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鹏(主编)《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玉器研究》,科学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

陶寺遗址扁壶朱书符号之谜周戊丁陶寺扁壶朱书符号,是1984年春季由第一代陶寺遗址考古队发现的。
据原在中科院考古所山西工作队任职、主持襄汾陶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的高炜研究员的回忆:1984年春季,在陶寺遗址居住址第Ⅲ区的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编号为H3403的灰坑里出土了一件残碎的陶扁壶。
这种正面鼓腹背面平腹的灰陶汲水器,在陶寺遗址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器。
但就在这件不起眼的残破陶器上,竟赫然有朱红彩笔描的笔画痕迹,扁壶残器沿断茬涂朱一周。
当确认陶器上有朱书文字后,队内同仁都非常惊喜。
但是经高天麟、李健民先生对该坑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高炜:《陶寺出土文字二三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有朱书符号的扁壶出土以后,陶寺工作队把扁壶带回北京,好长时间没有对外公开过,这是陶寺扁壶朱书符号的第一个让人迷惑之处。
按照考古常规,文物出土整理后要写发掘报告的,但是陶寺遗址的几次发掘报告中却没有关于扁壶朱书的报道。
只是高天麟在1986年召开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做的《陶寺遗址七年来的发掘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残扁壶的腹壁上有毛笔朱书的字迹,其中文字清晰可辨”(《晋文化研究座谈会纪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86年)根据高炜先生的回忆,当时大家都认为扁壶正面的符号是“文”字,背面的符号不识。
是因为背面符号不识而不公布发掘结果,还是谨慎过余的考古同仁要等到研究出结果才准备公布?不得而知。
从中国的考古历史来看,1987年舞阳贾湖遗址(距今7500-8500年之间)出土的龟甲刻符、石陶器刻符在发掘报告中都是同其它发掘结果一起公布的,当时贾湖的甲骨除了“目”字外也是几乎不识的。
(河南省文物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一期)西安半坡遗址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掘的,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113个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196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第18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是1983年公布的(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燕京学报篇目著者索引

燕京学报篇目著者索引燕京学报篇目索引安志敏沙锅屯洞层位之研究 /燕京学报第36期书评: 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ise people/燕京学报第38期书评:北京猿人 /燕京学报第39期书评: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 /燕京学报第40期书评:长沙梦民族及其艺术 /燕京学报第37期书评:带钩の研究 /燕京学报第31期书评:东亚考古学论考 /燕京学报第31期书评:汉三国六朝纪年镜图说 /燕京学报第31期书评:黑龙江と北桦太 /燕京学报第31期书评:居延汉简考释 /燕京学报第32期书评:阙鸡台沟东区墓葬 /燕京学报第35期书评:史前时期之西北 /燕京学报第35期书评:支那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 /燕京学报第31期书评:中国考古学报 /燕京学报第33期书评: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 /燕京学报第37期书评:中国史纲第二册 /燕京学报第32期书评: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 /燕京学报第36期殷墟之石刀 /燕京学报第33期安志敏伊秉枢北京西郊发现的棺 /燕京学报第39期卜德左传与国语 /燕京学报第16期清代边制述略 /燕京学报第34期陈梦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 /燕京学报第19期甲骨断代学甲篇 /燕京学报第40期六国纪年表 /燕京学报第34期六国纪年表考证 /燕京学报第36期六国纪年表考证下篇 /燕京学报第37期商代的神话与巫术 /燕京学报第20期商王名号考 /燕京学报第27期五行之起源 /燕京学报第24期禺邗王壶考释 /燕京学报第21期陈锹戊戌政变时反变法人物之政治思想 /燕京学报第25期陈温桂易卦的来历 /燕京学报第39期陈寅恪粱译大乘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 /燕京学报第35期陈垣史讳举例 /燕京学报第4期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异趣 /燕京学报第6期耶律楚材之生卒年 /燕京学报第8期元西域人华化考下 /燕京学报第2期云冈石窟寺之译经与刘孝标 /燕京学报第6期陈仲夫程金造史记体例溯源 /燕京学报第37期程明洲所谓…景善日记'者 /燕京学报第27期邓嗣禹明大诰与明初之政治社会 /燕京学报第20期邓之诚书评: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 /燕京学报第33期董璠反训纂例 /燕京学报第22期方状猷鲜卑语言考 /燕京学报第8期匈奴王号考 /燕京学报第8期冯承钧大藏经录存佚考 /燕京学报第10期冯家升契丹名号考释 /燕京学报第13期日人在东北的考古 /燕京学报第19期冯友兰大学为荀学说 /燕京学报第7期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燕京学报第2期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 /燕京学报第3期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 /燕京学报第1期庄子内外篇分别之标准 /燕京学报第20期古剧四考 /燕京学报第20期说…赚词' /燕京学报第21期奉宽“辽彭城郡王刘继文墓志”跋 /燕京学报第7期燕京故城考 /燕京学报第5期钢和泰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 /燕京学报第17期高名凯福州语之语丛声母同化 /燕京学报第33期汉语的人称代名词 /燕京学报第30期汉语句终词的研究 /燕京学报第31期汉语之表意语法 /燕京学报第32期书评: Principles of Chinese Painting /燕京学报第38期书评:中国语法理论 /燕京学报第35期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 /燕京学报第34期语法杂识 /燕京学报第40期谷霁光安史乱前之河北道 /燕京学报第19期顾敦鍒明清戏曲的特色 /燕京学报第2期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燕京学报第6期顾颉刚,洪煨莲崔东壁先生故里访问记 /燕京学报第9期元明残剧八种(附录一则) /燕京学报第22期顾廷龙大晋龙与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跋 /燕京学报第10期郁华阁金文跋 /燕京学报第14期吴愙斋先生年谱 /燕京学报专号之十郭鼎堂臣辰盉铭考释 /燕京学报第9期汤盘孔鼎之扬榷 /燕京学报第9期郭绍虞北宋诗话考 /燕京学报第21期儒道二家论“神”与文学批评之关系 /燕京学报第4期神韵与格调 /燕京学报第22期四库著录南宋诗话提要评述 /燕京学报第26期陶集考辨 /燕京学报第20期性灵说 /燕京学报第23期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 /燕京学报第24期宋诗话辑佚 /燕京学报专号之十四何观洲山海经在科学上之批评及作者之时代考 /燕京学报第7期祥柯江考 /燕京学报第12期贺昌群近年西北考古的成绩 /燕京学报第12期贺登崧中国语言学及民俗学之地理的研究 /燕京学报第35期明吕干斋吕宇衡祖孙二墓志铭考 /燕京学报第3期尚书释文敦煌残卷与郭忠恕之关系 /燕京学报第14期所谓“俢文殿衘览”者 /燕京学报第12期侯堮觉罗诗人永忠年谱 /燕京学报第12期侯仁之北平金水河考 /燕京学报第30期明清宣大山西三镇马市考 /燕京学报第23期王鸿绪明史列传残槁 /燕京学报第25期胡玉缙写本经典释文残卷书后 /燕京学报第13期黄孝可日本已故东洋史学家箭内藤田两博士之著述目录 /燕京学报第8期一九二九年日本史学界对于中国研究之论文一瞥 /燕京学报第8期黄子通王守仁的哲学 /燕京学报第3期朱熹的哲学 /燕京学报第2期瞿兑之释巫 /燕京学报第7期西汉物价考 /燕京学报第5期瞿润缗大龟四版考释商榷 /燕京学报第14期瞿世英评戴闻达博士英译商君书 /燕京学报第8期“斐律宾史上…李马奔' Limahong之真人考”补正/燕京学报第10期黎锦熙 ( 1890年 2月2日 -1978年 3月27日 ),字劭西 ,号鹏庵 , 湖南湘潭县石潭坝乡菱欠村长塘人。
临朐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乡 镇
类 别
名 称
方 位
时 代
五井、九山、沂山
古遗址
齐长城临朐段
沂山东、西麓山脊上
东周
冶源镇
古墓葬
海浮山北齐崔芬壁画墓
海浮山南坡
北齐
临朐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乡 镇
类 别
名 称
方 位
时 代
柳山镇
古遗址
魏家庄遗址
魏家庄村东北
新石器时代
沂山管委
石刻
东镇庙碑林
东镇庙村东
宋至清
城关街道
龙岗镇
古遗址
陈家楼遗址群
大、小陈家楼村
新石器
时代中晚期
龙岗镇
古遗址
安家庄遗址
安家庄村南
战国
龙岗镇
古墓葬
河南古墓(传为苏秦墓)
河南村南
汉代
柳山镇
古遗址
五作行遗址
五作行村东
新石器中晚期
柳山镇
古遗址
侯家庄遗址
侯家庄村南
战国
柳山镇
古遗址
敢家沟遗址
敢家沟村
大汶口
柳山镇
古遗址
东夏家庄遗址
东夏家庄村西北
战国、汉
柳山镇
周代
龙岗镇
古遗址
河庄遗址
河庄村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龙岗镇
古遗址
龙岗遗址
鲍家河村西
新石器中晚期
龙岗镇
古遗址
桃园遗址
桃园村西南
新石器
中晚期、商
龙岗镇
古遗址
半截楼遗址
半截楼村西北
新石器中晚期
龙岗镇
古遗址
董家沟遗址
东夷文化中的太阳崇拜鸟图腾文化和神话人物传说

东夷文化中的太阳崇拜鸟图腾文化和神话人物传说日照东夷文化中的太阳崇拜“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山海经》。
对中华民族而言,《山海经》中记载的汤谷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圣地。
它是东夷先人羲和氏族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孕育了东夷文明的摇篮。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自周朝以来排斥四夷文化,使汤谷这块远古东方人的圣地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近年来海岱地区(山东省全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西部,河北南部)的考古研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传承清晰,繁荣发达的东夷文化区,使我们有可能回过头来寻找那段遗失了的历史和那个失落了的国度。
