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试论气象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

性 的 各 种 要 素 变 化 状 态 以 及 与 大 气 系 统 相 关 的
其 他 圈层 的诸要 素状 态 , 接 记载 历 史 天气 事件 直 的 来 龙 去 脉 和 各 地 天 气 气 候 变 化 特 征 。气 象 科
变传 统 的 档 案服 务 方 式 提 供 了可 能 。通 过 气 象
客 观 要 求
】 创新 气 象 科 技 档 案 工 作 服 务 手 段 需 要 信 、
息 化 。传 统 的 气象 科 技 档 案 工作 主 要 以纸质 档
案 为 主 , 供 利 用 服 务 主要 依 档 案 和 电 子 档 案 将 同 时 成 为 档 案 馆 今 后 的
高 速 检 索 , 文 字 、 像 、 频 、 频 等 不 同 载 体 对 图 音 视
气 象 科 技 档 案 进 行 数 字 化 储 存 , 富 气 象 科 技 档 丰 案 信 息 资 源 利 用 的 表 现 形 式 。 通 过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运 用 , 现 气 象 科 技 档 案 信 息 远 距 离 、 障 实 无 碍 的传 递 和交 流 , 而 达 到 气 象科 技 档 案 信息 资 从 源 的互通 与共 享 , 便 社 会 公众 对 气 象科 技 档 案 方 信 息 的利用 。 2、 促 进 气 象 科 技 档 案 工 作 的 标 准 化 。 信 可 息 化 对 气 象 科 技 档 案 工 作 的 标 准 化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 在 气 象 科 技 档 案 信 息 采 集 和 满 足 网 络
求 , 现 存 取 海 量 信 息 的 有 效 性 , 须 采 用 统 一 实 必
的数 据 格 式 和元 数 据标 准 。在 文本 、 图像 、 频 、 音
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访问实现方法

DOI:10.15913/ki.kjycx.2024.04.018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访问实现方法陶睿(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随着气象观测系统的不断发展,气象数据类型、数量日益增长。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支持大数据汇聚交换、产品加工、共享服务和挖掘分析,实现了气象数据的高效服务。
通过介绍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Rest数据访问方式、脚本数据访问方式和文件目录数据访问方式的参数配置和具体应用,可以使气象工作人员对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自主高效获取数据,最大程度地发挥气象数据效能。
关键词: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数据访问;脚本;文件目录中图分类号:TP311.13;P4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4-0069-04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气象信息化也在快速适应时代变化。
以气象信息化驱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智慧气象,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将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开放多样。
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是国家气象信息基础性建设的重要工程,是一套覆盖全国,集数据收集和分发、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存储管理、共享服务于一体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为部门内外用户提供地面、高空、海洋、辐射、农气、数值模式、大气成分、气象灾害、雷达、卫星、服务产品等气象观测数据和气象服务产品的共享服务。
但随着用户使用数据需求多样化,CIMISS平台出现了用户暴力检索、业务系统长时间序列数据服务效率低以及数据安全性差等问题[1]。
2019年国家气象局研发了“数算一体”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不仅可以解决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服务接口现状问题,而且降低了存储技术开发难度,解耦应用与数据,直接支撑业务系统。
气象大数据云平台服务接口遵循CIMISS接口规范,并按需拓展,可以高效支撑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多种气象应用,形成“云+端”的应用生态[2]。
赤峰市气象局“121”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关 键 词 :11信 息 ; “2 ” 系统结 构 ; 数据分析
19 9 6年 开 始 , 峰 市 气 象 局 就 开 始 了“ 2 ” 赤 1 1 气 象信息平 台的建立 , 由于 设备 档次 低 , 但 平台设 在 通
益。
1 系统 的 内容及 主 要特点
1 1 系统 所 包含 的 信 箱 .
