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关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柳宗元
关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被贬永州的谪居边远生活,使他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悠美,连着写 了好多篇游记,“永州八记”是其代表,《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八记中的第一篇 文章。文章始终围绕“始得”二字来写,点题照应,构思新巧,结构严谨。柳宗 元笔下的山水,是人格化的自然,它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能启人深思,明辨事 理。
关键词: 柳宗元,“永州八记”,始得,山水美,人格美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 游记,在我国文学
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 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 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开始 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 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 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 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 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 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 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
,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 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 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
这篇游记的题目,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 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
1 / 10

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 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 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二更 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 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 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 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 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 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 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 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 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 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算开始真正的游览。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 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 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 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 分:
第一部分,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 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 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 直接写游览西山。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 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 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 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感受自然同那些 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 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 而游。”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 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 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 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 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以为凡是,皆我有也。” 这是对第 1 段文章的总结。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 何,就被第 2 段内容否定了。
2 / 10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 2 段课文
: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 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 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 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 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 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现在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 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 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 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 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 1 段没有从正面 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 1 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文章第二部分集中记叙了西山的怪特以及作者游览西山时所得到的独特感 受。对 1、2 段的内在联系,孙琮说:“盖昔日未见西山,而今日始见,则固大 快也;昔日见尽诸山,独不见西山,则今日得见,更为大快也。”所以作者在这 段中便在“始得”二字上下功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这几句交待了 始得西山的日期和缘由。作者是坐在法华寺休息时偶然望见西山的。这里的“望” 字大有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的味道。如果说上段最后一句“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是从 反面紧扣了题目“始得”二字的话,这里的“始”字就是正面扣题了。这是第一 次正面扣题(是全文第 2 次点题)“遂命仆人……穷山之高而止。”于是命令仆人 渡过湘江,再沿着染溪往前走,砍去树丛,烧去茅草,一直走到西山的高处方才 停止。这几句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1、交待了西山所在的地理位置,欲登西山, 须先渡过湘江,再沿着染溪往前走。2、说明西山是人迹罕到的地方,因为西山 长满了杂树和茅草,从而说明了攀登西山非常艰苦,必须砍除草木才能前进。3、 作者不仅客观地叙述了登山过程,在叙述中又反映了作者的心情。这几句与第 1 段里的“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非常相似,但动作节奏更加急迫, 因上文写的是平时的游览,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的漫游,而这次看到西山以后, 是有目的的追求,心情急不可待。“穷山之高而止”,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 决心。经作者这样一写,似乎本来非常艰难、曲折的登山过程,显得非常轻松、 便捷了。下面就集中描绘西山的“怪特”,分三层写:
(1)先写初登山顶时所见的景色。伸开双腿席地而坐,眺望四周,就看到 附近几州的土地,都好像在我坐席下面一样。这一层是写初登西山所见之景色。
3 /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