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板栅材料综述

合集下载

铅酸蓄电池的构造

铅酸蓄电池的构造

铅酸蓄电池的构造
铅酸蓄电池主要由硬橡胶槽、负极板、正极板、隔板、鞍子、汇流排、封口胶、电池槽盖、连接条、极柱、排气栓、电解液等部分构成。

正负极板
铅酸蓄电池的极板,依构造和活性物质化成方法,可分为四类:涂膏式极板,管式极板,化成式极板,半化成式极板。

涂膏式极板由板栅和活性物质构成的。

板栅的作用为支撑活性物质和传导电流、使电流均匀分布。

板栅的材料一般铅锑合金,免维护电池采用铅钙合金。

正极活性物质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活性物质主要成份为绒状铅。

隔板
电池用隔板是由微孔橡胶、玻璃纤维等材料制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正负极板短路;使电解液中正负离子顺利通过。

阻缓正负极板活性物质的脱落,防止正负极板因震动而损伤。

电解液
电解液是蓄电池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作用是传导电流和参加电化学反应,电解液是由浓硫酸和净化水(去离子水)配制而成的,电解液的纯度和密度对电池容量和寿命有重要影响。

电池壳、盖
电池壳、盖是装正负极板和电解液的容器,一般由塑料和橡胶材料制成。

排气栓
排气栓一般由塑料材料制成,对电池起密封作用,阻止空气进入,防止极板氧化。

同时可以将充电时电池内产生的气体排出电池,避免电池产生危险,使用前必须将排气栓上的盲孔用铁丝刺穿、以保证气体溢出通畅。

2。

《先进电池材料》课件 第二讲 铅酸电池材料

《先进电池材料》课件  第二讲 铅酸电池材料

2.2 铅酸蓄电池的热力学基础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反应
φ-ϴ = -0.300 V φ+ϴ = 1.655 V
双硫酸盐理论
电池电动势
铅酸蓄电池的电动势只与硫酸的浓度有关,与 蓄电池含有的铅、二氧化铅或硫酸铅的量无关; 正负极的稳定电势接近于他们的平衡电极电势, 故电池的开路电压与电池的电动势接近。
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
VRLA (Valve-Regulated Lead-Acid)
VRLA基本化学反应和内部的气体再化合过程
VRLA电池的氧循环原理
VRLA实现密封的电化学反应原理
过充电时,正极板反应(产生氧气)
2H2O → O2 + 4H+ +4 e氧气通过隔板移向负极板表面。
过充电时,负极板发生如下反应:
第一步:根据电池类型确定合金铅型 号放入铅炉内加热熔化,达到工艺 要求后将铅液铸入金属模具内,冷 却后出模经过修整码放;
第二步:修整后的板栅经过一定的 时效后即可转入下道工序。
板栅铸造工艺的主要控制参数 :
板栅质量、板栅厚度、板栅完整 程度、板栅几何尺寸等;

铅锑(Pb-Sb)板栅合金
高锑合金(4~12%): 具有良好的浇铸性 能和深循环性能,但存在负极锑“中 毒”现象;
此外,电池的电动势也受温度影响,其温 度系数表示电池电动势与温度之间的关 系,可用吉布斯--亥姆次方程式表示:
吉布斯--亥姆次方程
2.3 板栅
概述
板栅是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组织结构之一, 它占蓄电池总质量的20%~30%左右。 板栅的作用主要有:
(1) 支撑活性物质,充当活性物质的载体; (2) 传导和汇集电流,使其均匀分布在活性物质上。

