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防治历论文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分布于河南、安徽、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为害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火炬松等。
受松毛虫为害后,松树材积生长受到影响,松脂减产,重则针叶食尽,似火烧一样,直至造成成片枯死。
幼虫大发生时,在树干、地面到处爬行,其毒毛引起行人皮炎,严重影响森林公园等风景区的旅游观光事业。
形态识别成虫:体色黄褐、灰褐或茶褐色。
体长20~30mm,翅展36~56mm。
前翅具4~5条波状横线,亚外横线由8~9个黑色斑点组成,内横线内侧有一小白色斑点。
雄蛾触角羽毛状,雌蛾触角短栉齿状。
卵:椭圆形,初产粉红色,近孵化时紫褐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异,有灰黑色与棕红色两种。
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节间膜为深兰色横带。
自3龄起,腹部各节背面着生扁平毛束,毛束中的毛细片状,毛顶端呈齿状。
体侧着生灰白色细长毛。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未端臀棘细长,顶端卷曲。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茧外表附着幼虫体上脱下的毒毛。
生活史及习性马尾松毛虫在长江流域各省一年发生2~3代,福建及珠江流域一年发生3~4代。
多以4~5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内和树干周围的枯枝落叶下、杂草或土、石块下越冬。
一年发生2~3代地区,越冬幼虫3月上旬~4月中旬上树为害,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一代幼虫5月上中旬~7月上旬发生,成虫7月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7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成虫9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发生,发育至4~5龄后进入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
卵常数十粒整齐有序的排列或堆产于松针上,每雌产卵量约400粒左右。
幼虫一般为6龄,1~2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习性,啃食针叶边缘呈锯齿状,使针叶呈现枯黄卷曲。
3龄后分散为害,取食整根针叶,受惊时有弹跳下落现象。
5~6龄幼虫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食量为70%~80%。
老熟幼虫在针叶丛和树皮缝中结茧化蛹,在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幼虫则下树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结茧化蛹。
马尾松病虫害与防治

2023-10-28CATALOGUE目录•马尾松病虫害概述•马尾松病害种类与防治•马尾松虫害种类与防治•马尾松病虫害防治方法•马尾松病虫害防治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马尾松病虫害概述定义马尾松病虫害是指马尾松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各种病原菌和害虫侵害,导致生长不良、产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
类型马尾松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其中,病害如松材线虫病、松瘤病等;虫害如松毛虫、松叶蜂等。
定义与类型病虫害会导致马尾松生长缓慢、树势减弱,甚至出现枯死现象。
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病虫害会影响马尾松的结实量和质量,导致产量下降。
病虫害会导致马尾松木材材质下降,影响其经济价值。
03病虫害对马尾松的影响0201防治马尾松病虫害可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森林资源有效防治马尾松病虫害可以保障其正常生长和结实,提高其经济价值。
提高经济效益防治马尾松病虫害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维护社会效益病虫害的防治意义02马尾松病害种类与防治发生规律该病通常发生在5-6月,当气温高于25℃时,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生。
症状识别初期针叶出现黄褐色小斑,后扩展为段斑,病斑边缘褐色,最后病斑灰白色,针叶枯死。
防治方法加强营林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化学防治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马尾松赤枯病症状识别初期针叶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为枯黄段斑,病斑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最后针叶枯死。
发生规律该病通常发生在7-8月,连续阴雨、空气湿度大、树势弱、林分郁闭度高的地方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加强营林管理,适当修枝,清除病枝、落叶并集中烧毁,化学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症状识别01幼虫取食马尾松针叶,造成松树失叶,影响生长。
发生规律02该虫通常在3-4月孵化,5-6月为害最重,7-8月羽化成虫产卵,世代重叠。
南康市做好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

南康市做好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南康市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市,这里的代马尾松毛虫是森林病害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南康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因此,南康市要不断加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水平,保护好南康市的森林资源。
