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雕刻的文化底蕴及艺术特色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徽州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和雕刻装饰展现着艺术魅力,赢得世人瞩目,徽州木雕,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徽州古建技艺,经受大自然暴力的考验,数百年来依然耸立,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是徽州木雕一大特色。
木雕选用木质多为特种木材,如圆柏、梓、椿、银杏、楠木、榧、甲级杉树等,为炫耀木材质地的高贵,雕艺品均不油漆,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及自然纹理来充分体现徽州人的建筑风格和气派;同时雕刻的细部在自然成色中更是熠熠生辉,尽显匠心独韵。
家具方面,如床和衣橱,一般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徽州木雕是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它的艺术特色能充分体现在刀刻形象上,应该感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徽州木雕作品绘画性很强,作品从正面观赏最佳,每地一块或一组献词是在一个平面上,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渐递增使层次加深。
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这类雕刻在动工之初,设计者已有整体规化,特别是梁托,梁架,斗拱,雀替,檐条,月梁上的雕刻,需待雕成后方能安装,使用什么样的内容与形式,既要考虑美观,又要重视实用,不损梁柱承重功能。
如大窗子下方栏板,天井四周上方横板,檐条等,板薄采用浮雕较多,雕刻戏剧题材如连环计里的貂蝉和吕布,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庆功堂上的八千岁程咬金与众将官等多采用亮相式的手法表现,一天到晚在窗下或檐条上粉墨登场,也有表现动态的如打仗、比武、游艺等。
在窗子和屏门隔扇下方的雕刻花鸟走兽,虫芋、八宝博古等也都是采用浅浮雕表现手法,但刻画的比较精细。
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粗大的月梁上采用圆雕,高浮雕、镂空雕,还要不妨碍它的承重力。
徽州木雕的文化底蕴及其艺术特征

人文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徽州木雕的文化底蕴及其艺术特征□胡然然摘要:徽州木雕的题材与内容、创作方法与造型形式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包含深刻的文化底蕴。
徽卅木雕受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与人文背景等因素影响,以“礼”与“理”、“孝”与“爱”、“忠”与“节”、"知”与“贵”、“传说”与“自然”为主要题材,具有意与形结合、实用与观赏结合、内敛与夸张结合、雅与俗结合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徽州木雕艺术特征理学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大量中原民众向南方迁徙,最终有一些居民定居在徽州。
中原地区的文化、民风民俗等在徽州地区不断沉积,最终形成了中国山越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一徽州文化。
徽州历史源远流长,徽州文化博采众长。
徽州文化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兴盛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版画等各类形态的艺术形式。
其中,被称为“徽州三雕”的木雕、砖雕、石雕极具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间艺术瑰宝。
徽州木雕的形成和发展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背景、繁荣的徽商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徽州木雕虽然出现在明清时期,但其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徽州木雕产生于民间,具有民间美术的典型特征,反映了徽州地区百姓朴素善良的情感、艺术审美理想和浓厚的宗族意识;徽州木雕的题材、创作技艺与造型特征富有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包含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一、徽州木雕的兴起徽商崛起是徽州木雕兴起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其倡导离土不离乡,普遍重视修建祠堂、修缮家谱、建设府宅,以荣宗耀祖、孝义传承。
这个时期,雕刻技艺被广泛应用于祠堂、府宅等徽派建筑,修建的徽派建筑中遍布木雕、砖雕。
早期,徽州木雕技术简单、风格粗犷;后期,随着徽商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对建筑雕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期的“徽州三雕”以多层透雕逐渐取代了早期较为简单的平面浮雕。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摘要】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探讨其历史背景、砖雕技艺、题材特点、文化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来揭示其重要性、价值和影响。