除了少数人认为汤谷在日本或在更远的墨西哥之外,史学界对汤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历史上对汤谷地望进行考察研究的是清代乾嘉学派王良士。
清道光年间许乔林所编《海州文献录》对他的这次考察有这样的转载和按语:“吾尝航海,自碣石登莱,穷沙门数十岛,登成山芝罘,憩息琅琊,尊海而南,求所谓隅夷、旸谷者不可得。
案:迁史《始皇本记》:调立石朐界,为秦东门云。
朐界者,今海州镇山古朐县也。
秦统一天下,以朐山为东门,则有虞氏幅员最广,宜以此山为有虞东界。
雨云山在海中,周二百里,为隅夷无疑。
东磊面东为谷,四时旭日所照,奇峰怪壑,异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汤谷也”。
王良士的考察结果本来很明确:“求所谓隅夷、旸谷者不可得”,但在《海州文献录》许乔林的按语中则成了“必羲和所居之汤谷也”,致使有人把许乔林的推断误认作王良士的结论,导致人们对汤谷地望的误解。
我们认为,汤谷是远古时期东方民族(海岱地区东夷族)太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其地望的寻找应结合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我国东方太阳文化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第二,同时期我国东部沿海古人类发源与分布;第三,作为祭祀圣地,汤谷与同时代都城或文化中心地理上的关系。
定格时代的记忆——龙山文化橙黄陶乳钉纹鬶

和 艺 术素养 。
橙 黄 陶 乳 钉 纹 鬻 是 山 东 省 博 物 馆 收 藏 的 众 多 陶 鹤
中 比 较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一 件 。 高 2 .厘 米 。1 6 年 出 土 93 90 于 山 东 潍 坊 姚 官 庄 遗 址 。 长 流 高 颈 ,下 附 三 袋 足 , 索 状 绳 纹 錾 , 乳 丁 遍 布 器 表 ,腹 部 饰 凸 弦 纹 及 盲 鼻 ,
过于 陶鬻 。
上 一 项 突 破 性 成 就 。 白 色 温 润 细 腻 ,有 瓷 质 感 , 加 上 巧而 美 的造型 ,即使器表 上斑 驳 的泥土 锈痕 也阻 挡不
了这 件 自 陶 鬻 带 给 人 的 视 觉 上 的 愉 悦 。 大 汶 口文化 晚期 , 行 一 种 无腹 大袋 足 鬻 , 类 流 这
手 多 为 绳 索 状 。形 状 各 异 的 陶 鬻 并 行 , 的 三 袋 足 退 有
化 为 实 足 , 部变 长 而 上仰 , 流 被称 为 “ 天 流 ” 冲 。同 时
又 流 行 一 种 筒 腹 袋 足 鬻 , 由 “ 瓜 鬻 ”发 展 变 异 而 系 地 来 , 续 保 持 鬻 袋 足 肥 大 的 特 点 , 又 有 一 个 大 口直 继 但 筒状 的上 腹 部 , 体 修长 规整 。 文 介绍 的 乳钉 纹橙 整 本
器 , 不 知 经 历 了 多 少 岁 月 ,凝 结 了 多 少 不 同 文 化 原 始 人 类 的 智 慧 。 最 初 人  ̄J 试 在 盆 、罐 等 器 皿 的 下 面 安 ' U尝 - 实 用 性 ,又 不 失 艺 术 美 感 。 白 陶 是 大 汶 口文 化 极 有 特 色 的 一 种 陶 器 ,经 高 温 烧 制 而 成 ,它 的 发 明 是 陶 瓷 史
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字体:大中小】2006-08-11 来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这条由蚌壳摆塑而成的“中华第一龙”,将中国天文学中的“四象”传统又往前提了3700年。
历史其实并没有成为历史,它的气息会沿着岁月的长河飘落到我们身边,成为永不褪色的新闻,这就是常说的历久弥新吧!历久弥新的最好注脚,当是1987年在濮阳破土而出的“中华第一龙”——6500年暗无天日的陪葬生活不但没有淹埋掉它的光华,反而添加了它的神秘与璀璨——如今,连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都把《中华第一龙》一文收入其中。
濮阳不过是个建市只有20年的新城,但这儿,却是“活”了6500岁的“中华第一龙”诞生的地方。
濮阳市戚城公园“中华第一龙”展厅前帝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的塑像。
第一龙,挖土机下幸逃生“中华第一龙”是仰韶时期(中国传说时代,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随葬品,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虎。
龙和虎都是用蚌壳摆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则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龙虎之间的森森白骨。
更扑朔迷离的是黄帝“乘龙升天”这一中国最古老的传说,被在该墓葬所出土的“乘龙升天”蚌壳摆塑所证实———“乘龙升天”是传说,却系历史的真实反映。
专家认为,濮阳发掘的这一仰韶时期的墓葬,则堪称考古学意义上的“中华第一帝陵”,但它是伏羲的,还是黄帝的?是颛顼的,还是蚩尤的呢?在“中华第一龙”之前,中国天文学中传统的“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只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推到公元前八世纪,也就是说它只有2800年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天文学的强大支撑是不可想像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时说,“濮阳仰韶时期墓葬的龙虎蚌塑图被证实为天文图后,不仅把中国天文学的…四象‟传统在夏鼐的基础上又前推了3700年,让历史翻了一个跟头,而且还让那些坚持中国…四象‟西来的人哑口无言。
濮阳天文图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