一、做好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南康市是一个拥有丰富的自然森林资源的地区,其中代马尾松毛虫是重要的一种害虫,在南康市的森林中危害较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对南康市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因此,南康市要不断加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保护好南康市的森林资源。
二、越冬代马尾松毛虫的特点和危害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是指成虫在秋季产卵后,经过酣眠期后,随着气温下降,成虫逐渐死亡,蛹在枯叶、松针、枯枝等处越冬。
随着气温升高,次年4月份,蛹化为蛾,产卵后,再经过几个月发生为名为幼虫。
成虫的翅膀和身体都是褐色的,主要靠吸收松树的营养作为食物,能够引起松树干枝死亡、枝梢发黄蜷曲,枯萎死亡。
三、南康市做好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的主要措施1. 采取物理防治方法。
在冬季进行对南康市的公园绿化和松树的防治工作,可以用清剪等工具,对树干和“枯枝”、“落叶”进行清除,以杀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
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达到防治的目的。
2. 采取生物防治方法。
可以选择“芬尼叶螨”作为生物防治的手段,使用量为每亩5-10克。
将“芬尼叶螨”置于大袋子中,喷上在滚水中浸泡过的松树枝,晾晒后放在松树顶端。
待芬尼叶螨的卵孵化后,逐渐以其为食,达到控制越冬代马尾松毛虫的效果。
3. 采取化学防治方法。
使用杀虫剂,可使用DDT、敌敌畏等高毒杀虫剂进行撒播,将病虫防治药剂均匀撒在树干、枯枝上,防止虫害的侵入,达到控制的效果。
四、南康市做好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的意义南康市是一个拥有丰富的自然森林资源的地区,南康市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南康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要不断加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防止森林生态环境遭受到危害。
关于马尾松松毛虫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分析

关于马尾松松毛虫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3T02:31:46.688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9期5月作者:黄淑曼[导读] 马尾松是广西主要造林树种,通过营造大面积马尾松人工林黄淑曼广西玉林容县容州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市537500摘要:马尾松是广西主要造林树种,通过营造大面积马尾松人工林,促进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与稳定,但培育马尾松并非易事,马尾松毛虫极大地危害了马尾松的生长。
在广西地区,马尾松松毛虫的存在由来已久,而且是广西马松尾林的主要虫害之一,严重威胁了广西人工林的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林业工作经验,深入分析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马尾松;松毛虫;生物防治前言马尾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枯叶蛾科害虫,在全国范围内分布广泛,不仅仅是广西地区,包括安徽、云南等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严重危害马尾松、黑松等树种。
针对这种情况,最好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对人和动植物也不会产生威胁,且能够达到持续性防控灾害的效果。
1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分布的范围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包括安徽、云南、四川等地,马尾松毛虫顾名思义,主要对马尾松产生危害,此外也危害黑松、火炬松等其他树木的成长。
马尾松毛虫在幼虫时期以食松针为生,当马尾松毛虫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时,可以在短短几日就将大片的松林啃食干净,危害极大。
被啃食危害后的松林颜色发生变化,变成黄黑色,生长速度变缓,严重时可造成松树死亡。
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反应都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松树在被马尾松毛虫啃食之后,可能会引发二次危害。
其他的害虫会继续破坏被啃食的松树,加速危害松树的生长,直到造成大片松树林的死亡。
2生物防治松毛虫的常用药剂及施用方法2.1白僵菌白僵菌是半知菌亚门的虫生真菌,根据其孢子形态的不同,又可以分成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两种,前者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之中,是一种有效的杀虫剂。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仁化县的成功应用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仁化县的成功应用【摘要】马尾松毛虫是我县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马尾松毛虫成。