连铸连轧式铅蓄电池板栅制造

连铸连轧式铅蓄电池板栅制造

连铸连轧式铅蓄电池板栅制造一、技术介绍“铅蓄电池极板清洁生产技术”是相对于目前在国内通用的“重力浇铸板栅”制造技术而言。

先通过“铅带连铸连轧”技术将铅锭制作成连续的铅带,再通过“连续冲网(冲孔)技术”或“拉网技术”制造成板栅,然后经“双面涂板机”涂敷铅膏,最后制成铅蓄电池板栅。

全球一次电池市场占37%,二次(蓄电池)电池占63%。

在二次电池(蓄电池)中,铅酸电池占88%,Ni-Cd电池占4%,Ni-MH电池占4%,Li-ion电池占4%。

因此铅蓄电池在所有电池市场中所占比例为55%,此数据也说明了铅蓄电池所处的地位。

我国铅酸蓄电池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3,目前正以年均约20%的速度快速增长,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以每年高达29%和34%左右的速度递增,成为全球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铅酸蓄电池制造业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在铅烟、铅尘、污水和酸雾3个方面。

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电池生产商都开始使用板栅绿色制造技术。

欧美的主要蓄电池生产厂家也都采用了拉网板栅或冲网板栅制作极板后生产汽车蓄电池。

但中国绝大多数厂家都采用重力浇铸板栅生产技术。

目前使用铸板机的工艺和生产技术在国外已经被淘汰:欧、美、日、韩电池厂家90% 以上是采用拉网式、冲孔式、连铸连轧等先进板栅和极板制造设备来制造板栅,只有不到10% 还使用铸板机为制造特殊规格的产品。

原因是铸板机产生大量的铅烟(铸造温度450℃以上),铅损耗量(铅渣)在15—20%,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而采用拉网式、冲孔式、连铸连轧等先进板栅和极板制造工艺基本无铅烟排放(工作温度为常温及350℃以下),可以控制铅渣<3%,设备操作人员的数量降到1/10,生产设备可以完全实现密闭或在负压下运行。

铅酸蓄电池极板制造新技术对环境无污染,对操作者无伤害,实现了极板制造的清洁生产。

二、铅酸电池极板制造清洁生产技术原理1、技术原理国际先进的极板制造技术——“铅蓄电池极板制造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工序为冷加工(熔铅除外)。

新型铅蓄电池用泡沫铅板栅

新型铅蓄电池用泡沫铅板栅
25
泡沫铅负极铅酸电池及其性能研究
富液实验电池的设计
Positive terminals Negative terminal
Standard positive electrode separators
negative foam electrode
PP case filled with sulfuric acide solution
Sn(BF4)2 content in solution / g L-1
溶液中Sn(BF4)2浓度的与镀层中Pb (Sn) 含量关系图
2013-9-4 16
电沉积泡沫铅制备
(a) (b) (c)
(a)无超声
(b) 有超声
(c) 添加 Ce
电沉积制造的泡沫铅剖面的形貌
稀土 Ce 和超声波的引入使泡沫铅的厚度分布系数 ( DTR ) 由1.4 左右 降低到1.2 左右,提高了泡沫铅的均匀性。
30
泡沫铅板栅对电极参数的影响
表 VRLA电池不同板栅相关参数
电极参数 板栅质量/ g 涂膏后极板质量/g 板栅表观面积/ cm2 板栅真实表面积/ cm2 α γ / g cm-2 泡沫铅板栅 (20 PPI) 8.5 40.5 31.5 519.75 0.245 0.0504 泡沫铅板栅 (30 PPI) 9 41 31.5 546.84 0.256 0.048 铸造板栅 13.6 45.6 31.5 31.14 0.341 0.842
1.8 1.7 1.6 1.5 1.4 1.3 0
foam grid
5 10 15 20 25 30
Time/min
Time/min
2.0 1.9
Voltage / V
1.8 1.7 1.6 0fam grid20 40 60 80 100

试论铅蓄电池板栅设计与制造结构优缺点

试论铅蓄电池板栅设计与制造结构优缺点

试论铅蓄电池板栅设计与制造结构优缺点摘要:经济进步带动了铅蓄电池板栅设计与制造技术进展加速,当下其应用的范围逐渐增加。

为了保证铅蓄电池板栅设计与制造效果与时俱进,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充分提高实践水平,从而实现最为理想的应用目的。