徽州祠堂门楼作为古代建筑中的精髓之一,其砖雕艺术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审美追求,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徽州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与保护,以便让后人能够继续受到启发和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徽州祠堂门楼、砖雕艺术、文化意义、历史背景、砖雕技艺、砖雕题材、文化意义、传承保护、重要性、价值、影响。
1. 引言1.1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及文化意义是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古老的砖雕作品不仅是徽州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唐宋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这些砖雕作品中融合了雕刻、建筑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徽州地区的历史人物、传统故事、风俗民情等丰富内容,展现了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
在当今社会,徽州祠堂门楼的砖雕艺术正面临着重要的传承与保护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对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为后代传承。
2. 正文2.1 徽州祠堂门楼的历史背景徽州祠堂门楼作为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古代称为歙州,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贸城市和文化名邑。
徽州祠堂门楼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起初是为了供奉祖先和举行家族祭祀活动而建造的。
徽州雕刻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徽州雕刻现状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徽州雕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被誉为中国木雕艺术的代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徽州雕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因此本报告旨在对徽州雕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徽州雕刻的历史和特点徽州雕刻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和技术。
徽州雕刻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致的雕刻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品等领域。
其独特的特点是追求自然和谐,富有灵性和生命力。
3. 徽州雕刻的现状分析3.1 艺术传承困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徽州雕刻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由于传统徽州雕刻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传承的师徒制度已经逐渐瓦解,导致技艺无法有效传承给后代。
同时,徽州雕刻技艺的术语和技巧也缺乏系统化的书籍和资料的记录,加大了传承的难度。
3.2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时尚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减少。
徽州雕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同时,由于生产周期较长、制作成本较高,徽州雕刻的价格也相对较高,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3.3 缺乏创新和融合受限于传统的工艺和样式,徽州雕刻缺乏创新和融合的力量。
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工艺技术,但徽州雕刻很少能够将其与传统技艺融合,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4. 改进措施4.1 文化遗产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徽州雕刻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学校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徽州雕刻传承人才。
同时,建立雕刻技艺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培训体系,为传承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4.2 创新和融合徽州雕刻需要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创造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作品。
