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与防治

合集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11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张瑜芳(吕梁市临县城庄镇畜牧兽医站,山西临县 033200)摘 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被称为高热病,是生猪养殖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重大传染性疾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呼吸急促,高死亡率、高发病率,同时还会引发繁殖母猪出现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

由于高致病性输卵管病属于免疫性疾病的范畴,发生流行之后还会引发猪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很容易激发感染多种传染性疾病,危及到整个猪群乃至整个养殖产业的安全。

为确保生猪养殖业的安全,要认真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针对性防控,充分掌握该种疾病的流行特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置。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特点;防治措施近些年,随着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很多规模化养殖场在引种过程中没有执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引进的猪群携带有该种病原,在没有进行认真隔离观察的基础上,混合养殖,加快了病情在整个养殖群体当中的传播蔓延,给一个地区的生猪养殖产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为了有效预防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流行,就需要从科学养殖角度入手,改善传统的养殖管理手段,加强对疫病的综合性防控,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1 流行特点当养殖场出现发病情况之后,往往会波及到周边养殖场,传播速度较快。

另外养殖场当中有个别患病猪出现临床症状之后,一般经7~14d会蔓延到整个猪群。

在同一个猪群当中,会存在持续性感染,周期性感染的可能。

由于养殖场存在隐性感染猪,隐性感染猪与健康族频繁接触,会造成病毒的循环,周期传播。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易感性都很强,妊娠阶段的母猪和1月龄的仔猪受病原侵染之后,临床症状最明显,易感性最强。

先是从繁殖母猪群体或者生长育肥猪群体当中发生,然后再传播到保育猪、哺乳仔猪。

发病初期大多数患病病例的体温迅速升高到41~42℃,高热不退,发病时间的长短与猪群的身体年龄和抗病能力密切相关,一般在5~15d。

当猪群出现临床症状之后,一般经5~7d就会出现病死病例,并逐渐步入到死亡高峰期,三周之后死亡率逐渐下降。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控

畜牧兽医Xu m u s h o u yi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控普建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由于患病猪耳部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形成蓝紫色的斑点,俗称蓝耳病。

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会对不同日龄的猪造成危害,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该种疾病对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在全新历史时期,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流行规律,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1、流行特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其中在夏秋季节呈现高发趋势,具有流行广泛的特点,常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或爆发流行,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

养殖场的患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病毒在患病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肺脏等组织中可以长时间存活,并且可以通过呼吸持续向空气中排毒,污染周围环境之后,实现病毒的水平传播。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感染能力,一旦在猪群中发生,将会以较快的速度蔓延整个猪群。

养殖环境恶劣,气候突变,高温高湿饲料,营养价值差,发生霉变,饲养密度过大,蚊虫叮咬,均可以导致该种疾病传播流行。

大规模流行之后,隐性感染猪的病例较多,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病猪数量逐渐减少,临床症状减轻,但会反复感染健康猪群。

2、临床症状不同年龄的猪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

首先妊娠母猪。

发病后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持续发热,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现象,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即便是产下的仔猪能够成活,生长发育迟缓,生长一段时间后会衰竭死亡。

母猪流产之后,常常会引起猪不育,泌乳量下降。

少数患病猪的耳部出现紫红色斑点,皮下出现一过性血斑。

有些患病的母猪发病中后期后躯无力,不能正常站立,共济失调,出现明显的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其次,仔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及综合防治处理技术的应用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及综合防治处理技术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速度得到进一步加快的同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疾病的快速传播以及未能得到及时有效防治,为我国牲畜茁壮健康成长以及养殖人员自身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威胁。

其中,猪蓝耳病作为一种高致病性疾病,在猪生长过程中一旦发生蓝耳病,则会致使养殖人员自身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基于此,本文结合蓝耳病流行状况以及蓝耳病诊断内容进行必要阐述和说明,并针对蓝耳病综合防治处理技术展开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一、蓝耳病的流行状况在猪群中,蓝耳病作为一种急剧高度接触性疾病,并且其流动性以及传染性较为突出、显著。

