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1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时的学和教师的教得心理现象。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时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3、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控的能力。

4、学习动机: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5、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6、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7、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为创造力。

8、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9、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0、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系统。

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答:1、认识过程:感知、表现、思维、想象、记忆等。2、感情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简述心理特征。

答: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1、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2、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实践任务。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科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1、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2、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实践任务。

7.简述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答: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的特点、人际关系等,工作发展的条件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对一般教育效能感具体明显影响;工作发展的条件、学校风气和师生关系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明显影响;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他的价值及自我概念等。

8.教学反思的过程有哪些。

答: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分析阶段3、重新概况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9.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

答: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10.大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答: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董事

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判断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11.简述学习动机的类型。

答:1、主导学习动机和非主动学习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4、近景的学习动机和远景的学习动机

12.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5、证券指导结果归因6、开展适当的竞赛7、科学设计任务难度

13.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答:1、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4、低陆迁移与高路迁移5、两类知识迁移

14.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

答:1、客体因素: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较高概况程度的已有知识2、主题因素:学习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15.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答:1、合理安排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3、指导学生合理编码,科学组织知识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有利于迁移的学习情境5、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迁移的发生6、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7、帮助学生构建迁移心向,利用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迁移8、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经济促进迁移

16.大学生思维有何特点?

答:

17.简述教材直观。

18.大学生记忆品质有何特点?

19.遗忘有何规律;如何增强记忆?

20.简述知识的结构。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

22.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1、问题的特征2、情绪与动机3、对问题情境的知觉4、定式5、功能固着6、原型启发

2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答:

24.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5.品德的结构有哪些?

答: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6.简述非正式群体。

答:

27.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

答:教育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学生进行的,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首先在于它受制于教育的目标级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实践。纯洁性: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

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丰富性:教育活动是以人际关系为特征的,特别市传统教育;学校组织管理层次少,成员之间的时空间隔性小;学校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史学校成员的特点。

2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答:平等原则、尊重原则、信用原则、互助原则、宽容原则

29.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

30.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2、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4、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利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6、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

7、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8、“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9、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10、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由此,

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2、“为创造而教”,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14、一名大学生如果对自己各方面都很满意,觉得自己非常出色,那么就达到了自我悦纳的程度。

15、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16、某些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并非品德问题,管理者对此不必多批评。

17、有些大学生常进行老乡聚会易形成各种帮派,不利于学校管理,必须对之加以限制。

18、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做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9、学生只要没有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就可以被认为是心理健康。

20、辅导员在指导大学新生时着重解决他们的想家问题就行了。

四、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论述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3、教材直观有哪几种?谈谈在实际教学中他们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结合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试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

5、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又有哪

6、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大学班集体的作用和类型有哪些?试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班集体的凝聚力?

8、如何理解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班集体的影响?试论述如何协调大学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9、试论述新入学的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尽早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适应期?

10、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第一章

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他们经常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时的学和教师的教得心理现象。

简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1、心理学的综合趋势,科学有综合走向分化,又上升到新的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

2、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心理学史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理论的应用和普及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

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增强,心理学研究的国际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

4、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人得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研究人的心理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人的心理发展级变化的文化背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及国家意识形态等,因为不可能有全世界完全一种统一的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生是研究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种种心理问题,具体包括学习心理的一般理论问题、大学生学生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大学生的知识与机能学习、大学的问题解决与创新型培养等问题。任务是:1、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2、一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育

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答: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青年教师,高校扩展以来,高校师资队伍补充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一方面使高校教师队伍总体构成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满足了扩招带来的师资队伍短缺问题,也给高校教师队伍增添了朝气和活力,是高校教育后继有人;另一方面有个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为紧迫的任务。2、有助于教师提示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与反思能力。3、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能任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不仅承担传达授业解惑的教学和文化任务,还担负着大学生人家关系的调者、心理问题的咨询工作者已经人格的塑造者角色。4、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角色: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角色: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吧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构成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得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答: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强硬专断性,仁慈专断性,放任子类型。民主型。2、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人格特征对学生影响。热情、同情心、激励、想象。4、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5、教师举止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无声的身教。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答: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对教师影响:1、影响我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平时我自己感觉我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遇到困难敢于挑战。2、影响我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我个人的效能感较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3、影响我在工作中的情绪。我个人的效能感搞在教师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时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影响:说说自己带出得学生情况。

结合教学反思的过程谈谈如何提高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答: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通过教学反思的过程中的具体经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重新概况阶段、积极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进行不断的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的训练来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简析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及相互关系?

答: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与评价7、职业发作性

论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答:

论述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意义?

答:

学习:狭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机械学习: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含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只能做到数字符号表面联系的学习。

接受学习:是奥苏泊尔学习分类中与发现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内化,学生将之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自己的经验。

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答:

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包括1、学习者必须具有学习的心向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知识。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更高,职业定向性强;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3.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

4.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答:第一章绪论

1心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情绪,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意识:一种自觉的,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清醒状态。

3 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有多种心理现象组成,包含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下的学和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6 观察法:实际的教育环境中,通过感官或利用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的或生理变化以获取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7 实验法: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8 调查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其中个体心理结构又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什么,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意义何在?