重视使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技术,以增加徽州雕刻作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鼓励徽州雕刻艺术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合作,推动创新和融合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介绍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与特色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之美在于其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木雕是指徽州古建筑中的雕饰部分,那些隔扇、窗扇和拦板、梁、柱、斗拱、雀替等,到处都是精雕细刻的木雕艺术,构成徽州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
徽州木雕艺术具有中国正统文化思想,又带有地域文化的烙印。
在徽州木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正统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贯穿于其中,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徽州木雕艺术特色1. 徽州木雕展现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
徽州木雕产生于明清时期,由于徽州区域经济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徽州木雕同时又洋溢着浓郁的祥和之气。
徽州木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
表现远景的木雕作品构图紧凑,层次分明。
表现近景的木雕作品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物身材雕刻的较为短小,衬托人物的脸更加饱满生动,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明代,徽州木雕以平面淡浮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成为徽州木雕的主流。
清朝以后,由于追求木雕装饰美感,使有些作品因过于精工而趋向繁琐。
明初为发展期,明中叶至清中叶为鼎盛期,清末至民国间为衰落期;明代的风格呈古朴特征,接近汉画像砖风格,造型浑圆结实,简朴中富有变化,用线粗放刚劲,人物形象略有夸张,其间雕刻工艺有浅浮雕、深浮雕和圆雕几种。
清后期又一改明代的质朴,趋向繁复精巧,增加了透雕、凹雕、线刻和多层雕刻等手法。
到民国时,由于受到绘画的影响而呈现出较强的写实性,民间的拙味相对减弱。
在雕刻的题材内容上,明代木雕内容相对单纯,清代更为注重情节和典故,如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更加普及,内容更为丰富多样。
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徽州木雕呈现出民族上升时期所特有的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其原因就在于徽州地区当时的强盛,这种热情的格调与地域经济生活的富庶是契合的。
明清时期古朴的艺术风格中,人物造型非常生动,造型准确,栩栩如生。
2. 徽州木雕强调主观的艺术表现手法。
建筑装饰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意识,民间艺人根据世俗情感和传统观念来确定木雕的内容和形式,在体裁的选择上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标准。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
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
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
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
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
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
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
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
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
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
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
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
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徽州的工艺

徽州的工艺徽州工艺是指中国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和艺术创作。
徽州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
徽州工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随着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徽州地区的手工艺逐渐形成,并且以传统的形式和技艺代代相传。
徽州工艺主要包括木器雕刻、石雕、漆器、铜器、陶瓷、织绣等领域,涵盖了多个艺术门类。
