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彩画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的表现

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的表现

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的表现1. 引言1.1 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的兴起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国艺术界经历了一场启蒙与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开始走向现代化转型,其中重彩工笔人物画作为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体,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和创作。

在这段时期,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开始运用传统工笔技法,并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题材和现代审美观念,使得重彩工笔人物画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逐渐走出传统的束缚,融合了更多现代元素和国际艺术风格,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融合和创新的特点,也使得重彩工笔人物画在当代中国艺术市场中备受瞩目,并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传统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2. 正文2.1 特点之一:注重色彩的运用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在色彩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特点。

传统的工笔人物画注重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描绘,而重彩工笔人物画则更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现。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大胆运用明快的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现代感。

在这些作品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常常是画面的焦点。

艺术家们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通过颜色的明暗对比和鲜艳的色彩对比,艺术家们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对于背景色彩的运用也是重彩工笔人物画的一大特点。

艺术家们常常会用大胆的色彩搭配来丰富画面,让整幅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

背景的色彩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和融合,常常能够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当代中国重彩工笔人物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的表现丰富多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享受。

艺术家们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为传统工笔人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

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及传承策略

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及传承策略

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及传承策略作者:李彩英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年第06期摘要:工笔重彩画产生于中国,且在隋唐时期到达巅峰,而之后因水墨画的兴起,工笔重彩画一度没落,而其在日本却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缺失。

全球化趋势下,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工笔重彩画重新被人们所认知与接受,且取得了极大发展。

文章以此为基点,总结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探讨当代工笔重彩画意象传统缺失的根源,总结其传承策略。

关键词:工笔重彩画;色彩改革;全球化;意象传统检索: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6-0121-03The Development and Succession Strategies about Contemporary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in ChinaLI Cai-ying(Art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ng 030600 ,China)Abstract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originated in China, and it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But due to the rise of chinese ink painting,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was declining. However it has been a great development in Japan, this had to say it was a a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demand for art exhibits diversification trend,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the people, and it has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s.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ng, explores on the root of the lack of contemporary meticulous heavy color painti ng’s imagery tradition,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heritage strategy.Key words :graphic design; art education; innovation thinkingInternet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概述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历史久远,从远古时期至今已经几千年历史,且因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其发展可以概述为开端与发展、兴盛与没落、复兴三个时期。

当代中国工笔画艺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工笔画艺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工笔画艺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作者:张丽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12期摘要:当今国画正处于多元发展的格局中,工笔画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结合当代工笔的表现现状,通过案例说明、作品分析;探讨了当今中国工笔画的两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当代性;淡彩;重彩;意境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历史发展悠久,形成自己独居特色的工笔艺术风格,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已经走的非常成熟,从唐代的仕女图到元代的人文画,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工笔画发展到今天之所以生生不息,因为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及鲜明的风格;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们视野的扩大、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工笔画语言已显得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所以当代工笔画家重新审视工笔画创作,对工笔画图式语言与式样进行反思,他们摆脱陈旧的模式,强调更新绘画观念,如何用创新的思想、崭新的工笔画语言去表现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去挖掘这个时代的真、善、美。

当代工笔画的艺术家把创作建立在相应的背景文化下,运用新的绘画语言与材料,甚至带来观念上的突破,使传统绘画图式的彻底发生了改变;今天中国工笔画这颗艺术奇葩一直保持其永恒的生命力。

一、淡彩形式的表现法淡彩是一种表现方式,是要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

工笔淡彩画的表现方法其实就是去表现一种清静、淡雅、朦胧的艺术境界。

工笔淡彩画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相联系的。

中国绘画主要以文人画家的审美理想为主,以“淡”为宗,追求一种雅正之气,追求一种宁静、空灵、虚幻的艺术境界。

例如:画家林人箐的作品,她所有的作品都透露了淡雅之气,透着一种幽深古远的情调,她特别钟情于芦苇、野草和那无名的小花。

她摆脱了传统花鸟题材的局限,大胆将一些单纯的形态纳入画面——表现那些大自然中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小花,画面没有其他元素来衬托,构图简洁,主题突出一直是她主要的风格,在色彩方面单纯、单一,使画面营造出朦胧之美;她在创作艺术作品中她打造着自己的语言符号。

