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新时期马尾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新时期马尾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新时期马尾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广大基层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森林资源得到了持续增长,林业生态和经济建设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经常受到病虫害的袭扰。

目前来看,常见森林病虫害问题中,尤其以马尾松毛虫害严重。

本文主要对新时期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仅供相关林业部门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相关措施;分析研究马尾松毛虫是在我国森林资源中存在的病虫害类型之一。

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于南方林区中,主要是以蚕食松树针叶为主。

大面积及长时间的马尾松毛虫害现象,严重者会造成大面积的松树枯死。

为此,林业部门往往称呼马尾松毛虫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马尾松毛虫害的发生,给森林资源储备,给山区群众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剖析马尾松毛虫形态及特征,分析现阶段马尾松毛虫防治现状及问题,探讨新时期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相关措施,为林业主管部门,在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方面,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参考。

一、马尾松毛虫形态及特性马尾松毛虫是森林病虫害中,比较常见的虫害类型。

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

马尾松毛虫的成虫,特色变化一般比较大。

不仅有深褐色、灰白色,而且还有深灰色和呈褐色等。

从外形来看,马尾松毛虫很像枯树叶。

马尾松毛虫的体长往往在20-30厘米左右。

其复眼呈现出黄绿色,展翅要比雄蛾大。

而且马尾松毛虫的翅面,呈现出5条深棕色横线,中间还会有一点白色。

马尾松毛虫的后翅呈现出三角形状态,无斑纹且呈现出暗褐色状态。

与马尾松毛虫的成虫不同,其幼虫体长较小,一般在60-80毫米左右,整体呈现出深灰色状态。

幼虫腹面淡黄色,且背面呈现出暗绿色、两侧白色,还会带有不规则斑纹状态。

马尾松毛虫生活习性较为简单,一年一般1-2代,幼虫往往在树皮中越冬。

每年的3-4月份春暖花开时开始上树,6-7月份开始产卵,10-11月份开始下树越冬。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分布于河南、安徽、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

为害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火炬松等。

受松毛虫为害后,松树材积生长受到影响,松脂减产,重则针叶食尽,似火烧一样,直至造成成片枯死。

幼虫大发生时,在树干、地面到处爬行,其毒毛引起行人皮炎,严重影响森林公园等风景区的旅游观光事业。

形态识别成虫:体色黄褐、灰褐或茶褐色。

体长20~30mm,翅展36~56mm。

前翅具4~5条波状横线,亚外横线由8~9个黑色斑点组成,内横线内侧有一小白色斑点。

雄蛾触角羽毛状,雌蛾触角短栉齿状。

卵:椭圆形,初产粉红色,近孵化时紫褐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异,有灰黑色与棕红色两种。

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节间膜为深兰色横带。

自3龄起,腹部各节背面着生扁平毛束,毛束中的毛细片状,毛顶端呈齿状。

体侧着生灰白色细长毛。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未端臀棘细长,顶端卷曲。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或淡黄褐色,茧外表附着幼虫体上脱下的毒毛。

生活史及习性马尾松毛虫在长江流域各省一年发生2~3代,福建及珠江流域一年发生3~4代。

多以4~5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内和树干周围的枯枝落叶下、杂草或土、石块下越冬。

一年发生2~3代地区,越冬幼虫3月上旬~4月中旬上树为害,4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一代幼虫5月上中旬~7月上旬发生,成虫7月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7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成虫9月中旬出现;第三代幼虫9月下旬发生,发育至4~5龄后进入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

卵常数十粒整齐有序的排列或堆产于松针上,每雌产卵量约400粒左右。

幼虫一般为6龄,1~2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习性,啃食针叶边缘呈锯齿状,使针叶呈现枯黄卷曲。

3龄后分散为害,取食整根针叶,受惊时有弹跳下落现象。

5~6龄幼虫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食量为70%~80%。

老熟幼虫在针叶丛和树皮缝中结茧化蛹,在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幼虫则下树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结茧化蛹。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寄主是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

成虫体长24~35毫米,灰褐色或灰白色,前翅上有明显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8~9个黑斑,翅中央有一个白点。

卵近圆形,粉红色。

幼虫体长4.5~6毫米,体色分黑白与红黄二型,胸部的背面有二丛深蓝色毒毛。

腹部1~6节,背面均生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的长毛。

蛹椭圆形,暗褐色或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变污褐色,有散生的黑色短毒毛。

二、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马尾松毛虫是零陵区主要病虫害之一,也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持续成灾时间最长的历史性害虫,其在零陵区寄主林分面积3.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邮亭圩、珠山、水口山、石岩头、富家桥、凼底、菱角塘、石山脚等乡镇,邮亭圩镇、珠山镇、凼底乡为常灾区。