除此之外,由于猪作为一种易感动物,尤其是针对处于1月龄的仔猪以及处于妊娠阶段的母猪其感染特征极为强烈。

而病猪以及带病猪作为蓝耳病主要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蓝耳病以空气以及精液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实现病毒扩散、传播目的,同时也可以凭借胎盘进行垂直传播。

在易感猪与带病猪直接接触的条件下或者是与运输病猪的有关工具以及器材进行直接接触的条件下也会极大增加感染蓝耳病的概率。

所以,在针对蓝耳病开展具体防治工作过程中,应进一步提升对感染猪处理工作的关注力度,并有效控制感染猪的流动性,通过此种方式来降低蓝耳病影响的规模和范围,进而让此类疾病的扩散和深入发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二、蓝耳病的诊断1、临床症状结合相关资料以及实际状况可以得出,蓝耳病的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体温过高或者体温异常,并伴有结膜炎以及较为明显且强烈的咳喘。

除此之外,存在部分猪群还伴有后躯无力现象,进而无法正常站立行走。

其中,蓝耳病对仔猪以及母猪危害较为严重,而对于成年猪在患上蓝耳病后,通常情况下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2、病理指标对于感染蓝耳病的病猪,其肺部脓肿较为严重,且表现出大理石病变,其主要病发位置在于肺部心叶以及间叶。

与此同时,结合显微镜观察,病猪脾脏表面或者是周围存在大小不一的梗死灶,主要为出血性梗死。

而肾脏颜色也逐渐转变为土黄色,并且其表面存在如针尖到小米粒大小的出血斑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高 致病 性 猪 蓝 耳 病 的 病 原 淤血斑点 ,部分猪的肺部与胸膜相连 , 在猪饮用水 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 ,采用
学 特 点 分 析
同时有 炎症 。肝脏肿大 ,淋 巴肿 大 ,在 药物驱虫 的方 式进行高致病性猪 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属于动 脉炎病毒 肝脏边缘还 有 白色坏死灶 。心外膜 与喉 的有效预 防。强化猪场卫生管理 ,每天
症 会导致猪 的繁殖能力下 降 ,并感 染嗜 典型病变 ,病变主要特点为 :在肺部 有 预 防 性 药 物 ,减 少 二 次 细 菌 感 染 。 在 猪
血杆 菌 ,从而不仅给养殖业带 来巨大的 肺炎 ,在气 管内出现有泡沫状分泌物 , 饲料 中添加适量 的强力霉素 ,支原净 ,
经济损失 ,还严重威胁 到猪 的健康 成长 发 生 病 变 的 部 位 肺 肿 大 , 同 时还 分 散 有 洛美沙星 、阿莫西林等抗菌性药 物 ,并
高致病性 猪蓝耳病 的发病特 点及 防治措施
罗 永 莉
高 致病 性 猪 蓝 耳病 俗 称 高热 病 ,
母 猪 的 体 温 会 达 到 39 到 42 致 猪 长 时 间处 于 营 养 良的 状 态 巾 。 猪
是猪 养 殖 中 m现 的主 要疾 病 。其 发 病 之 间 ,同 时还 伴 有精 神不 振 ,食 欲减 体抵抗 力不 足 ,营养不够 ,所 以造成 猪
导 致猪免疫力下 降了百分 之五十 ,继而 不 同程 度的…血现象 。肾脏呈现 土色 ,
5 结 束 语
引发呼吸道疾病 ;变 异性 很高 ,在病毒 淋 巴颜 色为紫红 ,心脏渗 出性病 变 ,还
通 过对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的发病特
合成过程 中容易 出现 基因突变 ,添加 、 有部 分病例 {lj现溃疡 ,胃肠道 m血 ,脑 点 、病原体特征 以及 临床症 状进行 了分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防治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其防治