浅谈现代重彩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现代重彩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现代重彩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栾剑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9期摘要:中国绘画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日益成熟,在经过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创新后,工笔重彩画走向了现代。

现代重彩相对于传统工笔重彩而言,不管是技法、肌质方面,还是色彩、造型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重彩画表现出独特的兼容性,表现风格、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更加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绘画的审美要求和需求。

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汇、融合的背景形势下,现代重彩画家发现西方绘画中也有很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元素,这又为现代重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现代重彩传统重彩传承发展中国现代重彩是基于传统工笔重彩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新画种。

现代重彩在深入研究传统工笔色彩历史发展后,结合现代文化进一步发展了工笔重彩画的造型、材料、技法等,使工笔重彩更具有现代文化气息,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工笔色彩画的审美需求。

现代工笔重彩表现出独特的造型、肌理、色彩,给欣赏者带来了很强烈的视觉刺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工笔重彩画不仅充分展现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也使中国绘画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绘画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现代重彩画兼容了多种绘画风格,包括传统与壁画,西方与东方,古代与现代等,在其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绘画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历史在中国画坛上还没有出现写意文人画时,人们谈及中国画,基本上就是指中国工笔重彩。

回顾传统工笔重彩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大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岁月的洗涤和沉淀,传统工笔重彩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工笔重彩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就是在墙上用动物血液以及原始矿物色颜料进行绘画,记录劳动情景。

后来,汉代的工笔色彩画在绘制宫廷壁画、帛画的人物时采用了赭石、石青、朱砂、石绿等一些新的矿物色颜料。

唐朝是传统工笔重彩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利用传统工笔重彩画辅助宣扬经济、政治、文化,在该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卷轴画。

绚丽多姿共创辉煌——云南工笔画的当下与未来

绚丽多姿共创辉煌——云南工笔画的当下与未来

工笔重彩画曾是中国绘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绘画中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的壁画和砖绘遗迹中可见一二。

从春秋战国到五代两宋时期,工笔重彩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达到巅峰,其绘画内容涉及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领域,绘画方法不拘泥于平涂、渲染、点染等传统技法,尽管各个历史时期中它的表现形态不一,也曾起起落落,但工笔重彩画的探索始终呈现出稳定中前进的发展趋势。

工笔重彩画以矿物颜料为主、其他颜料为辅,它侧重色彩的变化与运用,借助色彩语言展现绘画的内涵,凝聚了中国独有的艺术气息。

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成就了现代工笔重彩画,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中西融合的新的绘画审美理念,以此传达出画者的思想和文化气质。

研究工笔重彩画,云南工笔重彩画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一、云南工笔重彩画的沿革发展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其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凭借特殊的地域风貌,云南工笔重彩画逐渐演变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绘画样式,并涌现出多位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颇具影响力的画家。

在云南工笔重彩画的发展沿革中,画家借鉴了东西方的艺术与文化精髓,将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优长汇集于此,通过厚重的肌理,运用明快、丰富的色彩进行装饰,并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出来,表达了绘画者的真情实感,形成了极具云南地域风格的独特画派。

在传统的东方绘画艺术中,工笔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手法。

云南工笔重彩画是基于传统工笔画形成的,题材、形式与技法等各个方面均源于传统工笔画。

云南工笔重彩画的传统题材以仕女、宗教和山水等题材为主,现代题材则以云南地方风情和生活情态为主。

在绘画技法方面,云南工笔重彩画在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对色彩和画面结构的理解,它立足于云南当地的民族文化形象与资源,通过绘画创作者的主观创新,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造出具有现代云南特色的工笔重彩画。

二、云南工笔重彩画发展现状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云南工笔重彩画逐渐走向西方,成为世界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中国象征之一。