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以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为指导,综合防治,依法防治,采取无公害防治、营林措施等方法,通过三十年的研究与应用,我县常发性马尾松毛虫得到实质性的有效地控制,连续三十年来,有虫不成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综合防治;研究应用1 概述1.1 广东省仁化县位于湘南、粤北、赣南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中段,属中亚热带南缘,全县人口23.13万人,国土面积215130ha,有林地面积158220ha,森林覆盖率76%,现有纯松林面积55760ha,松林面积占现有林地面积35%。
1.2 仁化县多年平均气温19.6°c,多年平均降雨量1665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725小时,具有中热带向南亚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侯特点。
1.3 为害我县松林的食叶害虫主要是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寄主:主要为害马尾松,亦为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松树一旦受害,轻则生长迟缓,严重时形如火烧,使成片松林枯死,马尾松毛虫毒毛刺入人体还会引起皮肤红肿、刺痒,重者引起松毛虫病。
我县马尾松毛虫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5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8月至9月下旬,越冬代以4龄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翌年2月开始活动。
5-6龄虫食量最大,受惊扰时,有显示毒毛表示反抗的象征,一般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
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一株10年生松树的全部针叶。
20世纪80年代初,曾出现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吃光松针后,爬进村庄,危害人畜。
1.4 由于特定的气候、地理环境、大面积营造纯松林,使马尾松毛虫成为我县松林的主要森林食叶害虫,过去忽视生态治理,重复使用化学药剂,导致松毛虫成灾。
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

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一、马尾松毛虫的生态习性1. 马尾松毛虫简介马尾松毛虫学名叫Malacosoma neustria Linn,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毛虫害虫。
成虫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翅膀。
雄虫的翅膀呈金黄色,雌虫的翅膀呈红色,翅膀上有黑色的图案。
雌虫一般在4、5月份产卵,每次产卵的量约2000-3000颗。
卵在树干、树皮、木头或石上产卵,几天内会孵化为幼虫。
马尾松毛虫的幼虫主要以树木叶片为食物,喜欢栖息于松、柏、杉等树种上。
它们在一个季节内可能会经历5次以上的蜕皮,成长为越来越大的幼虫。
幼虫的食量非常惊人,一只幼虫成虫能吃掉50平方厘米以上的嫩叶,所以在大面积的林木上,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是非常可怕的。
马尾松毛虫主要危害是以幼虫状态引起的,尤其是在6、7月份成虫阶段,幼虫以蜕皮期和曲式食叶期的危害最为严重。
幼虫危害主要表现在他们会在树干上结网,凭借其优势成规模的群体在树木上死死的包围并食其叶片,严重破坏树木的养分吸收通道,严重时会导致林木死亡。
在严重危害的区域,由于幼虫的排泄物会降低树叶的光合作用,导致养分不能合成,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二、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新邵县目前主要栽种松、柏、杉等树种,而这些树种都是马尾松毛虫的主要食物来源。
由于新邵县地处湘赣黔边交界处,气候温暖湿润,尤其适宜马尾松毛虫的生长繁殖。
再加上新邵县农业生产相对集约,在很多地方树木种植密集,这就为马尾松毛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近年来,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频率逐年增多,给林木和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1. 预防防治新邵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强马尾松毛虫的监测预警工作,提高对这一害虫的认识和了解。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朋友了解马尾松毛虫的危害特点,做好害虫识别,为害引发时能第一时间进行预防处理。
2. 生物防治对于马尾松毛虫这一害虫,可以采用一些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控制。
例如可以利用天敌鸟类和天敌昆虫等天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控制,也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防治。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又称狗毛虫、毛毛虫,以幼虫取食马尾松、湿地松、黄山松等松树针叶危害。
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材积生长下降、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重者针叶被吃光,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并导致一些蛀干害虫大发生。
因其具毒毛,人体接触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等。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1、释放赤眼蜂。