任务: 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研究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习条件,

意义: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第一,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第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的,并且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第三,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搜集资料的方法

按其研究情境与真实教育情境的相似性,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按是否对有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分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按照其获得资料的量化程度可分为量化研究和质的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来源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和个案研究;按照问题来源与假设的种类,可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有序变化。

2、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

3、社会性发展:又称人格发展,即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个体获得社会生活中必需的品质,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包括感情,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

4、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即个人对自身的自觉的观察系统。

5、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依次而有序地进行的,例如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这些阶段不能逾越,整个阶段有自身的特点。

6、智力: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或即一般的认识能力,包罗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核心是思维力。

7、智商:心理学家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智力商数,并创造许多量表来测验个人的智力水平。

8、三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由情境,经验和成分三种亚智力组成,而成分亚智力又由元组成,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组成。

9、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智力由语言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上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教育意义:扩大了传统智力概念,对学校教育实践有重大影响。他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智力发展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这对我们承认人的各种智力观并发现和培养人的各种智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0、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他将人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个危机,个体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能顺利地发展健全人格,否则,人格就会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1、年龄特征:又叫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发展历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

12、最近发展区:儿童智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13、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整合判断。

14、形式运算阶段:指11、12岁后,儿童进入中学他们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其思维已经超过了对具体事务的依赖,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答: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高度发展并日趋完善,具备了较强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大学生能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大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他们正处于创造最佳年龄(20-45岁)的准备阶段,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较好的创造能力,他们从事小发明小创造,其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更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思维品质上,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都已完善发展。

面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复杂和艰深,高校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增大信息量,并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学习,以促进知识的领会、保持和应用。

结合实际阐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育中应如何“动之以情”?

答:特点:情绪兴奋性高,感染性强;

情绪丰富而复杂;

情绪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的特点;

情绪具有文饰性;

社会性情感占大学生情感内容的主导地位‘

教师如何动之以情: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施爱于细微之处,意料之外,批评之时,困难之际,关键之中,教学之余。做到动之以情,真真做到教书育人。与此同时,还应帮助大学生运用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如宣泄法、转移法、放松调节法等,以使大学生情感健康发展。

3、结合实际,说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自我教育?

答:特点: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也开始全力地探索自我,关注自我,确立自我;在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有高尚的情操,但情感上有两极性和文饰性;在自我调控方面,大学生自我设计愿望强烈,基本倾向是奋发向上,独立意识及反抗意识上升,但毅力尚待加强。课本46页

教师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高校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照准参照系,多角度地客观认识自我,以消除自我认识种的片面性和模糊性;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大学生发掘长处,发现和创造优势,指导他们在开发自我时对自己能有辩证的发展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高校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指导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处理自己的挫折和问题;引导大学生努力自我完善,引导大学生按社会要求重塑理想我,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4. 简述皮尔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尔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1. 教学中如何运用维果斯基的认识发展观。

内容: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有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运用:教育主要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学生的潜在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 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显著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较完整;2.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有高尚的情操,但情感上有文饰性,自尊心强烈;3.在自我调控方面,大学生行为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愿望强烈,能制订相应的目标与计划。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学习是有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接受学习:是奥苏泊尔学习分类中与发现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通过内化,学生将之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自己的经验。

发现学习:布鲁纳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收集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学习方法。

有意义学习: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含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联系起来,只能做到数字符号表面联系的学习。

试误说:有成联结说,该学说的首倡者是桑代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刺激情境与反应行为之间的联结,即S—R联结,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而建立的,

顿悟说:格式塔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突然领悟的过程,而非盲目的尝试。

正强化:通过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的情况下有机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机理: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

程序教学:是把教材内容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近、依次地学习。

观察学习:由班杜拉提出,又叫模仿学习、替代性学习、间接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方式。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以及动机过程。

知识的同化:是把新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重组、修改、扩充、深化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有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一、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二、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地保持的。三、经验或练习是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更高,职业定向性强;2.学习具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4.学习途径的多样性。

桑代克的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桑代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一,内部因素,1认知因素,认知结构和特征以及认知发展水平,2非认知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和动机,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二,外部因素,1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学生集体气氛、集体规范、集体目标,教师特征(教师期望、人格特征、监控能力等)。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包括1、学习者必须具有学习的心向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知识。

1、简述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5种,(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显然具体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各有差异,但都包含在这五种结果之中。加涅要求每一门学科都要提出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这一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标有直接指导意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他是公认的学习分类权威。

2、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纳金纳的强化理论其意义是对教学有指导作用,1、强化可以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强化的作用是增加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或叫反应发生概率。要想增加反应的概率,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就是需要。2、强化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没有已知刺激的条件下,有机体先做出自发的操作反应,然后才得到强化物的强化,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其反应的强度便增加。3、强化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求知”。 4、强化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要运用强化规律,①要遵循普雷马克原理,运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即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参与不喜爱的活动,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年龄特征而异,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中要及时强化,要用小步子反馈来塑造行为。③教学重要注重反馈,开展程序教学。)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1. 使师生明确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由概念原理等构成的,

