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序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

而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并探讨其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的铸就1. 远古时期的族群融合:作为中华民族的基石,远古时期的华夏族群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为后来的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2. 考古发现的证据:从史前文化遗址中的器物、文字和图案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华夏人类群体逐渐形成统一的文化符号,显示出共同体形成的初步迹象。

二、文化传承的凝聚力1. 传统价值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儒家文化、孔子的思想以及道德观念等密不可分。

这些价值观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化瑰宝的传承: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传统,如《诗经》、《论语》等文化瑰宝自古以来广泛传播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加深了民众的共同认同感。

三、地理环境的独特性1. 共同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孕育作用、秦岭淮河一线的自然屏障等因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发展。

2. 地理区域的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土单位,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互动在形成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意义与价值1. 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只有强大的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国家在风雨飘摇的时刻保持稳定,迎来繁荣发展。

2.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和动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 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历史、文化和地理等多个维度的交叉互动,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灿烂的历史传统。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见证了一个伟大文明的崛起和繁荣。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1. 历史起源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文明的开端。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中国的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朝代,如商、西周、春秋、战国等。

2. 统一与分裂公元前221年,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秦朝的始皇帝统一了中国的六个国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秦朝的统一为中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汉朝的兴起使得中国的统一得以继续延续,并开创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也经历了多次的分裂和割据。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使得中国分为南北两个政权,而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又重新将中国整合为一个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之一,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3. 防御外侮与边疆扩张中国的大地辽阔,边疆广袤。

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族侵略与入侵,如蒙古、满洲、日本等。

这些外族的入侵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中国也积极进行了自身的防御、固守和对外扩张。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巅峰。

七世纪时,唐朝的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

这些贸易通道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科技的创新。

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指南针和火药的国家之一。

这些发明对全球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世界瞩目的。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等在中国形成并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并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5. 现代化发展与改革开放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建设。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
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对其发展脉络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1. 传说时代:在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处于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其中,夏、商、周是这一时期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三个民族。

华夏族,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民族中最重要的一个民族,逐渐崭露头角。

2.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华夏族逐渐形成汉族。

这是汉族与各民族共同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祖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以华夏族为主体,将众多民族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疆域辽阔、强大的多民族国家。

3.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中国经历了一个各民族大混乱、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与晋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各民族的大分裂、大同化、大融合。

4.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各民族在新的阶段走向新的统一。

5. 元、明、清中期:从1271年到1840年,蒙古族和满族迅速发展并日趋强盛,开创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统一全国的局面。

从以上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合、演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是指亿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人民所构成的一个大家庭,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其发展历程至今依然持续。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繁衍中华民族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祖先和文明的创始人,他教导人民耕田、养殖,并且出版了著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华民族医学的基础。

相传,在黄帝的孙子神农氏时期,人类开始使用农具,由此使用火、制造器皿,创造了人类的工具文明。

在此期间,中华民族社会逐渐形成,各个民族之间建立了复杂的关系,奠定了中华民族庞大而完备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演化,影响了整个亚洲、以及世界的历史进程。

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深刻的文化传统,这种传承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古代中华民族主要享有传统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和建筑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大量优秀的哲学思想、数学、物理等知识。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中,有着数量巨大的优秀作品和传统特色,如中国国画的纵横对称、人畜共生的思想,代表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中国武术同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经传承至今,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修养。

另外,中国的传统音乐、茶艺和园林艺术也早已闻名于世界。

三、中华民族的政治历程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受到政治历程的深远影响。

中国历史上有着诸如春秋时代、三国时期、唐朝盛世、辛亥革命及改革开放时期等等众多独特的政治发展时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缜密、完整的传统政治体系,曾先后出现过以君主制度为核心的多种政治模式。

在现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进程日益深入,期间曾经历了抗日战争、土地改革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以及近年来的反腐斗争等,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揭开了全新的一页。

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经过了从毛泽东时期到邓小平时期的变革,中华民族创造了不可挽回的历史伟大成就。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研讨材料范文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研讨材料范文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研讨材料范文1. 引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深深影响着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进程。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针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讨,探讨其悠久发展历程及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2.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黄帝时期。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