对虫口密度1-3头/株、有虫株率30%、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下的林地,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3-10万头/亩)。
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
一次性放蜂,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时释放;二次放蜂,第一次在成虫羽化5%时释放总蜂量的20%-30%,成虫羽化率达30%时,再释放70%-80%。
2、施放生物药剂。
在幼虫期,对虫口密度1-3头/株、有虫株率50%、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应施放生物药剂。
白僵菌防治:在松毛虫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球孢白僵菌(1-3万亿孢子/亩),中温高湿时,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或低量、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苏云金杆菌施菌量为0.4-2亿国际单位(IU)/亩,林间温度20℃-30℃时,采用喷粉、地面常规或低容喷雾、飞机低量喷雾。
多雨季节不宜使用。
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可在虫口密度3-5头/株,有虫株率50%以上,发生面积在10万亩以上林地使用,病毒喷施量为100-250亿多角体/亩,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宜于早晨和黄昏或阴天时喷洒,防止日光影响。
4、虫口密度6头/株以上,有虫株率30%以上,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可用仿生药剂防治。
应用灭幼脲(5-10克/亩)、森得保(30-40克/亩)、杀蛉脲(5克/亩)等进行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
在松树被害严重、生长势弱的林地,可一并喷施灭幼脲和少量尿素(约50克/亩)。
丰城市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及其启示

丰城地处 江西省 中部 , 居赣江 下游 , 阳湖盆 地 鄱 南端 , 面积 28 4 k 4 m 。全境 地 形 以丘 陵 为主 , 拔 海 1 6 m, 中海拔 10~ 0 8~119 其 0 4 0 m的丘 陵 占 8 % 。 0 丰城气候 居 中亚 热带湿 润季风 气候 , 四季分 明 。
随着 人们 生活水 平 的提 高 , 村 能 源结 构逐 渐 发 生 农
改变, 烧煤 烧 液 化 气 的 日益 增 多 , 山 砍柴 逐 渐 减 上
少 , 多山林 实现 了封 山育林 。据 2 0 很 0 9年 丰城市 二 类 资源调 查显示 , 松林 内的植 被覆 盖 度均 在 9 % 以 5
一
阶段 : 第一 阶段从 17 9 0年到 18 9 2年 , 马尾 松 毛虫 每 2~ 就 大暴 发 , 3a 且发 生 面积 在 66 6 7h 以上 ; 6 . m 第二 阶 段 从 1 8 9 3年 到 19 9 4年 , 年 发 生 面 积 在 每
33 3 3~ 6 . m 3 . 66 6 7 h 范 围 内 , 毛虫 发 生 面 积趋 松
直保 持低 虫 口状 态 。本 文 旨在 回顾 丰城 治理 马尾
松 毛虫的历 程 , 总结 治理经 验 , 以期 对今 后林业有 害
于 相 对 稳 定 , 还 有 较 大 的发 生 量 ; 三 阶 段 从 但 第 19 9 5年到 现在 , 毛虫发 生 面积 进一 步 趋稳 且 呈下 松 降趋 势 。
2 2 治理措 施 .
生物 防控能有 所借鉴 。
l 丰城 市地 理 、 被 概 况 植
1 1 地理地 貌 .
17 9 0年 当时 的 丰城 县 革 委 会 成立 了临 时 工作 指挥部 , 安排 全县 的防治 工作 , 此后林业 局 负责具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摘要该文分析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在增殖期末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可以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并依据这一原理编制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月历和防治周期历。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暴发期;增殖期;防治月历;防治周期历;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s763.7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142-03
1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于暴发种,在寄主、环境及自身生理、遗传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一般每隔3~5年大暴发1次。
在2~3代类型常发区,马尾松毛虫暴发过程大体上经过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过程[1-2]。
安徽省潜山县属于2~3代类型常发区,发生周期大体上为7年,如图1
所示。
对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的影响,除了上述寄主、环境及自身生理、遗传等因素外,人为的防治对其影响也非常大。
1983年第2代潜山县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由于当时防治技术落后,防治效率低,使用高毒农药,对天敌伤害很大,防治面积远远小于发生面积,再加上未彻底的防治削弱了密度对马尾松毛虫的制约,导致这次大发生一直延续到1987年第2代至1988年越冬代,最终因为对天柱山
旅游资源产生较大危害,才采取飞机防治,马尾松毛虫危害得以迅速控制。
在以后几个周期中,类似现象又多次发生,如图2所示。
2防治关键期分析
张国庆[3]对暴发前马尾松毛虫生命表的研究表明,在潜育期、增殖期初期,马尾松毛虫世代存活率在0~1之间,在增殖期末期(暴发前2代)世代存活率在4~7之间,在暴发初期的(暴发前1代)世代存活率为15~19。
在增殖期末期(暴发前2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7.60;在暴发初期(暴发前1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4.81,存活率增长趋势gs为4.25,虫口密度增长趋势gd为3.82;在暴发期虫口密度增长趋势gd为8。