和死亡率高 ,严重威胁着养猪业 的健康发展,给养猪业带来了很 早产 仔 猪 出生后 数 小 时或几 天 内很 快死 亡 。 大多数 病 猪表 现 为体 大冲击 。 温升高达4 0 ℃以上 ,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共济失调 ,有 的仔猪 耳紫 和躯体 末端 皮肤发 绀 。耐过仔 猪生 长发育 缓慢 。 1 病原体 高致 病性 猪 蓝耳 病病 毒 属 于动 脉炎 病毒 科 、动 脉炎 病 毒属 , 3 . 4 育肥猪 为单股R N A 病毒 。该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 :以L v 株为代表 的 症 状 比较 温 和 ,仅 出 现 呼 吸道 疾 病 症 状 ,如 呼 吸 困难 、 咳 欧洲 型 和 以V R 一2 3 3 2为代 表 的 美洲 型 ,这两 个 型之 间 的 抗原 性 嗽 、肺 炎 等 。如 果不 发生 继发 感染 ,生长 肥育 猪可 以康 复 。 存 在 明显 的差 异 ,核苷 酸 序列 同源性 仅 为6 0 %左 右 。但 其 形态 结 4 病理变化 构 、复制特点、细胞嗜性、流行传播方式及引发疾病特征等生物 本病 多 出现 典型 的败血 症 和不 同程 度 的肺 炎病 变 。常 见 的主 学 特 性完 全相 同。病 毒 呈球 形 ,二 十面 体 对称 ,表 面相 对 平 滑 , 要肺 炎 病变 表现 为肺 肿 大 ,呈 弥散 性 间质 性肺 炎 ,并 伴有 细 胞浸 立方形核衣壳 ,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 ,直径4 5~6 5 n m 之 润和 卡他 性 肺炎 。全 身 淋 巴结 充血 肿 大 ,尤其 是腹 股 沟淋 巴结 、 间,包含2 0~ 3 5 n m 核芯。其毒株基本上都能在猪原代肺巨噬细胞 颌淋 巴结 、肺 门淋 巴结 肿胀 明显 、切 面湿 润外 翻 ,个 别病 猪 纵膈 ( P A M) 和C  ̄6 2 1 、M A R C 一1 4 5等传 代 细胞 系上生 长 ,并产 生蚀 淋 巴结 、肠 系膜 淋 巴结 、支 气 管淋 巴结 也 有 明显肿 大 ,有 的土黄 斑 现 象 ,其特 征 为感 染 细胞 初期 折 光性 增 强 ,出现 团缩 、集 聚 , 色 ,有 的呈 暗红 色 。肝 脏肿 大 ,颜 色变 淡 ,有 的病 猪 肝表 面 有纤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与防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与防控

要 表 现 为 一 般 性 的临 诊 症 状 , 另 外 其 精 液 品 质 下 降 ,死精 多 ,精 子活 力下 降 。
3 病 理学 分析
果。坚持 自繁 自 养 ,不轻易引种。禁止到疫区购买
种猪或 仔猪 。引种 后 ,严 格 隔离饲 养 1 个月。 5 - 3 无 害 化 处 理病 死猪 尸体 。严 格 按 照 相 关 规 定 处理病 死猪 ,深埋 或焚 烧 处理 死猪 、死 胎 及病 死 猪 的垫料 、粪便 ,对 病死 猪接 触 过 的交通 工 具 、用 具
肿 ,肺部表面有点状 出血 ,有渗 出性肺炎或大叶性 肺炎。有的出现胃底黏膜出血、溃疡和坏死 。
4 诊 断
5 . 4 加 强从业人 员防控知识宣传 。切实加强对养 殖户及规模猪场 的知识培训及安全宣传工作,推行 先进的 日常管理观念,健全完善的防疫意识,建立 健 全养 殖 疫情档 案 ,建 立完 善 防疫 网络 ,从而 提 高 从业者整体水平 ,降低该病的发生几率 。
高 致 病 牲 猪 蓝 耳 病 的 特 点 与 防 挖
1 流 行病 学 分析
高 致病 性猪 蓝 耳 病 是 一种 高度 接 触 性 传 染 病 , 主 要传 播 途径 为 呼吸 道 感染 ,也可 通过 胎 盘垂 直传 播 , 以及 引进 种 和 精 液 传 播 。猪 是 唯 一 的易 感 动 物 , 各 种 品种 、 不 同年 龄 和 用 途 的猪 都 能 感 染 此 病 。患病猪 与 带毒 猪 是蓝 耳病 的主要 传 染源 ,病猪 的排泄 物和 分 泌物 中均 能检测 到 病毒 ,如 鼻腔 分泌
象 ,因此具有一定 的风 险,使用 时需保持谨慎 态 度 ,有 的 国家 已停 止使 用 弱毒 疫 苗 。同时 应加 强猪

