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精共32页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9张ppt)

良渚古城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 录
内单以城填面充积莫约角3山0平0万台平的工方程米为,例外,城30约万平63方0米万的平平 方台,米估。计古需城用和20水0万利立系方统米的总土量方超。过按1照0历00史万学立家 方许倬米云。的通分过析庞,大一般的农工业程社量会,,可劳动以力看如出果当投时入社到 会正常怎生样产的工发作展以程外,度每?年超过了3个月,就会严重
影响社会运行。那么假设100天完成这个工程,就 需要动员6000人连续工作,这6000人的组织、管理
和万给人公养计共又算权需,要 人力大口的量动出的员现社占会可资用源劳支动持力。的如1/果10以,使那用么1莫 角山—工—程即统需治有者10的万强人大为劳的动调力动储、备组基织础能。 力
-李伟:《寻找中国之始》,《三联生活周刊》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了解中国境内石器时代不同阶段的代 表性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史料,认识从传说时代到国 家产生的发展趋势,体会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历史必然性。 3.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基本史实,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影响,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产生之间的 关系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目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24张PPT)

(3)事迹:
尧鼓励人们 发展生产。
禹治水有功, 被民众尊称为 “大禹”。
01
02
03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 度,稳定局势,派禹 治水,解决水患。
三、远古的传说
4、大禹治水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 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 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 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忠。禹 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 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玉器及神人兽面纹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璧及1、良渚古城
意义(历史价值):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 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 准。
——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 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 贵财富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 (距今1万年-5000年)
农业产生
晚期 (距今5000年)
文明起源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的 陶寺都城 遗址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部落联盟
良渚文化的 良渚古城
遗址
红山文化的 牛河梁 遗址
炎黄部落
尧舜禹 部落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统治阶级
人类步入文明社会
早期城市形成
对外扩张 对内统治
早期国家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 时间: 距今约5300-4300年 地点: 浙江余杭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进化和形成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进化和形成咱们讲中国的人种形成变化,以汉族为主线来讲,因为华夏族的文明历史和记录都是最早的,溯源比较清楚。
汉族讲清楚了,其他少数民族也就大概清楚了!咱们分三部分,先讲黄种人进入东亚的路线,再讲的汉族形成,最后讲汉族发展。
(一)黄种人基因中的M122突变,大约发生在三四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
棕色人种早于黄色人种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沿海岸线退缩,或者躲进山区。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消融时,一支带着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
目前发现关于南亚语先民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大致有两个,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分出2条路线),一个是珠江流域。
先说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的那一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
“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
”后人所称的先羌,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这一支南亚人在出发时,头颅还很圆,带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
但在他们行进过程中,人体形态发生变化。
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存活下来的人基因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
留在河谷地区的羌人,应该是迁移过程中留下的。
他们保留了游牧的习性。
经过这1万多年的迁徙,这样一直到5000~6000年前,人体内部的DNA又开始不安分了。
那时,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
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
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正式分开。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汉族特有的两个基因突变)。
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
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
M117是汉人身上很古老的一个遗传突变。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或是战败,或是寻找食物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
民族与国家