对云南重彩画的探索

对云南重彩画的探索

对云南重彩画的探索一、前言云南重彩画是一种民族风味浓郁的独特美术样式,融合了东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特色,以中国画的线条造型,应用中国画所没有的而西方现代绘画中重醒目的斑澜色彩给画面注入了勃勃生机和绚丽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

它在家具装饰上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云南重彩画的魅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其构图布局,颜色,线条,意境和作用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二、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艺术各方面都有拓展,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互动中,中国当代美术形成融合巨大差异和各种精神杂糅共存的现状。

云南重彩画艺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异军突起,率先突破中国画的传统面貌,走在中国画现代形态潮流的前端,短短十多年巨大起伏发展状况,呈现出一种有丰富内蕴的艺术现象。

对于云南重彩无论美学理论还是创作方法、美术技法方面都有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地,但目前学术界和画界在这方面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

回溯云南重彩画的发展历史,不能不提到它的研创人丁绍光,因为丁绍光的成功与重彩画的辉煌是无法分开的。

上世纪80年代,云南画家丁绍光、蒋铁峰等人举办了一个画展,他们的名字与他们创作的重彩画作品从此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1982年,丁绍光移居美国之后,他的经纪人给他进行了商业包装,将云南重彩画推向全世界。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刘涌老师风趣地说:“在东京银座,索尼的广告牌有多大,丁绍光的广告就有多大。

”当时在西方权贵的客厅里能有一幅充满中国元素的绘画,是种时尚。

所以,云南重彩画很快进入了西方人的视线,当时上流社会的权贵也纷纷以收藏丁绍光的画作为荣。

重彩画取得的辉煌是前所未有的,而也正是它辉煌的商业化运作使重彩画走上“悲剧”道路。

丁绍光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始尝试了极具冒险性的商业操作方法——仿真印刷。

当时的重彩画市场也很火,云南许多艺术专业的人都纷纷拿起画笔开始创作重彩画,一时间出现了大量仿品,重彩画市场秩序混乱不堪,它的衰落和市场的不正常操作有很大关系,但云南重彩画本身的美在价值仍吸引着很多人。

现代装饰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探索

现代装饰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探索

现代装饰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探索装饰绘画艺术经历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兼容并蓄,广纳博取,留下无数珍贵的遗产。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思想观念和审美角度多元化发展,人类的活动环境多样化呈现,装饰绘画也有着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现代装饰绘画通过采取特定的材料语言,用特定的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来适应特定的环境主体,诠释主体的内涵和美感,并与主体和谐交融。

正因为这种环境主体的大小、功能、样式等的极端多元,导致了装饰绘画发展的多元局面。

一、装饰绘画简述装饰绘画艺术有别于写实绘画,其侧重点在于装饰,即对特定的器物、空间、平面等进行艺术修饰,注重表现形式的效果。

装饰绘画从属于其需要修饰的环境,不论是器皿、墙壁、还是工艺制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被修饰的环境才是装饰绘画艺术中的主体,因为所有装饰元素的设计和创作都必须服从于环境的最终要求,只有这样装饰绘画艺术才能算准确执行了自身的职能,才能算一件成功的作品。

现代装饰绘画艺术呈多元化发展,并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全球视野内经济、政治都加强了交流与联系,中西方文化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深入,这使得现代装饰绘画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

其次,随着装饰艺术研究和实践的延伸,中国的本土艺术家以及一众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的外国艺术研究者在近几年开始重新关注起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图腾,期望从传统文化的印迹中寻找创新的灵感。

而创作技法、风格的演变也使得这种期望变成现实,艺术家可以通过图形抽象、夸张,运用特殊材料、特殊工艺,或是现代化科技的方式来实现传统装饰文化的改造和创新。

另外,现代建筑、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使得装饰绘画艺术的环境主体发生了质的改变,现代装饰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也因此打开新的局面。