论文概述了相关内容,分析了与铸造式板栅相比较拉网式板栅的优势,并研究了连续铸造式与扩展式板栅。

关键词:铅蓄电池板栅;设计;制造;结构1前言铅蓄电池作为常见基础设备设施,对当代社会各行业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大影响,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铅蓄电池板栅设计与制造结构的发展与建设,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的累计,促进实践达到领先水平。

2概述铅价居高不下,迫使生产厂家在减轻板栅重量方面想办法,板栅的质量约占整个铅酸蓄电池质量的1/4,如果采用拉网式板栅则可以明显减轻电池重量,和减少用铅量。

目前更倾向于小型化,更轻量级的发展趋势对于蓄电池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大大减轻蓄电池重量。

减轻板栅重量,采用轻型板栅,可以明显提高铅酸蓄电池的重量比能量。

近年来,有关减轻板栅质量来提高电池的比能量的研究较多,这一方面较新的研究成果有:拉网板栅、冲压式板栅、导电塑料板栅、镀铅铜板栅、不溶性阳极板栅、铅布(在玻璃纤维丝表面挤压包覆铅或铅合金,成为铅丝,再编织而成)板栅、铅合金与陶瓷复合板栅等。

有的研究成果已在实际电池中得到应用。

汽车蓄电池一般采用拉网板栅和连续铸造式板栅,除重力浇铸板栅生产技术外,连续板栅生产技术还有:锻制带材扩展方法;铸造式扩展方法;ConrollTM技术和冲压与冲孔滚轧。

重力浇铸技术在汽车型铅酸蓄电池仍然常见。

3与铸造式板栅相比较拉网式板栅的优势铸造式板栅特点是:生产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但是其技术公差范围广,机械强度高尺寸稳定,生产成本高。

从成品电池方面来看:铸造式板栅电池功率大,比能量高,腐蚀性低,循环寿命长,但电池价格高。

扩展式板栅的生产特点是:生产效率高,自动化水平很高,生产成本低。

板栅合金及板栅铸造

板栅合金及板栅铸造

不同板栅合金应用的优缺点





⑥ Pb-Sn(0.5-1.0%)合金 适合平板电池更适合卷绕,很好的深放电恢复能力,耐腐蚀。 ⑦ Pb-Sb(1.5%)-Cd(1.5%) 是美国GNB公司最早发明的合金。该合金有极好的浮充、循环使用 特性,Cd可消除Sb对负极的毒害。这合金具有锑合金的许多优点(耐腐、 寿命长、深放电恢复力高)而且负极析气低,但Cd的回收会污染环境。 ⑧ Pb-As(0.009%)-Te(0.065%)-Ag(0.08%) 也称“ASTAG”合金,是由瑞典Tudor公司研发,适合于固定型电池 板栅用,还可以作潜水艇电池板栅。另一种ASTAGing合金是Pb-As-Te-Sn。 ⑨ 弥散强化合金(DSA) 该合金由普通Pb-Ca包含了PbO微粒。使板栅大为强化,但PbO微粒 应优先腐蚀不用太长。 ⑩ 稀土改性Pb-Ca合金 是一类超越Pb-Sb的新型合金,主要由华南师范大学与株洲冶炼集 团研制并实现产业化。
三、板栅合金案例
铅酸蓄电池常用板栅合金
铅基稀土合金

一种新型铅基稀土正极板栅合金Pb-Ca-Sn-Re 已经由华南师范大学、株洲冶炼集团联合研 制成功,可以替代铅锑镉合金和铅钙锡铝合 金,可以显著提高铅酸蓄电池的深放电循环 寿命。2008年开始推广应用,铅基稀土合金 Pb-Ca-Sn-RE取代有毒有害合金Pb-Sb-Cd的时 机已经成熟。
含银、铋的多元低锑合金
含硒、硫的多元低锑合金
超低锑多元合金
某些元素进入电解液,沉淀在负极上会降低析氢过电位。 因此,这些元素必须控制。
铋(BI)