据统计,常年发生在400~1000公顷,大发生的1991年、2001年分别达到1000公顷、2530公顷,每年因材积损失和松脂减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7万元。

松毛虫发生代数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

零陵区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也有在树下杂草丛内或石缝下越冬,越冬幼虫于来年4月下旬前后老熟。

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

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成块产于松针上。

初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针叶食尽,形同火烧,严重的影响松树生长,甚至使松树枯死。

其大暴发具有一定周期性,一般3至5年发生一次。

三、马尾松毛虫潜在的危害性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产生危害。

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生长量损失、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严重者形如火烧,导致蛀干害虫大发生,致使松树大面积死亡。

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May.Sci.Bull.2013,19(09)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汪涛(石台县小河镇林业站,安徽石台245111)摘要: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80.69%,林木绿化率84.68%,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造成大量松树死亡,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该文在观察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控制措施:坚持以预测报为主,营造混交林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综合采用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把马尾松毛虫控制在危险性水平以下。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91.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9-116-02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松毛虫,是我国森林中发生面积最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

目前全国马尾松毛虫的危害面积常年在200~300万hm2。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大面积的松针被吃光,对松树造成巨大危害,并易导致松树衰弱引起蛀干类害虫的大发生,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当前松毛虫的防治已被列为国家级害虫治理示范工程。

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石台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措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1林业概况石台县总土地面积1412.3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3.3km2,占国土面积的87.3%。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92.6km2,占88.6%;疏林地面积15.3km2,占1.2%;灌木林地面积100.6km2,占8.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km2,占1.3%,其它用地面积8.7km2,占0.8%。

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

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

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一、马尾松毛虫的生态习性1. 马尾松毛虫简介马尾松毛虫学名叫Malacosoma neustria Linn,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毛虫害虫。

成虫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翅膀。

雄虫的翅膀呈金黄色,雌虫的翅膀呈红色,翅膀上有黑色的图案。

雌虫一般在4、5月份产卵,每次产卵的量约2000-3000颗。

卵在树干、树皮、木头或石上产卵,几天内会孵化为幼虫。

马尾松毛虫的幼虫主要以树木叶片为食物,喜欢栖息于松、柏、杉等树种上。

它们在一个季节内可能会经历5次以上的蜕皮,成长为越来越大的幼虫。

幼虫的食量非常惊人,一只幼虫成虫能吃掉50平方厘米以上的嫩叶,所以在大面积的林木上,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是非常可怕的。

马尾松毛虫主要危害是以幼虫状态引起的,尤其是在6、7月份成虫阶段,幼虫以蜕皮期和曲式食叶期的危害最为严重。

幼虫危害主要表现在他们会在树干上结网,凭借其优势成规模的群体在树木上死死的包围并食其叶片,严重破坏树木的养分吸收通道,严重时会导致林木死亡。

在严重危害的区域,由于幼虫的排泄物会降低树叶的光合作用,导致养分不能合成,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二、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新邵县目前主要栽种松、柏、杉等树种,而这些树种都是马尾松毛虫的主要食物来源。

由于新邵县地处湘赣黔边交界处,气候温暖湿润,尤其适宜马尾松毛虫的生长繁殖。

再加上新邵县农业生产相对集约,在很多地方树木种植密集,这就为马尾松毛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近年来,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频率逐年增多,给林木和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1. 预防防治新邵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强马尾松毛虫的监测预警工作,提高对这一害虫的认识和了解。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朋友了解马尾松毛虫的危害特点,做好害虫识别,为害引发时能第一时间进行预防处理。

2. 生物防治对于马尾松毛虫这一害虫,可以采用一些生物防治的方式进行控制。

例如可以利用天敌鸟类和天敌昆虫等天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控制,也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防治。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的为害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马尾松是我国北方广泛栽培的一种常见树种,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但是,在生长过程中,马尾松也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导致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影响林木的生长效益。

因此,合理防治马尾松常见病虫害显得十分重要。

一、白榆天蛾白榆天蛾是马尾松的一种常见害虫,多发生于夏季。

该虫以幼树枝、枝梢和嫩叶为食,啃食后容易造成整株马尾松的枯死。

白榆天蛾的防治可以用喷雾剂,例如50%多卡菌素WP、氰戊菊酯等。

二、松枯孔菌松枯孔菌是马尾松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孳生在死枝、暗伤木和病树上,常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