二、题材多元化现代装饰绘画的题材十分广泛,由于其侧重意象化和装饰美化的表现,因此其题材既有人物、花鸟、风景、建筑,也有现代流派的绘画和抽象、具象的图样。

任何既定存在的事物,或是纯绘画领域可以设计的题材,都可以经过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加工,用装饰语汇表现出美感来,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特殊风格和装饰趣味的装饰艺术品。

中国重彩画的当代文化走向

中国重彩画的当代文化走向

中国重彩画的当代文化走向作者:林沁心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1期摘要:80年代中后期,重彩画复兴,成为中国画坛一个重要的美术现象,在新一代重彩画画家融会古今,兼容中西,用新的观念和手法表达着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使作为古代经典的重彩画重新被认识和欣赏。

中国现代重彩画兼容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它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与情趣和明快华丽的色彩,为中国绘画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

关键词:当代重彩画;色彩;中西方;包容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238-01中国重彩画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个新画种。

“重彩”一词出现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录》一书中的“论画体工用拓写”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由著名画家潘絜兹提出的“工笔画重彩画”一词,也是沿袭和发展了唐代“重彩”一词的称谓,可见“重彩”一词由来已久。

中国现代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下产生的一个新画种。

始于七十年代初,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

它重新高举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重彩的旗帜,力求重振汉唐雄风,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它充分利用了现代色彩、材质运用方面的特长,大胆的把西方抽象、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中来,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极大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表现力。

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文人画主宰了中国画坛近千年。

在文人画理论推动下,水墨画取得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本具伦理意味的色彩在古代绘画上的表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运墨而五色俱”等倡导水墨画表现的观念、色彩处于辅助地位。

其实,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中,色彩原本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石器时代开始便用矿物颜料作画的方式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瑰宝,上溯原始先民操作色彩的最初尝试,下至当代艺术的视觉震撼,重彩画在不同时期都为我们呈现出色彩明丽的恢弘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彩画发展现状[摘要]现代重彩画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重彩画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重彩画已经拉开了距离,在材料、技法上有所拓展和创新,并呈现出越来越浓厚的装饰风格。

[关键词]多元文化重彩画发展现状现代重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结合的绘画形式。

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重彩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现状,除了画家的个人创作外,还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公共场合的壁画设计等等。

现代重彩画材料在传统重彩画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技法的表现也不断创新和丰富,风格虽各不相同,但在构图、造型、色彩和肌理等方面却表现出浓厚的装饰化倾向。

一、材料不断拓展重彩画的材料包括了纸张、颜料和各种工具,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重彩画的材料不断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纸张。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据考证,在西汉时期已开始了纸的制作。

如1957年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西汉墓中出土的“灞桥纸”,其制作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

之后的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纸张的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进,加上邻国进贡的各种纸张,丰富了纸的种类,为书画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现代重彩画所用的纸张,已经大大超出传统纸张的种类,不再只是单纯的传统宣纸。

为了追求各种不同的画面效果,现代的纸张用上了各种材料,如金箔、银箔、树皮、毛发等等。

现代的重彩画家也在各种纸张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如黄永玉使用高丽纸画重彩;刘德功采用牛皮纸进行创作;刘国松为了找到更适合表现个人风格的纸张,与纸厂合作,制作“国松纸”等等。

此外,现代重彩画在载体上突破了纸张的局限,除了绢、帛之外,有的画家还在各种布料和木板上创作,拓展了重彩画的载体。

(二)颜料。

中国传统绘画被称为“丹青”,这一称谓和矿物质颜料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我们的祖先就运用矿物质颜料在陶罐表面绘制各种精美的图案。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上也可以看到矿物质颜料的广泛使用。

特别在唐朝,重彩画达到了成熟的鼎盛时期,颜料的种类也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而不断增加,直至宋元,重彩画的主流地位被文人水墨画取代之后,重彩画颜料的运用才逐渐被水墨所取代,只有在民间绘画和建筑彩绘上才能一睹重彩画的风采。