猪蓝耳病的症状与6个治疗方法一定要记牢,养猪或许用的上

猪蓝耳病的症状与6个治疗方法一定要记牢,养猪或许用的上

猪蓝耳病的症状与6个治疗方法一定要记牢,养猪或许用的上猪蓝耳病又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以成年猪的生殖障碍、早产、流产、死胎为特征。

猪蓝耳病1987年在美国被发现,很快传到了加拿大、德国、欧洲国家,19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猪是惟一的易感动物,各种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并表现该综合征典型的临床症状,该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呼吸道。

该病传播迅速,空气传播有时能传播20千米之远,传播方向与主风向相同,在该病流行期间既使是严格封闭式管理的猪群也同样发生感染,因此认为空气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感染猪的转移也可导致此疾病的传播。

此外,该病的扩散尚与发病猪场的规模、密度和卫生条件;低温、光照不足或高湿有利于该病的传播;因受精由公猪传染;通过鼠、鸡、人或交通工具等媒介感染;也可能由饲料中的细菌性毒素污染导致。

本病实验性传染的潜伏期,仔猪2~4天,怀孕母猪4~7天。

我国已将本病列入二类传染病。

一、症状本病临床症状的共同点是死胎率和哺乳仔猪死亡率较高,从哺乳期到肥育期死亡率也很高。

根据感染猪的年龄和种类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本病常呈临床和亚临床感染,并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机体免疫状况、病毒毒力强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1)母猪:妊娠母猪发生早产、后期流产、死产、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等。

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

少数感染猪表现暂时性的体温升高(39.6~40℃),母猪的双耳、腹部、尾部及外阴皮肤呈现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双耳发凉。

少数母猪产后缺乳或无乳、发生胎衣不下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2)仔猪:以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并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达40℃以上,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离群独处或互相挤作一团,被毛粗乱,后腿及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渐进消瘦,眼睑水肿。

有的仔猪表现口鼻奇痒,常用鼻盘、口端摩擦圈舍壁栏,鼻内有面糊状或水样分泌物。

畜牧生猪养殖蓝耳病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蓝耳病感染疾病预防及治疗基础知识

畜牧生猪养殖蓝耳病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蓝耳病感染疾病预防及治疗基础知识

畜牧生猪养殖蓝耳病病原、传播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蓝耳病感染疾病预防及治疗基础知识病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蓝耳病)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RNA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腔、鼻腔、唾液、尿液、粪便、精液、血液等。

临床症状:1、会出现一过性的耳朵、会阴发绀、腹下出现蓝点、乳头发青、倒数第二对乳头最明显,有无继发,继发感染死亡率高。

2.眼睑肿胀、粘眼、结膜炎。

3.拉稀、黄色稀粪(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不易控制。

4.蓝耳病发生时保育和产房成活率低。

5.消瘦、喘气、皮肤变白、炸毛。

病理变化1、肺:肺脏红褐色花斑状,手感发硬,“橡皮肺”,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不分明;肺有淡红色瘀斑,肺间质增宽;肺尖叶会延长(俗称象鼻肺)。

