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环境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环境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灭亡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
环境变迁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力量的推动,既加速了文明的繁荣,也造成了其衰落。
一、气候变化与古代人类迁徙气候变化是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代,人类生活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而气候的变迁直接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
例如,古埃及的兴起正是得益于尼罗河的水源以及稳定而丰富的农业生产,而阳光充沛、气候适宜的特点决定了古希腊的光辉。
然而,气候变化会导致降雨量的减少,干旱和洪涝等天灾加剧,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种种困难和灾难。
古代的一些重要城市和文明在面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面临衰退甚至消失,这正是环境变化对古代文明带来的直接影响。
二、资源稀缺与文明发展之争古代文明的兴起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丰富。
稀缺的资源往往会激发文明间的竞争与冲突,也使得人类不得不追求新的发展方法和资源利用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在地中海世界的大背景下发展,但长期的贫瘠土壤和有限的资源使得城邦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
古代文明的繁华并非一帆风顺,它背后隐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
资源稀缺还常常导致领土争夺,殖民扩张成为古代文明衰落的一个常见原因,因为人类在追求更多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
三、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文化传承受阻古代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其繁荣的关键。
古人智慧地把握了环境的特点,建设了生态友好的城市和农田。
然而,随着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得文明的发展受到阻碍。
例如,古代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古代森林的乱砍滥伐则致使了生态系统崩溃。
这种短视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削弱了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性。
当人类无法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文化的传承也会受到阻碍,甚至衰落。
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古代文明的衰亡中得到佐证,例如玛雅文明在环境破坏和人口过剩之下迅速崩溃,也是因为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的关键。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美刊:地球坚强的自愈修复能力远超人类破坏力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
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
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
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
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
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
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
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
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
”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
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
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生产 的影 响 更 为严 重 。据 倪 根 金 研究 表 明 , 历
史 上我 国北 方 气候 日益 干冷 的总趋 势 , 使 得 湿 润半 湿润 地 区 向南 退缩 , 农 牧分界 线南 移 , 农 作 物生 长期 缩短 , 熟 制减少 , 同时生 态环境 趋 于恶 化, 还造 成 自然 灾 害频 发 , 灌溉水利衰落, 导 致
葛全胜 、 王维 强 利 用 张丕 远 整 理 的 明清 地 方 志 中的气 候信 息 , 绘出1 4 7 0—1 9 5 0年涝 、 雹、 雪灾 十年 平 均 振 动 曲 线 , 发现 自 1 9世 纪 初 开
蓝勇通 过对标 示唐代 气候 的相关 物候记 载
关 于 中华文 明产 生 、 发 展 的原 因 , 以往多从 人为的、 人类 社会 内部 的 角度 , 即政 治 、 经济 、 社 会、 技术 等方 面 寻求 原 因。越 来 越 多 的 证 据 表
方修 琦 等 认 为 : “ 环 境 变 化 引起 的资 源 变
化是 研 究 环 境 演 变 对 中 华 文 明 影 响 的 切 人
[ 关键 词 】 气候 变 迁 ; 中 国古 代 社 会 ; 作 用机 理 【 中图分类号 】 K 9 2 8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3 . 0 9 . 0 2 4
乱、 游牧 民族 的南 下 、 人 口数量 的起 落等现 象 与
气 候 的寒 暖干 湿 在 时 间上 相 对应 , 并 对 这 种 相
关 性 背 后 的作 用 机 理 进 行 探 析 。 ( 一) 气候 变 迁 与 王 朝 的 盛 衰 治 乱
气候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朝代更替的影响史上朝代更迭频繁,如果从夏朝开始算起的话,我国已经经历了23个朝代和混乱割据时期的更迭。
如果只是单单把朝代的更替的原因归咎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王朝的兴替从来就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他是多方面导致的结果。
今天我们谈谈其中最让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气候。
气候对我国朝代更迭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总的来说,中国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税收和人口;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等等。
