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证型研究进展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刘春红1,2,谭 婕1,2,张 欢1,2,吴 斌2 【摘 要】 抗着丝点抗体是一种可见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核抗体,近年来发现该抗体阳性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血清学有别于抗着丝点抗体阴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而组织学无明显差异,并被认为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一种独特亚型。
检测抗着丝点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分型、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对抗着丝点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抗着丝点抗体;研究进展;综述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1.04.019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是一种主要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干燥性角膜炎、腮腺肿大,还可累及其他重要脏器,如肺、肝、肾及血液系统等[1]。
其血清学特征以抗SSA和(或)抗SSB为特征性抗体。
然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在pSS患者中并不少见,有研究报道,1%~13%的pSS患者存在ACA阳性[2]。
本文就ACA在pSS 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ACA阳性pSS的临床特征1.1 腺体表现 BAER等[2]对1316例pSS患者进行Schirmer试验和唾液流率检测,结果显示,ACA阳性pSS患者的泪液及唾液分泌能力更差,提示ACA阳性pSS患者的外分泌腺疾病较ACA 阴性患者更加严重。
LI等[3]研究发现,ACA阳性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组唾液流率为(0.1±0.2)mL·(15 min)-1,而ACA阴性SS 组为(0.4±1.0)mL·(15 min)-1,ACA阳性SS 组Schirmer试验为(3.2±1.8)mm·(5 min)-1,ACA阴性SS组为(4.2±4.4)mm·(5 min)-1。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_洪梦婕

HONG Mengjie,Advisor :CHEN Xiangjun (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It reviewed TCM treatment of Sjogren's syndrome in recent 5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deficiency and dryness toxin pathogenicity wa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The dialectical medication or medicin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ca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and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中医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理解上,大多数医家 认为本病的发病主要是以阴虚为本,燥毒为标的本 虚标实的疾病,但也有医家认为燥毒当成为本病发 病的关键。 2.1 本虚标实
赵振霞等 [5] 认为干燥综合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 足,肝肾亏虚 ;病位在肺胃肝肾,为本虚标实、虚实 错杂之证。陈湘君认为本病发病的关键在于阴虚燥 毒,是一种以肝肾阴虚为本,燥毒亢盛为标的虚实夹 杂的疾病 [6]。曾升平认为,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 内在原因,主要与肺、脾、肝三脏亏虚有关 [7],将本病 分为痰湿阻滞证、瘀血痹阻证、痰瘀互结证三种常见 证型,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以阴液亏损、津 枯液涸、脏腑不荣、津液输布失常为主,标实主要是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5] 路志正,焦树德. 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66 - 476.
[6] 洪渌,沈丕安. 沈丕安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介绍[J]. 浙江中医杂 志,2006 ,41( 1) : 10 - 11.
·2110·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10 期
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薛斌,刘维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摘 要:干燥综合征( Sjogren's syndrome,SS) 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本病的发病率为 0. 5% ~ 5% ,约 90% 为女性患者,大部分中年起病,多见于 30 ~ 50 岁女性,极大影响了患病人群的生活质量。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的病名记载,但就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燥证、燥痹、 燥毒、虚劳等范畴。当代中医临床专家路志正教授将本病命名为“燥痹”,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燥邪损伤气血津液而致 阴津损耗,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
