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中的应用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中的应用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中的应用作者:石亿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6期摘要: 20世纪80年代左右,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崛起,提倡在宏观上将翻译活动纳入人类的行为活动,强调其目的性,其研究重点是文本、译文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目的、翻译策略。

该学派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莱思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ie),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功能翻译理论对实用文体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商品的商标和旅游宣传资料这两种实用文本为例,分析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的实用文本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实用文体翻译策略商标旅游宣传资料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一)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1971年,莱思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等值关系。

但是,莱思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因此翻译并不要求对等。

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功能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

翻译批评家不再依赖对原文特征的分析,而是要根据翻译的环境来判断译文是否具有功能。

莱思基于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提出了文本类型学,即根据语言的信息、表情、感染三大功能,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contents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献综述 核心理论——目的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在各类翻译领域的应用 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
结语及参考文献
Translation Time
theorists
Works
Opinions
Remarks
• “目的原则” (skopos rule)指的是译文与“翻译 指令”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译文与翻译的目的 不同于原文的目的,译文必须满足翻译指令的要 求。
目的论的三原则
在这个系统中,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 则,而连贯原则又从属于目春光一二!(《牡丹亭》)
图3:有关翻译目的论的文章类型比例图
38%
20% 5%
37%
研究性文章文学 性
文学类应用性文 章
非文学类应用性 文章
评价性文章
结果分析
1.研究内容单一 从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近年来有关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在
我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多是在翻译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非文 学类翻译策略研究方面。功能主义目的论在翻译批评、翻译理论和翻 译教学中的研究相对缺乏。
但是要使目的论完全适应各种题材,仍需要对许 多方面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Second Edi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 ion Press.2004.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译本中的应用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译本中的应用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译本中的应用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徐晓琳一、引言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特点和结构,两者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若想要准确的传递原文信息,且语言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就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

“翻译转换”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的。

卡特福德(1917-2009)于196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认为“转换”就是“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应”。

二、翻译转换的类别和理论基础根据语言的层次和范畴,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他提到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提出的转换理论的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 韩礼德将语言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

但由于词性和语音之间,以及词性和语音与语法词汇之间都无法进行转换,所以卡特福德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卡特福德认为等值关系可以在阶级之间上下转换,因而将“范畴转换”定义为“翻译过程中对应形式的脱离”。

根据韩礼德对范畴的定义和归类,卡特福德将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

三、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中译本中的应用1.层次转换。

汉语通常使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数、时态、体等范畴, 而英语则通常用语法手段, 因此, 英汉翻译时常需要利用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层次转换。

在《简爱》中译本中,译者多次使用层次转换来表达时态,请看以下例子:I do my best; and have done it, and will do it. (Charlotte Bronte,283)译文:我尽力而为,过去这样,将来也这样。

(Z h u Qingying, 211)汉语中动词不会为了表达时态而转换为不同的形式,而是会选用一些可以表达不同时态的词,在例子中,“have done ”是完成时,转换为汉语的表达是“过去这样”;“will do ”是将来时,转换为汉语表达为“将来也这样”。

论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中的文学翻译——以《飘》的两个译本为例

论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中的文学翻译——以《飘》的两个译本为例

论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中的文学翻译——以《飘》的两个译本
为例
吴华佳
【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4)001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功能目的论,它有两个重要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飘>的两个译本在词汇层、句法层和段落宏观层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来评价文学翻译,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能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达到其翻译的目的,都应认为是合适的翻译方法.【总页数】5页(P94-98)
【作者】吴华佳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J], 侯昌明;
2.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J], 侯昌明
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论析——以『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h』的四个中译本为例 [J], 康伟;闫纪胜
4.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论析——以『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h』的四个中译本为例 [J], 康伟;闫纪胜
5.语性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四字格”探究——以《坏血》的两个汉译本为例[J], 何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分析摘要:阐释了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内容与特点,分别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本规约、忠诚理论和语义及交际翻译策略的体现,提出了功能理论对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适用度的观点。

关键词:功能理论;文学翻译;适用度【中图分类号】g7121、引言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m.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

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

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

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

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

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

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

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

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

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3.1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

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

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

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

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_评_红楼梦_英译本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_评_红楼梦_英译本

