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历史兴衰】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
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
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
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上海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以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2—3摄氏度,相当于浙江南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4度,推测其气候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分布线比今天为高,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今天暖和。
青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为多,西藏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在这一时期,甚至在今天藏北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
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

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由《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引发的思考摘要:本文联系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朝代更替的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古代农业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业来影响社会发展的其它方面。
气候变冷,则社会衰退;反之,则国家强盛,民族兴旺。
由此得出,历史气候变化实乃朝代更替之根本原因。
关键词:竺可桢气候变迁人口迁徙战争朝代更替竺可桢教授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我国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
受到国内外许多同行的关注与好评。
同时,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研究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原因,以及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许多历史学家终生奋斗的目标。
然而,过去研究历史朝代的更替大多都只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寻找原因,从而找出相对合理的解释。
然而,当我读完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后,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当历史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
相反,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宋金对峙等乱世都出现在寒冷期。
按照竺可桢教授的研究,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是冷期和暖期交替出现的。
即一个冷期出现之后,紧接着是暖期的来临。
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是一个冷暖交替循环的时期,竺可桢称它为物候时期。
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我国进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4、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北宋初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从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进入第三个寒冷期;6、从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四个温暖期。
浅论中国近五千年来北方气候变迁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古都 名 城 研 究 /0 0 9
浅论中国近五千年 来北方气候变迂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址中。 发 现獐 、 竹 鼠和貉 等亚 热带 动物 的骨骼 遗骸 ; 在 时 间上 晚 于仰 韶 文化 的河 南 安 阳 的殷 墟遗 址 中 , 除獐 、 竹 鼠外还 发现 有象 、 貘、 水牛 等 的遗骨 。 这些 都证 明 了在距 今五 千年 到三 千年 的时期 , 黄 河流域 的
究, 秦 和 西汉 时期 年均气 温 比现在 高约 1 . 5 ℃。( 3 ) 从公 元初 年到 公元 6 0 0年 的东汉 到南北 朝 时期 , 我 国 气候 又转 入第 二个 寒冷期 。 东汉 洛 阳晚春 时降 霜雪 , 冻死 不少 穷苦 人 民。 贾 思勰 的《 齐 民要 术 》 记 录当时 黄河 以北 地 区的物 候 比现在要 推迟 l 0天到 半个 月 。研 究 表 明 ,这个 时期 中国北 方年 均气 温 比现在 低
根据 考古 资料 及历史 文 献 中丰富 的气象 学 和物候 学 的记载 , 提 出我 国近五 千年来 气候 变迁 的趋 势 , 大致 划分 为 四个 时期[ 2 】 :
1 . 考古 时期 , 大约 公元 前 三千 年至 一千 一 百年 的温 暖期 , 当时 没有 文字 记 载 ( 刻在 甲骨上 的例 外 ) , 主要是根 据考 古发 掘 的遗 迹来 加 以考证 推 断的 。[ 2 1 据史 料记 载 , 当时西 安市 附 近半坡 村 的仰 韶 文化 ( 碳一 1 4测 定 距今 五千 六 百年 到 六千 零八 十 年 ) 遗
◎张 亚 玉
( 太原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 山西 晋中 0 3 0 6 1 9 )
摘
要: 在 中 国历 史地 理 学的研 究领域 内, 历 史气候 变迁是 学界 人 士研 究的 重要课 题 之一 。 王朝更 替是
王朝变更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引发的战乱
• 严重粮食短缺引爆内战,或是让饥饿的 游牧民族从蒙古大草原倾巢而出,其实 一直都和长期的气候寒冷化脱不了关系。 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荣,原因则是持 续的温暖气候。
我国地处亚欧板块,毗邻印度洋。每 当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夏季季风加强时 给我国内陆带来了大量的雨水,灌溉 田地,谷物丰收。相反,当夏季季风 减弱时,内陆的降水则相对减少,带 来的是土地的干旱,影响作物的收成。 南北经纬度的不同,南北温差的影响 也同样成为王朝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疆域图
一些出现在北方的王朝,草原经济落后, 大多数主要是以畜牧业为主,气温一 年若平均下降2℃,就会让草原上草的 生长减缓四十天,而足量的草对畜牧 业来说相当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让北 方这些朝代国力衰退,北方游牧民族 受到温度变动的影响更剧烈,因此南 侵。当气候恶化超越当时科技与经济 体系的承载力时,庶民不是被迫大规 模迁徙,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间接 地造成王朝的变更。
2013级Βιβλιοθήκη 英教13B班申路巾
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迁的初步研究》,当历史气候进入冷 期的时候,社会矛盾就会比较严重,而 此时的朝代更替就会相对频繁;相反, 当历史气候进入暖期时,就比较容易出 现盛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汉唐 盛世是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宋金 对峙则是出现在当时的冷期。
