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七大陷阱你可别中招
头颅CT的简读

常见的颅内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等。CT扫描可以观察到脑膜增厚、脑实质病变 等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颅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颅骨病变
总结词
颅骨病变是指发生在颅骨上的疾病, 如颅骨骨折、颅骨肿瘤等。
详细描述
颅骨病变可导致头痛、呕吐、视力障 碍等症状。CT扫描可以观察到颅骨的 形态和结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颅 骨病变具有指导意义。
头颅CT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 果和随访病情,对于脑部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02
头颅CT扫描技术
扫描前的准备
患者准备
确保患者无金属饰品、义齿等物 品,以免干扰CT扫描结果。
病史了解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药物史等 ,以便在扫描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 。
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保患者或家属了解CT扫描的相关 风险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
出诊断结论。
读片中的注意事项与误区
避免主观臆断
在读片过程中,应避免主观臆断,应客观地分析图像中的信息。
注意图像细节
在读片过程中,应注意图像的细节,如病变的边缘、密度和增强表 现等,这些细节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
避免过度解读
在读片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解读,对于不确定的病变,应结合临床 资料和后续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04
头颅CT的读片技巧与注 意事项
读片前的准备
了解患者病史
在开始读片前,应仔细了解患者 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便更好
地理解CT图像。
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临床需求,确定CT扫描的范 围,以便获取到病变部位和周围
结构的完整图像。
熟悉正常解剖结构
熟悉头颅的正常解剖结构,以便 在CT图像中准确识别异常病变。
拍脑ct之前需要注意什么

拍脑ct之前需要注意什么拍脑CT(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大脑结构和异常情况。
在进行脑CT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告知医生个人病史和相关情况:在进行脑CT之前,应该告知医生自己的个人病史和相关情况,例如是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疾病,是否怀孕、服用哪些药物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评估检查的风险和制定适当的检查策略。
2. 禁食或限制饮食:通常情况下,拍脑CT之前需要禁食或者限制饮食。
具体的要求应该在预约时与医生确认,因为不同的医院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
禁食的目的是避免肠胃内的气体对检查结果的干扰。
3. 停止吸烟:吸烟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可能干扰脑CT的成像质量。
所以,在拍摄脑CT之前应该停止吸烟,以充分清除肺部的烟雾。
4. 戴戒指、耳环等金属物品:脑CT使用X射线进行成像,金属物品会产生伪影干扰检查结果。
因此,在检查之前,应该摘取戒指、耳环等金属物品,避免对成像结果的影响。
5. 避免服用含有碘的药物:脑CT的常规检查需要注射含有碘的造影剂,以增强对脑部的成像清晰度。
因此,在拍摄脑CT之前,应该告知医生是否对碘过敏,以及有没有相关症状。
对于对碘过敏的患者,医生会选择其他适当的检查方法。
6. 确定是否需要麻醉: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儿童、急救和无法保持静止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麻醉剂。
在脑CT之前,应该与医生确认是否需要麻醉,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
7. 妊娠咨询:对于怀孕的女性来说,脑CT可能对胎儿有一定的辐射风险。
因此,在进行脑CT之前,应该告知医生是否怀孕,以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评估辐射风险,并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案。
8. 准备时间和精神状态:由于脑CT需要患者保持静止,所以在进行脑CT之前,应该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检查。
此外,精神状态也应该尽量保持轻松,以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综上所述,拍脑CT之前需要注意个人病史告知、禁食、停止吸烟、摘取金属物品、避免服用含有碘的药物、确定是否需要麻醉、妊娠咨询和准备时间和精神状态等事项。
医生揭秘:这4类体检太多坑,等于白做!这7种病无法治愈,别上当

医生揭秘:这4类体检太多坑,等于白做!这7种病无法治愈,别上当小编最近回老家一趟,顺便给爸妈预约了体检,好说歹说才把他俩说服去做。
体检之前,还在路上给爸妈恶补相关知识。
