菜,而且他不只是自己种菜,还教人种菜。 嵨村不是传统的农夫;他不必一年365天每天十多个小时在菜园里锄草施肥抓害虫,他甚至不需要去菜园,因为他的菜都种植在室内。 嵨村采用的是一种称为“植物工厂”的科技,也就是在密封的环境中,人为地调节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控制光线、温度、湿气、二氧化碳和水,以确保全年可以稳定地收成。

毕业自千叶大学园艺学院的嵨村,在求学期间接触到在植物工厂的新科技。据该大学副教授丸尾达介绍,植物工厂可分为完全使用人造灯光、同时使用人造灯光和阳光,以及只靠阳光三种设施。 嵨村的植物工厂所采用的,就是只靠人造灯光的先进设施。植物在强烈灯光的照射下,就像被阳光照耀一样,也能产生光合作用。 由于植物不需要靠阳光生长,加上新科技确保植物不会在人造灯的照射下,表面温度过高,所以植物工厂内的蔬菜,不必像在农田里那样,一字排开地种植,而是可以种在多层架子上,节省了许多空间。 植物工厂的收成也高于传统种植法。据嵨村介绍,他们可以通过调节灯光来控制植物的生长。例如,他们一般会让灯光照射植物六七个小时,然后关灯一两个小时,以“欺骗”植物一天过去了,借以加速其生长周期,更快和更频繁地收成。 干净无尘无杀虫剂 此外,由于植物工厂是个密封空间,植物的生长不再受到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蔬菜的供应量也可以保持稳定。 为了确保植物不被害虫侵害,植物工厂犹如半导体业中的洁净室,工人进去之前,必须先洗净身体,换上连衫裤和戴上头罩、手套和口罩。

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研究概况

学号:20095071124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2009级 姓名张阿欠 论文(设计)题目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指导教师张伟职称讲师 成绩 2012 年 6 月 9 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前言 (3) 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试验步骤 (4) 1.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4) 1.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4) 1.3植物组织培养的试验步骤 (4) 1.3.1选择和配制培养基 (4) 1.3.2灭茵 (4) 1.3.3接种 (5) l. 3.4培养 (5)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5) 2.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 (5) 2.2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 (5) 2.3植物胚胎培养 (6) 2.4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 (6) 2.5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 (6) 2.6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 (6) 2.7植物体细胞胚胎和人工种子 (7) 2.8 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与种质库建立 (7) 2.9 植物组织培养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7)

3 .发展前景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植物组织培养及其应用研究概况 学生姓名:张阿欠学号:20095071124 信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张伟职称:讲师 摘要:主要讲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讲了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植物胚胎培养、植物愈伤组织或细胞悬浮培养、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原理;实验步骤;应用;发展前景 Abstrac t:About the basic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on this basis, said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plant rapid propagation and virus-free seed production, plant anther culture and haploid breeding, plant embryo culture, plantscallus or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cell fusion and protoplast culture in the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words:Plant Tissue Culture; concept; principle; experimental steps;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prospects 前言 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近几十年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大量生产优良无性系,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及非整倍体。通过细胞融合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是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从植物快繁、花药培养发展到细胞器培养、原生质融合以及DNA重组技术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农业、林业、工业、医药等多种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建立的一种离体培养技术,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自其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加快组培苗的生长速度,提高其质量,改善其品质,并降低生产成本,国内外的学者将环境控制技术和组培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做了大量研究, 改善组培苗的生长环境。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并提出了植物组培技术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 世纪初建立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上不断发展,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品种改良、基因工程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但这些传统组培技术, 培育出的苗生长缓慢、污染严重、存活率低等,会导致成本过高, 不利于组培苗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低价位组培苗的需求。随着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不断将这些问题解决。 1 传统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植物外植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 许多环境因素如光照、CO2 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培养基组成成分等对试管苗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在相对密闭的培养容器中,容器内外环境差异极大。传统组培容器环境特征使得在其内生长的组培苗蒸腾速率下降, 光合作用能力低下, 水和CO2 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低, 暗期呼吸作用增强, 受污染的机会增加导致组培苗的生长缓慢, 损失率高。另外,驯化阶段的小苗存活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试管苗不生根或生根率低; 外源激素的使用, 可能导致苗的变异, 由此造成繁殖周期不稳定、生产计划难以安排,且传统组培用于灭菌等的能量消耗较大, 所用光源为日光灯, 占用空间大等导致成本费用偏高。 2 植物组培新技术的应用 2.1 开放组培技术 植物开放式组织培养, 简称开放组培, 是在使用抗菌剂的条件下, 使植物组

