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制度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2)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这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⑶1984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⑷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步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它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③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 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
保证了少数民族管理国 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 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
家大事和本民族内部事 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西 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先后6任
务的民主权利(含现任在内)自治区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7任(含 现任在内)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均为藏族公民。此外,还有一批 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 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有的还 在中央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
带手脚镣的 西藏农奴
解放前的西藏
达孜县塔杰 乡翻身农奴在焚 烧农奴主高利贷、 人身依附等文契。 他们烧掉的不仅 仅是一些帐本契 约,更是一个旧 制度,旧时代。 (1959年摄)
解放前的拉萨 居民过河的情景。
如今的拉萨市区通往火 车站的公路和桥梁。
民主改革(前)的拉萨居民在从水沟 里提取饮用水。(后)村民阿琼在自己的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 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 “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西兰卡普”又称 “打花铺盖”,它 是一种土家锦 。以 其独特的工艺和美 妙的构图被列为中 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 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 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 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 构。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 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 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现主要 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 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 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2008年,实现西藏生产总值395.91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
青藏铁路的开通给西藏带来的影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00元,农 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增长13.7%。

试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完善

试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完善

《民族社会学》课程考查论文试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发展和完善摘要: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和国家结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创举,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运用新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由来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拥有自治权利,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发挥各民族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中国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自先秦以来,中国就有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划分。

这种划分使得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始终抱持着排斥的态度。

或武力征缴,或怀柔羁縻,①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都只管理军政要务。

清朝中央政权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对西藏则派驻藏大臣,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

不曾把少数民族当做平等一员看待。

第十一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一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36年,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
二、全面确立阶段:1949—1965年
三、遭受破坏阶段:1966—1977年
 四、恢复、发展和完善阶段:1978年以来
1982年宪法恢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制与实施,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概念 
(一)民族自治地方(二)自治机关(三)自治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地位
从权力来源分析,各级自治政府权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1.行政执行权
1.政治领域的自治职权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组成和体制
三、民族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

它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原则、实施路径等方面详细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

历史上,中国一直以来都面临民族关系的挑战和管理问题。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和冲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以下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任何歧视或压迫。

2.团结原则:各民族应该保持团结,互相尊重和包容,实现共同发展。

3.民主原则:民族自治地方的领导干部应当由当地各民族的代表共同选举产生,实行民主决策。

4.自治原则:民族自治地方有独立的法律制度、财政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政策和规定。

5.法制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守中央法律法规,在保护民族权益的同时也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三、实施路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设立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旗。

1.自治州: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自治州,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治权力,自治州政府为自治州的行政机关。

2.自治县:在自治州内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县,由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治权力,自治县政府为自治县的行政机关。

3.自治旗:在自治县内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旗,由自治旗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治权力,自治旗政府为自治旗的行政机关。

四、成效和挑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民族团结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正确方针。

然而,也需正视存在的挑战,如一些自治地方发展不平衡、相互交流不足等问题,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加强相关工作,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新中国70年制度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70年制度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70年制度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伟大进程作者:侯波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9年第11期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在制度发展上持续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艰苦探索,在治理效能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一方面,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和根本任务,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至2018年实际增长174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另一方面,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近14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日新月异、充满希望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70年的制度发展和治理成就,彰显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社会探寻更好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使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从深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享有充分主权、赢得国际社会尊重的现代国家,使一个国土四分五裂、经济文化落后、人民备受压迫欺凌的国家变成独立统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

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

中国民族发展史纲要
中国民族发展史涉及了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其中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以下是中国民族发展史的纲要:
1. 古代历史时期:
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和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2. 秦汉时期:
秦统一:秦始皇通过对外征战实现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一。

汉朝兴盛:汉朝时期,各族文化融合,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分裂:全国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南方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政权。

4. 隋唐时期:
统一:隋唐时期实现了对北方和南方的统一,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疆域扩展:唐朝时期疆域扩展,北疆地区开始大规模屯垦。

5. 宋元明清时期:
金元时期:北方金、南方宋、西方西夏、南方大理、南诏等地形成多个政权。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被汉族政权统一,多数民族地区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一部分。

6. 近现代历史时期:
清朝灭亡: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建立中华民国。

抗日战争: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外侵,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各民族平等,进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探索。

7. 当代时期:
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改革开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

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了一系列少数民族自治区,保障各民族的权益。

中国民族发展史的纲要涵盖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变迁都与各个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巩固国家统一、实现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应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宣传普及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民族信仰等方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同时加强对民族地区、农村等地的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归属感。

二、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方式。应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宏观上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细致上通过推动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扶持民族特色产业、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措施,强化自治区自我发展动力,增强各民族自治区的整体发展实力。

三、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应该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保护和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相结合,培养和发掘各个民族的文化人才,挖掘和整理各民族传统文化材料,逐步构建充满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加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实现文化共享和繁荣。

四、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环境 民族团结稳定环境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保障,打击极端、分裂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加强对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宗教极端主义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国家统一。

总之,新时代中国民族事务的发展方向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环境,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