首先我们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超过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暖期,把某一时期气温平均值低于历史气温平均值时称之为冷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暖期时间往往对应的就是大一统的王朝。
而冷期往往对应的就是战乱割据、王朝更替时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国运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这个时间刚好和我国古代的冷暖交替时间相差无几,所以从气候的角度来看朝代的更迭是基本吻合暖盛阴衰这一规律的。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也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他们分别是:第一个温暖期的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的东周第二个温暖期的两汉第二个寒冷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的唐朝第三个寒冷期的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的明朝第四个寒冷期的清朝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
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变革。
其中,气候变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从农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气候变迁较为平稳的时期,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但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农业生产会遭受严重的影响,如干旱、水灾、风灾、虫灾等。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干旱和水灾,因为它们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饮水和灌溉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迁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多次干旱和水灾,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而到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同样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雨量的变化,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济气候变迁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如,当干旱和水灾发生时,粮食短缺将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渔业、矿业、森林资源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而到了唐宋时期,气候变迁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因此,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的影响。
三、文化气候变化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干旱和水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文化的转移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的研究综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气候变迁研究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地区、南方及东北等地区。
这些地区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早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其中最突出的是气候的干湿变化。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农业生产会繁荣。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牧畜或迁徙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气候湿润时期,农民则能够得到更多的作物收成,人口增长也会出现繁荣的迹象。
2. 社会进步:早期气候的变化同样会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由于资源匮乏,人口会逐渐减少,社会进步程度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物资丰富,社会进步则会出现较大的进展。
3. 政治形势:早期气候变化对古代政治形势的影响也很大。
在气候干燥时期,大量民众逃亡,政治形势会变得动荡。
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粮食丰富,社会秩序将会比较稳定。
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中期气候变化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农业生产则会繁荣。
2. 社会进步:中期气候变化同样对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气候干燥时期,由于资源匮乏,社会进步程度会受到影响;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物资丰富,社会进步则会出现较大的进展。
3. 政治形势:中期气候变化对古代政治形势的影响也很大。
在气候干燥时期,大量民众会逃亡,政治形势会变得动荡。
而在气候湿润时期,由于粮食丰富,社会秩序则会比较稳定。
近代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近代气候变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农业生产:近代气候变化同样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
你们知道吗?气候的变化对咱们中国古代的发展可有大影响啦!
比如说,在一些温暖湿润的时期,农业就发展得特别好。
那时候雨水充足,庄稼长得壮实,老百姓能收获好多粮食,生活也过得不错。
给大家讲个故事。
唐朝的时候,气候比较温暖,北方的粮食产量很高。
老百姓们种的麦子、水稻都丰收了,大家吃得饱饱的,国家也变得很繁荣。
可要是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那就麻烦啦。
有时候会闹旱灾,地里的庄稼没水喝,长不好,老百姓就得挨饿。
像明朝末年,气候变得很冷,旱灾也频繁发生。
粮食收成不好,很多人没饭吃,社会就不太稳定。
再比如说,气候还会影响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关系。
气候寒冷的时候,草原上的草长得不好,游牧民族的牛羊没吃的,他们就可能会往南边来,和中原地区发生冲突。
反过来,气候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安居乐业,国家也能稳定发展。
同学们想想,如果一直是风调雨顺的好气候,那人们是不是就能安心地做各种事情,比如读书、做生意、搞艺术?
