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收继婚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Dissertating of Marriage Culture of Manchu 作者: 高松[1]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满语研究
页码: 117-12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满族;婚俗;文化变迁
摘要:历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各时期的变化,满族共同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婚姻习俗。

在入主中原,受到汉族儒家礼教的影响后,满族的婚姻习俗又发生了变迁。

从禁止收继婚,采用一夫一妻多妾制,到改变婚嫁仪式,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满族渔猎文化被农耕文化取代后的社会变迁,还充分说明了满汉民族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作为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在北方民族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北方民族施行的收继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实施的若干因素。

这些因素涉及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收继婚的起源、发展及演变。

二、收继婚的历史背景北方民族施行的收继婚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为了保障家族的延续和壮大,收继婚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婚姻形式。

此外,战争、灾荒等因素也使得人口流动频繁,收继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社会结构对收继婚的影响社会结构是影响收继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北方民族社会中,家族观念十分强烈,家族的荣誉和利益高于一切。

因此,收继婚在维护家族利益、保持家族血脉纯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北方民族社会中的阶级关系、权力结构等也对收继婚的实施产生了影响。

四、经济基础对收继婚的影响经济基础是决定收继婚是否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代,北方民族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为了保障家族的生计和财富传承,收继婚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

通过收继婚,可以巩固家族的财产继承权,确保家族的财富得以传承。

五、文化传统对收继婚的影响文化传统是影响收继婚的又一重要因素。

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尊重长辈、崇尚家族荣誉等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收继婚被视为一种合理的婚姻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此外,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收继婚相关的习俗和仪式,如婚礼仪式、家族祭祀等,这些习俗和仪式进一步巩固了收继婚的地位。

六、收继婚的现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摒弃了收继婚这种婚姻形式,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首先,收继婚的实施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念和价值观。

其次,通过对收继婚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制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制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制一、简介: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比较复杂,古代的婚姻制度一般为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妾制,收继婚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婚姻制度之一。

收继婚这种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周边许多民族都存在过这种风俗,据说汉族的聚居地中原也存在过这种风俗。

首先,收继婚是我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群婚制逐渐向偶婚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是伴随对偶制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婚姻形态,其本身也是一种继承制。

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广泛存在并流行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些少数民族中还流行收继婚。

据史籍记载,秦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地区的匈奴、乌桓、鲜卑、西羌等族都实行过收继婚。

比如有史籍中对匈奴的收继婚制有过这样的描述“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

(1)有史籍对乌桓族有过这样的记载,“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

”(2)鲜卑族在婚俗方面与匈奴族有相同点。

(3)北齐有:“柔然盛行收继婚和报嫂婚,子娶非生母及弟纳寡嫂(或兄娶寡弟媳)之事时有发生。

如高欢死后,子高澄“从蠕蠕国法烝公主”,纳高欢所娶蠕蠕公主为妻。

(4)唐宋时期。

突厥和回纥在婚姻制度方面都存有兄死弟娶寡嫂的习俗。

在突厥汗国的历史上,成化公主是一位著名的被收继人。

她先后为启民可汗、启民子始毕可汗、始毕弟处罗可汗之妻。

女真人亦存在“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的妻母报嫂的收继婚。

早期的党项、室韦人也流行过收继婚制。

(5)元明清时期。

蒙古族也有收继婚俗:“兄死弟妻其嫂,父死子妻其后母。

”(6)明代的俺答汗死后,他的宠妾三娘子就曾先后下嫁给他的长子及长孙。

在平民阶层,更多的是未婚的纳弟“娶寡嫂”,这样既省彩礼又合人情。

满族嫁娶则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后母;弟妻寡嫂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如孝庄太后下嫁小叔多尔衮,即是一个典型例证。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摘要】满族婚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俗特色。

本文从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出发,探讨了其起源与发展、特点、传承与变迁、现代社会影响以及现状分析。