119
青年文学家
I do what he’s like. It’s really only in having a mother that I can count myself a bit luckier than you. In other respects we have enough in common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fellow-sufferers. If you can see this—as with your intelligence I am sure you must— you have no cause to go echoing Si-ma Niu’s complaint: “All men have brothers, only I have none.”(冯,2008) ’ 《论语 · 颜渊》中“司马牛忧曰 :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是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这个典故在英语中很难找到 相 对 应 的 习 语, 若 意 译 为“lament your lack of a brother” 则 , 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底蕴和通过对话进行人物塑造的机会。霍译 不拘泥于形式,把“司马牛之叹”的内容补充出来,既向译文 读者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展现了两位女子博古通今的气 质,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在另一层面上实现了“功能对等” 。可 见,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上, “功能对等理论”仍然是适用的,但 是, 不能太执著与现成的“对等语”甚至滥用, 而应该打破局限, 对译文做整体考虑,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共同的“对等”目的。 3、结语 本文试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了霍克斯与闵福德的《红 楼梦》英译本的部分例句,测试了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虽然它在文化词句的翻译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用不同 方式进行弥补 ; 完全不同的对等翻译对源于不同文化的文学作 品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大致的对等是可以实现的。译者可调整 自己的翻译策略,尽可能表现原作的内涵、风格和文化,给译 文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 [1]、Eugene A. Nid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冯庆华 .2008. 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 [M]. 上海 :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葛南 .2011.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 [J]. 神州 (26): 132. [4]、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 武汉 : 湖北教育 出版社 . [5]、郭建中 2000 文化与翻译 [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 [6]、谢天振 .2008.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M]. 天津 : 南开 大学出版社 .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小说翻译——以《无声告白》为例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小说翻译——以《无声告白》为例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小说翻译——以《无声告白》为例潘潇 青岛科技大学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青睐西方文学,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对《无声告白》的汉译英版本进行分析研究,以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图书翻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奈达;翻译;无声告白;功能对等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39-01一、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翻译观首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是在1964年,奈达将这个新的名词发表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

奈达认为,翻译是为以读者或者说言语接受者服务的,要评判一个译文的好与不好,首先要看读者对译文的翻译如何。

“功能对等”的灵活性很大,对此,奈达也承认对等的程度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差异越大,对等程度越低。

奈达还提出关于对等的两个层次: 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的读者应该能够以与原文的读者相一致的方式理解原文并更进一步地欣赏原文,这是翻译工作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就是指译文读者能够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欣赏原文。

绝对的对等固然少见,但翻译工作者仍应以追求对大程度的对等为目标,并要尽最大的可能忠实原文,尽量降低翻译中信息的流失奈达的功能。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小说译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译者需要足够的翻译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原作,更准确的转达原文情感。

下面以《无声告白》为例,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修辞层面,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小说翻译的指导意义。

1. 简要介绍《无声告白》《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

此书反映了西方特有的文化现象,通过翻译,将其转化成中国的语言符号,并且让中国读者能够同样的感同身受书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石惠方陈柯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从语意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旨在检验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功能对等;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19-02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其核心是功能对等理论。

1.1、动态对等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论对等原则》一文中得到了明确阐释。

文章一开头,奈达就提出:没有哪两种语言史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和句子的方式,既然如此,就有理由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等同。

翻译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等同(谢,2008)。

既然没有“完全等同”,因此翻译所要追求的就是最接近的对等物。

奈达进一步把划分了对等的两种不同类型:一是形式对等;一是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包括形式和内容。

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的对应。

而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不那么关注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一致,而更关注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在于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进一步说明动态对等的含义。

他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在译语种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郭,2000)。

1.2、功能对等由于奈达“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受到误解,各种各样只翻译内容,而不注重形式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的名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1 引言 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然而, 20世纪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汉斯·弗米尔(Hans Ver2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那么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呢,它能否应用到文学的翻译中去呢?

2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莱斯、费米尔和诺德等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是一项须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性交际行为。的确,翻译需要译者与原本之间的交流。由于语言种类、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和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与翻译行为理论(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

2. 1 目的论 费米尔在他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了“目的”这个概念。目的论中除了术语“目的”( Skopos)之外,费米尔还使用了与之其他有关联的词,比如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 目标(aim)指的是翻译行为最终达到的结果。目的(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意图(intention)是目标导向的翻译行为,既包括发送者以适当的方式产生文本,也包括接受者以适当的方式理解译文。功能(function)是指从译文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文本的意义是什么。区分传送者和接受者的意图在翻译中尤其重要,因为二者从定义来说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情景背景。 目的原则试图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自由翻译和忠实翻译,动态动等和形式对等,好的译者和盲从的译者之间的纷争。但有很多人对目的原则却存在着误解,目标文本的目的,是主要由接受者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把语言学翻译,或是字面翻译,甚至是字对字翻译排除在外。目的论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一贯坚持与目标文本有关的原则。但目的论没有指出这个原则是什么:原则必须在每个明确的个案中分别决定。决定这个原则的,便是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某一客户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译本,于是要求译者去翻译,他/她便成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 诺德指出,“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即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保留多少,改动多少,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一个译文是否成功,必须得看译文是否与译文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一致。 因此,在目的论理论框架内, 翻译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语境内的目的和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相比之下, 源语文本则处于从属地位(Nord 2001) 。换言之, 源语文本并非处于中心地位, 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 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 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 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2. 2 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行为理论。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翻译是一种互动行为。 为此,区别翻译( 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 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 2)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翻译强调翻译要求和翻译行为发起者的决定作用。目的语文本只有达到翻译要求,才能认为实现了功能翻译。( 3)翻译是一种人际间互动行为, 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当事人( agents)有翻译发起者( initiator) 、译者( translator) 、原文本作者(source 2 text producer)、目的语接收者( target text receiver)等。这些当事人都会不同程度对翻译行为产生影响。( 4)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它涉及原语文本、译者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因为交际必须通过承载言语或非言语行为的符号的使用来实现。( 5)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种语言的相遇意味着两种文化的碰撞。(6)翻译是一种处理文本的行为。原语文本只是译者可以利用的多源信息中的一个,译者只选取原语中他们认为有用或适合翻译目的信息。