随后的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兴起和衰落,都标志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文学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3.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信仰等。

这些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影响着我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清静无为、佛教的慈悲善良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4. 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在科技领域,中华民族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如古代我国制造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农业、医药、建筑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世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5. 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中华民族不仅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古代的航海探险活动也为世界地理知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总结与回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悠久的民族,其发展历史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科技成就,为世界的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7.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国人,我深深感到自豪和自信,因为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给我带来了很多激励和启发。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深受历史、文化、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形成阶段中华文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口数量和贸易活动也开始增加。

这时,华夏民族逐渐形成,不同的部落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更大的族群,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随着时代的推移,周朝建立后,以华夏文明为主的中原文明达到了顶峰。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始向一个更加完整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交流和融合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而在秦汉之际,中原文明已经覆盖了华北、关中等地区,中华民族的形成已经相当成熟。

二、演变阶段中华民族的形成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在后来的历史过程中,它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这些演变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

1.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演变的关键时期。

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交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加多元化发展。

2.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文化与南方地区的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这也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分裂,直到隋唐之间才重新统一。

3. 唐宋元明清: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断地传承创新。

尽管历经了几次的政治变革,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终保持着一脉相传的特点。

三、影响因素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多种因素所影响的。

历史、文化和地理因素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1. 历史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受到了历史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是受到战乱时期的影响。

2. 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3. 地理因素:中华民族分布在广阔的中国大陆上,地理因素也对其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影响。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其起源与演变与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史前时期、华夏文明的形成、民族融合、国家建立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演变。

一、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起源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黄河流域文明。

在这个时期,中国境内的许多古老文化开始形成,如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史前时期的中华民族是由不同的部族和部落逐渐融合而成的。

二、华夏文明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孕育在史前时期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华夏文明的形成阶段。

在黄河流域,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伟大文明开始发展。

华夏族自称为中原之地的主人,他们发展了农业、建筑、文字等方面的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

华夏文明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孕育提供了土壤和前进的动力。

三、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时光流转,中华民族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逐渐加深。

历史上,中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大一统王朝,如秦、汉、唐、宋等。

这些王朝通过加强统一政权的控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同时,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各民族交流和交融的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特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四、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国家建立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建立密不可分。

历史上,中国经历过多次的分裂和统一,每一次的分裂和统一都意味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变化。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标志着北方与南方两个地域的民族交流受阻,文化上的区别也日益加深。

而隋唐时期的统一,则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和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予了中华民族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五个朝代之一等等。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起源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古代史、文化传统和人种形成等方面,探讨中华民族起源和演变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史: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国历史的远古时期有许多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和“炎帝”,他们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尚有待考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华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此时,中国古代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兴起,并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制度。

同时,中华民族也经历了多次族群的糅合、融合和迁徙,形成了独特的血统和文化传统。

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其起源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仁爱”、“礼仪”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诗歌、曲艺、戏剧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此外,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与思想体系也对其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孝道”和“礼仪”,道家思想追求内在的“自然”和“道”,佛教思想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

这些思想和宗教信仰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对社会和个人行为起着指导作用。

三、人种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中华民族的人种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继定居和迁徙,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华民族主要由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56个民族组成。

这些民族在语言、外貌、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陈克进2012-05-07 14:26:39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内容提要: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关键词: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作者简介:陈克进(1938~),男,广东大埔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民族史教学和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北京10008120世纪上半叶,严格说来,学术界并未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展开讨论。

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广泛开展,人们才对它越来越重视。

因而5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特别是从事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研究的同志,一直就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十几年可以说是讨论的高潮。

至20世纪最后的10年许,讨论的重点已放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大家一致认为,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是处理今天的民族关系,还是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都必须坚持民族平等这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

但是,当具体运用这一原则去探讨错综复杂的古代民族关系时,大家又多有意见分歧,各持一端。

本文仅就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范文澜、吕振羽、岑家梧、翁独健等学者认为,关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是可以的。