结合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展望满族婚俗文化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满族婚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关键词】关键词:满族、婚俗、文化、起源、发展、特点、传承、变迁、影响、现代社会、保护、传承、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重要性满族婚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其婚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精神,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风俗、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满族婚俗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其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现了满族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通过研究满族婚俗文化,可以深入了解满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

研究和传承满族婚俗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传承。

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满族的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

1.2 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研究意义满族婚俗文化略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挖掘和研究满族传统婚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满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满族婚俗文化的研究,可以拓展学术视野,探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研究满族婚俗文化还可以有助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研究满族婚俗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弘扬传统文化,更在于为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满清收继婚习俗的遭禁与存留

满清收继婚习俗的遭禁与存留

满清收继婚习俗的遭禁与存留寡妇转房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称为“烝”,在现代婚姻学上通常称之为“收继婚”。

收继婚又分为两类:一是平辈收继婚,也就是指同胞兄弟之间或家族同辈间的转婚关系;二是长辈收继婚,系指不同辈分之间的转婚关系。

收继婚是私有制度下父系社会的产物,在华夏各个民族都曾普遍流行,即使是进入文明社会较早的中原汉族的初期也不乏其例。

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的主流,儒家所宣扬的孝悌观、严格的尊卑等级观等,逐渐成为社会伦理道德核心,历代政府和名门望族都对这种违背伦理的收继婚现象不断加以禁绝,特别是清政府更是不遗余力,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收继婚在清代广大地区流行收继婚现象曾在清代广泛流行:1.史料记载。

雍正年间《洪同县志》卷一:“乡村恶俗,有……弟嫂重亲者。

”乾隆时期《武乡县志》卷二:“更有兄收妻一条,其弟或利其兄资产之厚,其兄或利其弟妻素善持家,辄相匹偶。

”同治年间《安陆县志补正》卷下云:“田野细民又弟娶孀嫂,兄娶弟妻者,谓之‘就婚’。

遗俗相沿日久,……近郡县有此者多矣!”光绪王朝《海城县志》卷七云:“兄故嫂为妻,弟故弟妇为妻,一若份所应然者。

”几乎清代的每一个时期都有收继婚现象存在。

《中国古代婚姻史》也提到清代收继婚现象。

2.刑事案例。

从案件的性质来看,收继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收继已婚者。

《清代名臣判读》:“常熟南门外吕舍镇附近,有村曰茅泾,居是村者多以捕鱼为业。

有谭进德者,年已花甲,只一子,聘王姓女,早失怙恃,进德乃领女至家为童养媳,不料子忽疫死。

进德犹有侄子曰水金,涎女之色,欲援‘叔接嫂’之例,商之进德,而承许可。

女不从,因以入讼,久久不决。

最后控至臬司处。

朱(之榛)批示曰:‘禀悉:叔入嫂房,图成鸳鸯佳偶,伯从侄意,谋遂狗彘淫心。

乃子之尸体未寒,遽尔强迫养媳,该女之贞坚自守,操持应愧兽心;节钱省事,难对地下亡儿。

人静宵深,辱及闺中遗妇,老人妄许,当赐大板百下;狂且谋妻,请入黑狱三年。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婚姻制度,它涉及到同一族群或社群内成员之间的婚姻关系,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如北方民族地区。

收继婚制度的存在不仅关乎个体婚姻关系,更是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本文将就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进行探析,以期为理解这一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收继婚制的定义与背景收继婚制,顾名思义,是指家族或族群内部成员之间通过继承、收养等方式形成的婚姻关系。

在北方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收继婚制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婚姻形式。

这一制度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三、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因素1. 历史因素:历史上,北方地区战争频发,生活环境恶劣。

在长期的迁徙和流离失所过程中,收继婚制度得以延续和流传。

同时,历史上存在的血缘和亲情观念使得人们在面对家族成员的婚姻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收继婚制。

2. 文化因素:北方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中,家族观念和亲情观念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收继婚制成为维护家族团结和亲情的手段之一。