2. 教学要遵循结构性原则,教师要用最佳结构进行教学

3. 要有条不紊的陈述问题或认知结构

4. 根据学生经验水平组织教学。

4、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人的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社会行为,除了经由条件反射进行学习以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超越可以设计的学习情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这一理论较好的解释了社会行为的学习,解释了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人的社会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要言行一致。要适当的利用奖惩和替代强化。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什么独到之处和意义。

答:独到之处:它具有①独到的学习观—学习时一个受学生已有知识影响的独特的双向建构过程②独到的知识观—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之外,他的意义来自于建构③独到的学生观—学生不是头脑空白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依据已有经验的主动建构者。④独到的教学观-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教学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需要增进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意义: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布鲁纳的理论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答:在教学中应用发现法,步骤: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④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⑤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⑥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章学习动机

动机: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机: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和调节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奥苏伯尔指出它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耶尔克斯——多比森定律: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有强烈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要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在好奇心和探索周围花茎的倾向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要求和理解的需要,一种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营地相应地为的要求。

习得性无助:一种由一系列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

1、大学生学习动机有哪些特点?

答:1、学习动机的多样性(为报答父母,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谋求好的职位,事业成就,社会贡献等)。2、学习动机的发展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学习动机于学习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2.学习动机也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

3.对于长期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绝对是必要的,

4.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5.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

2、简评几种动机理论的意义。

答: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力量的作用,是学校运用表扬与奖励,目标与反馈等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依据,其局限性是过分强调了外部力量,忽视甚至是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成就动机理论强调成就动机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例如任务难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教师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我实现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展和实现,因此自我实现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同时,他们也可以因为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阻碍其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实现。

成败归因理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成效的认识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理论不仅指出结果预期会对人的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强调效能预期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们行为的动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

自我价值理论提出了能力高的学习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降低这些不正常而又十分常见的现象的理论解释,而这些现象又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将值得教师深思和反省。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源。因此,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学习动机行程中的作用(二)、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三)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为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心环节就是让大学生形成对成就的需要。(一)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通过学习动机的培养,使大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但是,要是他真正成为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动力,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是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和促使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五)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不能过多地进行竞赛,采取适当的竞赛方式,增多获胜的机会。

4.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谈谈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另一类是成长需要,是人类为了追求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学生感到自己在学校不被教师和同学尊重,或者家庭破裂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

结合卡芬顿理论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不努力学习。

卡芬顿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学业成功可以使人感到满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产生价值感,而成功又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这样,能力、成功、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就形成了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学生在长期追求成功又得不到成功的情绪下,要维持自我价值感,而同时又不承认自己能力低,也不认为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就只有不努力,不发奋,用逃避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

维纳的归因理论对大学教育的意义。

内容: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其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度,那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继续努力,并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反之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和不可控制的原因,如能力,那他就不会再努力学习了。

意义:维纳的归因理论明确地阐述了学生对自己行为成败的认知和归因对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学习迁移

1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 学习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影响的方向和顺序,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和水平,可以把迁移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根据迁移的作用范围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成分说,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认为只有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迁移才会产生,而且两种情境中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越大。

学习定势:学习定势说认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同类或相似课题学习的影响,是由在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学习定势造成的。

1、共同要素说,关系转换说,概括说是如何解释学习迁移的?这些理论对实际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的时候,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情境中相同的要素越多,迁移越大。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利用各学科之间存在的相同要素使之产生迁移,如数学学习可以对物理学习产生迁移,但也要防止负迁移。

概括说认为迁更多的是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依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

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即人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系统地整体地把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2、评价现代迁移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答:迁移的作用:1.它是有效学习之保证,2.是教学目的之所在,3.是培养能力之前提。

意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是对学习迁移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解决课堂学习迁移有很大帮助。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两种技能之间有共同的产生是则迁移可能发生,从而弄清楚了程序性迁移问题。

3、结合实际,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学,合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加强练习。为了使大学生有效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掌握促进迁移的理想方法,积极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相同的原理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创造了条件。还应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景越相似,就越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景。二、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了促进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迁移训练得最有效方法。因为学习迁移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或改造过程,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高低对学习迁移效果有直接影响。三、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的学习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种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习既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要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感。这样在学习中才会有助于迁移的实现,相反,就会出现负迁移。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是人体最重要的抗体 B.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C.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 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应抗体 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是否有发热 E.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C A.病原体被消灭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者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二)