徽州木器雕刻是徽州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其特点是造型繁密、线条流畅、细节之处精致入微。
徽州木雕主要以红木、楠木、榉木为材料,雕刻出的作品形态各异,有人物像、动植物、建筑景观等多种题材。
徽州石雕也是徽州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徽州石为原料,雕琢出造型逼真、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徽州石雕作品以石碑、门楼、雕塑等形式呈现,其中代表作之一是位于黄山的“黄山石”雕刻,作为中国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石雕第一峰”。
徽州漆器是徽州工艺中的瑰宝,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层漆涂在木器上,并通过一系列手工工艺加工而成。
徽州漆器工艺技术自唐代传入徽州,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
徽州漆器的样式繁多,有器物、屏风、屏蔽、酒桶等等,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题。
徽州铜器是徽州工艺的又一瑰宝,它以铜为主要材料,通过铸造、锻打、雕刻、鎏金等工艺制成。
徽州铜器的造型多样,有烛台、香炉、花瓶、盘碗等等,作品造型独特,纹饰丰富,寓意深远。
徽派陶瓷是徽州工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以宜兴官窑瓷器、芜湖彩陶和黟县炭窑为主要发展方向。
徽派陶瓷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釉色鲜艳多变,器型独特。
徽派彩陶器以彩料丰富、器型优美而著称,黟县炭窑器以泥质细腻、釉色独特而闻名。
徽派织绣是徽州工艺中的特色之一,其以丝绸织造、刺绣等技术为主要内容。
徽派织绣作品以工艺精细、图案华丽而著称,色彩明亮、线条精细,形式独特,图案多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
徽州牌坊——徽州古建五大特色之一

徽州牌坊——徽州古建五大特色之一作为中国古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徽州古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建筑特色而备受世人瞩目。
其中,徽州牌坊作为徽州古建筑五大特色之一,以其高大雄伟、工艺精湛、艺术价值的特点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景观之一。
下面,本文将从一名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对徽州牌坊进行展开,从制作流程、设计特点、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制作流程徽州牌坊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选材、浇铸、雕刻、装饰四个阶段。
首先是选材阶段,因为徽州牌坊需要雕刻精美的图案,在这一阶段必须选择质地坚硬、质量上乘的花岗岩或大理石等石料。
选定材质后,就进入了浇铸阶段,采用铸造工艺将石料浇铸成坊体,然后再用铁环压制紧固。
接下来是雕刻阶段,徽州牌坊的雕刻分为文字和图案两大类。
前者主要包括祝福寿禧、纪念事迹、告往等文字内容;后者则主要由与生活、农耕、习俗等有关的图案构成。
雕刻完成后,再进行装饰阶段,采用彩画、贴花等形式进行色彩和纹饰的加工,使徽州牌坊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了装饰之美。
二、设计特点徽州牌坊的设计特点是尊重传统文化,融入人文景观,突出其礼制宗教特点。
徽州牌坊多以石制或木制为主,外部造型以柱廊为主,内部有门洞和闸室,两侧立有石柱、石雕等装饰物,外部覆盖瓦屋顶,形态古朴。
整个建筑的色彩、图案、文字等细节基本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要求,尤其是在雕刻及装饰方面的精益求精,突显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
三、文化内涵徽州牌坊作为古代的建筑文化遗产,其蕴涵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容忽视的。
徽州牌坊展现了徽商文化的风采,徽州牌坊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又反映出徽州古代的高度文化创造和艺术表现。
其意义不仅仅仅在于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内在含义。
徽州牌坊,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体现。
徽州牌坊至今仍被用于文化礼仪场所,包括祭祖、悼念、追悼等,已经成为无形的精神纽带,代表了人们对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珍视和尊重。
总之,徽州牌坊在古代文化、建筑艺术、民族风貌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珍贵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所说的古徽州是指位于皖南的 “ 徽州 ” 文化区, 其范 围 大 体 上 是 明 清 时 代 的 徽 州 府 的 辖 区 ,包 括 歙 、休 宁 、婺 源、 祁门、 绩溪和黟六个县。 这里有震惊世界的古民居, 更 有依附其上的 “ 三雕” 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有众多的 牌楼、 牌坊, 民居中的门楣屋檐均饰以精美的石雕、 砖雕, 层层相叠, 不胜其繁; 民居内更是木雕梁栋, 细致绝伦, 形 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此探知这些雕刻装饰的文化 底蕴及艺术特色, 并揭示其繁荣的基础。 