此外,一些民族还认为收继婚制能够强化家族内部的联系和稳定性。

3. 社会因素:在北方民族地区,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大,部分地区存在人口稀少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收继婚制成为解决婚姻问题的一种方式。

同时,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继婚的施行。

4. 法律与政策因素:尽管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摒弃了收继婚制度,但在某些地区和特定群体中,这一制度仍然存在。

法律和政策对于收继婚的认可程度也是影响其施行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地区,法律对收继婚有所规定或默许,为该制度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综上所述,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历史、文化、社会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收继婚制度在北方民族地区得以长期存在并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2024年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范文

《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若干因素探析》篇一一、引言收继婚作为一种传统的婚姻制度,在中国北方的多个民族中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这一制度是指在社会关系或亲属关系中的个体之间,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再婚来建立新的婚姻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若干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等多个方面,以期为理解这一制度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二、文化因素在北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收继婚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婚姻形式。

这种婚姻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家族、社会和文化的忠诚。

在北方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收继婚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

通过收继婚,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得以巩固,同时也体现了对长者、先祖的尊重和敬仰。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家族和部落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收继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特别是在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下。

通过收继婚,家庭成员可以巩固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降低因婚姻关系变动而带来的社会风险。

四、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庭是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婚姻关系的稳定对于家庭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收继婚可以有效地利用家庭资源,提高家庭的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收继婚,可以加强家族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性。

五、宗教因素宗教因素也是影响北方民族施行收继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些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中,收继婚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婚姻形式,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在宗教信仰的引导下,人们更加重视收继婚的仪式和程序,将其视为一种神圣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宗教信仰对于维护收继婚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现代社会的变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北方民族的收继婚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收继婚制度产生了冲击,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清代满族阶层婚

清代满族阶层婚

清代满族阶层婚作者:杨雪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4期摘要从古至今,阶层婚现象都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满族作为我国历史上长期执政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阶层婚现象就更具研究价值。

纵观历史,清代满族的阶层婚现象也比比皆是,主要可以分为满族下层的阶层婚和中上层阶级的阶层婚。

在下层阶级的阶层婚中,收继婚是阶层内婚的主要表现形式,掠夺婚和氏族外婚则是其阶层外婚的主要内容。

而在满族中上层阶级的阶层内婚中,主要包括遴选秀女制和指婚赐婚制度,阶层外婚的代表则有满蒙联姻与满汉通婚。

关键词阶层内婚阶层外婚满族作者简介:杨雪,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

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007-02婚姻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最基本形式之一,是构成家庭、组成社会的基础。

阶层婚现象是我国自古至今长期存在的一种婚姻形式。

满族作为我国历史上长期执政,并与其他各族长期共存的少数民族,其阶层婚现象也十分普遍且更具有研究价值。

笔者目力所及,以往各学者对此研究多限于阶层婚的某一方面或某单个问题,例如有的学者研究清皇室的婚姻制度,对清皇族与其他阶级的通婚问题进行阐述豍;有的学者论及满蒙联姻,探讨了满蒙两大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问题豎;还有一部分学者则研究了满汉通婚的问题,主要从当时满族统治者对满汉通婚的限制入手,认为满汉也是有限度的通婚豏;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满族婚制习俗角度出发,研究了满族自身特有的转继婚、掠夺婚等等婚姻制度和现象豐。

很明显,以往学者对满族阶层婚现象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小的范围或某一方面,并未对阶层婚现象进行整体把握,因而本文将视野定格于这一问题,主要探讨清代的满族阶层婚现象。

阶层婚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阶层内婚,一种是阶层外婚。

所谓阶层内婚,即指在择偶过程中,人们基本遵循在同一阶级内部寻找配偶的习惯;阶层外婚,则是指结婚双方的阶级、阶层分属不同等级。

满清时期,无论是底层的平民,还是中上层,都存在阶层内婚和阶层外婚,且各有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