《传染病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A1 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干为一短句,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题,每题1分) 1.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B A. 口腔念珠菌病 B.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C. 外阴部疱疹病毒感染 D. 疱疹性直肠炎 E.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下列哪项是脑膜炎球菌的正确特性D A.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阳性 B. 能产生毒力较强的 外毒素 C. 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在中性粒细胞外,少数在细胞内 D. 抵抗力弱,在体外能产生自溶酶而易于自溶 E.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我国预防血吸虫病的重点措施是:C A. 灭螺 B. 普治 C. 灭螺和普治 D. 粪便和水源管理 E. 保护易感人群 4.自疟疾非流行区到海南旅游,预防措施可采取:A A. 乙胺嘧啶25mg,每周1次 B. 氯喹0.3g,每周1次 C. 哌喹0.6g,2~4周1次 D. 甲氟喹0.25g,每周1次 E. 周效磺胺0.5g,每周1次 5.痢疾杆菌致病作用的决定因素是A A. 内毒素 B. 肠毒素 C. 神经毒素 D. 细胞毒素 E. 侵袭作用 6.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症状始见于传染病的B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恢复期 E. 以上都不是 7.菌痢的病原体属于:A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类志贺毗邻单胞菌属 D. 弧菌属 E. 弯曲菌属 8.下列哪项不为传染源C A. 显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C. 潜伏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受感染的动物 9.阿米巴病组织损伤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D A.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机械性损伤 B. 溶组织内阿米巴释放的毒素 C. 迟发型

(完整word版)小学英语教学法试题库

小学英语教学法期末复习题库 一、填空 1、小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发展、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结色彩、注意的品质较差等特点和优越条件。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是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深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5、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6、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就英语教学而言,教学的实质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英语教学过程就是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 7、学生认识的客体是英语,教师认识的客体是教学规律。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英语就是为了促进交流。 8、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9、交际性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三点:第一,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第二,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功能;第三,语言的主要单位不仅是语法、结构特征,还包括功能范畴。 10、情景教学的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三点: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第三,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11、语言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两个方面 12、体态语是指说话时的表情、手势、动作等。 13、在教学中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书写,二是写作。 14、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搞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5、备课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教材、写出具体教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板书计划、课内练习题等。 16、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师,也不取决于学生,而是双方共同活动的结果. 17、小学英语教学的原则包括:交际性原则、听说领先的原则、情境教学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18、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19、遵循视听说与读写结合的原则,教学要采用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方法。 20. 小学阶段的英语小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说、玩、看等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取对英语的一些感性认识,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技能,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的交际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内容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通过英语传递的思想、文化、情感等有初步的跨文化认知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世界公民的意识。 21、小学英语教学法是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是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部过程及其规律的一个科学体系。 22、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主要应编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23、备好课,必须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计划。 24、新课程设置是按九年一贯制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传染病学试题库

试题库 总论: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灭苍蝇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常用于浸泡的消毒液为: A 3%来苏尔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 E 高锰酸钾溶液 3、下列何者不属于需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 鼠疫 B 霍乱 C 艾滋病 D 肺炭疽 E 伤寒 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 轻型病人增加 B 显性感染减少 C 带菌状态减少 D 潜在性感染增加 E 免疫人群扩大 5、传染过程中,一般哪种情况较多: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6、感染后的结局以下何种最常见: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管理病人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消灭苍蝇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病原体 B 传染性 C 地方性、季节性 D 免疫性 E 易感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有病原体 B 有传染性 C 有地方性、季节性 D 有免疫性 E 有易感性 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导措施是: A 治疗病人 B 检出带菌者 C 隔离接触者 D 切断传播途径 E 预防接种 10、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二大类二十五种 B 二大类十八种 C 三大类二十五种 D 三大类二十四种 E 三大类三十五种 11、提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 IgA B IgM C IgG D Ig E E IgD 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者的关键措施是: A 个人防护 B 预防接种 C 药物预防 D 改善营养 E 增强体质 12、病原体侵入人体,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被称为: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C病原携带者 D 显性感染 E 潜在性感染 12、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 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 C 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环境 D 传染源、易感人群和外周环境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体因素 13、下列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伤寒 B 菌痢C霍乱 D 病毒性肝炎 E 艾滋病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63. 有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HBeIgG(+),抗-HBcIgM(+)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64. 有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 抗-HBcIgG(+) HBVDNA(-)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传染性强

病理学考试传染病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选择题 1. 结核病灶中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是由于 A. 吞噬的结核杆菌数量过多 B. 吞噬的结核杆菌释放毒素 C. 吞噬的结核杆菌不能被杀死 D. 吞噬的结核杆菌毒力较强 E. 吞噬的结核杆菌破坏、释放出磷脂 2. 对结核病最有诊断价值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 含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液 B. 灰白色、半透明状的粟粒大小结节 C. 找到 Langhans 巨细胞 D. 干酪样坏死 E. 类上皮细胞 3.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指初次感染结核菌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 B. 原发综合征形成 C. 原发灶及淋巴结不发生干酪样坏死 D. 可发生血行播散到各器官 E. 结核菌常经淋巴道引流到肺门淋巴结 4. 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A .浆细胞 B .淋巴细胞 C. 成纤维细胞 D. 类上皮细胞和 Langhans 巨细胞 E. 巨噬细胞 5. 原发性肺结核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 A. 肺尖 B. 肺上叶下部或肺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 C. 肺门 D. 肺膈面 E. 脏胸膜面 6. 下列哪种疾病最易引起肠管狭窄? A. 肠阿米巴病 B. 肠伤寒 C. 肠结核 D. 细菌性痢疾 E. 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7. 以下哪一项不是结核转向愈合时的改变? A. 吸收、消散 B. 钙化 C. 纤维包裹 D. 纤维化 E. 病灶周围出现渗出、继发坏死以及溶解液化 8.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最罕见的部位是 A .肺 B. 心肌 C. 肾 D. 脊柱

