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五章 血液)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血液粘滞性:血液中 RBC数目、血浆蛋白和血脂 浓度高,则粘滞性大。
(三)血浆渗透压与RBC渗透脆性
与血浆中各种溶质的数目有关,约 7 个 大气压或300 mOsm/L。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主 要是Na+、Cl-)形成,调节细胞内外水 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白蛋 白为主)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容量。
第一节 体液和内环境
一、体液:
人体体液(体重的60%),包括: 1、细胞内液(体重的40%); 2、细胞外液(体重的20%),它又包括:
A、血浆(体重的5%,约3000ml) B、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血液占体重的8%。
二、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必须维持各理化因素 (温度、pH、离子强度等)的相对 恒定(即内环境稳态)。通过人体神 经-体液等多种调节系统的综合作用 实现。其中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 面起重要作用。
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
蛋白原;补体;其他(如酶类)。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为主。 2、参与免疫功能:球蛋白和补体。 3、运输作用:转运血脂、激素、维生素、
钙、铁、代谢产物、药物等的转运。 4、营养储备:200g血浆蛋白。 5、酸碱平衡调节:血浆蛋白缓冲对。 6、凝血与抗凝血:纤维蛋白原等。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0 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 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等,占45%。
血细胞比积(比容)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
血清与血浆
凝血后放置析出的是血清,抗凝血离 心后的是血浆。
二、血浆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主要由血浆中的NaHCO3/H2CO3的比例 (正常为20:1 )决定,通过肾、肺调 节。异常时可致酸中毒或碱中毒。
第三节 血细胞的形态、发生和生理功能
(一)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成熟后无核及细胞器。
主要含血红蛋白(Hb)。 数目:男450万/μl;女400万/μl。
Hb含量: 男12-16g/dl;女11-15g/dl。
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 数量:4 000-10 000/μl, 形态及分类: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可分叶。 2、嗜酸性粒细胞:胞浆有粗大红色颗粒。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 4、淋巴细胞:较小,胞浆少。又分B细胞
和T细胞等。 5、单核细胞:较大,不分叶。
• 血涂片:观察 血细胞形态最 常用的方法
依K因子:因子II、VII、IX、X。
(二)血液凝固过程
1.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据凝血酶原激活 物形成途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染色液含美蓝、 伊红、天青等, 将各种血细胞 一次染出。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与血液中的 嗜碱性粒细 胞共同来源 于骨髓中的 同种造血祖 细胞。二者 的分泌物相 同,可参与 免疫反应。
肥大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作用:为非特异性,嗜中性及单核 细胞。单核-巨噬系统。
2、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浆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某些寄生虫的免疫
高脂血症:有几种类型。
(4)无机盐:钠、钾、钙、镁;氯、 HCO3-、HPO42-、SO42-;铜、铁、锌、 碘等。
功能:形成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血容 量(NaCl);参与酸碱平衡(HCO3- ) ; 维持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RBC的悬浮稳定性与红 细胞沉降率(血沉): 男性 <3 mm/h;女性<10 mm/h。 结核病、风湿病、贫血等情 况下血沉加速。
造血干细胞的发育
EPO的作用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是由流体状态转变为胶冻状凝块的 过程,是保护性生理过程。某些疾病时可致 凝血异常。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 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有12个;多由肝脏 产生。其中VIII因子叫抗血友病因子;Ca2+ 也是凝血的必需成分。
(2)非蛋白氮(NPN): 氨基酸、尿素(蛋白质代谢产物)、胆 红素(卟啉代谢产物)、肌酸/肌酐(肌 肉分解代谢产物)、氨等。代谢产物多 经肾脏排泄。
(3)不含氮有机物: 血糖:(4.48-6.72 mmol/L或80-
120mg/dl),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 血脂:磷脂、胆固醇脂甘油三酯等。
嗜碱性粒细胞与某些变态反应有关。
3、白细胞异常时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 缺乏;各种类型白血病。
白细胞吞噬细菌
(三)血小板:10-30万/μl 为骨髓巨核细胞的碎片,无细胞核. 功能是促进止血及加速血液凝固,还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过少时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多易引起血栓形成。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 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 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 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 类、糖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 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 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 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等。
红细胞“毛毯”
拍摄者:麦卡锡和卡瓦纳
RBC功能:运输O2及CO2,参与酸碱平 衡等。
发生:骨髓造血细胞生成,需要叶酸、 维生素B12和铁;受红细胞生成素 (EPO)、雄激素、缺氧等的调节。
平均寿命120天。
贫血:有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 碍性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性。
等渗溶液:0.9%NaCl或5%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可引起红细胞渗透性溶血。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
溶液的特性。可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 验检测,一般以0.45%NaCl液为指标。 红细胞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四)血浆pH: 7.4 (7.35-7.45) ,