2、心脏:心包积液、心肌柔软。

3、脾脏:脾多肿大,有小点出血。

4、肾脏:肾上有针尖状出血点,或白色坏死小点。

5、淋巴结肿大,外观褐色(仅表面),切开白色肿大。

蓝耳病因素影响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与蓝耳病有关。

当猪场中母猪群繁殖障碍比例远远超出预警线时(年度流产比例一般在2%,周流产比例则为0.038%),首先应考虑蓝耳病。

母猪繁殖障碍主要体现在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以及返情和产后不发情等。

经典毒株在临床上一个相对的规律常被用以区分蓝耳病与其它疾病引起的母猪群的繁殖障碍,即妊娠后期流产,主要是因为母猪妊娠早期胎盘对PRRSV有一定的封阻作用,大多数的垂直传播仅发生在妊娠的后1/3期,当然这也并非绝对。

由于目前PRRSV在猪群中感染的普遍性以及免疫密度扩大,临床上因PRRSV感染所致母猪群高返情率及产后不发情现象似乎比流产、死胎更为普遍。

PRRSV感染活跃只发生在某一个生产阶段的猪,使得实际临床诊断更加困难,而且很容易造成误诊。

2、哺乳仔猪拉稀、消瘦等也与蓝耳病有关。

哺乳仔猪发生蓝耳病,主要症状可能表现拉稀,甚至呈水样腹泻,表现呼吸困难、消瘦,哺乳仔猪至保育仔猪感染PRRSV出现严重眼结膜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临诊 LIVESToCK AND PoIⅡ TRYⅡ )1JsTRY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的临床表现与防治 
徐智凤 ,董剑峰 ,邵庆存。,谢荣 ,和平 
(1.云南省芒市风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芒市678400;2.云南省盈江县新城乡农业综合服务中 
心,云南盈江679300;3.云南省梁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梁河679200;4.云南省畹町开发区畜牧 
站,云南畹町678500;5.云南省德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德宏678400) 