铋(Bi)在杂质中是个特例,铋会从合金中迁移出来, 进入电解液。铋量过高,会引起麻烦。因此应该选 择一个合适的铋含量。目前已经确认Bi会增加Pb-CaSn或者Pb-Ca合金中的偏析,同时还会增大晶胞沉积 过程晶粒边界的移动速度。当Bi含小于0.034%时不 与Ca反应,最终会建立起Bi的浓集,由100-300PPM 的范围。这一范围是Pb-Ca-Sn合金能够接受的,即不 产生对电池有害的影响,这一量也符合冶金学惯例, 因为没有必要从再生铅中除去铋。

铅锑合金

铅锑合金

在合金分离中,熔盐电解法分离提纯是用熔点较低的混合物作电解质,熔融的合金作为阳极(阳极法)或阴 极(阴极法),不溶性金属或石墨作为导电的电极,在高温下进行电解。在电解过程中其中一成分金属不断从合 金阳极中迁移出去,达到分离的目的。
电解所用电解质多采用等摩尔的KCl—NaCl混合盐熔体,也可以用Na2SO4—KCl—NaCl,Na2Cl—MgCl2— KCl,NaCl—KCl—CaCl2等混合盐作电解质 。
简介
铅锑合金在国民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然而,将铅锑合金分离以产出铅锑却有相当难度。这是因为铅锑的 物理化学性质相近,在冶金中的行为相似。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工作者为寻求技术上易行、经济上合理的处理 方法,进行了许多探索,如离心偏析法、真空蒸馏法、电解法等 。
几种主要的分离方法
真空蒸馏分离法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离心偏析法具有过程简单、不产渣、不产尘、能耗低、可直接获得粗金属等优点。但仍存在一此问题:如 降温偏析时间长,温度难于均匀,作业间断;晶粒和富铅液成分波动大,很难达到理论成分;锑易氧化。针对这 些问题,只有在技术上作出较大改进才能使本法在技术上获得突破。主要的改进措施包括:温度场的精确控制、散 热器件效率的提高并设法防止锑的氧化。
铅锑合金
含锑的铅合金
目录
01 简介
03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02 几种主要的分离方法 04 中铅的测定
铅锑合金是制造铅酸蓄电池板栅和导电零件的一种含锑的铅合金。与纯铅相比,熔点较低,熔融状态下流动 性好,易于浇铸成型,凝固后硬度大;缺点是板栅的气体析出超电势低。为了减少蓄电池的充电时气体的析出, 减少自放电并提高耐腐蚀性,含锑量已由传统的5%~7%逐步降低至2%左右甚至更低。同时也有选择地加入了少量 的其他成分如锡、砷、硫、硒和铜等以改善合金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结构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结构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结构
parts组件
材料
作用
正极
正极为铅-锑-钙合金栏板,内含氧化铅为活性物质(棕褐色)
保证足够的容量;长时间使用中保持蓄电池容量,减小自放电
负极
负极为铅-锑-钙合金栏板,内含海绵状纤维活性物质(深灰色)
保证足够的容量;长时间使用中保持蓄电池容量,减小自放电
正、负极板是通过硫酸、水和铅粉混合制成铅膏填涂在板栅上制作而成的(生极板)。

隔板
先进的多微孔AGM隔板保持电解液,防止正极与负极短路。

隔板采用无纺超细玻璃纤维,在硫酸中化学性能稳定。

多孔结构有助于保持活性物质反应所需的电解液
防止正负极短路
存储电解液
防止活性物质从电极表面脱落
电解液
在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中,硫酸作为电解液传导离子(稀硫酸=硫酸+水)
使电子能在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间转移
外壳和盖子
在没有特别说明下,外壳和盖子为ABS树脂
提供电池正负极组合栏板放置的空间;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可承受电池内部压力
安全阀
材质为具有优质耐酸和抗老化的合成橡胶。

帽状阀中有氯丁二烯橡胶制成的单通道排气阀
电池内压高于正常压力时释放气体,保持压力正常
阻止氧气进入
端子
根据电池的不同,正负极端子可为连接片、棒状、螺柱或引出线。