(三)血浆渗透压与RBC渗透脆性
与血浆中各种溶质的数目有关,约 7 个 大气压或300 mOsm/L。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主 要是Na+、Cl-)形成,调节细胞内外水 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白蛋 白为主)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容量。
第一节 体液和内环境
一、体液:
人体体液(体重的60%),包括: 1、细胞内液(体重的40%); 2、细胞外液(体重的20%),它又包括:
A、血浆(体重的5%,约3000ml) B、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 血液占体重的8%。
二、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必须维持各理化因素 (温度、pH、离子强度等)的相对 恒定(即内环境稳态)。通过人体神 经-体液等多种调节系统的综合作用 实现。其中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 面起重要作用。
化学成分: (1)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
蛋白原;补体;其他(如酶类)。
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为主。 2、参与免疫功能:球蛋白和补体。 3、运输作用:转运血脂、激素、维生素、
钙、铁、代谢产物、药物等的转运。 4、营养储备:200g血浆蛋白。 5、酸碱平衡调节:血浆蛋白缓冲对。 6、凝血与抗凝血:纤维蛋白原等。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0 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 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 板等,占45%。
血细胞比积(比容)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
血清与血浆
凝血后放置析出的是血清,抗凝血离 心后的是血浆。
二、血浆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主要由血浆中的NaHCO3/H2CO3的比例 (正常为20:1 )决定,通过肾、肺调 节。异常时可致酸中毒或碱中毒。
第三节 血细胞的形态、发生和生理功能
(一)红细胞: 双凹圆盘状,成熟后无核及细胞器。
主要含血红蛋白(Hb)。 数目:男450万/μl;女400万/μl。
Hb含量: 男12-16g/dl;女11-15g/dl。
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 数量:4 000-10 000/μl, 形态及分类: 1、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可分叶。 2、嗜酸性粒细胞:胞浆有粗大红色颗粒。 3、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少 4、淋巴细胞:较小,胞浆少。又分B细胞
和T细胞等。 5、单核细胞:较大,不分叶。
• 血涂片:观察 血细胞形态最 常用的方法
依K因子:因子II、VII、IX、X。
(二)血液凝固过程
1.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据凝血酶原激活 物形成途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 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染色液含美蓝、 伊红、天青等, 将各种血细胞 一次染出。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与血液中的 嗜碱性粒细 胞共同来源 于骨髓中的 同种造血祖 细胞。二者 的分泌物相 同,可参与 免疫反应。
肥大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
1、吞噬作用:为非特异性,嗜中性及单核 细胞。单核-巨噬系统。
2、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浆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某些寄生虫的免疫
高脂血症:有几种类型。
(4)无机盐:钠、钾、钙、镁;氯、 HCO3-、HPO42-、SO42-;铜、铁、锌、 碘等。
功能:形成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血容 量(NaCl);参与酸碱平衡(HCO3- ) ; 维持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RBC的悬浮稳定性与红 细胞沉降率(血沉): 男性 <3 mm/h;女性<10 mm/h。 结核病、风湿病、贫血等情 况下血沉加速。
造血干细胞的发育
EPO的作用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是由流体状态转变为胶冻状凝块的 过程,是保护性生理过程。某些疾病时可致 凝血异常。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 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有12个;多由肝脏 产生。其中VIII因子叫抗血友病因子;Ca2+ 也是凝血的必需成分。
(2)非蛋白氮(NPN): 氨基酸、尿素(蛋白质代谢产物)、胆 红素(卟啉代谢产物)、肌酸/肌酐(肌 肉分解代谢产物)、氨等。代谢产物多 经肾脏排泄。
(3)不含氮有机物: 血糖:(4.48-6.72 mmol/L或80-
120mg/dl),低血糖;高血糖与糖尿病 血脂:磷脂、胆固醇脂甘油三酯等。
嗜碱性粒细胞与某些变态反应有关。
3、白细胞异常时可致白细胞减少、粒细胞 缺乏;各种类型白血病。
白细胞吞噬细菌
(三)血小板:10-30万/μl 为骨髓巨核细胞的碎片,无细胞核. 功能是促进止血及加速血液凝固,还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过少时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多易引起血栓形成。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 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 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 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 类、糖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
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 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 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 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等。
红细胞“毛毯”
拍摄者:麦卡锡和卡瓦纳
RBC功能:运输O2及CO2,参与酸碱平 衡等。
发生:骨髓造血细胞生成,需要叶酸、 维生素B12和铁;受红细胞生成素 (EPO)、雄激素、缺氧等的调节。
平均寿命120天。
贫血:有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 碍性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性。
等渗溶液:0.9%NaCl或5%葡萄糖溶液。 低渗溶液:可引起红细胞渗透性溶血。 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
溶液的特性。可通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 验检测,一般以0.45%NaCl液为指标。 红细胞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四)血浆pH: 7.4 (7.35-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