9. 结核球是指 A. 直径小于 2cm 的干酪样坏死灶 B. 状似大叶性肺炎的干酪样坏死灶 C. 孤立性的境界不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 D. 无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 E .直径 2 ~ 5cm ,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10. 结核病好转的最好方式是 A. 吸收消散 B. 硬结、钙化 C. 纤维包裹 D. 纤维化 E. 纤维包裹及钙化 11. 结核性肉芽肿内最基本的细胞成分是 A. 类上皮细胞 https://www.360docs.net/doc/c218941109.html,nghans 巨细胞 C. 成纤维细胞 D. 淋巴细胞 E. 浆细胞 12. Langhans 巨细胞是由哪种细胞演化而来的? A. 中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 C. 类上皮细胞 D. 浆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13. 局灶型肺结核以何种病变为主? A. 增生性病变 B. 渗出性病变 C. 变质性病变 D. 渗出性病变和变质性病变 E. 增生性病变和渗出性病变 14. 伤寒病理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 A. 肠管发生溃疡 B. 同时脾大 C. 末梢血白细胞减少 D. 皮肤出现玫瑰疹 E. 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 15. 细菌性痢疾的好发部位是 A. 结肠上段 B. 回肠 C. 直肠和乙状结肠 D. 空肠 E. 盲肠 16. 一病人患病已 3 周,有持续性高热,心率过缓,腹胀,腹泻。因中毒性体克死亡,尸检发现弥漫性腹膜炎,回肠孤立和集合淋巴小结肿胀,坏死和溃疡形成,并有穿孔,脾大,应考虑 A. 细菌性痢疾 B. 肠结核 C. 恶性淋巴瘤 D .伤寒 E. 所谓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17. 伤寒时血培养最易获得阳性结果的时期是在肠病变的 A. 潜伏期 B. 槐样肿胀期 C. 坏死期 D. 溃疡期

流行病学题库1-2-10

流行病学题库1-2-10

问题: [单选,A1型题]下列哪一项不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A.传染病流行 B.易感人口的迁出 C.计划免疫 D.免疫人口的死亡 E.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免疫人口死亡会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

问题: [单选,A1型题]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暴露标志和效应标志是结合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研究需要确定的;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许多情况下,一项生物标志() A.作为暴露标志就不能作为效应标志 B.作为效应标志就不能作为暴露标志 C.有时作为效应标志,有时也可作为暴露标志 D.可以同时既是暴露标志又是效应标志 E.只是作为暴露标志 本题考点为充分理解暴露发病连续带模型的含义。根据暴露发病连续带模型,暴露和效应是相对的。因此很多情况下,一项生物标志在某个研究中可能是效应标志,而在下一级效应标志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它有可能作为暴露标志。

问题: [单选,A1型题]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主要区别是() A.研究对象不同 B.测量的结局不同 C.研究目标不同 D.群体调查方法不同 E.设计思想不同 本题考点为分子流行病学对传统流行病学的发展。传统流行病学测量的结局一般都是疾病的最终结局,如发病、死亡等;而分子流行病学根据疾病自然史原理,将疾病发生、发展分解为不同阶段,并以一系列生物标志测量来代表疾病不同阶段的结局测量,这是对传统流行病学一个大的发展。(广东11选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218941109.html,)

问题: [单选,A1型题]分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新阶段,关于其认识正确的是() A.从微观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 B.从宏观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 C.宏观和微观综合研究疾病和健康 D.相当于大批量检测临床标本 E.不需要人群现场就可研究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流行病学设计的综合应用产生了分子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5.流行过程: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的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环境。 2.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 传染源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 4. 常见的水平传播途径有 4.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土壤传播 5.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有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特异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7. 典型急性传染病的病程经过可分为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4个阶段。 8. 传染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三方面资料。 9.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传染过程必然导致传染病。F 2.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T 3.构成传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病原体、传染途径。F 4.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病理损害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通过免疫学检测可测得抗体。T 5.传染病只是传染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T 6.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T 7.所有的病原携带者都是传染源。T 8.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有效。F 9.人群对某些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明显影响传染病的发生。T 10.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在于消灭被污染环境中的病原体和传播病原体的生物媒介。T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感染过程有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如潜伏性感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转变为显性感染。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识别。 五、选择题(共40分) (一)A1型题(每题1分) ( B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不断排除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称为 A.隐性感染B.病原携带状态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轻型感染

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法复习题(汇编)