好 ;3 适用 性强 , 合业 务流 程 , 足 了现 阶段 大气 () 符 满
成分预 报业 务要 求 。
3 应 用情 况 因大 气 成 分预 报 业 务值 班 的 迫 切需 要 , 系统 边
[ ] 王 栋 . sa B s 3 Vi l ai 序 开 发实 例教 程 [ ]北 京 : 华 大 学 出 版 u c程 M . 清
20 0 4年 开始 从 北 京 引进 了新 一 代 “ 2 ” 统 , 设 11 系 建 独立 的机房 ; 5月 开 始 陆 续 开 通 了铁 通 , 通 , 联 网通
交通 信息 , 各县 天 气 预 报 , 游 景 点 天气 预报 , 象 旅 气 与农业 , 日出 日落 时间 , 气象 科普 知识 , 音乐 欣 赏 。
2 3 系统 特 点 .
大气 成分 预报 业务 要求 系统 尽 可能贴 近实 际需 要 , 可 能减轻 人 工劳 动 , 尽 以提 高工作 效率 。 系统将 在今后 的业 务实 际 中不 断 改进 , 求 智能化 , 力 以臻 完
善。
参考 文献 :
[ ] 刘 治 国 , 遂 缠 , 纾 , .西北 干 旱监 测 预测 业 务 服 务 综 合 系 1 王 林 等 统 的 开 发 与 应 用 []气 象 科 技 ,0 6 3 ( ) 4 5 8 . J. 2 0 ,4 4 :8 —4 9 [ 2] 李 善 茂 , 大鹏 . i d B s . 杜 Vs ai 6 0高 级 编 程 技 巧 [ ]北 京 : u c M . 电
忻州市气象信息决策服务系统

信 息 ,还 包 括 服 务 单 位及 相 关 人 员 的联 系方 式及 通
讯 录等 资 料 。资料 库具 备 一 定 的实 时 更 新 和 自我 完
善 的功 能 。
1 2 信 息 管 理 模 块 .
信 息 管 理 模 块 的 主 要 功 能 是 监 控 对 所 需 的 各 类 信 息 资 料 进 行 自 动 接 收 加 工 分 析 以 及 产 品 发 布 输 出等 。本 系 统 主要 是 以 9 1 2 0工 程 信 息 网 络 , 农 市 网 及 经 济 网为 依 托 ,所 需 信 息 资 料 的 接 收 都 要 通 过 系 统 的定 时 和 不 定 时 的智 能 性 控 制 来 自动 完 成 和 进 行 。各 类 专 业 预 报 信 息 则 通 过 运 行 专 业 预 报 系 统 后 将 信 息 内容 自动存 放 到 服 务 器 目录 下 ,长 中期 预 报 、旬 月 气 候 分 析 、专 题 服务 产 品 等 内 容 则 由办 公 室打 字员 经过 编辑 处理 后通 过局 域 网存人 指定 目
作 各 类 预 报 服 务 产 品 。如何 将 各 种 气 象 信 息 资 料 及
产 品 及 时 准 确 地 服 务 于 用 户 ,最 大 可 能 满 足 社 会 需
求 ,提 高 现代 化 设 备 的 应 用 效 益 及 服 务 水 平 ,已成
为 摆 在 广 大 气 象 科 技 人 员 面 前 的 一 个 现 实 而 又 紧
各 行 各 业 对 气 象 服务 的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传 统 的服 务
方 式 很 难 适 应 实 际需 要 。另 一 方 面 又 随 着 气 象 科 技
现 代 化 的进 一 步 发展 ,通 信 网 络 及 预 报 系 统 得 到很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8篇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8篇第1篇示例: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一、工作概况气象科技服务中心是一个专注于气象领域的科技服务机构,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信息服务。
自成立以来,我们始终秉承着“科技创新,服务至上”的理念,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进展。
二、工作成绩1. 数据更新及分析:我们不断更新和完善气象数据,并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深度分析,为用户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气象信息。
2. 预警发布:及时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息,提醒用户注意防范灾害,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3. 服务态度:我们始终保持优质的服务态度,及时回复用户咨询,解决用户问题,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好评。
4. 技术创新: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引进先进的气象科技设备,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 客户满意度:通过定期的满意度调查,我们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评分,用户对我们的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 数据互联互通:目前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布气象信息,存在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做好数据互联互通,确保信息的一致性。
2. 服务流程优化:服务流程繁琐,导致处理效率较低,建议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3. 人员培训: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4. 多元化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多元化服务,提高服务的综合性和专业性。
四、未来发展规划1. 提升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建立更为完善的数据系统,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气象信息。
2. 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更广泛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 加强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科技交流,促进气象科技的发展。
4. 加强团队建设,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整体服务团队的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服务至上”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气象信息服务。
省级气象计量管理服务系统

询 仪器 基本 信息和 检测 结果 。
( )采 用 AS NE 3 P T和 VBNE . T等 技术 。 2 系统 总体 结构设 计
21 系统 架 构 .