所谓“自古以来”的“古”,一般是指秦汉。

秦汉以降,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域和民族便确定下来。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一直较高,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包括已消失了的古代民族)也都为祖国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今天辽阔的国土,一般说来,黄河流域的陕甘及中原地区是汉族最先开发的,而从长江流域到东南沿海,从东北、内蒙古、西北到西南、西藏,以及台湾和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则应属于已经消失或至今仍在发展的少数民族。

他们不仅首先开发和统一了边疆地区,而且历史上空前的全国性大统一,恰恰就是分别由蒙古族和满族建立的王朝实现的。

同时还应看到,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沿着几经分合的曲折道路向前发展的,既有一次比一次长久的统一局面,也几度出现过短暂的分裂割据或若干政权并立的时期,但是,由于各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特别是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吸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而且,不论是分还是合,古代少数民族并不自外于中国,汉族建立的王朝也莫不把他们看作是中国的一部分。

事理很显然,中国之所以成为历史悠久、延续不绝的伟大国家,这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

既然我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那么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就都是中国人;少数民族的历史,不管他们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也不论他们纳入汉族王朝统治范围之内或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都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易言之,历史上的中国民族除了汉族还有少数民族,中国的历代疆域既包括中原王朝也包括少数民族独自建立的国家或政权的辖区;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与封建王朝划等号,更不能与汉族王朝划等号。

[1]~[5]孙祚民反对上述意见。

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论据,存有明显的漏洞。

因为它不仅背离了历史发展的科学原理,采用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历史问题,否认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不仅混淆了历史上的“过去”和现在的“今天”的不同的时间观念,用“今天”的框子去括套“过去”历史上的疆域和民族,否认了我国历史上疆域范围的变迁和各民族间分离、统一、同化与融合的变化,而且颠倒了历史发展的顺序,强迫千百年前历史上的民族和国家之间,都要按照“今天”来确定相互之间不是外族和外国,而是平等友爱的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和兄弟。

他主张:以我国历史上王朝的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因王朝统治的范围不同,而历代国土有所变更伸缩。

就当时讲,以汉族或汉族建立的王朝代替中国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客观历史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当外族入侵、民族矛盾达到极端尖锐的时候,汉族的王朝,就更具有了“代表中国”的意义。

总之,在论述历史上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是否称他们为族和外国,只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当时已经与汉族融合或归入汉族王朝版图的,就属于国内性质;反之,就是外族和外国。

抛开建立在严格时间观念之上的这个正确标准,而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范围来判断数百、以至几千年前的汉族王朝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他认为是极为荒谬,而且十分有害的。

[6]~[9]周乾潆同意少数民族政权“外国”说,但又认为它们还是我国的国内民族。

他说:匈奴、突厥、辽、金等是外国,并不意味着它们不是我国国内的民族。

所谓外国,乃是就特定的历史时期而言,在历史上说汉朝是中国,与它相对的匈奴便成了外国,依此类推,唐和宋是中国,突厥、辽、金等国便成了外国。

若从匈奴、突厥、辽、金等国的角度说,汉、唐、宋等也可以称为它们的外国。

不过,这里所谓外国,还应有一定的界限,因为它们还是生活在我们今天的国土上,和那始终在我国领土之外的外国,就要有所不同。

[10]田继周从另一角度指出: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地区,却不能说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国家的统一是指一个政权的统治和管辖而言。

我国的统一是指居于我国领域内的民族受一个政权的管辖而言。

这样的统一或基本上的统一,应该说是从秦汉开始的。

秦汉统一和建立多民族国家之后,我国又出现过分裂,出现过同一民族和不同民族建立的不同的国家。

分裂之后,又得到统一。

经过统一分裂、分裂统一的长期过程,才最后形成我国今日的版图和民族构成。

[11](P422)谷苞则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符合历史事实。

他指出: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固然是可以的,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样是可以的。

秦汉以来,已经有2000多年,不谓不古。

[12]李一氓、陈永龄、王铎强调:今天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时,应该克服大汉族主义的正统思想,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而没有理由自居于封建王朝的立场,把少数民族视为外族,把他们建立的国家或政权看作外国,否则就会犯时代的错误、地理的错误和道德规范的错误。