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法复习题 五、案例分析 1、谈谈以下游戏设计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 单词接龙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发一套字母卡片,教师喊出一个单词,持有该单词字母的学生迅速跑上来排成一行,哪个小组快,哪个小组就取胜。 2、请从“游戏设计要尽量顾及全体学生”这一方面入手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Chanting Race 教师请五名学生上台,他们分别头戴Beijing, London, Moscow ,Singapore ,Sydney 的头饰,手持windy , sunny , cloudy , rainy , snowy的卡片。教师打节拍说:Rainy , rainy .手持“Rainy”卡片的学生说:It’s rainy in London .并转问他人,说:Cloudy, cloudy,手持“Cloudy”卡片的学生说:It’s cloudy in Moscow . 并转问他人。接不上的便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学生获胜。 3、请从任务设计要有适合的情景和语境这一方面入手对以下任务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 “What would you like?”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5 A Let’s talk 课前教师和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中国餐厅或麦当劳店或肯德基店;并用下列单词制作英文菜单若干份:hamburger, hot dog, chicken, bread, beef, soup, rice等。要求学生进入此餐馆必须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例如: Assistant:Can I help you ?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some beef and rice. S 1 Assistant:Wait a minute. How much? S 2: Assistant:Twenty yuan. 4、请依据任务设计的具体要求对以下案例进行分析。 “Our school”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1 Let’s talk 教师呈现空白的教学楼的轮廓图,让学生听“Let’s talk ”部分的对话录音,根据获得的信息将图片分别贴到相应的位置,并用所学语言进行描述。 5、请找出以下案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你的建议。 “Look at the elephant”教学设计片段 这节课要求学生能用“It has….”的句型描述动物,在各种情境中体会运用,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在课的巩固拓展部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他要求学生在掌握了“It has….”这个新句型的基础上,能用“He/She has….”句型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这位教师是这样开始的。 T: Mr. Fu is your new friends, yes or no? Ss: Yes. T: I have big eyes. I have a small mouth. I have a new friend. He’s Li Shuiqi.(班上一学生) T: Hello. S: Hello. T: He has big eyes. He has a small nose. He is handsome.(教师向全班介绍这位朋友)

流行病学试题试题库完整.doc

1、病例对照研究是根据是否患病分组.而队列研究是根据是否暴露分组。 2、流行病学中的“暴露”是指曾经接触过某个因素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具备某种特征。 3、匹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控制混杂因素 .个体匹配一般不超过 4 。 4、现况调查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 5、影响预测值的因素有灵敏度、特异度、患病率。 6、RR值是指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7、实验流行病学与队列研究的共同点是前瞻性研究.设立对照.验证假设。 8、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有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9、移民流行病学可以探索疾病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谁大的一种研究 方法。 10、在描述性研究中.一般无须特设对照 .其研究资料的主要分析指标是患病率。 11、流行病学所说的偏倚一般可归纳为:信息偏倚、选择偏倚、混杂偏倚。 12、疾病的人群分布中最重要的因素年龄.几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此变量有关。 13、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病例时较理想的病例类型是新发病例。 14、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进行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检验的目的是减少混杂因素。 15、进行推断性统计所计算的RR值远小于1.表明暴露与疾病之间呈负相关。 16、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是病因、宿主和环境。 17、抽样调查的样本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现患率和精确度。

18、时点患病率中的“时点”一词.在理论上时无长度。但实际上在现场调查 时要尽可 能的缩短调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仍认为是时点患病率。 19、目前.用于流行病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软件种类繁多.请列出三种权威的应用较多的软件 SAS 、 SPSS 、 STATA 。 20、描述疾病分布,其资料来源分为普查、抽样调查 . 名词解释答案 1、危险行为:指一种已经证明会增加人们患某种疾病的易感性或有损健康的行为。 2、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3、流行:是疾病流行强度的一种表达方式.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水平。 4、大流行:当疾病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且跨越国界、州界时。 5、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6、虚假关联:可以看作是人为的、偶然的、假二次的或由于几率、偏倚或未能控制其他变量而引起的所有非因果关联。(该名词现已罕用。) 7、生态趋势研究:指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了解其变动趋势。 8、生态学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他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线索。 9、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占全部病因的百分比。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传播方式是人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D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 C、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 D、以上都不是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3、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B ) A、HAV B、HBV C、HCV D、HDV 4、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5、狂犬病临床分期为:(D ) A、兴奋期,麻痹期,恢复期 B、前驱期,麻痹期,恢复期 C、前驱期,兴奋期,恢复期 D、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二)多项选择题 6、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B D) A.外来人口的增加 B.人工主动免疫的推广 C.出生人口的增加 D.隐性感染的增多 E.文化水平的提高 7、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ACDE A.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B.全身症状与皮疹多少无关 C.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 D.疱疹内疱疹液初为透明,后渐转混浊 E.脱痂后不留瘢痕 8.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BCE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集聚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9、乙脑极期的抽搐特征有 ABD A.多见于病程第2~5天 B.可以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C.不一定均有意识障碍 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E.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历时数分钟,不可能至数十分钟 10、SARS的传播途径是AC A.飞沫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制品传播 二、填空题 1、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2、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 6 小时内报告, 48 小时内调查。 3、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 母婴传播。 5、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三、问答题 1、什么叫传染病暴发?什么叫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暴发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传染病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称流行。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感染:人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3.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体外,而无临床表现的人。 4.暴发: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发病人数急剧增多。