这一聊就发现,爸妈对体检可以说是知之甚少,而且误把很多鸡肋的体检当作重要项目,结果多花钱还检查不全。
相信很多朋友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所以,这次就来和大家聊聊体检中的“鸡肋项目”,顺便说下哪些疾病是没法治愈的,要是遇上说能包治好的,绝对是来骗钱的!也记得告诉咱爸妈哦~涨见识,守住你的钱包!一、查癌项目千千万,这些太“鸡肋”!我们都知道,人只要活得够长,就容易被癌症侵袭。
权威专家也说过: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患上肿瘤。
而我们的爸妈又处于癌症高发病率的年龄段,所以定期体检很有必要,还有这4种“鸡肋”检查项目,可别用它来查癌,不然等于白做!1“X光”查肺癌用医生的话说:用X光来查肺癌,那就是在假装查癌!因为X光片只能“看个大概”,那些小于1cm的小结节,几乎难有检出效果。
要是这项目能看出肺癌,患者基本属于中晚期。
一检查就宣告中晚期,岂不失去预防意义?这里推荐大家选“低剂量螺旋CT”,它被誉为肺癌诊断“金标准”,有它出马,早期肺癌诊出率可达八九成!患者术后生存率也高,超过10年者超过90% 。
再退而求其次,高清CT检查也能备选,它分辨率高,能检查到0.8cm以上的肺部肿瘤。
若爸妈的年龄大于50岁,有长期抽烟习惯(含吸二手烟人群),那还是把体检里的“X光片换成CT”靠谱些!15年、30年烟龄者与非吸烟者对比2“CT”查乳腺癌有些人一看到“CT检查挺万能的”,索性安排CT检查搞定一切。
但是,查乳腺癌可不兴这操作,CT检查的图像空间分辨力差,根本无法识别细小病变。
早期查乳腺癌,医学上的“黄金搭档”就是钼靶检查和乳腺超声,“二者合体”能准确揪出乳腺癌所在位置。
▲钼靶检查;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是一种X线检查(具体为低剂量X光),操作方法是通过把整个乳房的乳腺压扁透射,进而能看清乳房各层组织,发现异常,常应用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筛查。
颅脑常见疾病CT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颅脑常见疾病CT 漏诊误诊原因分析罗久伟(空军青岛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山东266071)CT 检查是颅内各种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技术,能够发现大多数疾病,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及部分脑变性疾病和脱髓鞘疾病,且通常能明确诊断。
然而,CT 平扫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且存在一定的观察盲区。
本文从以下4种常见颅脑疾病的CT 平扫,分析漏诊、误诊原因。
1脑梗死1.1脑干梗死后颅窝在CT 图像上有多种密度差别极大的结构,在2种密度差异较大的物质交界处,容易产生伪影[1]。
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岩骨间低密度带(即亨氏暗区),其次是枕内隆突所致的放射状高密度伪影,还有鞍区低密度影、颅板内高密度带、桥小脑角高密度区、中颅窝高密度区等。
伪影常掩盖脑干的病变,最常见的是脑干梗死,尤其是腔隙性梗死及早期脑干梗死,导致脑干梗死极易漏诊。
故在检查后颅窝(如小脑、脑干)病变时,应用5mm 薄层扫描,如仍采用10mm 层厚常规扫描,由于颅骨的干扰,极易将微小病灶漏掉[2]。
1.2小脑半球梗死在小脑梗死还没有明显水肿、密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第四脑室未出现异常变形,常常会误认为是后颅窝颅骨容积效应造成的伪影而漏诊,且脑梗死发生后24h 内头颅CT 平扫阳性检出率有限,使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更低[3]。
1.3胼胝体梗死一是对胼胝体解剖结构认知不足,二是容易忽略侧脑室旁的略低密度影,而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基底节区和各脑叶实质上,当病人症状很重、而脑叶实质部分和基底节区未见明显病变时,此时要想到有收稿日期:2018-01-10作者简介:罗久伟,男,汉族,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1970年2月出生,山东济宁人,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
摘要:分析4种常见颅脑疾病CT 漏诊、误诊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能最大限度地显示疾病内部细节,减少疾病的漏诊或误诊。
关键词:颅脑疾病;漏诊误诊;CT 检查中图分类号:R445.3;R651.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1-0270.2018.03.18Analysis of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of CT in Common Brain DiseasesLUO Jiu-wei(The Qingdao Aviation Medicine Appraisal Training Center of Air Force,Qingdao266071,China )Abstract :To analyse reasons of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of CT in four kinds of commonbrain diseases,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easons,in order to show the internal detail of the disease and reduce missed diagnosis or misdiagnosis furthest .Key Words :Brain Disease;Missed Diagnosis or Misdiagnosis;CT Examination57无胼胝体梗死的可能,MR检查矢状位可清晰地显示出来[4]。