张吉[22]治疗干燥综合征 23 例,所有患者均采用 毫针针刺和辨证加减中药治疗,总有效率为 82. 6 % ; 古青[23]采用针药并用治疗 48 例干燥综合征患者。针 灸取穴: 合谷、廉泉、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辨 证中药以活血化淤、扶正解毒为基本法则,治疗两个疗 程 后 观 察,口 干 眼 干 症 状 明 显 缓 解,总 有 效 率 为 81. 3% 针刺治疗以近侧取穴为主,辅以循经取穴,采用平补平 泻法,每日 1 次,并辅以中药辨证治疗。一个疗程后, 总有效率 78. 57% ; 王玲[25] 采用中药配合针灸辨证治 疗干燥综合征,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提出 4 种 相应治法: 阴虚津亏型方用增液汤加减。针刺可选用 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肾俞、廉泉等穴滋补肝肾 阴; 瘀血内阻型方用增液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针刺可 选用膈俞、肝俞、肾俞、血海、气海、太冲等穴以行气活 血润燥; 气阴两虚型方用八珍汤和生脉散加减。针刺 可选用气海、太溪、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关元; 湿热 内阻型治疗上应清热祛湿与育阴润燥并行。针刺可选 用脾俞、丰隆、内庭、阴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椎。 4其他
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52例疗效观察

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52例疗效观察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辨证论治临床观察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病因病机均较复杂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分型辨证治疗5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52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0例,女42例;平均年龄49.3岁;平均病程4.1年。
有口干症状者35例,有眼干症状者33例,两者皆有者16例;腮腺肿大或曾经肿大者13例;合并关节痛者21例;合并肾病者4例;其它4例。
实验室检查:球蛋白增高者38例,血沉增快者42例,抗核抗体阳性者36例,类风湿因子阳性者25例,抗SS-A抗体阳性者27例,抗SS-B 抗体阳性者23例,两者均为阳性者17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2年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董怡.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分类诊断标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257)。
2 治疗方法采用中医分型辨治。
阴虚内热型:表现为口眼干燥,口干不能咽下干食,皮肤干燥,齿枯。
舌面干燥、舌质红绛、苔少舌裂,脉弦细。
治宜滋阴生津,清热润燥。
方用一贯煎合竹叶石膏汤加味:生地、生石膏各30g,麦冬15g,南沙参、北沙参、枸杞子、玉竹各12g,淡竹叶、当归各10g,芦根20g,甘草6g。
气阴两虚型:表现为面黄少华,头昏目涩,口干鼻干,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肌肤毛发枯燥,纳少便溏。
舌嫩红少津、苔少,脉细。
治宜补中益气,生津润燥。
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味: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各15g,天花粉、太子参各12g,甘草、桑叶各6g,黄芪、淡竹叶、当归、生白术各10g,柴胡3g,红枣6枚。
血瘀痹阻型:表现为口眼干燥,毛发焦枯,骨节疼痛,甚或强直畸形,皮肤干枯,甚则增厚发硬。
舌光无苔、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牛膝各12g,生地、赤芍、白芍、忍冬藤、鸡血藤各15g,当归、枳壳、红花各10g,川芎、甘草、柴胡各6g。
滋补肝肾法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研究

滋补肝肾法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研究摘要:目的观察滋补肝肾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 50 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25 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治疗,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中医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采用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肝肾阴虚证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干燥综合症(Sj?gren's syndrome),又名舍格伦综合症。
此疾病是一种长期的自身免疫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及眼干。
此外,干燥综合症还会导致皮肤、鼻腔以及阴道干燥,甚至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其它器官,如肾、血管、肺、肝、胰以及脑部。
本病的西医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于干眼病,可以尝试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对于口干症状,可尝试使用无糖口香糖,饮水及唾液替代物;对于关节或肌肉疼痛的患者,可以使用布洛芬、乐松等对症处理。
如果患者既往因其他疾病服用可能引起有关干燥症状的药物,可结合病情予以停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50 例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肾阴虚证型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5 例。
对照组中有 11 例男性、14 例女性;年龄为 30 ~72 岁,平均年龄为(42. 5±16.0) 岁;观察组中有 9 例男性、16 例女性;年龄为 28 ~ 69 岁,平均年龄为(42. 5 ± 16. 0)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仅用西医治疗。
给予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2g规格的硫酸羟氯喹片,每日2次,每次2片,疗程为三个月。
如果患者有干眼病症状,则给予玻璃酸钠药水滴眼,也可根据病情适量给予低剂量甲泼尼龙或强的松。
利用文本挖掘探索干燥综合征证药特点

献, 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 频数统计 的数据分 层算 法, 挖掘 干
燥 综合 征 的证 型及 中 药 的特 点 , 结果 通 过 一维 频数 和 构 建 网
络 图进行 展 示 。 结 果 : 气 阴两虚证 是 干燥 综合 征最 常见 证
型; 治 疗 干 燥 综 合 征 核 心 中药 有 生地 黄 、 麦冬、 沙参 、 白芍 、 甘
[ 5 ] 黄煌. 张 仲景 5 0味 药 证 [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1 0: 1 0.