流行病学试题(1)及答案

全科医生培训流行病学试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3、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4、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5、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 断其流行强度: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以上均不对 6、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新生儿增加 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 C、易感人口迁入 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E、以上均不对 8、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9、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子应为: A. 麻疹易感儿数 B. 麻疹患儿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 (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0.560/00 B、1.660/00 C、0.330/00 D、1.110/00 E、33.33% 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 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13、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 E、常规空气消毒 14、我国卫生部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种生物制品是: 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传染病学试题库

传染病学试题库 试题总论库: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绝”,以下哪一项是错的: A灭蝇B管理粪便C管理水源D管理饮食e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浸泡常用的消毒剂是 A 3%来苏消毒剂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e高锰酸钾溶液3 以下哪种疾病不是应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鼠疫B霍乱C艾滋病D肺炭疽E伤寒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轻症患者增加B显性感染,减少C携带者状态,减少D潜在感染,增加E免疫人群,扩大5,感染期间,哪种更常见一般: A病原体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在感染e病原体携带者6,这是感染后最常见的结局: A病原体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在感染e病原体携带者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管理病人b管理排泄物c管理水源d管理饮食e消灭苍蝇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病原体b传染性c地方性、季节性d免疫性e易感性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具有病原体b具有传染性c具有地方性、季节性d具有免疫力e 具有易感性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 A治疗,病人b检测带菌者,c隔离接触者,d切断传播途径,e接种疫苗,10,

我国规定的传染病有: A,两大类,二十五种,b,两大类,十八种,c,三大类,二十五种,d,三大类,二十四种,e,三大类11、 表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igabigm c iggd ige igd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人群的关键措施是: A个人防护b预防性接种c药物预防d改善营养e增强体质12、 病原体侵入人体,临床上未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但是,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的 被称为: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病原体携带者d显性感染e潜在感染12,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病原体数量、毒力、入侵途径c 病原体、人体及其环境d传染源、易感人群及周围环境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体因素13、 属于强制管理的下列传染病有:伤寒 A、乙型细菌性痢疾、丙型霍乱、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艾滋病A、非传染性乙型肝炎、免疫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丁型肝炎、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戊型肝炎、高传染性乙型肝炎63。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HBsAg (+)、hbigg (+)、抗-HBcIgM(+)表明该患者:a .非传染性乙型肝炎免疫丙型肝炎病毒非复制型乙型肝炎疫苗注射e .高传染性 64。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HBsAg(+)抗-HBcIgG(+) HBVDNA(-)

传染病学试题附答案

传染病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传播方式是人感染肺鼠疫的主要途径:( D ) A、鼠蚤吮吸病鼠血液后再叮咬人 B、人剥食 C、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 D、以上都不是 2、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3、哪种肝炎病毒为DNA病毒:( B ) A、HAV B、HBV C、HCV D、HDV 4、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D)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腹胀、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5、狂犬病临床分期为:(D ) A、兴奋期,麻痹期,恢复期 B、前驱期,麻痹期,恢复期 C、前驱期,兴奋期,恢复期 D、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二)多项选择题 6、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可分为( B D) A.外来人口的增加 B.人工主动免疫的推广 C.出生人口的增加 D.隐性感染的增多 E.文化水平的提高 7、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ACDE A.皮疹分布呈向心性 B.全身症状与皮疹多少无关 C.同一部位可见各阶段的皮疹 D.疱疹内疱疹液初为透明,后渐转混浊 E.脱痂后不留瘢痕 8.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BCE A.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集聚现象 B.丙型肝炎慢性化高 C.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 D.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