CT伪影:根本原因与规避方法

CT伪影:根本原因与规避⽅法CT伪影:根本原因与规避⽅法CT伪影很常见,且原因复杂。
掌握关于伪影的相关知识显得⾮常重要,因为它们会模仿病理学改变(例如部分容积伪影)或将图像质量降低到⽆法诊断的⽔平。
今天我们根据造成伪影的根本原因对CT伪影进⾏分类,并简要介绍部分伪影的规避⽅法。
基于患者的伪影•运动伪影运动伪像是基于患者的伪像,在图像采集期间因患者的⾃主或⾮⾃主运动⽽发⽣。
误配准伪影,表现为模糊、条纹或阴影,是由CT扫描期间的患者移动引起的。
影像学检查时,患者移动时也会出现模糊。
严重运动伪影的CT头颅检查模拟双侧急性硬膜下⾎肿的伪影如果患者⾃主移动,则患者可能需要固定或镇静以防⽌这种情况。
⾮⾃主运动,例如呼吸或⼼脏运动,可能会导致伪影,模仿周围结构的病理学改变。
诸如⼼脏门控之类的技术可⽤于涉及纵隔的检查。
或者使⽤双源CT的⼤螺距技术进⾏运动器官的检查。
•暂时性造影剂中断(Transient interruption of contrast)TIC是CT肺⾎管造影(CTPA)研究中常见的⾎流伪影。
由于在深吸⽓时,从下腔静脉(IVC)到⼼脏右侧的不透明⾎流增加,因此肺动脉的强化不佳是。
由于腹腔内压⼒增加,TIC的发⽣在孕妇中更为普遍,⽽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少。
胸部的增强轴位CT图像显⽰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造影剂强化,⽽肺动脉主⼲相对未增强。
Magaya E . Case report: Transient interruption of contrast[J]. South African Radiographer, 2016.尽管有关呼吸和屏⽓对图像质量重要性的争论在⽂献中有争议,但这种伪影通常归因于深吸⽓。
尽管不同放射科的CTPA⽅案各不相同,但⼀种常见的⽅案是在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然后进⾏定时或由造影剂触发的呼吸指令以暂停呼吸。
该指令旨在在正常潮⽓量期间执⾏。
如果患者在屏住呼吸之前进⾏深呼吸(即吸⽓屏住呼吸,这通常⽤于常规胸部CT),胸腔内压会突然降低。
做一次CT,对人身体的危害有多大

做一次CT,对人身体的危害有多大摘要:CT检查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也逐渐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有人会认为CT检查辐射量太大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甚至是导致癌症的出现。
准确的说CT检查确实存在一定的辐射,但如果我们按照常规进行CT检查,并且尽量降低CT检查的频率,我们就可以避免CT辐射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关键词:CT检查对身体的伤害一、做一次脑Ct对身体有伤害吗 1、脑部CT对身体有害吗CT是电子计算机Z射线断层技术的简称,介入放射学也被广泛应用。
人体的性腺、晶状体、乳腺和甲状腺对辐射特别敏感。
如果他们长期暴露在大剂量的辐射下,可能导致白内障、绝育、生长迟缓,甚至恶性肿瘤或白血病。
2、脑CT的安全防护做检查时,用于X射线透视和摄影的剂量很小,在安全范围内。
做检查的人拍X光片的剂量相当于看电视一小时的剂量;拍胸部X光片的剂量相当于拍片剂量的1.5倍;如果提到危害,拍胸部X光片的危害相当于抽三支烟对身体的伤害。
CT室的选址和墙、门的施工一般都有一定的标准和防护功能。
如果设备都是标准化的,做一次CT检查对身体的伤害很小。
3、很少做一次脑部CT,所以不要太担心它的危害许多人担心大脑CT的危害,但是当我们检查一些疾病时,不可避免地要做这种检查。
在人们的意识中,做脑部CT会有一些后遗症,如白血病或脑癌等。
做脑部CT时,辐射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严重的损伤被人们有所夸大,我们需要对其正确了解。
对于辐射,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在我们居住的空间里,辐射是无处不在的。
专业术语是“本底”。
它来自于生活中的放射性物质(如家中的放射性气体)和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
辐射的常用剂量单位为mSv,本底水平为每年3mSv左右(各地)。
胸片辐射剂量很小,而且CT检查脑部辐射也相对较小。
两者之和,也就是2.1msv的水平,相当于半年以上的本底辐射水平。
癌症发生的概率属于“低”水平,也就是说,患癌症的风险在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之间。
颅脑ct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颅脑ct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颅脑CT扫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大脑和颅骨的疾病和损伤。
在进行颅脑CT扫描时,有一些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首先,颅脑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X射线来获取大脑和颅骨的横截面影像。
在进行颅脑CT扫描前,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饰品和服装,因为金属物品会对X射线的成像产生干扰,影响检查结果。
同时,患者需要告诉医生自己是否有过敏史,以及是否怀孕或有可能怀孕,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检查的进行。
在进行颅脑CT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检查床上,头部被固定好,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