端子的密封为可靠的粘结剂密封。

密封件的颜色:红色为正极,黑色为负极
密封端子有助于大电流放电和长的使用寿命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是这样设计的:在电池中,一部分数量的电解液被吸收在极片和隔板中,以此增加负极吸氧能力,阻止电解液损耗,使电池能够实现密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铅酸蓄电池板栅材料综述作者:陈国加入时间:2005-1-7 15:43:57点击次数:1012铅酸蓄电池在功率密度与比能量方面,由于铅的密度大而存在先天不足;同时作为非活性部件的板栅,使用铅作为材料时,其比能量进一步降低。

为尽可能弥补这一缺陷,人们对板栅进行了大量研究。

最初的铅酸蓄电池,是用两块铅板在硫酸溶液中通过反复多次的充放电循环变为电池的正负极,无所谓板栅可言。

1880年,Faure[1]提出了涂膏式极板,即将铅膏涂在薄铅板上,铅板作为集流体。

1881年,Swan首先提出板栅的概念,取代以前所用的铅板。

这之后,Sellon[2]发明了铅锑合金板栅,其他各种各样的板栅也相继出现。

作为非活性部件的板栅,主要具有两大功能:支撑活性物及导电。

理论上,只要具有这两种功能并在硫酸电解质中稳定的材料,都可用作板栅。

自铅酸蓄电池诞生以来,研究过的板栅材料大致可分为3类:铅合金材料、复合材料及其他板栅材料。

铅合金作为铅酸蓄电池板栅采用的主要材料,已在许多文献[3—10]中进行过综述,在此不予赘述。

1 复合材料在铅酸蓄电池中,研究过的复合板栅材料大致可分为3类:分散增强铅,纤维增强铅及铅塑料复合材料。

1.1 分散增强铅在改善合金的机械性能时,有许多种方法可使其强度增加,如锑在铅中的加入是通过形成低共熔物(富锑的β相)分散于铅固熔体树枝晶(α相)间而使强度得到增强;而钙则是通过固熔体中Ph3Ca沉淀而增加机械强度等。

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向合金中加入不溶的分散性微粒而增强。

分散增强铅在60~70年代获得高度注意并受到广泛研究。

主要是尝试通过非普通合金化技术使铅的物理化学性能得到改善。

它将微米级的不溶物(第二相)粉末均匀地分散于铅或铅合金中,成为铅或铅合金中微观组织结构的一部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性能。

根据制造工艺的不同,分散增强铅可分为如下3类:1.1.1 粉末冶金技术制造的分散增强铅有许多种物质在铅中具有不溶或溶解度极低的特性,他们都可分散于铅中改变其性能。

已研究过的分散于铅中的不溶物有:PbO[11,12],铜,铝,铬13,AI2O[14],镍[15],碳化钨,碳化硅[16]等,其中,氧化铅分散增强铅最为引人注目,并于1970年由St. joe Minerals Corporation公司研制成功。

这些材料一般是将铅或铅合金的粉末及不溶的第二相粉末均匀地混合后,将此混合物压紧、烧结、并按粉末冶金中使用的工艺成型。

当然,与粉末冶金技术相比,分散增强铅制造时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手段也可多种多样。

如将氧化铝粉末与铅粉均匀地混合、压紧后,还原除去铅粉表面的氧化铅层,烧结、成型就制得氧化铝增强铅[17]。

氧化铝增强铅也可通过在含有铅及铝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电解,金属共沉积出铅及铝,加热使其变成氧化物,氢气还原后得到均匀混合的铅与氧化铝粉末,再烧结、成型而得到[18]。

金属(如铜、铝等)分散增强铅通常采用将其熔融合金快速冷却的方法,如雾化法,而得到混合均匀的粉末,然后再压紧成型[19]。

1.1.2 固化方法制得的分散增强铅除采用粉末压紧方法之外,不溶性的分散微粒也可通过在熔融合金或金属完全固化之前手工注入,还可由熔融合金在固化的初始阶段自发生成的产物作为分散性微粒(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合金体系),后一过程称为自发分散,以区别于普通合金中固态沉淀(或称固熔体脱溶)引起的时效硬化过程。