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 9、乙脑极期的抽搐特征有 ABD A.多见于病程第2~5天 B.可以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 C.不一定均有意识障碍 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 E.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历时数分钟,不可能至数十分钟 10、SARS的传播途径是AC A.飞沫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制品传播 二、填空题 1、引起流感暴发流行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 2、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 6 小时内报告, 48 小时内调查。 3、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 母婴传播。 5、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三、问答题 1、什么叫传染病暴发?什么叫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暴发是指某地区某病在短时间内(一般以小时、天、周或月计算)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传染病流行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一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发病)水平时(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称流行。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试题,共50分。) 1. 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轻重主要取决于:E A.菌量 B.毒力 C.菌型 D.受损脏器不同 E.机体免疫状态 2. 下列哪一种物质是霍乱弧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A A.霍乱肠毒素 B.内毒素 C. M蛋白 D.透明质酸酶 E.蛋白水解酶 3. 流行于我国的血吸虫病为:A A.日本血吸虫病 B.埃及血吸虫病 C.曼氏血吸虫病 D.湄公血吸虫病 E.间插血吸虫病 4. 甲型肝炎病程中哪个阶段传染性最强:A A.潜伏期 B.黄疸前期 C.黄疸期 D.恢复期 E.慢性期 5. 猩红热的三大特征性表现是:D A.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B.发热、草莓舌、脱皮 C.发热、草莓舌、皮疹 D.发热、咽峡炎、皮疹 E.发热、咽峡炎、杨梅舌 6.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A A.啮齿类 B.猪 C.病毒携带者 D.犬 E.急性期病人 7. HBsAg(+)、HBeAg(+),说明该病人:E A.无传染性 B.具有免疫力 C.病情比较稳定 D.乙型肝炎恢复期 E.具有传染性 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C A.高热、昏迷、抽搐、呼吸衰竭 B.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 C.发热、头痛、呕吐、 皮肤瘀点、脑膜刺激征 D.发热、头痛、呕吐、昏迷 E.高热、惊厥 9. 下列哪种是被动免疫制剂:E A.伤寒菌苗 B.卡介苗 C.麻疹疫苗 D.白喉类毒素 E.破伤风抗毒素 10.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B A.肝细胞内 B.肝内胆管 C.十二指肠 D.肝内淋巴管 E.肝内血管 11. 女,15岁,寒战、间歇高热六天,第一天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出汗,热退后活动 自如,隔日又同样发作,巩膜轻度黄染,脾肋下2cm,曾服氯喹、伯氨喹啉,三天后出现酱油样尿,量少,血RBC2.0 X 109/L,Hb58g/L,哪种诊断可能性大:B A.伤寒溶血尿毒综合征 B.恶性疟引起的黑尿热 C.钩体病(黄疸出血型) D.间日疟服用伯氨喹啉引起的黑尿热 E.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溶血性贫血 13. 10岁患儿,9月16日因发烧、嗜睡、头痛3天入院,查体:体温40C,意识呈浅昏迷,

小学英语教学法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保持积极心态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化的日益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英语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小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设了英语课。但是如何让小学生在英语教学中保持积极心态,更好的学习英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积极心态 在十八大报告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教育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在素质教育全面普及中,英语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人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小学英语教学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如何让这一个环节变得不枯燥乏味,如何让小学生不再总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英语,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想法设法,创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开放的思维空间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更好的学习英语。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个好的老师,并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教学。而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也并不应该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老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从教师到朋友,角色的转变 小学生其实是很敏感的。他能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及心理。所以教师,不能觉得自己是教师就高高在上,用身为老师的威严压迫他们去学习。而在一个班级这样的大家庭里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老师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这样的一种感觉中,他们自然就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所以一个老师请不要吝啬,一个和蔼的微笑,一个抚摸头的小动作,或者是一种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二)注重课堂评价性语言,多鼓励学生 小学生是从三年级开始才接触英语。在刚开始接触英语时,他们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好奇的心理,觉得这是一种新事物很有趣,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他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接受语言最佳的年龄阶段,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专业班级《流行病学》试题A卷 一、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2.队列研究是属于()的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3.流行病学研究范围为() A、传染病 B、非传染病 C、健康问题 D、一切疾病和健康 4.疾病分布是指 () A、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 B、季节、地区和年龄分布 C、性别、人群和地区分布 D、人群、时间和地区分布 5.当一种疗法可以延长病人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则人群中 () A、该病的发病率会升高 B、该病的患病率会升高 C、该病的患病率会降低 D、该病的发病率会降低 6.食物中毒爆发调查时,应选用的指标是 () A、患病率 B、罹患率 C、感染率 D、续发率 7.某市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其流行强度为()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8.现况调查的结果常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病死率 9.拟调查某地人群高血压的现患率,可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实验研究 D、现况研究 10.在抽样调查中,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小()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11.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即每隔5户抽取1户, 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 B、系统抽样 C、整群抽样 D、多级抽样 12.下列哪一种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中不会出现()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回忆偏倚 D、失访偏倚 13.欲进行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下列不能作为对照的是 () A、支气管炎病人 B、胃病病人 C、意外损伤病人 D、肠道传染病人 14.队列研究的对象是 () A、未患某病的人群 B、患某病具有暴露因素的人群 C、患某病的人群 D、未患某病而有暴露因素的人群 15.队列研究中,如果随访时间较长,观察人数变动较大时,多采用下列哪种指标表示发病水平 () A、年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累积发病率 D、罹患率 16.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盲法是为了控制() A、选择偏倚 B、信息偏倚 C、混杂偏倚 D、回忆偏倚 17.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是 () A、设立对照组 B、不设立对照组 C、样本含量存在差别 D、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18~20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 人数为50人。 A、 0.56‰ B、 1.66‰ C、 0.33‰ D、 1.11‰ E、33.33% 18.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9.该社区60岁以上人口死亡率为() 20.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流行病学的特征有 ( ) A、个体特征 B、预防为主的特征 C、对比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