[ 6 ] 张大 昌. 张 大 吕 医论 医案 集 [ M] . 北京: 学 苑 出版 社 ,
2 01 1:2 —1 4.
通信作者 : 潘文 , 主任医师 , p a n w e n 2 5 @1 2 6 . e o m
者加 水蛭 、 地鳖虫、 红花 ; 兼 有 热象 者 , 桂枝、 干姜 减
[ 2 ] 马继兴. 敦煌古医籍考释 [ M] . 南 昌: 江 西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1 9 8 8: l 1 7—1 1 8 .
量, 或 以菊花 代桂 枝 , 稍 加大黄 ; 肢冷 畏寒 、 汗 出心 悸
摘 要 目的 : 利用文本挖掘 技术探 索干燥综合 征证 药特点。 方法: 在 中 国生 物 医学 文 献 数据 库 中 收集 治疗 干 燥 综 合 征 文
身免 疫性疾 病 , 主要 病 理变 化 为 外分 泌 腺淋 巴细 胞
浸润 。本病 可 同时累及其 他器 官造成 多种 多样 的临 床表 现 , 属 中医学 “ 燥证 ” “ 痹证 ” 范 畴 。本研 究
治 疗 应 用
方法 概 述 如 下 : 在 中 国 生 物 医 学 文 献 数 据 库
干燥综合征从舌象辨证论治初探

舌象 表现 作为 干燥 综 合征 的辨 证 依据 更 具 有 意 义 ,
以舌 诊 为辨证 分型依 据是 其独 特的辨 证方 法 。 二 、 同证 型 s 不 s舌象 特点 1 阴虚 内 热 : . 阴虚 内热 型包 括 肝 肾 阴 虚 、 阴 肺
、
干燥综 合征 辨舌依 据
虚、 胃阴虚等证 , 脾 其舌象表 现为舌 质红或红绛起
最常见 证型 , 多为 阴虚 体质 , 或久 病 、 高 等 致使 津 年
液 内耗 , 阴液不足 而 诱 发 的一 系 列 以 阴虚 内热 症状 为 主要 特 点 的一 类 病 症 。临 床 根据 肝 肾阴 虚 、 肾 肺 阴虚 、 胃 阴 虚 的偏 盛 , 象 表 现 亦 不 相 同。偏 于 脾 舌
刺 , 薄 而干 , 中剥 、 苔 或 少苔 、 苔 。此 型 S 无 S患者 为
舌为 脏腑 之镜 , 象变 化 与 病 变程 度 有 关 。舌 舌 质 和舌苔 的变 化反 应 了人体 的虚 实 和 疾病 的深 浅 , s s的发病 与人 体津液 盛衰 和敷 布 运行 有 直 接关 系 , 而 舌象作 为人 体生 理 病 理 变化 的反 映 , 本 病关 系 与 尤 为密切 。中医学 认 为 , 体 脏 腑 、 血 、 液 的虚 人 气 津 实, 疾病 的 深 浅 轻 重 变 化 都 能 客 观 地 反 映 于 舌 象
上, 因而舌 诊 能 够 比较 客 观 地 反 应 病 情 的 变 化 , 并 能 在疾病 的发 展过 程 中 , 随病 情 变 化 而及 时 显 现 出 来 。舌诊 作 为 中医辨 证 论 治 的重 要 依 据 , 中医诊 是 断 疾病 的客 观指标 之 一 , 中医 学 的诊 疗 中 占有 重 在
・
思路与方法 ・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4.1针刺配合中药何庆勇f-q针刺以合谷、廉泉、肾俞、三阴
交、太溪为主穴,眼干明显者加睛明、攒竹、阳白等,膝关节疼 痛者加梁丘、血海等,外阴或阴道干涩明显者加中极、会阴 等。平补平泻法,中药治以滋阴补肾生津。古青等【1q取穴合谷、 廉泉、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平补平泻法,中药以活
血化瘀、扶正解毒,针刺结合中药取得较好疗效。
如下几型:阴液亏虚型、气郁瘀血阻滞型、阴阳两虚型、气阴 两虚型。 3临证治疗 3.1审证论治陈湘君…j认为该病在阴虚津亏之外兼有燥 毒血瘀等症,治疗当辨清主次之证,对症下药。主要治则清热 解毒,益气养阴,滋养肝肾,随证加减有健脾化湿,化痰散结,
1.1病机从燥论路志正”认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为:
外燥(六淫致燥、疫情致燥、饮食致燥等)、内燥(七情致燥、气 虚阴虚致燥、阴虚血虚致燥、瘀血痰浊湿热致燥等)影响机体 形成燥痹,日久不愈,阴液不足,导致气阴两虚,或阴损及阳,
理关键。王莒生旧认为,先天不足为发病的先决条件,后天因
素导致痰瘀阻络、脏腑失调是发病的关键。特别重视肝脏功
能失调与本病的关系。朱跃兰等『7认为禀赋不足,阴津亏虚是
根本,燥、毒、瘀三者相互作用则是该病的发病关键。彭剑虹f8l 认为肝肾阴虚是疾病发生、发展之根源,若肾精亏损,则诸脏 腑之阴充养无源,肾水匮乏,无以滋养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 窍,因而产生一派阴虚内燥之象。 2辨证分型 汪悦[卅将燥痹临床证型治法如下:1)风燥伤肺证,治以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0772809 作者简介:刘
【2l】何洋.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干燥综合征案[J】.中国针灸,2005,25 (6):403-403.