关于自发分散增强铅,研究了许多体系,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铅锌体系。

随着体系中锌含量的变化,固化初始阶段形成的分散体的数量和性质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凝固过程中铅相晶粒的成核,也会由于晶界制约效应影响晶粒的形状。

随锌含量的增加,平均晶粒尺寸下降,晶粒形状也愈加不规则。

合金在铸造后,还必须经过机械加工,有的还须热处理或在较高温度下加工。

如果不加入这些不溶性分散微粒,上述处理过程会导致重结晶及蠕变加速,从而引起合金软化。

不溶性分散微粒由于晶界制约效应,可以阻止晶界迁移与滑动,防止重结晶,增加蠕变阻力。

但是,锌增强铅在电池中使用的可行性并未得到实验证明。

砷、钡、银及其他一些元素对铅也具有相似的特性。

1.1.3 机械加工与热处理制得的分散增强铅长期以来,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铅合金板栅一般都是采用铸造的方法。

近年来,对板栅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采用多道工序精心制作的板栅相继出现。

机械加工与热处理是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

机械加工与热处理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应使合金各个部位所受到的处理及处理的程度保持一致,以保持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均匀性。

为此常采用机械加工与热处理反复交替进行的方法[20,21]。

1.2纤维增强铅制作材料时的纤维复合思想自古就有,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今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塑料、镁合金、铝合金等)已被广泛用于体育用品、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各个方面。

高强度纤维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等。

碳纤维是直径6~13μm的极细纤维,随原料不同,有聚丙烯腈系、沥青系、液晶沥青系几种[22]。

鉴于上述优良的性能,人们研究了纤维增强铅[23]。

制造时的困难主要是纤维与熔融铅合金之间粘润困难。

如果是碳纤维,高温下还会生成金属碳化物,因此至今未见实际应用。

1.3 铅塑料复合材料铅塑料复合板栅是蓄电池行业的科学家们为提高铅酸蓄电池比能量而不断努力的结果,由美国江森控制公司于1980年开发成功[24]。

板栅的结构及形状如图1。

这种板栅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将普通板栅的两种功能:导电和支撑活性物截然分开,分别由板栅的两个部分去完成。

其中发散形的铅合金条起着导电的作用,而支撑活性物则由剩余部分网状质轻的塑料去完成。

塑料的使用使板栅的质量大大地减轻。

发散形导电骨架的设计还降低了极板内的电压降,使电池具有高倍率放电的能力[25]。

Pierson和Weinlein的实验表明,在铅酸电池负极中使用这种板栅使电池的质量减轻了16 %,低温起动性能提高了32 %[26]。

这种板栅已在一些军用蓄电池中使用。

其他被研究过的铅塑料复合材料有:镀铅塑料,如在多孔的聚丙稀上镀铅[27]、聚苯乙烯上镀铅[28],渗铅塑料纤维编织垫、薄的低强度铅导电板栅构件上的塑料支持体[29]等。

总的说来,用铅塑料复合板栅是延长电池寿命、提高质量/电学特性比的极有希望的途径。

1.4其他复合材料其他被研究过的复合材料有在可铸性树脂、玻璃纤维、碳纤维上镀上金属作为板栅材料。

如由70.0 %聚乙烯、27.3 %玻璃纤维上镀2.7 %银(或铜、镍)组成的复合材料[30]、碳纤维上镀铅形成的复合材料[31],以及在玻璃纤维上镀铅或铅锡、铅锑、铅钙合金等[32]。

这些材料大都用于负极,但在应用过程中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未被实用化。

2 其他板栅材料2.1 铜用低密度金属取代铅或铅合金作为板栅材料是提高铅酸蓄电池质量比能量的一种手段。

铜是其中最有应用前景的金属[33]。

铜负极板栅在德国潜艇用电池上已使用了很多年,最近还要在大型牵引电池上使用。

关于它的详细综述请参见1996年蓄电池杂志第4期铅酸蓄电池铜负极板栅的研究综述[54]。

2.2 铝铝的导电性好,密度低。

与铜一样,它也必须与硫酸严格隔绝。

因此常在铝上镀铅作为板栅[34]。

由于铝上有一层氧化物,不能采用热镀或电镀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在熔融的氯化铝中热处理以便在除去氧化膜的同时镀铅。