感染后的树姿枝干、树皮周围出现黑褐色防线,并逐渐向下蔓延。

此时,应及时进行病害治理,可以采用伐除分枝、烧毁病材以及进行冬季的喷雾剂等方法。

三、松根颈腐病松根颈腐病是马尾松的另一种常见病害,一般在季节变化和酷热天气下易感染。

发病时,马尾松的树干基部出现糜烂,后果极为严重。

对于根颈腐病的预防措施,一方面要注意排除土地中的病原体;另一方面要避免给马尾松过多的水分。

四、蓝藻病蓝藻病是一种常见的马尾松叶面病害,主要归咎于高热干旱天气和水分不足。

该病害的主要症状是叶子的褐色斑点状病斑和叶片的干燥,严重时还会导致萎蔫和叶片脱落。

因此,应注意加强马尾松的水分管理,并及时使用农药喷洒。

综上所述,要保护马尾松免受病虫害侵害,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式。

在平时的栽培管理中,注意适度施肥和保持良好的排水能力,避免马尾松遭受干旱和营养失衡。

此外,在发现病害时,要及时制定防治措施,保障马尾松的生长发育。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松毛虫,又名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昆虫,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针叶,常把叶吃光,松林似火烧状,造成成片松林死亡,近年低山和丘陵地区为害猖獗。

此外,该虫毒毛触及人体,引起红肿或糜烂,毒毛污染水源,影响人体健康。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一35mm,雌蛾翅展48—80mm;雄蛾38—62mm,体色有黄褐、灰褐、棕褐、茶褐色等多种,体色变化较大。

前翅上有深褐色横线4—5条,中室端具白点1个,亚端线由8—9个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组成,靠臀角处斜列3个斑点。

雄蛾色较深,前翅横线色深且明显,中室端白斑明显,触角羽状。

雌蛾大于雄蛾,色略浅,触角短彬齿状,腹部较雄粗状。

卵长1.4mm左右,椭圆形,初粉红色,近孵化时变成深紫色,成串或成堆产在松针上。

末龄幼虫体长40一80mm,体色有棕红色、棕黑色两种,头黄褐色,中胸、后胸背面簇生蓝黑色毒毛带,两带间丛生有黄白色毛,腹部各节毛簇中具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先端具齿状凸起,体侧生有白色长毛,并具1条纵贯身体的纵带,纵带上从中胸至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l白斑,体背中央为银白或金黄至黑褐色。

蛹长20一27mm,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节间具黄绒毛,腹末有细长的臀棘,末端呈钩状卷曲。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至污褐色。

表面有毒毛。

【发生规律】河南年生2代,长江流域、安徽2—3代,广东、广西、福建南部3—4代,海南4—5代,以3—4龄幼虫在树皮缝或针叶丛中越冬。

翌年3月越冬幼虫上树活动,4月中、下旬开始结茧化蛹,5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成虫于5月羽化,成虫寿命5—9天。

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出现,2代于8月上旬、3代幼虫于9月下旬出现,其中2代部分幼虫在8月中旬开始滞育至1月中旬越冬,正常的2代幼虫于9月上旬结茧化蛹,中旬羽化,产出第3代卵多于9月中旬孵化,为害至11月中旬开始越冬。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措施

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措施

马尾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探析摘要:介绍马尾松毛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大竹县发生规律,从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上进行总结,以期为当地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帮助。

大竹县马尾松纯林及以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多,特别在明月山马尾松毛虫危害相当严重,由于经营主体多,防治难于统一,加上防治经费、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在大竹县马尾松毛虫防治成了每年防治的重点,呈越防越重之势。

找到有效的防治马尾松毛虫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大竹县1 形态特征成虫成虫:体色变化较大,呈黄褐、深灰、灰白、深褐等色,形似枯叶。

体长20—30mm,下唇须突出,复眼黄绿色,雌蛾触角短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雌蛾展翅比雄蛾大。

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5条深棕色横线,中间有一白色加点,外横线由8个小黑点组成。

后翅成三角形,无斑纹,暗褐色。

卵:近圆形,长1.5毫米,粉红色,在针叶上呈串状排列。

幼虫:体长60-80毫米,深灰色,不同龄级,各节背面有橙红色、褐色或灰白色的不规则斑纹。

背面有暗绿色宽纵带,两侧灰白色,第2、3节背面簇生兰黑色刚毛,腹面淡黄色。

蛹:长20-35毫米,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污褐色,有棕色短毒。

2 生活习性在大竹县,一年1-2代,多见一代,以幼虫在树皮缝隙中越冬。

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10度)上树,5月中旬至6月结茧,6月至7月成虫交配产卵,7至8月出幼虫,10中旬至11月上旬下树越冬。

