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形成的三个阶段
华夷之辨对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影响

华夷之辨对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影响20116983 沈利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中国一直扮演着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民族文化的强国角色。
倚仗着这个角色,我们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其浩浩荡荡,自强不息的精神,给世界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
纵观古今,中国人民从最早的部落聚居,到形成特色丰富的民族,再出现各民族融合,直至最终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我们完成了从原始到先进的演变。
这个演变过程,贯穿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顾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程,可以分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族的形成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中原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阶段】汉族与少数民族部分互融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阶段】汉族与少数民族大量互融阶段。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阶段】奠定中华民族基础的阶段。
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分析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宏伟景象,我们不难发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交流、甚至是躲避战争都不同程度成为民族融合的目的。
但寻求其主要原因,还是文化上的融合。
中国文化里的“华夷之辨”,尽管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意识,却无形中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华夷之辨,主要是文化的区别,而不是血缘或种族的划分。
孔子作《春秋》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此春秋大法也”。
其大意是中原地区的人如果进入了边远民族地区,采用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地区的人到了中原,采用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
华夏与夷狄的区别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文化。
先秦时期的“华夷之辨”所要辩的,并非夷狄与诸夏在种族意义上和血统意义上的差别,而是二者在文明程度上的差别。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作用下,弥足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5、民族平等: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7、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8、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9、部落的二重性:人们共同体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两个平衡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对其发展脉络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1. 传说时代:在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处于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其中,夏、商、周是这一时期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三个民族。
华夏族,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民族中最重要的一个民族,逐渐崭露头角。
2.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华夏族逐渐形成汉族。
这是汉族与各民族共同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以华夏族为主体,将众多民族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多民族国家。
3.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中国经历了一个各民族大混乱、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与晋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各民族的大分裂、大同化、大融合。
4.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各民族在新的阶段走向新的统一。
5. 元、明、清中期:从1271年到1840年,蒙古族和满族迅速发展并日趋强盛,开创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统一全国的局面。
从以上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演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深受历史、文化、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形成阶段中华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口数量和贸易活动也开始增加。
这时,华夏民族逐渐形成,不同的部落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更大的族群,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随着时代的推移,周朝建立后,以华夏文明为主的中原文明达到了顶峰。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始向一个更加完整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交流和融合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而在秦汉之际,中原文明已经覆盖了华北、关中等地区,中华民族的形成已经相当成熟。
二、演变阶段中华民族的形成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它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这些演变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
1.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演变的关键时期。
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交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加多元化发展。
2.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文化与南方地区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这也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分裂,直到隋唐之间才重新统一。
3. 唐宋元明清: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传承创新。
尽管历经了几次的政治变革,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终保持着一脉相传的特点。
三、影响因素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因素所影响的。
历史、文化和地理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1. 历史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受到了历史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是受到战乱时期的影响。
2. 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3. 地理因素:中华民族分布在广阔的中国大陆上,地理因素也对其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其起源与演变与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华夏文明的形成、民族融合、国家建立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
一、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起源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在这个时期,中国境内的许多古老文化开始形成,如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部族和部落逐渐融合而成的。
二、华夏文明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孕育在史前时期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华夏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黄河流域,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伟大文明开始发展。
华夏族自称为中原之地的主人,他们发展了农业、建筑、文字等方面的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
华夏文明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孕育提供了土壤和前进的动力。
三、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时光流转,中华民族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逐渐加深。
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大一统王朝,如秦、汉、唐、宋等。
这些王朝通过加强统一政权的控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同时,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各民族交流和交融的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四、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国家建立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建立密不可分。
历史上,中国经历过多次的分裂和统一,每一次的分裂和统一都意味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变化。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标志着北方与南方两个地域的民族交流受阻,文化上的区别也日益加深。
而隋唐时期的统一,则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和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予了中华民族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五个朝代之一等等。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中华民族是历史融合的产物。
早在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已经出现了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产生了互不相同又互相影响的文化。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战胜炎帝、击杀蚩尤,炎、黄联合战胜太昊、少昊,以及尧、舜、禹禅让,都是中原先民各部落在向外发展中互相冲突、融合的历史痕迹。
考古发现已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已经对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继者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发生相互渗透的联系。
与河南龙山文化阶段大体相当的良诸文化(长江下游)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更为密切。
夏、商两代,汉民族的发展已具雏型。
据有的史学家考证,夏的先民是从长江下游发展至黄河下游,商的先民是由辽河下游发展至中原,周的先民是由渭水流域向黄河下游发展。
夏、商、周三代已经形成统一的分封制的奴隶制国家。
中华民族的先人,在一万年前已有百万之众。
至夏初(公元前21世纪)已有1 355万人口。
在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纪)全盛时期人口约达2 000万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前221年)中华民族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500多年的战争兼并,原来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与中原华夏族相互融合,形成“五方之民共构天下”的局面。
原来的秦、楚、吴、越,都已华化。
尽管战争连绵不断,由于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加上疆域的扩大,到西汉初年(汉平帝元始2年,即公元2年),人口数已达5 959万人。
汉代继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空前的统一。
汉族在汉代已基本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不仅中原地区的居民融合程度更深,而且西北和北方的大量少数民族与中原进一步融合。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返回章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原来属不同活动区域的 在部落联盟永久化的过程中,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 部族,随着生产交换的发展以及对外作战的需要,连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成一片,从而为民族共同地域奠定了基础。 • 原来就基本相近的各部落方言则在部落联盟成员联系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 与交往扩大的基础上得以沟通融汇,逐步统一,从而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共同语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而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后,扩大了交往的范围,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 增强了部落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同氏族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 和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并形成了共同的经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济利益,从而彻底摧毁了各个部落封闭的经济状况,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为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以共同地域为前提,经济生活为基础,语言为工具,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 各部落间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得以交流,并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从而形成民族的共 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吸收、渗透, 同历史文化。 同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又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形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一、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二、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③共同语言: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应之一.