其一: 林立的牌坊是宗法制度的活化石 徽州地区现存的数量众多, 造型考究, 雕刻精美的石 牌坊以及蔚为壮观的牌坊群,都可以看成是封建统治阶 级的宣传画, 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形象化阐释。 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统治者,无一不是极力调动各 种 手 段 、宗 教 学 说 为 其 统 治 服 务 ,他 们 或 立 佛 教 为 国 教 , 或 视 道 教 为 正 宗 、或 独 尊 儒 术 、或 几 者 兼 举 ,其 核 心 目 的 只能有一个, 那就是以此为工具来强化统一。在宋代, 徽 州地区就产生了象朱熹这样的理学大家, 他承袭程颢、 程 颐 之 学 说 ,发 扬 了 孔 孟 之 道 ,创 立 程 朱 理 学 ,迎 合 了 封 建 帝 王 的 需 要 ,他 所 提 出 的 “ 存 天 理 、灭 人 欲 ” 、“ 屈人以顺 天 ”的 学 说 ,被 自 誉 为 天 子 的 统 治 者 大 加 利 用 ,成 为 规 范 世人言行的标准,并物化为遗留到今我们仍能见到的古 迹 —— — 牌 坊 。这 些 牌 坊 、 牌楼, 因所要表彰的人物、 事迹的 “ “ 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 如“ 功德” 、 孝子” 、 乐善好施” 以 及“ 贞节” 牌坊,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尽管这些牌坊名目 繁 多 ,结 构 形 式 各 异 ,但 却 是 为 了 宣 扬 一 个 共 同 的 “ 主旋 律” ,就是要用直观形象化的语言阐释封建的宗法制度, 宣传统治阶级所提倡的道德理念。 现存于歙县解放街十字路口上的 “ 大学士牌坊” ,是
古徽州雕刻的文化底蕴及艺术特色
张炯炯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美术系, 安 徽 淮 北 &"E### ) 摘 要 :本 文 试 图 通 过 代 表 古 徽 州 文 化 特 色 之 一 的 石 牌 坊 以 及 木 雕 的 装 饰 风 格 ,探 知 其 雕 刻 艺 术 的 文 化
底蕴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 宗法制度; 儒家文化; 儒商; 雕刻语言 中图分类号: ’"#F> & 文献标识码: G 文章编号: !##" — &!"H ( &##& ) #" — #!"# — #" 修建的。许国 为了纪念许国而于明万历十二年 ( !EJH 年 ) “ 是何许人?据《 歙县志》 载: 许国, 歙县人, 于嘉靖四十四 考中进士, 而步入仕途, 万历十一的( 年( !E@E 年 ) !EJ" 年 ) 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赞机务,旋加封太子太 保” 。 可见, 他是一位“ 学而优则仕” , 并仕途畅达的成功人 士。在他的这座石牌坊上雕满了富有暗寓的图案:南刻 “ 巨龙腾飞” ,寓皇帝南面而王和许对朝廷的忠诚;北刻 “ 瑞鹤翔云” , 寓天下太平和许超尘脱俗的高洁品格; 东面 雕有 “ 鱼跃龙门” ,寓 意 着 许 是 通 过 科 举 ,凭 文 才 登 上 仕 途; 西面雕有 “ 威凤祥麟” , 寓难得的贤才出现于盛世。石 坊除雕刻大量形象化的浮雕以外,四面还分别镌刻有题 签加以说明:南北两面的顶层和侧面的第三层正中镶嵌 着双龙盘边的匾额, 上面直书 “ 恩荣” 两字, 底层四面的额 坊上分别镌刻着 “ 大 学 士 ”三 个 字 ,前 后 两 面 的 小 坊 上 署 有“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 全副头 “ 衔; 第二层坊上各为 “ 先学后臣” , 上台元老” 斗大楷书刻 字, 可谓是做足了官样文章, 这实际上是一座 “ 科举取仕” 的纪念碑,象征着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科举入仕的崇高 地位和为家庭带来的无上荣誉。 除此而外, 徽州还有诸多褒奖地方官员克己奉公、 富 绅 乐 善 好 施 、父 慈 子 孝 的 牌 坊 ,如 西 递 村 的 胡 文 光 牌 楼 , 棠樾村的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 慈 孝 里 坊 均 属 此 类 。各 朝的帝王也都御笔 “ 恩荣” 以示褒奖, 据载: 乾隆皇帝曾为 鲍氏祠堂御书“ 慈 孝 无 下 无 双 里 、锦 绣 江 南 第 一 乡 ”的 对 联。这些举动无疑对安定统治, 教化臣子、 领导民风有着 积极的意义。提倡“ 忠、 孝、 节、 义” , 为统治阶级长治久安 计, 本无可厚非, 但为宣扬贞节观念以至于以荼毒妇女性 命、 摧残妇女身心的贞节牌坊的建立, 实为有背人道了。
雕的是 《 九族共荣图》 ,也 叫 《 百忍图》 ,表 现 的 是 唐 高 宗 时, 张公艺九世同堂, 和睦相处, 保家守业, 敦睦家族的事 迹为唐高宗所知, 高宗驾临张宅, 为张家九世同堂赞叹不 已, 询问张公艺治家之法, 张连书百个“ 忍” 字, 高宗顿悟, 赐 锦 帛 、授 金 匾 ,立 为 治 家 楷 模 的 故 事 ,这 等 警 示 后 辈 治 家要以忍为主、 尊祖敬宗, 读书积善的雕刻作品是完全与 儒教的文化思想相暗合的。 在 黟 北 的 雉 山 村 ,有 一 座 繁 雕 满 壁 的 木 雕 楼 , 在这家 曾为从四品文官的宅院中, 不论是厅堂的板壁、 天井四周 的莲花门、 梁柱、 雀替、 云墩以及厢房的门窗, 槛台等等, 总之,目之所及处均饰以雕刻,是一座名符其实的木雕 楼, 就其图案分类: 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文学名士、 历史 事件以及神话传说等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那十二 对莲花门窗格心上的 “ 二 十 四 孝 ”故 事 浮 雕 ,从 东 西 依 次 《 《 《 排着《 拾葚供亲》 、 孝感动天》 、 戏彩娱亲》 、 鹿乳奉亲》 、 《 《 《 《 《 为亲负米》 、 啮指心痛》 、 单衣顺母》 、 亲尝汤药》 、 郭 《 《 《 巨埋儿》 、 卖身葬父》 、 刻木事亲》 、 涌泉跃鲤》 ; 西面依 《 《 《 次排列着《 怀橘遗亲》 、 扇枕温衾》 、 行佣供母》 、 闻雷泣 墓》 、《 哭竹生笋》 、《 卧冰求鲤》 、《 扼虎救父》 、《 恣蚊饱 血》 、《 尝粪忧心》 、《 乳姑不怠》 、《 亲涤溺器》 、《 弃官寻 母》 。 