由于铅与铝之间即使在液态也很难互溶,使这两种金属之间的接触变差,因此常用铅钙银合金取代纯铅,熔融盐一般也用低共熔物取代。

锡由于在铝及铅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作为铝与铅之间的过渡层以改善其结合性能。

另一种方法是将镀铅的铝棒进行双金属挤压或拉延,使铝表面的氧化膜层碎裂从而使铝与铅紧密接触。

与铜一样,这种板栅对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除采用纯铝作基体以外,也有采用铝硅合金作基体,镀上锡或锌过渡层,再镀铅作板栅的[35]。

由于氧化铝可以防止硫酸的腐蚀,因此也可在正极中使用。

铝在铅酸蓄电池中另一种可能的应用是采用铅铝合金提高导电率及耐腐蚀能力,只要铝的含量足够高,铅铝合金的性能就会得到很好改善。

但由于固态时铝在铅中不熔,因此必须采用快速冷却技术。

2.3 钛钛密度很低,硬度极高,在硫酸中及其稳定,这就使其可用作板栅材料。

但由于在析氢电位时会发生溶解,因此不能用于负极。

钛基板栅最早由Cotton和Bucklow于1958年提出在铅酸蓄电池中使用[36]。

随后对它的研究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最近对它的研究较少。

钛在运用中的困难是当其被阳极氧化时表面会发生钝化,生成具有半导体特性的氧化钛膜,阻止钛与正极活性物质之间的电接触。

因此几十年来,对钛基板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表面的处理上,如在钛上覆盖TiN[37]、TiC[38]、PbO[39、40]、PbO2[41,42]、Pt[43]、RuO2[44],或用TiN 取代金属钛,再镀上Au或Pb45,46,,或采用TiMoZr合金作为板栅材料。

这些处理过程或多或少改善了钛基与活性物之间的电接触,提高了导电性能,有的甚至能维持300~500个循环,但总的说来,钛基板栅离实际使用还存在很大的距离。

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钛氧系统的Magneli相,该相具有与石墨类似的导电率,并且在硫酸中正负电位下都稳定,有望成为双极性极板的导电基体[47]。

对它的研究开创了导电无机化合物在电池中应用的新领域,如塑料加上粉末状的导电氧化物制造柔性导电塑料等。

2.4 其他金属其他被研究过的金属有钢[48]、镍[49]等,但却未见有继续研究的报道。

2.5 板栅耐腐蚀涂层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可以采用减薄厚度的极板,这时为防止正板栅腐蚀缩短循环寿命,可以在板栅上涂覆耐腐蚀涂层。

这方面作的工作较少,只见有采用偏高铅酸钡涂层的[50],这种涂层能增加耐腐蚀性,提高活性物质附着力,很值得继续研究。

2.6 导电聚合物导电聚合物在铅酸蓄电池中的应用曾有过作为负极活性物质[51]、活性物质添加剂[52]的报道。

研究过的导电聚合物有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聚乙炔、对聚苯、聚苯乙烯几种。

1992年,日本电池株式会社在铅酸蓄电池中采用一种新的导电聚合物,硅高分子,又称非硅氧烷。

这种聚合物由于具有共轭双键,其电导与金属相似。

除此之外,它耐腐蚀性好、密度低,将它成型做成板栅,或将其涂覆在铅合金表面、或与铅合金粉末混合,压缩或烧结成型做成板栅,能延长电池的寿命、提高质量比能量。

也可将硅高分子粉末与铅粉混合,制成铅膏做活性物质使用[53]。

综上所述,过去曾研究过的用于铅酸蓄电池的板栅材料的分类可总结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