对外 W_ e b查询 子系统 实现 客户 通过 互联 网络 对仪 器状 态 、检 测 费用等 信 息 的查 询 。
对外 W_ e b查询 子系 统两 部分 。
对 内检 测 子系 统 实现 单位 基 本 信息 管理 、各 实验 室基 本 信 息管 理 、仪 器基 本 信 息管 理 、仪 器 检 测 数据 管 理 、仪 器信 息 查询 、仪器 信 息打 印、 自动通 知 以及仪 器状 态 自动变 化 、用 户信 息 管理
维普资讯 com
( rwsr evr Bo e/ re)设计 结构 相结 合 ,实现 工作 人 S
员通 过 C S ( l n/e e)客户 端控 制 仪器检 测 / Ci t r r e Sv 流程 ;用 户通 过 B S ( rwsr e e )浏 览器 查 / B o e/ r r Sv
以及 S e e 数据库 技 术…,满 足数 据传输 以 QL Sr r v
及 更新 的 实效性 。
( )可 用性 原则 。系统对 仪 器接收 、入库 、 2 出库 , 仪器 检测 、审核 、 证书 打 印 ,仪器 基本 信
息 以及 统计信 息 的查询 进行 了详细 的分 析 设计 , 保 证 气象计 量管 理服务 系统 的可用 性 。 ( )可 靠性 原则 。在 设计 时充分考 虑系统 的 3 异常 状 况 ,并作 出相应 的异常 处理 ,保 证 系统 的
3 系统功 能
管理系统常用的两大工作模式是客户机朋 务器 艮
( l n/ re)和浏览器朋艮 Ci t ev e S r 务器 ( rw e/ev ) B o sr re 。 S r
青海省气象短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开发

理 ,各 地 区可 管理 自有定 制用 户 和专 业 群组 用 户 ,并
有 可对 自由用 户发送 预警 的权 限 。 55 完 善的权 限管理 .