有时,医生还会给患者注射造影剂,以帮助更清晰地显示出大脑和颅骨的情况。
注射造影剂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而来,患者需要在注射前告诉医生自己是否有对造影剂的过敏反应或者肾功能损害,以确保安全。
在操作颅脑CT扫描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扫描的参数,以获得更准确的影像。
通常来讲,医生会选择不同的层厚和层间距,以确定扫描的精细程度。
此外,扫描的速度和曝光剂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型和病情来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在颅脑CT扫描进行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同时听从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指挥,以确保扫描的准确性和顺利完成。
一般来说,整个扫描过程会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患者需要耐心等待,同时配合医生完成检查。
在颅脑CT扫描完成后,医生会对获得的影像进行分析,以帮助诊断患者的病情。
根据扫描结果,医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以确定病情的具体情况和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也会根据扫描结果来告知患者自己的病情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总的来说,颅脑CT扫描是一种安全、快速、准确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在进行颅脑CT扫描时,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和技术人员的要求,同时注意一些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准确性的影像获得。
头颅断层CT基本知识

头颅断层CT的发展历程
1972年,英国工程师Godfrey Hounsfield发明了第一台CT机,并 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90年代,多层螺旋CT问世,实现 了快速多层扫描,提高了图像的分辨 率和清晰度。
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CT机的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得到了显 著提升。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 习技术的发展,CT图像的解读和分析 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脑室系统结构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两个侧脑室、 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是脑脊 液循环的通道。
侧脑室分为前角、体部和后角, 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之间, 第四脑室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
脑室系统的形态和大小对于诊 断颅内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池结构
01
脑池是大脑表面的一些间隙,容 纳着脑脊液,起到缓冲和保护大 脑的作用。
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
辐射剂量相对较高
头颅断层CT检查使用的辐射剂量相对 较高,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应权衡利弊, 避免过度使用。
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头颅断层CT在 显示软组织方面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软 组织病变的诊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头颅断层CT的解剖结构
脑实质结构
01
脑实质是头颅断层CT扫描 的主要观察对象,包括大 脑、小脑和脑干等结构。
02
03
04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表 面凹凸不平,有许多沟回, 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 负责协调自主运动和平 衡。
脑干连接大脑与脊髓, 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 核团和传导束。
图像重建原理
图像重建算法
头颅断层CT的图像重建主要采用反投影算法和滤波反投影算 法。反投影算法是将原始投影数据通过数学计算还原成图像 的方法,而滤波反投影算法则是在反投影过程中加入滤波器 以改善图像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示
如图. 平扫和增强 CT 显示远端 MCA 闭塞。(A)右侧 MCA-M2 段 出现局灶性高密度影,并且隐藏在外侧裂脑池中 ;(B)右侧额下 回出现低密度灶 ,表示近期梗死;(C)CT 增强血管造影显示右侧 M2 段充盈缺损,与 A、B 图中高密度和低密度影相对应。
因此,在检测 HMCAS 时,需要观察整段 MCA,有时甚至需要进 行薄层扫描。
案例1
71 岁男性患者,既往有过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内侧分水岭区梗 死,新发左侧肢体无力。
(A)既往 CT 显示右侧额叶局灶性低密度影; (B)此次就诊新的头颅 CT 显示更大范围的灰白质分界不清,疑似新 发梗死; (C)DWI 证实了新发梗死。