假如把少数民族视为异族外国,那么,西汉时的匈奴和西域各族,隋唐时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两宋时的辽、西夏、金、大理等就都成了外国,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息繁衍的地区,将因当地有过时兴时灭的民族政权,时而是、时而又不是中国的领土,这岂不荒唐可笑?显然,那种看法是狭隘的历史偏见。

[13]~[16]翦伯赞也说:那种当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尚未纳入汉族王朝的政治统治范围之内时均视为外国人的主张,是值得商榷的。

按照这种说法,中国史上的民族是不是中国人,岂不要以这个民族曾否被汉族王朝征服为准?这样说来,一个少数民族岂不只能以被征服者的资格参加祖国,不能以独立的地位加入祖国?这种主张者显然把中国和汉族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王朝等同起来,因而认为只有汉族王朝势力所及之地,才算中国的领土。

然而,汉族王朝的统治范围并不等于中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除了汉族,还有很多民族。

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和汉族是属于不同的民族,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不管在分裂时期或统一时期,也不管纳入或未纳入汉族王朝统治范围,应该承认他们都是中国人。

[17]曹永年、周增义认为:“汉族王朝即中国”,是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份遗产。

中国自国家出现以来,有好几个历史时期并不存在汉族王朝。

先秦2000余年根本无所谓汉族;秦汉以来,元朝90年是蒙古族王朝,清朝200余年是满族王朝。

在这些年代里,中国由什么政权来代表?疆域在哪里?又是怎么发展的?事实是,我国历史上诸王朝,不管由哪个民族建立,无一例外都生活有多种民族。

他们指出:孙祚民的主张本身就存在着致命的破绽。

原因有二:第一,蒙古族和它所建立的元王朝,以及满族和它所建立的清王朝,都没有“与汉族融合或归入汉族王朝版图”,按照结论,肯定是“外族和外国”。

但又将这些王朝与秦、汉、唐、明等并列,作为古代的中国,作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环,这分明是对自己“准则”的否定。

第二,论证过程中将“历代王朝”作为“汉族王朝”的同义词来交替使用。

“历代王朝”是一个极广泛的概念,汉族王朝固然在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正统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辽、金、元、清也在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僭伪王朝”,如十六国、西夏等亦在其中。

以“历代王朝”替代“汉族王朝”,无异于承认非汉族王朝也是当时的中国。

这对于“准则”又是一个否定。

孙祚民还经常以“中原王朝”作为“汉族王朝”的同义词使用。

“中原王朝”历来是指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王朝而言。

历史上,许多汉族王朝恰恰并不在中原地区,如偏安江左的东晋、南朝,而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却正占有中原,如十六国、北朝。

如用“中原王朝”来替换“汉族王朝”,那么淝水之战就成了当时的“中国”,即中原王朝、氐族的前秦为一方,当时的“外族和外国”,即非中原王朝、汉族的东晋为另一方的战争,这样,恰好将孙祚民原来的结论颠倒了过去。

[18]许多同志还结合“中国”一词涵义的演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杜荣坤、白翠琴、杨建新等说:我国历史上的“国”及“中国”的涵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古代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实际上就是我国境内大大小小的地区性政权,依传统习惯被称之为国。

因此,我们既不能用今天的国家概念来理解过去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能用往往是反映我国历史上某个地域名称或某种文化类型、政治地位的“中国”一词,来解释和代替历史上实际存在的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国。

因为这个词不是主权范围的概念,也不是指政治上的归属和管辖范围的概念。

[19]、[20](P13~14)陈连开等认为,“中国”一词,在古代仅有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从夏商周到明清各代,都有自己一家一姓的王朝国号。

只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和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中国”才最终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他从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中国少数民族的国家与地域观念以及当时外国人的地理观念等方面作了一番考察后指出,历史上的中国应当包括少数民族。

它们在边疆或内地建国立朝,与现代民族国家有着本质不同。

即使它们在历史上是互相对立的,也是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都是中国历史不可侵害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