我们不说埃及、巴比伦、印度的天文学是从我们这儿学去的,但至少别人不能再对我们说三道四,如果他们想再说,那就必须拿出比濮阳天文图更早的证据来!”“中华第一龙”中隐藏着太多太多的秘密,但它究竟还有多少未解之谜在等待我们破解呢?“研究刚拉开序幕,我作为其考古发掘人,正在夜以继日地整理资料,光贝壳的资料,我已整理出8万多字,其他的就更多了……”孙德萱虽然从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却“骑龙难下”,他谈起“中华第一龙”就成了“话痨”,和记者“喷”了整整两天后,还想接着再“喷”下去。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的史前遗玉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的史前遗玉
林继来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出土一件玉鹰虎饰,与同墓的玉雕风格迥异,却与龙山-石家河文化玉雕风格一致.从玉雕工艺及文化交流方面考证此件玉鹰虎饰为史前遗玉.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林继来
【作者单位】香港理工大学,香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8
【相关文献】
1.西周的旧玉改制现象——以三门峡虢国墓出土鸟纹玉器为例 [J], 龚曼
2.西周晚期龙纹玉器赏析——以虢季墓出土龙纹玉饰为例 [J], 宋笑飞
3.刘台子六号墓的年代及墓主问题 [J], 高西省;秦怀戈
4.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出土玉鱼研究 [J], 闵梦羽;朱勤文;罗泽敏
5.济阳刘台子方鼎 [J], 徐倩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5

Ancient Civilizations ReviewVolume 252005.6CONTENTSz Social archaeology and settlement archaeology / Yang Jianhuaz New progresses of the communicative study on the prehistoric civiliz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zi River valley and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 Chen Jianz A discussion on the large turquoise dragon newly discovered in Erlitou site / Gu Wenz The recording of the sunrise at the midwinter day seen in the oracle and bone inscriptions excavated from east Huayuanzhuang / Wu Jiabiz A further study on the occupant of the tomb M63 at the cemetery of the Jin marquises / Sun Qingweiz An interpretation on yiri / Dong Shanz Preface of Peng Minghan’s A Study on Wucheng Culture, an important work of China’s southern bronze cultures / Li Boqianz Abstracts of seven Ph D dissertationsPUBLISHED BY AUROR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EKING UNIVERSITY古代文明研究通讯总第二十五期二○○五年六月●社会考古学与聚落考古/杨建华●黄河长江上游史前文明互动研究的新进展/陈 剑● 论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顾 问● 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中的冬至日出观象记录/武家璧● 晋侯墓地M63墓主再探/孙庆伟● “弌日”解/董 珊● 中国南方青铜文化研究的一部力著──彭明瀚《吴城文化研究》序/李伯谦●学术交流动态● 柯林·伦福儒教授偕夫人来华讲学/秦岭● Clifford Price教授与Tim Williams教授访华考察红山文化遗址保护问题/秦 岭● 研究生论文摘要(7篇)● 《太原古交旧石器与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于振龙● 《中国早期陶器研究》/王涛● 《燕辽、海岱、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员雪梅● 《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的整理与研究》/李锺淑● 《商周墓葬比较研究》/张明东● 《汉墓结构和随葬釉陶器的类型及其变迁》/杨哲峰●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寺院平面布局类型研究》/朴待男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研究通讯 1社会考古学与聚落考古杨建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20世纪80年代初,新考古学的大量许诺,诸如寻找文化变化的原因(或原动力)以及普遍的发展规律等,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人们开始对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论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