支 持按 功 能模块 设 置 角色 功 能 ,操作 员集 成 角色 权 限 ;预 警 发 送 支 持 录 入 、审核 、发 布 三 级 控 制 权 限 ;可 限制 操 作员 预警 发送 城 市 、群 组范 围 ;可 限制
信 的短信 网关 ,采 用标 准 协议 开 发 ,有 较强 的健壮 性
和兼 容性 。开发 信息 发布 具有 优 先处 理 功能 ,可 以设 置两 个优 先级 别 的信 息发 布 ,并 根据 该 级别 的先后 顺 序发 送短信 。
系统全面 融合 。系统 拓扑 结构 如 图 1 。
I l I
用 户支 持优 先级 ,专 业群 组 支持 优 先级 ,群 组用 户支持 优先级 ,优 先级 高 的用户优 先提取 优先 发送 ; 预 警 任 务发 送 过 程 可通 过 WE B实 时 监 测 ,发 送 过 程 实 时可 控 ( 停 、重启 、取 消 ) 暂 ;系统 发 布机 制 有健 壮 的断点 续发 机制 ,可 确保 异 常 中断重 启 后 ,系统 能 自 动接续 发送 。
过 20 00条 / 的吞吐量 。预警信 息接 入平 台则 采用 多 秒
接入 网关 ,典 型环 境下 单 网关 可稳 定 支 持 5 0条 / 0 秒 的消息处 理 ,根据 需要 可 采用 多 号码 接人 线 性提 升 网 关发 送能力 。 53 并发处 理能 力 . 针对 用 户 超 过 3 0万 的情 况 , 系统 默 认 按 运 营 0
各 州 ( 、 市 )县 地
I
豳
用
用 户
气象服务现状及改进建议

气象服务现状及改进建议气象服务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和预测天气现象,为公众和各行各业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当前的气象服务在技术和服务水平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对气象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气象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天气预报、气象观测和监测、气象信息传播和气象科技研究。
在天气预报方面,由于气象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报准确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特别是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准确率尤为低下。
在气象观测和监测方面,现有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观测网络的覆盖率和密度。
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虽然通过新媒体手段(如互联网、手机APP等)可以方便地获取气象信息,但信息质量和准确性不够稳定。
在气象科技研究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加强天气预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预报准确度。
通过提升气象模型的分辨率和参数化方案,加强对气象系统动力学和物理过程的理解,进一步改进天气预报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研究和预警能力,提高对重大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准确率。
加强气象观测和监测网络的建设和改进。
增加气象观测站点的布设密度,改善观测设备的性能和精度,完善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
加强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的融合应用,提高对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能力。
完善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建设统一、权威、可靠的气象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加强与媒体合作,提高气象信息在大众传媒中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加强对气象信息的质量把控和准确性评估,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加大气象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气象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提高气象科技研究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201206086
高光谱卫星观测资料处理和反演关键技术研究
张鹏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01206090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观测产品加工处理平台研发
杨洪平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陈永涛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206077
光学雨量传感器研究
杨志勇
中国华云技术开发公司
201206080
地基自动云观测与卫星云观测集成与融合技术研究
曹晓钟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研究
吴艳峰
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
201206084
风廓线雷达组网观测资料业务化应用研究
201206048
我国北方冬小麦精细化土壤墒情动态监测预报和灌溉预报技术研究
毛飞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206052
山区人工防雹关键技术及业务应用的研究
王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01206055
太阳能光伏资源精细化评估技术研究
申彦波
孙娴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1206056
强冷空气对渤海海冰的影响及预报技术研究
柯宗建
国家气候中心
201206034
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机理及预测方法研究
杨建玲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201206035
中高纬海洋异常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
孙建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1206037
北半球冬季风暴轴变异及其对我国冷空气活动的影响
朱伟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038
北极涛动与我国冬季气候异常的关系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
吴其冈
南京大学
201206039
近海海域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
钟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201206040
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陈峪
吴焕萍
国家气候中心
201206042
不同温升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水资源综合影响
许红梅
国家气候中心
胡江林
国家气象中心
201206017
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资源共享技术研究
王彬
田浩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20602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象生态监测评估与天气预报技术研究
单九生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01206023
空间天气地基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研究
敦金平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201206032
多气候模式超级集合及产品的区域释用技术研究
刘爱霞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201206058
近海面风速的遥感反演及在风能开发中的应用
许遐祯
江苏省气候中心
201206064
低纬高原地区凝冻形成机理及防范措施研究
王瑾
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
201206071
气象标准应用效益评价研究
纪翠玲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201206075
西部地区、高山、海岛等无人站通信传输技术研究
附件1
未获预算安排的2012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项目清单
申报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承担单位
201206001
多源水汽观测资料的融合和同化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
万蓉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201206007
西北地区复杂地形下雷暴及短时强降水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究
赵庆云
兰州中心气象台
201206014
GRAPES全球模式中Helmholtz方程高效算法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