3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功能翻译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 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 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 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 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 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 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就是说, 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 把它翻译成外文介绍给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又是极其困难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在尽可能保持小说本身的文学的美感的同时, 还能把众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习语翻译成外文, 使外国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杨宪益夫妇正是带着这样的目的, 在翻译《红楼梦》时杨宪益夫妇表现出很强的“异化”倾向, 以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书中 “简单”的人名的翻译。《红楼梦》对人物的命名是非常讲究的, 不但重要人物的名字, 甚至很多一掠而过的小人物的名字也都暗含潜在的寓意。但是杨氏夫妇在翻译这些含有双关意义的人名时却选择了直接音译的方法, 保留了对译文读者来说原作的异国情调。但是在对重要人物的姓名进行音译的同时, 杨氏夫妇还额外加上了注释, 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人物命名的丰富的潜在含义。例如: “甄士隐”表示“真事隐”, 杨氏把名字音译为“Chen Shin - yin”, 同时加上注释: “Homophone for‘true facts concealed’”;“贾雨村言”表示“假语村言”, 英文把“贾雨村”翻译成“Chia Yu - tsun”, 同时加注释为: “Homophone for‘fiction in rustic language’”;“贾化”表示“假话”, 英文翻译成“Chia Hua”, 同时加注释“false talk”。那么功能翻译理论具体是怎样应用到文学翻译中去的呢? 文学作品与其他的文本形式相比, 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意图。一封信件或者某个产品的说明书都会有明显的交际目的, 即互通信息或者介绍某产品的性能和功用。然而, 一首诗歌、一部小说却未必有明确的目的和意料的功能。例如艾米丽的诗歌生前根本就没有发表, 仅仅是自我感情历程的记录, 所以其交际目的和功能难以界定。 2. 文本语言。普通文本的语言, 如商业信函,是常规化的或格式化的。译入语文本如果符合译入语情景就可能完成其功能。而文学语言, 除了要符合一般的体裁特征( 如诗歌、小说) 外, 往往追求语言的非常规化, 要推陈出新, 以新奇为佳。然而在源语中新奇的文本到了译入语中却未必有同样的效果。文学语言还经常是多义的、模糊的, 这给翻译带来了额外的困难。 3. 文本世界。一般文本描述的是现实世界, 如有关计算机书籍的描述对象是计算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除了一些具体的品牌和个别功能外,各地计算机大致类似。这样原文和译文就会通过其所指实物的参照联系起来, 完成交际目的。而文学文本的世界往往是虚构的, 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等, 没有准确的现实作为参照, 只能依赖对源语文化的理解来实现文本功能。而文本世界与源语文化、译语文化还可能存在复杂的关系。 4. 化背景知识和阅读期待可能大相径庭, 如此要求译文在译语中达到原文在源语中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译文读者可能对原作者一无所知, 也不了解原作者的预设信息, 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也不会与原文读者的视野完全重合, 所以译文很难实现原文功能。 面对文学翻译的特殊困难, 功能理论提出了如下翻译策略: ( 1) 作者的意图只能通过译者的解读来传达。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文本的具体形式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目的共同决定。( 2) 以翻译的目的为导向, 参照发送者的意图, 译者决定译文要完成何种功能, 是采取文献式翻译向读者提供原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信息, 还是仅仅求得译文发挥出原文在源语中相似的功能, 采取工具式翻译。( 3) 译文的文本世界要依据意料的译文 功能加以处理, 来决定是保持源语文本的异国风味, 维持文化距离, 还是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译语文化。( 4) 译者先要分析源语文本, 然后确定如何模仿原文才能完成译语环境中的功能, 并达到在译语情景下对读者的效果。比如, 是意译让读者感觉不到是在读译文, 还是直译来丰富译语的表达方式。 文本效果。原文的效果依赖于源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期待, 而译语接受者的文 功能翻译理论试图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回避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如果译者的目的是原封不动地传递源语文化,甚至是源语的语言特色, 那么他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手段, 甚至是隔行对照翻译; 与此相反, 如果其目的是使得译文在译语中发挥原文在源语中类似的功能, 就需要以译语读者的需求为本, 采用归化式翻译, 追求译文的流畅、易懂( 如果原文如此) , 增强译文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效果。简而言 之,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的目的, 与每个目的对应的是不同的翻译策略。由每个具体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法, 就会避开一些固有的矛盾, 如直译、意译之争。

4 总结 功能翻译理论以目的理论为核心, 提出了较为可行的翻译程式, 对翻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样译者一旦选定了翻译目的, 就会很快确定对原文的取舍和传译的手法, 会使得翻译行为更有目的性、更规范和有据可依。同时,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