像宋朝,虽然军事上不算特别强大,但是因为气候还不错,经济和文化那可是相当发达。
所以说呀,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咱们了解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历史,知道咱们的祖先们是怎么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努力生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的。
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会发现历史真的很有趣!。
古代遗址的考古学环境与气候研究

古代遗址的考古学环境与气候研究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明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而古代遗址的环境和气候也是考古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考古学环境和气候两方面来探讨古代遗址的研究。
一、考古学环境的研究1. 地理环境与遗址分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可以了解古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例如,位于河流附近的遗址可能与水资源利用有关,山地遗址可能与资源采集活动有关等。
2. 地质环境与遗存保护:地质环境对遗存的保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某些地质环境会使得遗存得以保存多年甚至几千年。
例如,黄土地带的干旱环境下,木质遗存容易保存完整,从而为考古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3. 水文环境与城市建设:古代城市的建设往往与水文环境息息相关。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水文环境,可以了解古代城市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等,从而对城市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古代遗址的气候研究1. 气候与古代农业:气候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古代农业活动的发展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遗址的农田、农具等,可以了解古代人类是如何适应气候条件进行农业生产的。
2. 气候与古代灾害:气候条件对古代社会的稳定与灾害频发有密切关系。
例如,气候不稳定可能导致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从而对古代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遗址中的灾害痕迹,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面临的气候挑战。
3. 气候变迁与古代文明兴衰:气候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
古代文明的繁盛与衰落与气候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研究古代遗址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气候记录,可以揭示气候变迁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结语通过对古代遗址的考古学环境和气候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发展。
考古学环境研究可以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候研究则使我们对古代社会的农业、灾害和文明兴衰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引言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
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
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
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
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
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
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氏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把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史分为四个时期:“一,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至1100年, 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二,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 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 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三,方志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 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他还划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当然,他对具体分期的准确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本文将以张全明先生等学者对四暖四寒分期的具体时间为主要参考,具体分期如下:第一温暖期是人类社会从仰韶文化至殷墟时代,大致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
第一寒冷期为西周中期至西周后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
第二温暖期从春秋时期起,经历了数百年,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
第二寒冷期经历了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时间约为公元初—公元600年。
第三温暖期为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后期的哲宗,时间约为公元600年—公元1100年。
第三寒冷期为北宋后期至南宋后期,时间约为公元1100年—1260年。
第四温暖期为南宋后期至元末明初,时间约为公元1260年—1400年。
为了可以更细致地讨论,笔者将气候范围缩短到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
为了更直观地认识到气候变迁的趋势,借助图⑴和图⑵来帮助分析。
图1 晋朝、南北朝至20世纪的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图2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我们从图(1)可发现近2000年来气温的波动变化,其变化趋势与上面提及的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分期时间大致一致,尤为明显的是第三温暖期,即隋代至宋代时期,温度距平一直高于0℃,甚至在隋唐时期达到最高值。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个冷、暖期中还存在着次一级的冷暖振动,例如,即使在温暖期也会有气温相对低的时候,图(2)中冷暖期的分期与图(1)的不一样,因为这是按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气温来统计数据的。
图(2)中的暖期Ⅲ中,温度距平的波动很明显,其中北宋至南宋的一段时期气温较低。
但这两张图都验证了张全明等对冷暖期划分的科学性。
2 气候变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1 气候变迁对农业的影响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显然是农耕民族,而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模式无一不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传统经济模式是直到近代社会才被打破的。
可以说,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也说明了农业的重要性。