现代重彩画受到西方绘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颜料的应用上也打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

不少画家在创作中采用了油画颜料、丙烯颜料、油漆和各种金属材料。

部分画家在日本留学受到日本画影响,在创作中也使用了矿物质颜料或采用人工仿石色颜料,回国后还举办了相关的培训班。

通过培训,在国内培养了大批重彩画人才,对现代重彩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蒋采苹、王雄飞、胡明哲等。

其中蒋采苹和王雄飞还对日本画颜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研制和生产矿物质颜料。

日本画的母体是中国画,中国重彩画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日本画家不仅仅只是接受和继承了中国画的矿物质颜料,在重彩颜料的开拓和研制上还下了很大功夫,他们选用优质的画材作精细的处理,极大的丰富了重彩颜料的品种和色相。

矿物质颜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曾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远古的彩陶、神秘的花山壁画、瑰丽的敦煌壁画。

如今,在现代文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矿物质颜料得到进一步拓展,在现代重彩画家的作品中焕发新的光彩。

此外,在绘画工具上,现代重彩画除了使用传统毛笔,还结合运用西方多种现代绘画工具,如水粉笔、水彩笔、排刷、油画笔、刮刀等。

现代重彩画在材料使用方面,比传统重彩画有了更大的拓展。

二、技法不断丰富技法与材料的拓展是分不开的。

传统重彩画的材料以纸、帛、绢等为主,其技法主要分为“描”和“染”两部分。

“描”主要指描线,线是传统重彩画的精髓。

古人总结出传统重彩画中的十八描包含: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马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柳叶描、竹叶描、枣核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等线条类型。

“染”主要有:分染、统染、罩染、提染、烘染、点染、醒染等。

这些技法与材料完美结合,创作出精美的中国传统重彩画作品。

现代重彩画技法在线条的“描”方面,除了保留传统“十八描”外,线条更具表现力、更具个人风格。

现代重彩画以线造型为手段,以装饰构图、色彩为表现。

线的表现形式与疏密组合,粗、细、枯润、长短、曲直、顿挫、强弱在绘画表现中十分重要,最能体现画家造型语言,画家不但要用线组织画面,也要靠线来经营布局,格调的提升也有赖于线的升华。

如丁绍光重彩画作品中的线条,不单纯使用墨线,而是大量使用有色线条,线除了是画面物体的造型轮廓外,还是作品重要的构成部分,甚至主导了画面的律动。

李明伟重彩作品的线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十八描”,虽使用墨线,但线条更为稚拙粗粝。

有的重彩画家为了营造特殊的效果,有意弱化线条的表现,强化色彩的表现力。

总之,在现代重彩画中,线条不仅仅具备造型和外轮廓的功能,而且已经成为画家情感和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染”发展到现在,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普通晕染,又出现了许多中西结合的晕染的方法,让工笔画更具有立体感和时代气息。

其中有许多特殊的技法,用到一些特殊的材料以求达到特殊的效果。

“染”从单一的“三矾九染”发展到各种特殊肌理的制作,如喷、刷、泼、擦、贴及冲撞法、透色法、喷胶法、发色法、堆塑法、沥粉贴金法、脱落法、虚染法、皱纸法、托墨法、拓印法、泼彩法等等。

总之,现代重彩画的技法不断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受到日本画装饰分格的影响,不少画家对技法追求的热情更为高涨,在中国传统重彩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实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风格,丰富了中国重彩画的技法。

三、风格趋于装饰现代重彩画继承了传统重彩画的精神内涵,在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又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作品的风格趋于装饰。

(一)构图。

中国传统重彩画构图表现为散点透视、焦点透视、平列式对称、鸟瞰式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构图法。

在描绘场景局部可能会使用焦点透视,在人物排列方面则根据画的内容和人物的身份地位来决定位置和比例;山水画多采用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等;同一幅画部分可以鸟瞰式表现,部分则以对称平列式表现,由此可见,传统重彩画的构图是自由的、生动的、直观的,没有时空限制[1]。