(收稿日期:2010-03—15)
万方数据
阴液亏耗,肺气不得宣畅,气滞血结,津液通行之络道滞涩, 是出现“燥象”的重要机制,并提出肺不布津,脉络滞涩是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燥综合征的证型研究进展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风湿免疫病,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但其副作用较多,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证型分布【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394-02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临床常累及多系统,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常以明显的口干、眼干、肤干、反复发作的腮腺肿大以及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属于中医“燥证”范畴。
路志正在《路志正医林集腋》中提出“外燥之痹多兼风热之邪,其治当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明确提出“燥痹”的病名[2]。
现代西医学主要采用替代和对症处理(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但其副作用较多。
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显示了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治疗SS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但当下本病分型较多,无统一辩证标准,现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辨证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古代病因病机对于燥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均有着不同的见解。
《黄帝内经》谓“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论及:“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病人言我满,为有瘀血也。
”最早提出了瘀血致燥的发病机理。
金•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云:“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涩枯者,气衰血少,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皲揭而涩也,及甚则麻痹不仁。
”燥邪为病,不但有内外阴阳之分,而且外燥和内燥常相互影响,互为交感。
明•喻昌在《医门法律》对燥邪致病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燥胜则干。
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
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
”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提示精血亏虚是内燥的根本,认为内燥之质以阴虚津亏为本,阴虚津亏之源则在于之精血不足。
清•沈目南立燥病专篇,论燥之病因病机为“然燥气起于秋分以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燥令必有凉气感人,肝木受邪而为燥也”。
现代中医经验辨证董振华[3]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病变的特殊性,分为四型:阴虚津亏证,气虚失运证,瘀血内阻证,阴虚夹湿证。
王方石等[4]将本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及湿热瘀滞型。
陆瑾[5]将其分为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气血瘀阻型。
杨南陵[6]将本病分为3 个证型:阴虚内燥证、气阴两虚证、脾阳虚弱证。
陆安康[7]将本病分为5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脾肾阳虚型,痰瘀阻滞型。
莫成荣[8] 将本病分为4型:阴液亏虚型,瘀血阻滞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冯建华[9]将本病分为5型:肺胃阴伤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阴虚型,脾胃阳虚型,气滞血瘀型。
骆仙芳等[10]将本病分为两型,即肝肾阴虚型与脾胃虚弱型,或挟燥毒内蕴,或兼脉络瘀滞。
石瑰芳[11]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两型,肝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
朱良春[12]将本病分为3型:燥热内盛,肺胃津伤。
脾胃阴伤,燥热内生。
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李贵安等[13]将本病分为4型:燥气伤肺型,脾胃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
流行病学调查及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男女之比为1∶9[14]。
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占风湿病中第2位,可达0. 5%[15];在我国虽没有完整的统计学资料,北京协和医院张乃峥教授进行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6],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我国人群PSS的患病率为0.33%(圣地亚哥标准)~0.77%(哥本哈根标准)。
另外张丽娜等[17]对佳木斯郊区16岁以上成人1000例及过境人员890例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符合pSS分类诊断标准的为11例,发病率为0.58%。
姜迎萍等[18]查阅近10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968 例,其中阴虚内热型364 例(37.6%),气滞血瘀型188 例(19.4%),气虚阳弱型161 例(16.6%),燥邪犯肺型121例(12.5%),其他134例(13.8%)。
