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2
语文:2.6《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知识精讲(语文版必修2)

《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二. 学习目标: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 知识归纳总结:1、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2、粘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再来看看邻句相粘。
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3)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怨 恨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 故乡的幽怨。
统 治 者 的 昏 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
• 现实主义(诗史)的诗: •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 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 家别》、 《垂老别》 ) •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等。 •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 《登高》、《春望》、《咏怀古迹》、 《蜀相》等。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仄仄平
给下列诗句排序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正确的顺序是:A-C-D-B
七年级语文 《杜甫诗三首》 人教实验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人教实验版五四制【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二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知识分析:《杜甫诗三首》《春望》1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2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3 主题: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秦州杂诗(其一)1 关于杂诗:杂诗,古代诗人常用的题目,内容多半是随感而作。
杜甫在秦州的诗很多,但独独把这二十首编在一起,称为《秦州杂诗》,这组诗大约是为了回答关内同僚们的询问,用以代替书信。
2 背景:这组诗从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
宋朝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
南宋刘克庄则称这二十首诗记秦州“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
”3 诗词赏析:首联大致介绍到秦州的原因。
次联以下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
“迟回度陇怯”一联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水落”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
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
《月夜忆舍弟》1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杜甫诗三首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唐)杜甫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登岳阳楼》、《登高》,熟读《石壕吏》,初步了解杜甫及其作品。
2.体会杜诗的景物描写中呈现的感情色彩,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3.了解杜诗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课文提示】1.杜甫,字子美,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真实而全方位地反映了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2.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即浓厚深沉、忧郁苍凉。
杜甫的重要作品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杜甫与李白齐名,他们并称“李杜”,是唐代诗坛的最耀眼的双子星,是中国诗歌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正音正字】坼chè渚zhǔ逾yú邺yè戍shù(辨析:戊wù戌xū)妪yù【朗读课文】【课文分析】《登岳阳楼》与《登高》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流浪途中,登高远望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歌吟岳阳楼的名作。
《登岳阳楼》通过宏伟壮丽的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
开头四句极力渲染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无际的宏丽形象。
看起来这与诗人的情感不一致,但实际上,当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景象是“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眼中的景象,就不难明白诗句里蕴含的伤感与悲愤了。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创作一首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不少于八行,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之情。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选取《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6.观察感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发现与杜甫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情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200字。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专题手抄报,内容包括杜甫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经典诗句解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月夜忧思》、《春望》和《登高》三首诗。
3.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4.学会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
5.能够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并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选取一首杜甫的诗,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杜甫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确保学生掌握。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0课《杜甫诗三首》课文精讲

《杜甫诗三首》课文精讲【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夫如何那怎么得了。
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
一览众山小站在山顶一眼望去许多山都变得矮小了。
烽火战火。
家书:家信。
抵:胜过。
走逃跑。
造化:天地,大自然。
神秀:神奇秀丽。
荡胸:心胸摇荡。
会当:终当,终要。
烽火:战火。
致词:对……说话。
2.作家作品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由,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羌村》《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3.背景链接《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叛军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挪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的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4.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岳阳楼》:(一)导入新课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能背诵出多少句古人描绘洞庭湖的佳句?①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③许棠:“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⑤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③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翻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②“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
“浮”,漂浮荡漾。
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③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①翻译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②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③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翻译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②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
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
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探究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二、学习《登高》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3.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4.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5.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三、学习《石壕吏》1.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2.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3.学生自由读。
4.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5.全班齐读。
6.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7.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
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
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
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
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
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课后练习1.熟读、背诵这三首诗,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诗的意境和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