案例2
将现有 CT 与既往 CT 进行比较,对于鉴别轻微密度减低是否为新 发急性梗死十分关键。
尾状核头模糊,伴部分灰白质界限不清; (B)脑沟消失伴基底节模糊
和灰白质界限不清; (C)CTA 显示右侧 MCA 充盈缺损,
提示为血栓; (D)DWI 证实右侧 MCA 梗死。
案例6
41 岁女性,突发言语不清。 (A)CT 平扫示左侧顶叶轻微灰白质边界不清; (B)CT 增强显示低密度梗死区伴血管增强。 对于较年轻的患者,需要明确 是否有灰白质界限不清、 灰质肿胀、脑沟变浅等征象
63 岁男性 HIV 患者,2 天前出现头部疼痛及进行性加重的谵妄。
图示,轴位平扫 CT 示左侧乳突积液,提示左侧颞骨外侧骨折。
额叶挫伤提示存在对冲伤,需检查对侧是否存在骨折。 45 岁女性,跳舞时摔倒。 (A)轴位平扫 CT 显示左侧额叶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B、C)轴位 CT 显示右侧枕骨骨折。
头颈部损伤
5. 头颈部损伤
头颈连接部损伤不是很常见,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对高速车祸 幸存者进行初次影像学检查时,可能遗漏颈部脊柱损伤,高达 1/3 的 患者可能会出现后期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对患者进行定位头颅 CT 检查十分重要,或能发现被遗漏的轻微征象。
A 图窗宽原因使得血肿 与邻近颅骨密度相混淆
此外,也需对既往 CT 进行 比较,进而明确是否为新发 出血或鉴别急性、慢性或亚急性血肿。
案例1
53 岁男性,既往有硬膜下血肿病史 本次因急性摔倒就诊。 (A)既往 CT 显示 新月形低密度病灶, 可能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所致; (B、C)本次就诊新的头颅 CT 显示左侧硬膜下血肿处 可见新的低密度灶, 提示为慢性期血肿叠加急性血肿; (D)随访 CT 显示为高密度, 证实为慢性期血肿叠加急性血肿。
头颅 CT 七大陷阱 你可别中招
神经内科 王蔚
Hale Waihona Puke 头颅平扫 CT头颅平扫 CT 是急诊筛查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大约 1/14 的急诊患者接受过头颅 CT 检查,然而急诊中容易忽视和漏诊的 头颅 CT 征象还有很多。近期发表于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的一篇综述总结了临床中急诊医师容易忽略的头颅 CT 征象, 希望借此来帮助临床医生的诊疗。
案例4
63 岁男性,因右侧肢体麻木就诊,既往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病史。 (A)脑窗 CT 显示左侧丘脑轻微低密度影; (B)卒中窗 CT 提示明显低密度影; (C)DWI 证实急性梗死。 可增加急诊医师采用平扫 CT 检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比例
案例5
33 岁男性,突发左上肢无力。 (A)CT 显示右侧大脑半球脑沟消失,
案例1
29 岁患者 (A)CT 定位片显示由于头颈脱臼导致枕骨 - 齿突间隙增宽; (B)CT 证实头颈部脱臼。
头痛
6. 头痛
头痛是急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 3.1% 急诊患者因头痛就诊。 头痛的病因多样,如患者出现快速进展的脑实质萎缩和脑白质改变, 需要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以便帮助诊断 HIV 相关脑炎。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1.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是提示大脑中动脉(MCA)血栓形 成的高度特异性征象,其可见于 35%-50% 的确诊 MCA 闭塞患者中, 该征象与早期出现脑实质低密度灶、出血转化及更大面积的梗死、预 后不良均相关。其中可能漏诊的是远端 MCA 闭塞,因 M2 段可能仅 出现轻微高密度影,并且隐藏在外侧裂脑池中。
外伤性颅骨骨折
4. 外伤性颅骨骨折
眶底是一层很薄的组织,在标准的轴位成像时可能存在盲点,与扫描 平面平行或略微倾斜的骨折很难发现,因此需要多平面成像以明确是 否存在骨折。
45 岁男性摔倒后就诊。 (A)轴位 CT 像显示右侧眶底骨折 (B、C)冠状位重建显示 右侧眶底极小的粉碎性骨折。
而更加容易发现的继发性征象可能有助于医生评估邻近组织,特别是 在外伤时出现静脉窦 / 乳突出血或积液。
63 岁男性患者,突发急性右侧肢体无力。 (A)既往 CT 显示年龄相关性脑改变; (B)新的头颅 CT 显示左侧放射冠区不对称性密度减低; (C)DWI 证实左侧皮质脊髓束梗死。
案例3
84 岁患者因失语和右侧肢体无力就诊。 (A)脑窗 CT 成像显示左侧颞上回后部的深部白质出现轻微低密度影, 延伸至 Wernicke 区; (B)卒中窗 CT 提示明显低密度灶; (C)DWI 证实为急性梗死; (D)与既往 MRI 成像比较无异常信号 CT 检查的窗宽太宽或太窄都会遗漏有 诊断价值的信息。 调整窗宽可提高对脑实质疾病的检出率
外伤性脑出血
3. 外伤性脑出血
不同时期的硬膜下血肿其 CT 成像密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急性期过后密度会减低,可与 邻近脑组织或颅骨密度类似而相混淆。因此,与卒中患者类似,调整窗宽对于不漏诊 异常征象十分重要。
49 岁男性,从自行车上摔下。 (A)CT 平扫显示左侧软组织肿胀; (B)硬膜下窗 CT 示前颅窝 和中颅窝血肿
脑实质异常
2. 脑实质异常
卒中发病 48 小时内首次 CT 扫描发现的缺血灶体积大小与卒中后 1 周 及 3 个月时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而超早期(<4 小时)即出现 CT 阳性征象可能提示出血转化及脑损伤风险。患者存在陈旧梗死灶时可 能发生误判,回顾既往 CT 检查结果对于判断新旧梗死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