3 目前防治方法及存在问题3.1 防治方法比较单一,防治效果差异大。

近十年,主要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一般都使用白僵菌进行防治;在两次利用飞机实施防治中,使用了松毛虫病毒与灭幼脲;试验性使用了松毛虫激素诱蕊诱杀。

在2008年飞防后,有大量僵虫出现,在几乎成灾的东山经营所地块中,当年进行越冬代调查时,防治到的地方活体虫基本为零,但到第二年冬调查,又达轻度为害程度。

由于资金的不足,大竹县一般选择价位低的低浓度白僵菌,与两次飞防选用的高浓度白僵菌比较,差异十分明显,低浓度白僵菌施用效果不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对策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贵池区发生范围较大,为害时轻者树木生长明显减缓,重者把松针全部吃光,状似火烧,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为了尽量减少马尾松虫为害的损失,我们进行了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观察和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分布及寄主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油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2 形态特征
成虫雄蛾翅展36-49mm,体色茶褐到黑褐;触角羽状,淡黄至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3-4条不很明显的横条纹,沿外横线的黑褐斑到内侧为淡褐色,中室白斑较明显;后翅中间阴现淡色斑纹。

雌蛾较大,翅展42-57mm,体色较雄蛾浅,呈灰褐色;触角呈短栉齿状;中室白斑不明显。

卵椭圆形,初产时多为粉红色,也有淡绿、淡紫等,近孵化时呈紫黑色。

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区分为棕红色和灰黑色两种,鳞毛也有银白色和银黄色两种;头部黄褐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天鹅绒状的毒毛横带;身体两侧具白色长毛,并有灰蓝色纵带,由中胸至腹部第8节气门后上方的纵带处各有1白色斑点。

蛹纺锤形,棕色或栗色,腹末臀棘细长,末端卷曲。

雌蛹长26-33mm,雄蛹长19-26mm。

茧薄,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外有散生黑色短毒毛。

3 生物学特性
每年发生的世代数,随地理分布而有很大的差异,长江流域的贵池区1年发生2-3代,但每年发生2代或3代的百分比并不尽相同。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影响,此外与松树的受害程度、生长状况等等都有密切的
关系。

当年平均温度在24℃以下,松树受害严重或生长势衰弱时,幼虫的发育就迟缓而且代数少;反之,幼虫发育就快,代数增多。

马尾松毛虫以3-4龄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

来年2-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寿命4-10天,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

多夜间交配产卵,产卵量一般为200-500粒。

卵成堆或成串产于针叶上。

卵期1周左右。

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啃食针叶边缘,使叶丛呈现枯黄卷曲,这种现象可作为发生动态的预测标志。

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为害,啃食整根针叶,受惊后弹跳坠落;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

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

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口密度作依据。

幼虫老熟后,在树上针叶丛间或树皮上结茧,但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常在树下灌木或地被物上结茧化蛹。

4 防治措施
1. 营林措施。

(1)封山育林及营造混交林,提供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松毛虫的栖息环境;(2)选种抗虫树种,如火炬松有较强的抗虫性。

2. 做好测报工作。

由于松毛虫是间歇性猖獗的害虫,因此做好虫口数量变化监察是及时控制虫灾的前提。

监察重点应放在常灾区,尤其是那些“虫源地”。

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振落法。

用木锤或硬木棒连续快速猛击树干,将树上的幼虫振落在地,然后点算虫数。

(2)性激素监测法。

用人工合成的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诱捕雄蛾,了解林间虫口密度。

(3)黑光灯诱测法。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夜晚开灯诱捕,从中掌握虫情。

3. 生物防治。

(1)施放白僵菌。

在幼虫越冬前(11月中、下旬)和
越冬后(2~3月)放菌效果好。

因这段时间雨水多、林间湿度大,有利于白僵菌繁殖。

(2)喷洒苏云金杆菌。

用每毫升含0.5~1亿孢子的菌剂防治3~4龄幼虫,5天后死亡率达90%左右。

(3)引入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4. 化学防治。

用25%灭幼脲Ⅲ号粉剂或16%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兑滑石粉50-75倍喷施;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以柴油为载体进行烟雾防治。

此外,辛硫磷、亚胺硫磷等均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