④共同文化: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着的标志.⑤共同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⑥共同心理认同:共同民族心理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历史的连续性,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2.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3.民族发展包括的内容:①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民族的政治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③民族的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民族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进步.④民族的人口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增长,特别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优化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民族发展的一种标志.4.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①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②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5.民族问题的特点:①民族问题的普遍性:民族问题普遍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时期,存在于所有多民族的国家中,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问题可能会波及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波及民族的利益.②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③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④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与民族的跨国分布有关;表现在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方面.⑤民族问题的重要性6.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的原因:①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历史时空不尽相同,最终形成民族体的渊源和方式也不尽相同;②在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方式也各有特点;③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表现出中华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多样性;④在信仰方面和精神世界,各民族也是千差万别.7.我国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①在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民族问题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仍然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②民族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8.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交织: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属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往往是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②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民族分裂活动问题,是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最突出的表现.另外,影响我国民族的许多思想观念,如民族偏见等,也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③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交织: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领域包括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信仰发生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④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交织:国内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国际敌对势力把民族问题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这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的突出表现.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中国近代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与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改革开放是我国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而提出的基本方针,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0.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①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经济在内的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②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政治基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③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④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繁荣.⑤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⑥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⑦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运用部分:1.民族问题的内容:民族问题至少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①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自身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②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权力两个方面.③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组成的,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④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要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2.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表现:①民族问题关系到国际的治与乱:民族团结能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国民的自尊与自信.②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可能会导致社会机制、社会秩序的动荡与混乱,影响社会的进步、发展.③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国家大治,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处理的不好,则会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3.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表现及意义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表现: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第三,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意义: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民族关系的状况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树立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良好形象.同时有利于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及意义:①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族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充分体现.②意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相联系的目标,也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符合人民的愿望.5.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①背景时代特点:冷战结束后,一些大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打着“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人道主义干预”等旗号,挑战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②主要手段: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③特点:这种里应外合、内外勾结的状况决定了反渗透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④责任和义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⑤措施:加强边境建设、加快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⑥地位: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与共同愿望.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①地位:我国把民族区域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这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政治制度.②内容: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第二,民族区域治制度是在少数民区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③实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④目的: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7.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③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基础知识1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民族经济不同的发展形态,1汉族地区生产发展水平较高资本主义产业活动也比较活跃2在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杂居,或同汉族聚居的地区相互连接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或接近当地汉族水平,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侧相对落后.3民族的概念: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4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2共同的生产方式3共同的语言4共同的文化5共同的风俗习惯6共同的心理认识5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少数民族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第二:民族识别时确定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需要.第四: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6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内部条件,2战争,暴力冲突等是民族发展的外部条件,7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出现.8民族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9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也称作此生形态民族,他表现为“同源异流,同源同流”.10民族的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和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1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12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13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14全世界各民族将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走向融合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15民族问题的内涵: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2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3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4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17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18民族问题的特征: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19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20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1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有任何的特权.2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更对少数民族的权力上给予更多的保护.3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4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5主张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有机的统一.2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发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23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1}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势和一般原则.2中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民主理论的发展创新.24陕西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1个相当于县的蒙古自治区等. 