我国植物工厂发展概况

我国植物工厂发展概况 作者:来源:浏览次数:60 日期:2012-11-1 13:02:53 我国植物工厂发展概况 我国植物工厂建设,经历了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即实验示范阶段和成长发展阶段。我国植物工厂相比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时间相距几十年。,但我国植物工厂建设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技术交流,对植物工厂相关技术通过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过程,逐步掌握了植物工厂关健技术, 形成了我国植物工厂技术集成体系,并创新开发出很多新技术, 新材料和新装备, 获得了多项专利, 制定了多项标准, 写出了相关植物工厂方面的多篇论文和专著。 一、实验示范阶段(2000-2010年) 在实验示范阶段这个期间,我国先后有浙江丽水农科院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 于2004年成功地建起了我国第一座植物工厂。接着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建起了研究型实验型植物工厂,接着上海世博会,长春农业博览会相继展出了植物工厂,山东寿光、北京盛阳谷和通州先后也建立了植物工厂,从而使我国的植物工厂由实验进入到示范阶段。这个阶段植物工厂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较小,通州除外,其余都仅有几十个平方;2、植物工厂的栽培技术,以基质栽培和营养液水培为主,栽培形式以平面栽培和平面多层栽培为主。3、使用范围局限实验室试验,研究,博览会展览为主,总之,植物工厂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和示范阶段,。 二、成长和发展阶段(2011年起)。 在这个阶段,我国植物工厂发展既有了技术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一方面中国知识产权网已把植物工厂列入未来十大技术之一[15],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出台扶持政策,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进行,我国植物工厂产业已进入了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福建平潭植物工厂,山东高青植物工厂,安徽宣城植物工厂纷纷建成并投产,尤其江苏发展最快,在2011年到2012年一年多的时间内先后建起了南京汤山植物工厂,南京六合植物工厂,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智能植物工厂,无锡三阳植物工厂等多家生产型植物工厂。另外江苏太仓植物工厂、扬州植物工厂、湖北省中国农业谷植物工厂,安徽芜湖植物工厂, 广东佛山雪莱特光生物产业植物工厂, 安微马鞍山和县台创园蔬菜植物工厂,太仓花卉植物工厂,都已处于在建和待建中。这些植物工厂具有以下特点:1、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其中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智能植物工厂投资千万元建起12000㎡的特大型植物工厂。安徽芜湖新利晶公司准

植物工厂建造的意义与广阔前景

植物工厂建造的意义与广阔前景 植物工厂模式投入需大,但采用这种模式栽培,空间利用率及复种指数的提高,使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几何级的倍增,如480 平方米的植物工厂,相当于常规栽培的两个标准大棚面积,采用植物工厂模式后,就相当于50 亩面积的蔬菜生产量,效益也得到了几何级的增长,一般当年可拿回投资成本,次年就可获益,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植物工厂以全新的概念展现出独特的农业风格,会吸引更多的观光旅游休闲消费者,产生的其它效应与效益是无可估计的,不管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都能达到比传统农业有更高的回报率。而且栽培的蔬菜皆属无公害高档优质蔬菜,售价自然不菲,产品价格可以几倍地提高,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回收较高的项目,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是可以率先发展与示范,为我国植物工厂建造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植物工厂是当前农业领域中最为先进的植物种植模式,它的出现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与意义,它将引导我国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转变,将会大大推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也为国人树立强大的信心与民族自尊心,更重要的是为探研农业未来发展之路指出了明确方向,也为我国工业回哺农业作出了发展模式上的重要示范,更为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提供了一种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也为环境恶劣地区的农业发展之路提供重要参考,更是城市农

