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

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

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

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一、1949年-1978年:人口增长缓慢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数量约为5.3亿左右。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战,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同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缓慢。

二、1979年-199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人口控制为了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通过鼓励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为9.8亿左右。

三、1991年-2000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人口数量约为12亿左右。

四、2001年-2010年: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继续稳定增长。

政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人口数量约为13亿左右。

五、2011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

同时,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使得人口寿命延长。

人口数量约为14亿左右。

六、2021年-未来:人口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年轻人口数量下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将继续探索适应人口发展的新模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人口增长缓慢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再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中国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政策,逐渐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优化了人口结构。

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存在,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 变迁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现代科学将地质时代划为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产生以来的250万年被称为新生代第四 纪。因为在这二三百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 人类祖先,故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
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 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 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有一个长达800年左右 的温暖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 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 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 化的变化。
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 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 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 度全部冻死。

3500年来三次气候变化,改变了中国历史

3500年来三次气候变化,改变了中国历史

3500年来三次气候变化,改变了中国历史人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时刻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一场会议、一天行程、一月计划、一年工作,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存亡。

我们所熟知的楼兰古国,就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牺牲品。

在中华文明有史可考的3500年中,曾经历过三次气候温暖时期和三次大规模变冷,每一次变冷都会对历史产生极为重大影响。

第一次大规模变冷是在西周时期,大致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之间。

在变冷之前,广阔的中华大地一直处于“仰韶暖期”,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3℃,温湿的天气使得植物欣欣向荣,肥沃的土地上植被非常茂盛,到处都是广袤浓密的森林,包括中国的西北部也是这样。

密布的森林一方面为人们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一方面也阻碍了各个部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一次气候变冷,年平均气温降低了4℃以上,据《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记载,原先湿热的长江、汉江流域在公元前903年冬天的时候居然结冰。

气候的异常变化,造成了原来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很多森林向草原退化,而且食物的来源也锐减,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关于食物获得的碰撞与斗争空前激烈。

于是中华大地文明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开始了。

但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使得农业方式由以前的采集渔猎迅速向农田耕作转化,代表农耕文化的周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由于气候变冷,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处于中国西部内陆的少数民族,包括戎狄、玁狁等,因为那里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最迅速,尤其是森林的退化。

由于食物的匮乏,为了生存,戎狄、玁狁开始了对中原民族的入侵。

我们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抵抗异族的诗句。

周王朝多次与犬戎、玁狁交锋。

周都镐京,接近戎狄,汧渭两水中间更是西戎入侵的路线。

西周前期国力鼎盛时,对戎狄作战多有斩获。

中期以后,国力衰微,戎狄屡次寇周,在宣王时候,戎狄入侵更加严重,战争互有胜败,于是开始依靠修筑一系列的城防御阻止戎狄深入。

这可以说是长城最早期的雏形。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式”、960万平方公里。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李伯重随着滔滔江水逐渐退到警戒水位以下,今年夏天长江、松花江流域面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终于过去了。

这次洪灾如果发生在过去,那么其后果就只能用古代史书中常见的“饿殍遍地”、“死者相枕”之类的语汇来描述了。

但是,在欢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的时刻,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即使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抵御自然生态环境重大变化的能力仍然还十分有限的。

因此,只有对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自然灾变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将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在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各主要因素中,气候是变化性最大、至今人类了解最少且最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一种。

今年的洪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尼娜现象”出现所导致的降雨剧增;而去年出现于我国许多地方的旱灾,则又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

尽管今天我们在了解这些气候变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若要以人类的力量消除这些现象,却尚为时过早。

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在今日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在我国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具有特殊的份量,理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因此之故,把气候和人口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讨论,应当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而要对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其规律,就必须把这种关系放到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

1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气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来国际中国史坛兴起的两个重点研究领域。

在气候史方面,自竺可桢关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的开拓性成果于1970年代初问世以来,中外学者在此领域做了很大努力。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近两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情况,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关于中国人口史的专著自1959年刊出以后,人口史学者的努力,也使得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混沌中显现了出来。

这里我们将把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来看一看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影响。

1.1气候变化从竺可桢、任振球、汪子春、高建国等人的研究结果可知,在过去两千年中,中国气候经历了10次较大的变化1。

大体而言,秦和西汉是气候温暖时期,气温较今日高,因此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今日朝北许多。

自公元之初(即两汉之际)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

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

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

到了7世纪中叶,气候已明显变暖,年平均温度高于今日。

然而从10世纪开始,气候又趋于变冷,并在12世纪达到顶峰。

13世纪初期和中期曾有一个温暖时期,但好景不长,因此14世纪的气温不仅低于今日,而且也低于13世纪。

15世纪初以后,出现过两个温暖时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个寒冷时期(1470 —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

大体而言,16世纪和18世纪可算温暖时期,而17和19世纪则为寒冷时期(其中又以17世纪为最冷,冬季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2摄氏度)2。

这个变化大势,与北半球其他许多地方的记录也是相一致的。

从降雨量来看,郑斯中等人对地方志中关于近二千年来36750次旱涝记载的分析表明:我国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而旱灾则相对增加。

在1—10世纪,干旱期和湿润期分别为350年和650 年;而在11—20世纪,则分别为580年和320年。

而且还要注意,这种状况在经纬35—40度的黄河流载表现最为明显3。

1.2人口变化根据葛剑雄的研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到清朝灭亡以前,中国人口出现过8次剧烈波动。