251947年5月1日正式成立里内蒙古自治政府,这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的一个省级自治地方.26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27民族自治地方基于人口分布,主要有三类型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2在一个行政区较大的地方内,下辖有一个后几个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地方.3一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去为基础联合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28民族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民族地方的事务.29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的法律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3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3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33民族工作主题的提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34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大体可归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35我国宪法规定,每个民族都有发展和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36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他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结清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的内容表现出来.37民族习惯的社会功能:1任何一种民族风俗习惯都成为反映本民族的传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风俗习惯是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容的特点及历史文化的窗口.3他还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共同的心理感情和文化认同.38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尊重少数民族服饰相关的必要性2个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39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华民族发展的三个阶段?(民族起源与孕育)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代的自觉民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2)1.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共同利益等多方面密切结合、密切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2.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
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多元一体的特点)?7、91.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中华民族这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修改的多元统一体。
2.“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酵素依存、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
“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
“多元”以“一体”为前提,是国家和民族统一条件下的“多元”,既有中华民族的同一性,又有各兄弟民族平等存在、各具特点的差异性。
“一体”中饮食着“多元”,“多元”中又交融构成“一体”。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2)核心是什么?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2.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意义?(航天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结合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
2.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行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进步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和请客的职责,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是失去中华民族直躺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1.当代爱国主义主题(4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主题。
2.为什么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14(~的重要意义16)(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弘扬61结合材料加些具体内容)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压动力。
3.青少年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4(如何做一个理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5)作为青少年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必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尊心,保持民族气节;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改造公民应尽的义务。
7、1.当代爱国主义主题(44)增添了以什么为重点的新的时代内容?内容:在全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爱国主义又增添了以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点的新的时代内容。
2.呈现出哪些新时代特征?17(新时期爱国主义特征有哪些?16)新时期爱国主义呈现出这些新的时代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坚持对外开放,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个人利益与社会主义祖国利益紧密相连,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紧跟时代节拍,改革创新,是当代爱国主主义的崇高境界。
8、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意义?17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意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华儿女只有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万众一心、发奋图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维护和巩固国家的安全统一?台湾问题4西藏21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进行反分裂的斗争?三股势力18)1. 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团结合作的基础。
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民族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增强了各民族的身心力,为各民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
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实施宏大的公共工程建设,也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保障。
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国家的统一,消除了内乱的根源,抵御了外来侵略和威胁,祖国日益昌盛,各族人异同享强国尊严。
10、1.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危险是什么?(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
2.为什么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立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1)“两个共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体现,是对新时期民族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概括,它既是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2)顺应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3) 既科学地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也准确地阐明了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
(4)它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11、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重要意义、重要性)p28、26、27?(为什么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生命线25?)1.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生命线。
2.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3.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保证和力量源泉。
4.团结的凝聚力本身就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领土完事、边防巩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5.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12、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类似:我们如何维护民族团结29(中学生28)(各民族如何团结一心?43)(如何向某某学习维护27)(日常生活中31)1.坚持“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在平等基础上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实际行动失去各民族平等团结互相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
2.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加强学习,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牢固树立民族团结可怜相,不断提高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
3.努力做到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即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争当民族团结的典范。
4.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13、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32、33、431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少数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2既包含少数民族主体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3既包含各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含各民族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4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14、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18根本利益:国家统一。
核心利益: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15、(1)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原则是什么?55一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区域因素的结合,是别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结合。
(2)自治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41.《自治法》帮助各民族自治地主发展经济、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做到了有法可依;要求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币民族自治地方;各给国家机关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就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主方语言文字了,这为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3)为什么说民族自治制度是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障?5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
16、爱国主义的内涵?12是对爱国感情的提高和升华,是关于爱国的系统思想观点,一般表现为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具有荣誉感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各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的统一。
17、为什么我们要坚决时行反分裂的斗争?1.捍卫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基本文化认同,是中国社会的社会意识。
2.民族分裂是分裂祖国的邪恶势力、国内外敌对势力总是把分裂中国的希望寄托在破坏中华民族团结上,秘书处地兵团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宗教政策,煽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纠纷,不断时行分裂中国的活动。
3.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汉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8、1.我国的主要民族政策是什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等。
2.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23一、把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二、有限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四、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五、采取特殊长话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六、不断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七、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八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九、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十照顾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
19、为什么说发展是促进新疆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途径?发展是当今时代振兴新疆的客观要求;发展是新疆兴旺发达的基础;发展是增强新疆民族凝聚较往年发帖之路。
20、(1)为什么要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9(如何理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32、34是其中之一)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所在。
2.少数民族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滞后。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4.当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引人缩小与发达地区之意的发展差距,使之与全国的发展相协调,是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迫切要求。
5.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