基于上述分析,马尾松毛虫种群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至暴发期,尤其在暴发初期(暴发前1代)虫口密度上升更为迅速。
综合考虑到扩散情况、防治成本、松林损失等情况,在2~3代类型常发区,增殖期末期(暴发前2代)1~4龄幼虫期是防治最佳时期。
因为在2~3代类型常发区,这一时期一般为上一年的第2
代和本年度的越冬代,1~4龄幼虫期时间长,便于防治;在这一段时间内,高虫口发生面积还不是很大,大部分松林虫口不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只需要对少数虫口较高的林分进行化学防治,对环境扰动相对较小;在这一段时间内,养蚕已接近尾声或还未开始,松毛虫防治对蚕业影响较小[3]。
从防治实践上看(图2),潜山县在1987年秋、1988年春进行了有效的飞机防治之后,发生面积从17 020 hm2迅速下降到2 387
hm2。
随后的1994年的暴发,防治未彻底,一直延续到1996年,暴发面积从1994年第2代6 903 hm2上升到1996年第2代33 381 hm2。
基于同样原因,2002年的暴发也延续到2003年,暴发面积从2002年第2代10 533 hm2上升到2003年第2代18 514 hm2。
2009年第2代出现了增殖期末期征兆,未对第2代进行任何防治,到2010年越冬代、第1代出现局部危害时,仅对极小范围内的松针全部损失区域进行地面人工防治,贻误了暴发前的3次最佳防治时机,导致2010年第2代发生面积高达34 874 hm2。
3综合防治措施
(1)虫情监测。
在常发区、偶发区设立监测点,用性诱、灯诱技术,常年监测马尾松毛虫虫情,建立监测指标,发现马尾松毛虫进入增殖期末期,立即发出预警,采取防治措施。
(2)制定防治标准。
包括防治措施选择标准,除了现有标准中的分区防治措施外,还要增加:①药剂选用标准;②按照发生程度选择防治措施;③按照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过程选择防治措施;④防治时间选择标准。
按照标准进行防治,防止出现因个人或集体知识缺陷导致决策失误,或者出现“等虫成灾再防治”等现象,致使贻误最佳防治时机,导致暴发成灾。
(3)分类防治。
根据常发区和偶发区不同发生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措施。
(4)营林技术措施。
在马尾松纯林中开展林分改造,进行封山育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改善松林林相和林下植被;保护林内
天敌,尤其是捕食性天敌,招引益鸟;营造枫香、板栗、毛竹、香樟、国外松,人工促进形成混交林,提高林分抗性。
(5)生物防治措施。
在偶发区,虫口密度出现上升趋势,释放寄生性天敌和白僵菌压低虫口密度,使其不会产生灾害。
在常发区,当虫口密度较高时,在进行无公害农药防治压低虫口密度的同时,使用cpv、白僵菌巩固无公害农药防治效果。
(6)物理防治措施。
在常发区的虫源地,设置固定黑光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
(7)化学防治措施。
在常发区虫口密度较高和偶发区发生马尾松毛虫灾害时,使用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迅速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效果[4-12]。
4马尾松毛虫防治历
4.1防治周期历
根据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内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表1)。
4.2防治月历
以潜山县海拔100 m以下的马尾松毛虫年生活史为依据,针对马尾松毛虫1年内不同世代与虫态,采取不同的监测措施与防治措施(表2),具体监测工作月历见表3。
5参考文献
[1] 张真,李典谟.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1):140-150.
[2] 李新航.马尾松毛虫种群暴发过程及机制的突变理论模型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3]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关键期研究[j/ol].[2010-10-07].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370458.
[4]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基本原理
[j/ol].[2010-04-21].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524.
[5] 张国庆.森林健康干扰与森林健康促进
[j/ol].[2010-04-21].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523.
[6] 张国庆.林木食叶害虫防治技术综述
[j/ol].[2010-03-21].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304863.
[7]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j/ol].[2010-03-20].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304640.
[8] 张国庆.森林健康管理[j/ol].[2010-03-19].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304437.
[9]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生物灾害gcsp管理
[j/ol].[2010-03-19].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304396.
[10] 张国庆.马尾松毛虫无公害防治研究与应用
[j/ol].[2009-08-28].http:
///blog/user_content.aspx?id=251915.
[11]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2] 武振涛.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90,19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