何凡能先生等认为农业作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共同作用的产物, 深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笔者将会从气候变迁对农耕区范围和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作简单分析。
关于气候变迁对农耕区范围的影响,何凡能等在其论文《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总结得此结论:暖期利于农业发展, 冷期则相反。
当气候温暖时, 北方农业种植界线北移, 农耕区扩大,而当气候寒冷时 , 农业种植界线南退。
即气候温暖时,农耕区的范围扩大,气候寒冷则相反。
笔者认为这结论比较可靠,翻阅有关研究会发现,中国历史时期的农耕区北界随气温冷暖干湿而有所北进或南退。
例如,魏晋南北朝冷期时,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0.4℃以上,冬半年的平均气温较现今低1.2℃,在这个寒冷的时期,匈奴、鲜卑、羯、羌等游牧民族的农牧业受到重大影响,气温低,使草原上的牧草不足以供应牲口的生存之需,于是便纷纷迁至北中国,建国立政。
然而,这些游牧民族依然习惯从事农牧业,所以造成北方农区大幅度向南退缩,牧业就进到华北平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其原因之一是“平城地寒”,农业衰退,粮食供应不足。
而迁都后,“敕福检行牧马之所, 福规石济( 今河南延津县东) 以西, 河内( 今河南安阳一带) 以东, 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
”可见,当时农区的面积已大幅减少。
虽然气候变冷不是直接使农耕区范围缩小,但是与气候变冷导致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密切相关。
而至于温暖期的农耕区变化,笔者认为隋唐时期是最典型的例子。
隋唐气候总体温暖,我国东中部地区冬半年平均气温比现今高0.2℃以上。
“贞观之。
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无疑与农业的繁荣发展联系密切。
大唐盛世时期,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回塞外,牧业界限北移,农耕区扩大。
再者,汉民向西,北迁移,至上郡、北地、安定等郡,“其人勤于稼穑”;而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这个时期农区北界向北推至今靖远、盐池、白城子、呼和浩特南至张家口、燕山南麓一线。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农作物的产量因气候的变迁而很不稳定。
现代研究表明: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年平均温度升高(降低)1℃或降水量增加(减少)100mm, 我国粮食亩产量将分别有10%的增产(减产)。
由此可见,气温微小的变化也能引起农作物产量的增减。
下面我们将通过表1具体分析。
由表1可见,魏晋南北朝冷期期间,其全国粮食亩产跟相对温暖的两汉期间的全国粮食亩产相差甚远,而隋唐时期的全国粮食亩产比相对寒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增加很多。
比较奇怪的是明清明明是处于寒冷期,但其农作物产量却有所增加,笔者认为这时候的农业生产受生产技术与工具的影响可能超过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此可知,气候变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2.2 气候变迁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代开始,至南宋基本完成。
在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范文澜先生提出人口南迁因素,即黄河流域的汉人大量南迁,其中大部分是劳动人民,他们把北方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到南方。
很明显,这一观点注重的是人文因素。
但试想,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分别是五胡乱华时期,唐末安史之乱时期和南宋靖康之难时期,但经济重心南移就只有一遍,并且是南宋完成的。
很显然,经济重心南移并不仅仅因为人口和技术的南移。
张雨潇和张略钊在《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我国在两宋时期的气候变迁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宋代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不能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我只能说气候变迁对经济重心前移有重要的影响。
从上面对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宋代处于由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时期,北宋前中期的气候主要表现为温暖期气候特征,至北宋末年,原来逐渐趋于寒冷的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明显,而至北宋后期的徽宗即位初年,即进入了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新的寒冷期。
总体而言,宋代的气候比唐代寒冷,而且这个由暖变冷的过程是缓慢的,同时其中还有冷暖气候的反复交替的复杂变化。
粮食作物的生产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影响最大,而经济重心的南移跟水稻和小麦两种粮食作物的南北分布与产量的差异有莫大的关系。
在宋代以前,水稻的种植范围较大,曾广泛分布在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南至秦岭淮河,东到大海的北方地区。
其中关中平原和黄淮平原等地区种植相对集中。
到了宋代,气候转寒,降水减少,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减,产量下降。
因为气候变化的幅度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南方受变寒气候的影响小于北方。
宋代时,除了长江流域,珠江,闽江流域也广泛种植水稻。
而小麦也是在两宋寒冷期开始南方种植。
因为冬小麦要经历一定的低温条件才能生长,所以变冷的南方正适合种植小麦。
南方粮食亩产量逐渐提高并开始超过北方,所以有那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因而能走在全国前列。
宋代的气候变迁使南北方自然环境的优劣互为逆转,经济重心的南移注定无法改变。
3 气候变迁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纵观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国家兴亡,就如罗贯中先生所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通过对历史时期气候状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气候变迁也是一个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循环的过程。
而且,二者的变化趋势有很多相似之处。
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偶然的现象,并确信气候变迁对中国这个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数次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 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越早,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
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先大胆假设,在中国古代社会,气候变冷不利于统治者统治,易造成社会动乱,战争,甚至是政权更替的严重后果。
而气候温暖则有利于农业生产,社会安定,国家强盛。
由于朝代更替,社会动乱通常都是经过战争这一常见方式完成,而且战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演化机制。
所以,在此讨论气候变迁对社会政治的影响,笔者主要通过探讨气候变迁与战争的关系来论证以上假设。
首先我们应大致了解历代的战争次数年均作战次数,先看图3:由图3可知作战次数较多的时期有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而作战频率较高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宋和元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