中图分类号:¥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567/j.enki.1008—0414.2017.01—02.041 
蓝耳病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俗称,而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 死性疫病。发病后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达50%以 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笔者将 在防控中掌握的典型病例的临床及眼观病理变化总结如下,以 供同行业共同探索、研究,在防治工作中参考。 1 临床症状 1.1发热情况 仔猪和架子猪发病后体温迅速升高,但维持在40—42"12的 猪很少,仅见于发病初期。母猪高热后,易导致若怀孕发生流 产,流产后母猪体温多降至38.5~39.5 ̄C,若没有流产的怀孕 母猪则易发生急性死亡。体重较大的肥猪高热4O一41℃,维持 2~3 d后体温逐渐降到39 ̄C左右,乳猪、仔猪发病后高热稽 留、扎堆,部分猪很快死亡。自然状态下随着Et龄和体重增加, 病期越长,死亡率逐渐降低。多数病猪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体 温稍降,维持在39—40'tl2。架子猪、肥猪,如不发生并发症或继 发感染时,体温在7—10 d可降至常温,食欲也逐渐恢复。如 有并发感染或继发感染胃肠炎、化脓性链球菌,则易形成高热 不退,直至病猪死亡。 1.2体表及可视黏膜表现 (1)皮肤。发红、发紫,甚至发绀。发红多为初发病高热稽 留的病猪,会出现全身性发红、发紫,原经典的蓝耳病主要表现 在两耳发绀,呈蓝紫色,白猪尤为明显。病猪虽有耳部发绀变 蓝和坏死现象,但病例不多。多表现全身各部位,有的发生四 肢,有的发生躯干,有的发生腹部,有的发生乳房,这种现象在 发病的母猪、肥猪且病程较长者易出现。如耳发生“蓝耳”,多 为病程稍猪长,一般在耳尖1/3部分出现坏死脱落。 (2)可视黏膜。多数病例眼结膜炎,眼睑水肿、粘连。分泌 暗红色眼屎,以发病后3—4 d开始出现,维持3—4 d后则逐渐 减轻。 1.3呼吸系统 通常越小的猪只咳嗽、气喘,叫声沙哑,呼吸道症状越明 显。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流涕。因此,该病 流行初期发生几头病猪多被误诊为感冒。 收稿日期:2016—12—10 80 1.4消化系统 
流涎、呕吐、便秘、下痢。流涎、呕吐临床见于病猪卧地时 
口角周围常常流湿一大片,尤其以母猪、肥猪较多见。一般情 
况下呕吐各种年龄的猪只都会出现,但发生的机率并不高,据 
观察同场同群猪中仅有约1/3的猪出现。便秘、腹泻、血痢,初 
发病、高热期多为大便干结,小便赤黄,发病后期或继发感染猪 
则易发生拉痢,严重者拉血痢,此时也面临很快死亡,腹泻猪多 
表现为仔猪。 
1.5生殖系统 
发生流产和死胎,患病母猪流产率可达40%以上,尤其是 
良种杂交母猪,表现发病率高、流产率高、死亡多。土杂母猪、 
本地猪,相对耐受性要高,即发病率、流产率、死亡率均较良种 
杂交母猪低,病后恢复快。 
1.6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在后躯运动障碍,抬头侧倒,不能站立,共济失 
调。以仔猪表现较多,母猪、种公猪多表现嗜睡,少部分表现卧 
地不起,站立较困难,或完全不能站立。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俗 
言所称的“拖腰猪”。 
1.7混合感染、继发感染 
本病易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病、附红胞 
体、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混合感染,造成发病急、死亡率 
高的特点。尤其是猪伪狂犬病在检测的病例中有50%以上同 
时检测出猪伪狂犬病,部分猪出现跛行、关节肿大、体表坏死、 
溃烂,主要是病程稍长的病猪继发感染化脓性链球菌等病原。 
有的是因卧地不起,形成褥疮感染所致。 
1.8不同年龄和性别猪的症状 
(1)母猪。反复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发热、嗜睡等症 
状,继而发生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早期、死产、木乃伊胎 
(发病高峰期可达25%)。死产胎儿常出现自溶、水肿、皮肤呈 
棕褐色。少数病猪于双耳、外阴、尾部、腹下及口鼻等部发生短 
暂性的皮肤紫绀,很快消失。病母猪乳汁减少,重复发情。耐 
过后可以配种重新怀孕。 
(2)公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嗜睡、精神沉郁;常 
显呼吸道症状;性欲降低,精液质量下降,精子数减少,活力低。 
(3)哺乳仔猪。眼睛肿胀突出,结膜炎。四肢外展呈“八” 
字脚;脱水,体质衰弱,张口呼吸,呈现哮喘样呼吸障碍,流鼻 
2017年第1—2期(总第333期) 畜禽业 兽医临诊 
涕;有出血倾向(针扎流血不止,排黑色便等)。 后48 h内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病仔猪约在产 染病有很多相似临床症状,应注意鉴别。 
(4)仔猪和青年猪。主要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呼吸困 
难、咳嗽、肺炎等。 
除上述有明显症状病猪以外,还常可见到无临床表现的亚 临床型病例(可占40%一50%),这些猪在进行血清学检验时, 可呈现阳性反应。病理剖检在本病的诊断上意义不大,因本病 无特征性眼观病变,只有在肺部继发感染时,才可看到肺炎的 变化。 2诊断要点 根据母猪妊娠后期流产,新生仔猪死亡率高,以及临床症 状和间质性肺炎可初步做出诊断。但确诊有赖于实验室诊断。 本病和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流感、乙型脑炎、猪瘟等传 3防治措施 3.1中草药治疗 密马桩4 000 g、枇杷叶3 000 g、金竹叶2 000 g、橘子皮 
1 000 g、黄泡叶2 000 g、臭灵丹叶500 g、红木树叶200 g、鸡脚 
黄连5O g、红糖200 g,煎汤,供病猪饮用。 
3.2抗菌消炎 
鱼腥草、穿心莲和板蓝根注射液,每头注射2次/d。严重 
的注射30%的氟苯尼考,三味黄连+头孢噻呋钠。 
3.3做好清洁卫生与消毒 
用碘制剂消毒,根据天气情况3—7 d消毒1次,喷雾式自 
由降落消毒,注意控制好湿度,不要因为消毒导致猪舍的温度 
大幅的变化。 