业观光休闲农业的一种好模式,在闹市区的地下,或少废弃的工业厂房都可建成都市型的植物工厂,在沙漠在孤岛在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也可进行植物工厂的构建,解决蔬菜匮乏问题。同时,它也是各个大学或高中学生了解生物与自然的最好实训场所,也是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场所,或者是科研人员的最好试验基地,有了植物工厂,蔬菜淡季不淡,可因市场需要随时调节,有计划地生产,有计划在上市,为农业的工业化商品化标准化实施提供了最为稳定而可靠的新型农业模式。目前,国内植物工厂还刚刚起步,它除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环保生态效益。对于颇有远见的企业可以把它作为投资农业的一个重点项目来做,肯定能为你企业带来不可估计的综合效益。植物工厂的建设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为前沿最受人关注的现代农业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工程,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工程。希望有投资项目意向的企业科研单位要从思想上重视,工程上做实,宣传上做足,把植物工厂建设成为当地农业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工程,为当地农业发展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国内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差距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生物工程2009级1班 完成日期:2012-06-05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植物组培的发展概况以及技术差距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并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培养概况差距展望 Abstrac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is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as the first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et a remark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field,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has wide appli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t tissue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gap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Key words:Tissue culture situation gap looking

植物工厂的崛起与发展

植物工厂的崛起与未来 人类社会的食物生产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发生之前,人类以渔猎采集为生。渔猎采集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有限,养活不了众多的人口。大约1.2万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地区等形成了若干位于大河之畔的农业起源中心,通过引种谷物、豆类、块茎类等可食植物,驯化牛、猪、羊和狗等牲畜,从刀耕火种到人工灌溉,从狩猎圈养到人工繁殖,形成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并沿不同的路径向世界各地扩散,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发生之后,人类积累农业生产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发展传统农业,养活了世界上众多的人口。 18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制造的新时代,伴随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机械化、化学化和信息化,机械化帮助人们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化学化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化学肥料、为防止杂草和病虫害侵扰提供化学农药,信息化帮助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的科学管理,传统农业开始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减

轻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产品的产量品质,但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貌。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后变化最为迟缓的一个产业。今天的农业,种植业仍遵循着播种、育苗、生长、繁殖、收获的规律,畜牧业仍延续着配种、繁殖、生长、育肥、出圈的过程。农业种植生产容易受自然灾害的侵害,农业养殖生产容易受流行疫病的侵害。说到底,农业生产的过程仍是一个生命物质的培育过程,这个培育过程仍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受到了自然环境的严苛节制。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这一切终将改变,农业只有彻底摆脱了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制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摆脱在农业生产之前始终标注的“传统”两字,问心无愧地称得上现代农业。 植物工厂的崛起 工业革命诞生了现代工厂制度,所谓现代工厂制度,就是以机器制造为主体的集约生产,整个生产活动受制于严格的管理规章,形成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的成功,给农业以极大的示范启示。人们希望农业生产也能够借鉴现代工厂制度,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摆脱对可耕地的依赖,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但是,

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是外来词汇,在我国也称“工厂化农业”,目前学术界和经济界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定义。一般来说,所谓设施农业是具有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出合适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用生产的农业。具体地说,设施农业是指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调节和控制局部范围内环境、气象因素,为作物生长提供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使作物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之趋势日趋明明,设施农业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设施农业”相比,“设施园艺“的范畴较小。 设施园艺是指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工程化生产方式为植物创造合理的生长环境,以期获得最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但在园艺学家看来,设施农业中用于植物生产的比重较大,故设施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又被称为“设施园艺“。 “日光温室”产业作为我国设施农业产业中的主体,近20年来已成为农业种植中效益最高的产业。它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蔬菜淡季供应、增加农民收人、节能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置就业、避免温室效应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安定社会等均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2.1我国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我国温室发展历史。我国是温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能利用保护设施(温室的雏形)栽培多种蔬菜,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设施农业始终徘徊在小规模、低水平、发展速度缓慢的状态,70年代初期地膜覆盖技术引入中国,对保温保墒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70~80年代,相继出现了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90年代开始,中国设施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学习借鉴、吸收消化国外优秀技术成果的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