从本统计资料来看,阴虚内热型、气血瘀阻型、气虚阳弱型、燥邪犯肺型在本病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郝伟欣等[19]对106例SS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学分类的回顾性研究,并按照统一的辨证标准观察,结果表明106 例可分为阴虚内燥12例(11%)、气阴两虚17例(16%)、阴虚血瘀32 例(30%)、阴虚湿热9 例(8%)、气阴两虚血瘀29 例(27%)、气阴两虚伴血瘀湿热7例(7%)6个证型。
认为SS 是以肝肾阴虚为主,累及肺脾气虚,兼夹瘀血、湿热为患,并以虚实夹杂为其证候学特点的疾病。
马武开[20]查阅近年文献,统计了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病例588例,其中阴虚内热型(包括肝肾阴虚、肺胃阴虚、脾胃阴虚等)233例(39.16%),气阴两虚型134例(22.18%),脾胃气(阳)虚型88例(15.10%),气滞血瘀型61例(10.14%),其它72例(12.12%),由此分析,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胃气(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在本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作为辨证分型参考依据。
杨佳[21]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75例住院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将SS分为风湿热痹型、气阴两虚型、肝肾亏虚型3型,其中,风湿热痹型25例,占33.3%;气阴两虚型26例,占34.7%;肝肾亏虚型24例,占32%。
刘维[22]通过对235例门诊、住院病例的分析,发现气阴两虚型、阴虚津亏型、阴虚热毒型、阴虚血瘀型分别占总病例的25.5%、25.4% 、26.4%、24.7%。
可见阴虚热毒型在干燥综合征发病中较多。
从上述研究来看,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风湿免疫病,其中医辨证涉及气、血、津、液、阴、阳等环节,但无论古代、现代的研究均缺乏从脏腑辨证着眼的病机分析和调查,已经开展的为数不多的证候分布研究多为归纳性、回顾性研究,样本范围较杂,且辨证标准不统一,缺乏开放性、前瞻性的证候调查研究。
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中医SS的中医证候学研究,以大样本量、开放性、前瞻性的方法,从脏腑辨证着眼,来明确临床病患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真实反映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在临床的原始分布状况。
参考文献[1] 陈晓云,陈湘君,顾军花.酸甘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40例[J].陕西中医,2006,27(11) : 1361.[2]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491.[3] 董振华.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 中国医刊, 2000, 35(10): 47.[4] 王方石, 刘智慧.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浅识[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1) : 83- 84.[5] 李荣峰. 东垣清燥汤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J].中医药学刊,2006,24(1):162- 163.[6] 杨南陵.浅谈干燥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江西中医药,1998,29(3) : 49.[7] 陆瑾.陆安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2003, 21 (12) : 191- 192.[8] 刘丽萍,莫成荣.莫成荣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精粹[J].中医药学刊, 2006, 24 (8) : 1427- 1428[9] 冯建华.干燥综合征的辨治[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 5(12) : 41.[10] 骆仙芳,刘小菊.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8例[J]. 浙江中医杂志,1994, 29(8) : 371.[11] 石瑰芳. 辨证治疗口眼黏膜干燥综合征18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6( 3) : 33~35.[12] 吴坚, 朱良春.朱良春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6, 22 (8) : 501[13] 李贵安, 陈爱林,王素芝.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干燥综合征56 例[J] 陕西中医, 2007, 28(2): 168- 169.[1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82.[15]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1.[16] 张乃峥,曾庆徐,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一35[17] 张丽娜,郑晓梅,姜永威.佳木斯地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4770[18] 姜迎萍,李靖.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 四川中医,2003,21(4):7- 8.[19] 郝伟欣,董振华. 干燥综合征106 例中医证候分类回顾性研究[J]. 中医杂志,2006,47(7):528- 529.[20] 马武开. 干燥综合征辨证分型探讨[J] . 光明中医,2001,16 (1):30.[21] 杨佳,刘健.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6.[22] 刘维,张磊.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