(上接第78页) 
正常剂量进行给药。待各项症状明显消退后,还需持续给药 
3 d,以作治疗巩固。血清疗法实际应用时应按猪龄进行静注 
给药,可与青霉素疗法联用以发挥更优治疗效果。 

3 结语 
猪丹毒病可通过禽类与水生动物、病猪与病愈猪、吸血昆 
虫、带菌物品等进行传播,继而导致其疾病大面积地流行。因 而相关养殖户应重视掌握针对相关疾病的防治对策,并切实做 好相应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保健等预防措施与针对性治 疗措施,确保对猪丹毒病流行起良好的控制作用。并由此为保 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优化养猪质量提供良好的技术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乐.综合分析几种常见猪病的鉴别诊断及防治[J].甘 肃畜牧兽医,2016,46(16):57—58. [2] 王惠强.猪丹毒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浙江畜牧 兽医,2016(5):32—33. [3] 周燕.当前猪丹毒的流行现状、诊断及防控措施[J].兽 
医导刊,2014(3):50—51. 
[4] 余雪霜.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 
2015(10):259. 

(上接第79页) 
3.6产后虚弱 
治疗原则:滋补气血,舒筋通络。 
①产后血虚,治疗宜补血为主,用“四物汤”(生地40 g、赤 芍40 g、当归40 g、川I芎40 g、甘草20 g)或“当归补血汤”。 ②产后气血两虚。母猪食欲下降,产后无乳或乳汁不行,可以 双补气血,通经活络。用通乳散(当归30 g、王不留30 g、黄芪 30 g、路路通30 g、红花20 g、川芎20 g、熟地黄30 g、穿山甲 20 g、花粉30 g、甘草20 g)。 4预防 4.1加强饲养管理 用全价日粮饲喂母猪,加强母猪在妊娠期的运动管理,增 强体质。给予充足青绿多汁饲料。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产前1周每天按妊娠后期给料量的1/7递减,产仔当天禁食或 仅饮给清玉米糊。加强产仔母猪的环境控制、防暑降温、清洁 卫生、通风畅通、避免惊群、减少噪音。经常检查饮水系统,供 给充足清洁的饮水。做好免疫预防工作,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做好饲料保管工作,切忌饲喂发霉变质饲料。 4.2合理药物预防 
①母猪产前3 d至产后7 d饲料中添加酵母粉、人工矿泉 
盐预防便秘;或产前7—10 d,每天饲喂1次龙胆苏打40片。 
②产前产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乳房及外阴后躯。 

5结语 
母猪产后不食,大多是体温正常、便秘不食。主要原因是 
怀孕后期妊娠胎儿增重过快,挤压了肠胃引起肠胃功能性失 
调,从而引起母猪便秘不食。该病四季都可发生。在产前7 d 
饲喂人工矿泉盐和酵母粉可预防便秘不食;产后发病时注射拟 
胆碱酯酶药(如:氯化氨甲酰甲胆碱、新斯的明),能起到事半功 
倍的疗效。 

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