人们通常用“大起大落”来形容这种剧烈波动,此处我们也姑且从众,采用此种说法。

在这8 次“大起”与“大落”中,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大落”。

这是因为除了“大落”的时期外,中国人口基本上保持着增长;而且一般而言,“大起”的速率比“大落”的速率小得多。

这8次“大落”包括:(1)两汉之际(户数减少2/3至3/4,实际人口减少约40%),(2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人口只相当于400年前东汉后期的人口),(3)隋唐之际(人口减少约一半),(4)中晚唐、五代(北宋建立时人口不足盛唐时的一半),(5)金与元初(元朝人口最多时,人口总数比南宋和金人口合计少20%),(6)元明之际(明初人口比元朝人口最多时少1/4以上),(7 )明清之际(人口大约减少20%),(8)晚清(1911年人口总数比1850 年还少1/10)4。

将这两种变化合观比较,可以看到:上述的8 个中国人口“大落”时期,也都是我国气候变冷的时期。

这种对应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因此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是无可置疑的。

2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造成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起大落”的原因,当然十分复杂,绝不止气候变化一个。

然而,尽管不能认为气候变化是造成人口“大起大落”的唯一原因,但气候变化仍然应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他的大多数原因,莫不与气候变化有关(有些甚至就是由气候变化的产物)。

那么,气候变化是如何对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发生影响的呢?气候变化对人口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

所谓“直接影响”指的是: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

而“间接影响”指的则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

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看气候变化是如何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落”的。

2.1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每增减1摄氏度,会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增减3—4周5。

这个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大影响。

例如,在气候温和时期,单季稻种植区可北进至黄河流域,双季稻则可至长江两岸;而在寒冷时期,单季稻种植区要南退至淮河流域,双季稻则退至华南6。

据张家诚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温度变化1摄氏度,粮食亩产量相应变化为10%;年平均降雨变化100毫米,粮食亩产量的相应变化也为10%。

此外,年平均温度的高低和年平均降雨量的多少,对冷害、水旱灾和农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及烈度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明显地增加或减少农业产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对低纬度地区则影响相对既较小7。

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在农作物生长期较短的我国北方地区,更为巨大。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农业总产量哪怕只是在一年中有10%以上的减少,就会引起大量人口的死亡。

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减产,那么人口在剧减之后长期停滞,也就是必然的现象了。

如前所述,在东汉晚期至隋朝中期的四个多世纪中,我国的人口一直未有增加,是我国人口“大落”持续最久的时期。

而这个时期恰恰也是一个气候寒冷持续最久的时期:自3世纪后期到6世纪下半叶,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

因此气候变化通过化影响农业产量而对人口变化发生重大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2.2气候变化对农业区边界变化的影响由于农业严重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农业区域也绝非一成不变。

我国今天的各主要农业区域,按照王业键等人的研究,大约形成于18世纪8。

在此之前则有多次改变,因此我们不能将近两个世纪来的情况作为亘古不变的常情而以今况古。

根据程洪、朱道明、张家诚等人的研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摄氏度,相当于该地区向北推移200—300公里。

如果某地区年降雨量减少100毫米,相当于东部农业区向东南退缩100公里以上,在山西和河北则为500公里。

换言之,气候变冷变干,会使得一些地区变得不适宜原有的农作物生长,从而导致不能农耕9。

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我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如果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位置,那么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地方,明长城比秦长城向南退缩了200—400公里10农业区域的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我国华北地区最为明显。

这个地区从地理上来说,处于气候(温度和降水量)变化最为显著的北纬35—40度之间,生态基础又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特别强烈。

因此一旦气候变冷变干,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

这不仅会导致原有耕地减产,而且会使得大量耕地被放弃或弃农就牧,从而不能养活原有的人口。

此外,还会导致水、旱、蝗灾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受灾范围的扩大。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衰落。

在我国历史上,华北一向是人口“大起大落”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其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特点是分不开的。

2.3气候变化对瘟疫流行的影响布罗代尔指出:在人们彼此长期隔绝的时代,各地居民对不同的病原体各有其特殊的适应性、抵抗力和弱点。

一旦相互接触和感染,就会带来意外的灾难11。

在对近一千年来欧亚许多地区人口变化影响最大的各种流行疾病中,鼠疫(即“黑死病”)是最可怕的杀手(例如在14世纪,鼠疫传入欧洲,导致欧洲主要国家人口减少了1/3到1/2)。

而这种疾病的传播,就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蒙古高原和青海高原是世界上鼠疫的主要疫源地之一。

麦克内尔、费克光、曹树基等人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在元初、元明之际和明清之际三个时期,这种疾病随着生活在此地区的游牧民族南下而传到中国内地,对中国人口的锐减起了极大的作用。

12典型的事例如1232年,蒙古军队包围并攻克金朝首都开封城。

在蒙古人入城后短短的两个多月中,开封居民死者多达100万以上,几乎全城死绝。

而导致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不是蒙古军队的刀枪,而是他们带来的鼠疫13。

因此,游牧民族的南迁所带来的疾病传播所导致的内地人口损失,通常要比战争所导致的人口损失大得多。

而游牧民族之所以南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详后)。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历史上引起人口锐减的瘟疫大流行,也是气候变化的间接结果。

2.4气候变化对其他导致人口起落的因素的影响在我们讨论所涉及的两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都建立在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

由于当时农业发展严重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因此一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原有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就会削弱、瓦解甚至崩溃,从而使得各种矛盾失控,造成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暴力冲突,进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旧有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破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出现数量巨大的流民。

在那些受气候恶化打击最为严重的地方,由于原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被摧毁,当地的社会结构也随之瓦解。

居民无以为生,只好外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