现代重彩画在继承传统重彩花构图的同时,融合了现代绘画的构成原理。

通过点、线、面组合成不同的几何图形,激起人们视觉的快感和审美的情感,是纯粹的视觉传达方式。

西方现代绘画大师马蒂斯认为:“构图,就是画家为表达自己感受把各种不同因素用装饰手法按画家的意图安排的艺术”。

现代构成与物象图形的组合形成装饰风格构图。

装饰风格绘画的风格是程式化的、平面空间的、形式意味浓厚的风格,它在现代重彩画构图中应用非常普遍[2]。

(二)造型。

无论是远古艺术、敦煌壁画、民间艺术还是现代各种风格的重彩画,在造型表现方面大都呈现出装饰风格。

装饰风格的特点是程式化的、概念化的、夸张的、变形的、疏密考究的、意象的、情感的、有视觉绘画形式意味的。

从视觉角度看,重彩画造型特点无论是抽象的还是意象的表现,都着重画面的构成关系,点、线、面的交织,形体的重叠、排列等因素,而在情感表达方面则着重稚拙、天真、单纯、自由的表现。

现代重彩画造型更多来自民间装饰传统的造型,通常不为自然客观形体束缚,对物象的强化和夸张,则情之所致,以表达对真实事物的感受为主,情意交融[3]。

(三)色彩。

传统的重彩画赋彩有其独到的处理方法。

如汉代喜爱黑红二色,深沉、强烈,视觉张力强。

唐代喜爱富丽、金碧辉煌、大青大绿,具高贵绚烂之美。

而宋明清以后,因受文人画审美情趣的影响,赋色清雅淡泊,以黑白为主,微施轻朱浅绿,轻扫花青淡赭。

现代重彩画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表现与传统重彩的赋彩处理。

西方古典绘画色彩以写实色彩为主,色彩的表现主要模仿自然色彩,表现力较弱,它的绘画主要以光源表现为主,忠实自然。

西方现代绘画则以科学的光学原理结合东方的装饰色彩表现,产生具主观色彩表现的色彩视觉传达。

在现代重彩画的色彩运用中,最具特征的是装饰色彩的运用。

装饰色彩是纯化的自然界的色彩,为视觉与知觉的统一,也就是把个人的主观色彩表现与传统的色彩观、现代色彩构成相结合,其特点是主观的、浪漫的、象征的、自由的、非理性的、浓烈的[4]。

(四)肌理。

肌理是画家主观意象在绘画艺术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语言,是存在于绘画的点、线、面中的视觉元素,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同的绘画材质、不同的绘画技法能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具有审美的诱惑力。

肌理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是画家将自然界材质和各种绘画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来的艺术语言,并非单一的工艺重复制作,肌理的运用与笔墨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弥补笔墨无法表现的视觉效果[5]。

现代重彩绘画的肌理制作非常普遍,或从传统重彩画中借鉴各种肌理效果,如古代壁画中斑驳的剥落纹样,历经风雨的残旧肌理;或从自然界中得到灵感,如树皮皱纹、树叶脉络、建筑墙面、金属外表等。

肌理的运用能体现画家的审美修养,如运用适当,会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四、结语三百年前,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当历经了数千年的传统重彩画遇到现代多元文化后,面临传统和变革的选择,如何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是许多重彩画家思考的问题。

幸好,现代重彩画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尝试各种新兴材料、不断丰富现代重彩画的技法,在构图、造型、色彩、肌理的应用上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重彩画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多元时代,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许多地方设立了重彩画研究所,举办培训班,不少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专业或课程。

虽然成绩喜人,但现代重彩画的发展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重彩画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相信有众多重彩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现代重彩画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本文是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课题《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彩绘画的创新研究》(项目号:2011zd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1] [2] [3] [4] [5]李明伟.中国画现代重彩画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5),(6),(7),(9).(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2.桂林医学院人文社科与管理学院,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4.百色学院艺术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