• 历史上三大战争高峰期,分别为14世 纪中元末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革命、 17世纪中明末以李自成为首的暴乱及 满族入侵,以及19世纪中夺得满清半 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农民暴乱,均发生 于冷期内。这些战争均由于气候的变 冷使得粮食短缺,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农业 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应对自然灾害的 能力不强的前提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明显,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地 产量,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和社会文化。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史上朝代更迭频繁,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的话,我国已经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
如果只是单单把朝代的更替的原因归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王朝的兴替从来就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他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
今天我们谈谈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气候。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首先我们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超过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暖期,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低于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冷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暖期时间往往对应的就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冷期往往对应的就是战乱割据、王朝更替时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运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这个时间刚好和我国古代的冷暖交替时间相差无几,所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朝代的更迭是基本吻合暖盛阴衰这一规律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温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中国王朝更替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放映结束!!!
倚天组气候变化经济复苏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两大话题其实以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显得尤为突出在那个气候变化经济复苏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两大话题其实以气候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外部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显得尤为突出在那个引言农耕文明占有主导地位的岁月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近乎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史
第三个寒冷期
时间:起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到南宋光宗绍熙 三年结束。
现象:长安、洛阳一带柑橘全部冻死,淮河、 长江下游乃至太湖结冰车马可以在冰面 上通过,洞庭湖、鄱阳湖漫天冰雪。
第三个冷期结束后温暖季十分短暂,以成
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铁蹄,那令人胆寒的铁蹄 让全世界都记住了成吉思汗的名字,上百个民 族包含他的基因、据传融入全球二十分之一人 口的血液,也为我们画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国 家版图。
第二个冷期结束后的温暖季,以鲜卑为主要血统的 北方游牧民族完全占领了中原地区,并逐步汉化。农耕 文明中心也逐渐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江南成为 了举世瞩目的鱼米之乡,京杭大运河也肩负起漕运以及 南北物资流通大动脉作用。
因时代造就的民族融合,让那个流着鲜卑血液建立 起的新的王朝-大唐,这个时期中华民族蕴含着更多包 容精神,正是这伟大的开放在全世界历史上奏响了崭新 的盛唐华章。
第四个寒冷期
时间:自明太祖洪武元年至清德宗光绪六年,断断续续 长达五百馀年。
现象: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1、第一次小冰河期,嘉靖废朝,严嵩的清词掩
盖了民不聊生黑暗时代; 2、第二次小冰河期,闯王均粮,长期的战乱引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史以前的古人类还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源,而生物源的扩展和退缩受制于气候的变化。
即使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史的前夕),有了农业,这种依赖也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生活资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狩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总之,文明史以前的人类受生态学规律的控制。
中原古代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与古代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
2、气候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出现过许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都是以风调雨顺、万物蕃育、经济繁荣、国泰民安而著称的。
而它们都是农业社会的政权,气候环境的优劣便成为王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相对较小,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
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农业地区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使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了一个较为优越的外部条件。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基础.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气候的变迁还影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王会昌先生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偏居塞外;(2)割占黄河流域;(3)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4)入主中原。
4、气候变迁还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分布格局和迁徙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秦汉之际的移民与人口流动方向就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西汉末年起的气候连续转寒使得边境地区的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内迁。
5、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关系。
东汉三国处于历史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阶段。
东汉恒、灵以后,随着气象灾害等各种生态突变现象的频繁发生,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给本就盛行徽纬迷信的东汉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心理恐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
导语: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 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公元1000 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