民族与国家一、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二、民族的概念:1.传统的民族概念---斯大林民族定义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的概括----民族的六要素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十二条)四、论民族自决权五、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中华民族发展脉络2.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原因六、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七、西方的民族理论及其渊源八、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在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被整合组织到国家的政治框架下和领土疆域之中。
地域与政治的结合,构成了国家主权,也构成了现代民族与国家及其领土之间不可分割的政治联系。
1因此,探讨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是理解民族现象的基础。
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有规律可寻的。
国家和民族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二者基本上是同时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社会共同体发展到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由于部落具有二重性,即人类社会的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形式,这就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即一个是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一个是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国家。
国家的产生有其迫切性,民族也随之而来。
这是指人类社会最初形成民族即原生形态民族的一般形成过程和规律。
2虽然民族和国家是在同一过程的同一阶段上产生的,但是二者并不总是同步发展的。
从国家的构建对民族的关系来说,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原生形态民族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民族,我们称之为次生形态民族。
可见,在次生形态民族发展历程中,国家起了“型铸”民族的作用。
历史上国家曾是民族追求的最高形式,但是在人类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国家和民族的数目则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方面,国家的疆界因国力的兴衰时而扩张、时而收缩;另一方面,民族的分布地域因民族迁徙流动、分化融合而常常发生改变。
民族和国家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从而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交错重叠现象。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1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1马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国家正式识别的共有56个民族族群,还有其他尚待分析和进一步识别的族群(如西藏的僜人等)。
我们称这个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我们之所以称它为一个“民族大家庭”,其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这些民族群体所居住的地域东临万里海洋、北临荒漠雪原、西为世界屋脊的高原、南面是热带丛林,中国这块土地自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生态系统,这些民族群体即是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中生长繁衍和逐步发展而成的,他们是东亚大陆上这块古老土地的共同主人。
二是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中,这些民族群体并非各自孤立发展而是在相互之间非常密切的交往、交融的演变中形成的,其中不仅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交往,还有文化、血缘等方面的交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族群消失了,其成员融入其他族群,另一些新的族群又在吸收了大量其他族群的成员的过程中发展强大起来。
三是这些民族围绕着一个核心族群形成了具有强大向心凝聚力的政治、经济、文化实体,就像一个有许多成员的大家庭。
这个核心族群就是居住在这个地理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在科技文化和农耕经济方面相对发达、通过不断融合吸收其他族群而拥有庞大人口的汉族集团。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族群在这个大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不同的,如在元朝和清朝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应当怎样来描述我们这个有几千年历史、历经变迁的“民族大家庭”及其发展规律?应当如何归纳和概括这个“民族大家庭”成员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力量把如此众多的族群如此长久地凝聚在一起?与其他多民族国家相比,我国的民族关系有什么共同性和特殊性?长期以来,这些始终是我国从事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人所考虑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多民族大国,它们通常是通过军事征服、政治兼并、经济扩张和文化融合等手段而建立,有时是通过统治者家族之间的联姻而建立起来的。
这些多民族大国,如古代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近代的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它们中的大多数已在内乱或对外战争中崩溃。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关于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谈及,历史的长河的源头有太多神秘的故事与传说,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
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华大地的缘故居民,分散于中国这片土地上,适应辽阔中华大地的不同环境,创造不同经济与文化,比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早几十万年的元谋猿人的考古遗存表明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都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所表现出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北部草原地带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系统特征。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靠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在古代许多王朝建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民族集团为建立新生的王朝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约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分裂阶段的时间越短。
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族精神的历史及其演变

1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
(2)天下一家的群体主义的社会精神
(3)以德为本的伦理主义的人格精神
2、以政治思维(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特征 的近代民族精神 (三)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特性的塑造
2、历史经历对民族性格和பைடு நூலகம்族意识的塑造
3、社会发展对优秀民族文化的选择 4、杰出人物、宗教和国家在民族精神形成 中的作用
二、弘扬历史形成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内容 (1)核心:爱国主义
(2)前提:团结统一 (3)体现:爱好和平
(4)重要内容:勤劳勇敢 (5)根本要求:自强不息
(二)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传统民族 精神和现代民族精神
1、以伦理思想为主要特征的古代民族精 神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的宇宙精神
四、当代民族精神的培育 (一)当代民族精神培育应遵循的原则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3)应具有时代性 (4)应具有世界性
(二)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实践探索
1、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构建和谐 社会结合起来
2、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 结合起来
3、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1)民族精神的基点是“民族”,具有广泛 的普遍性。 (2)民族精神的四个要件
第一,旺盛的民族活力 第二,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
第三,健康的民族意识 民族情感、 民族心理、民族思想观念、 民族精神
第四,体现个性的民族性格
(二)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1、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现象 2、表现为一些特殊事件和历史人物 3、表现为特殊的历史遗存和象征物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中 外 历
概史
览纲
要
上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5000多年中华 文明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人民近代 以来斗争史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中国共产党的 奋斗史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国发展史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良渚河文姆化渡文化
良渚玉琮
种植水稻,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
畜、修建村落等,生活逐渐稳定。
北京人复原像 良渚玉琮
元谋人砍砸器 河姆渡炭化稻谷
距今170万年 距今70-20万 年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
距今7000-5000 年 母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距今5000年 父系氏族
新石器时代晚期
2、新石器时代
彩绘陶器,种黑植陶粟(蛋壳陶)红山文红陶化红山玉龙
距今约1万年前 仰韶人面鱼纹彩陶盆
龙山蛋壳黑仰陶韶龙文山化 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特点:
距今约5000年 的新石器晚期
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
河姆渡炭化稻谷
大汶口陶猪
大汶口文化 精美玉器, 较大规模的 祭坛和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