这些雕刻, 表意明确, 内容系统完整; 形式对仗, 形象 生动直观; 但上叙这些教义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 一些不 情伦纪的愚孝, 也是我们应该批判的, 但它毕竟代表的是 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极力倡导 的。置身于这种浓郁的儒教氛围中, 其教化熏陶、 润物无 声! 其三:富甲一方的经济实力造就了徽州雕刻艺术的 辉煌 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这是徽州承志堂中的二幅对联,很能概括古徽州人 的生活追求和经营理念。 由 于 徽 州 土 少 人 稠 ,在 这 样 客 观 环 境 的 压 力 下 , 徽州 人“ 非经营四方、 绝无治生之策矣” 。为此, 徽州男儿背井 离 乡 、经 营 四 方 ,凭 徽 人 的 聪 明 才 智 和 营 商 策 略 ,逐 步 积 累了数以百万计的财富,渐渐形成了雄视周边的徽商集 团。但饱含儒文化熏陶的徽州商人远没有从儒家思想的 束 缚 中 解 脱 出 来 ,他 们 的 骨 子 里 仍 然 恪 守 “ 第一等好事 只是读书” , 故而, 他们又凭 “ 以商从文、 以文入仕、 以仕保 商” 的策略, 带动了徽州文化中商、 学 互 动 良 性 循 环 。大 盐 商 鲍 尚 志 自 称 生 平 有 三 愿 :“ 一 为 二 代 建 坊 表 ,一 认 引 地 为配商, 一子孙入学读书能成” 。商 人 程 镶 临 终 嘱 子 孙 曰 : “ 吾少业儒, 有志未就, 弃而为贾, 藉藉有声, 汝曹当明修 行, 以善继述” 。拳拳之心, 溢于言表。 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为夸耀门庭,并教化子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E 作者简介: 张炯炯( !F@I — ) , 男,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
!"#
同在棠樾牌坊群中的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文渊妻节孝坊 就属于这一类的牌坊。 据《 明史・烈女传一》 所记“ 多取患 “ 难颠沛, 杀身殉夫之事” , 从明代开始, 还著有规条: 巡方 督学岁上其事、 大者赐祠祀, 次亦树坊表, 乌头绰楔, 照耀 井 闾 ,乃 至 僻 壤 下 户 之 女 ,亦 能 以 贞 自 砥 ,其 著 于 实 录 及 群邑志者, 不下万余人” 。可见统治阶级对贞节之重视。 在理学渊源之地的徽州,对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 “ 力, 广大妇女耳濡目染, 铭刻于心。失去丈夫者, 动以身 殉、 经者、 刃者、 鸩者、 绝粒者、 数数见焉” 。在婺源县城还 的孝贞节烈总坊, 所载 有一座建于道光十八年 ( !#"# 年 ) 到光绪三年 ( 重建 自 宋 以 来 的 贞 烈 妇 女 $%&# 人 , !#’’ 年 ) 时 人 数 又 增 加 到 &#(( 多 人 ,短 短 四 十 载 ,其 增 加 的 数 字 令人震惊! 这种用妇女血泪凝铸的节孝牌坊,满足了封建卫道 士的阴暗心理。 为不幸的妇女追加所谓的“ 荣光” , 无疑是 要用一个个实物的教材,继续误导千千万万的妇女甘愿 受封建礼教桎梏。 遍布徽州的牌坊, 是徽文化的缩影, 更是封建宗法制 度 的 活 化 石 ,它 的 数 量 越 多 ,范 围 越 广 ,越 说 明 封 建 礼 教 对徽州社会的影响之深, 以及对妇女身心的摧残之甚! 其二: 浓郁的儒家文化的熏陶, 决定了民居装饰风格 的基调 徽州的建筑装饰, 无论是官宦巨贾, 还是小户农家装 饰 的 雕 刻 ,尽 管 形 式 种 种 、材 料 各 异 ,但 究 其 内 质 无 不 体 现出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古徽州, 虽说宋之前是群雄纷起, 充满了刀光剑影 的草莽之地, 但“ 随着晋、 唐末、 南宋这三次中国历史上重 大的人口南徙过程, 这一地区接纳了大批的中原士族, 本 地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步融合” 。自 宋 以 后 , 渐渐形成了“ 十 “ 室九商” 、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的太平景象。又因这里是 “ 理学的故乡, 儒家观念影响深远, 先儒名贤、 比肩接踵” , 普通老百姓中 “ 肩圣贤而躬实践者” 也所在多有。故这里 “ 被比拟为孔孟故里, 成了仁义礼治之邦, 东南的邹鲁” 。 据资料显示: 宋、 明、 清三代, 徽州各县考中进士的总计达 有力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儒教化, 所以, 被 !$)$ 人 之 众 , 统治者接受为官方儒学的程朱理学, 经社会之教化, 已成 功 地 转 为 世 俗 儒 学 ,主 宰 了 徽 州 人 的 思 想 行 为 ,故 以 “ 治 国 、齐 家 、修 身 ”的 教 义 为 主 要 内 容 来 装 饰 民 居 官 宅 的 雕 刻 艺 术 的 繁 盛 ,就 成 了 顺 理 成 章 之 事 ,“ 孝道” 、“ 忍让” 、 “ “ “ “ “ “ 中庸” 、 崇王” 、 恩荣” 、 忠义” 、 冠礼” 、 读书及第” 、 “ 福禄寿” 、“ 小 康 之 世 ”等 等 反 映 儒 家 文 化 本 质 特 征 的 雕 刻艺术就找到了依存的思想基础。 位于宏村的承志堂, 是一座大型的徽商民宅, 在其前 唐 厅 的 额 枋 上 就 雕 有 长 约 $ 米 、高 &( 公 分 的 大 型 木 雕 《 肃宗宴官图》 ,前 厅 中 门 上 雕 有 《 百子闹元宵》 ,东 西 两 边 《 《 还雕饰着《 三英战吕布》 、 战长沙》 、 长坂坡》 等富有寓义 的浮雕。 在后厅的额坊上雕的上《 郭子仪上寿图》 , 内容是 褒扬唐朝重臣郭子仪治国治家有方的故事,南向梁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