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我住长江头》的音乐分析

《我住长江头》的音乐分析作者:张若晨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3期【摘要】《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艺术歌曲,本文对其歌词及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在作品演唱方面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便于演唱者能够更好理解作品。
【关键词】创作背景;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74-01一、创作背景《我住长江头》是20世纪30年代作曲家黎青主为《卜算子》所谱的曲,黎青主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音乐美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
青年时期的黎青主热衷于音乐和文学,在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开辟了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道路。
青主早期参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政府派他去德国留学,在学习法学的同时,他还学习了作曲和钢琴。
1922年,黎青主回国参加国民革命,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误认为共产党人而遭到通缉,被迫隐姓埋名,开始了他的音乐事业。
生活的经历导致黎青主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心中的爱国热情时时刻刻激发着创作激情,使得他不得不采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腔热情。
1930年,黎青主将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曲,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以及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二、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由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体裁,虽然艺术歌曲大多都比较短小,但是在歌曲种类中最具艺术表现性。
我国的艺术歌曲大多数都和古诗词相结合。
艺术歌曲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
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歌曲的伴奏一般都采用钢琴伴奏,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声乐演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演唱者还是伴奏者,都要不断渲染意境烘托情感。
只有注重作品细节与整体结构的融合,才能正确全面理解艺术歌曲的本质。
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

《戏剧之家》2022年第03期 总第411期103音乐研究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杨 溢,石兆阳(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2)【摘 要】民国元年,在青主先生留德期间,他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没有专门进修音乐,他也学会了小提琴等许多乐器,尤其在音乐理论、作曲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作品创作因受到舒伯特等人的影响具有西方特色,歌曲创作上善于中西结合,音乐思想上同样具有西方特色,更倾向表现派。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背景;演唱技巧;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3-0103-02一、青主的美学思想青主在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中西结合,在德国留学期间,青主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就借鉴舒伯特的风格,同时也与沃尔夫等人的风格融合,在乐曲旋律的创作中善于将西方作曲技法运用到中国传统古诗词中,并十分重视字词的平仄韵律,注重字词的轻重,并按照中国朗诵的方式对旋律进行考量,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更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青主先生的美学思想也极具先进意义,“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以及“音乐无国界”是青主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也是青主最为深刻的思想,在留学期间,他所出版的著作以及众多论文研究中,以及在他给国内音乐朋友的信件《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中,都表达了这些观点。
同时青主先生对一切自然的事物十分尊崇,他的内心也十分简单、纯粹,他认为好的声音都应该是不加装饰的,世上一切自然的事物便是最美好的事物,像雨滴落下的声音、打雷的声音、阳光下的阵阵清风、以及所有的鸟语花香都是上界的音,都是天籁,他的这种音乐思想也使我们对音乐、对天籁有了新的认识。
二、《我住长江头》背景介绍(一)艺术的歌曲特点《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最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2]主要特点是它复杂的作曲技法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在20世纪20年代时传入中国,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歌曲,内涵十分深刻,而且演奏技巧复杂多变,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形式,是中国传统诗词与近代音乐的完美融合。
对青主与《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解析及演唱技巧分析

对青主与《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解析及演唱技巧分析作者:蒋晓萌屈海君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9期【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在旋律上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这种“中西”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通过对青主与《我住长江头》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对声乐演唱者和学习者在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处理上有所帮助,同时在艺术歌曲的学习中,对创作背景、自我演唱水平的完善、情感表达的拿捏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文化背景;音乐结构解析;演唱技巧在中国,艺术歌曲肇始于20世纪初,其深刻的内涵、复杂的演唱技巧、完备的气韵并融合古典诗歌与音乐的长处,使它与其他类型的歌曲区别显著。
因诗先而乐后,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也紧扣住了诗歌的内涵,与此同时作曲家又要通过委婉起伏的旋律,将歌曲刻画得声情兼备、音画互现。
所以,要创作一首成功的艺术歌曲并不容易,在众多优秀的作曲家中,青主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等独唱作品。
下面,我以《我住长江头》为例,进行系列的阐述。
一、《我住长江头》的文化背景《我住长江头》初刊于1930年《乐艺》,后收入1933年出版的青主先生歌曲集——《音镜》。
《我住长江头》词作者李之仪,北宋词人,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官至大夫,与苏轼及当时文学名家交往甚密,著有《姑溪居士前集》《姑溪词》。
《我住长江头》原词牌为《卜算子》,其结构精巧,复叠回环,既明白如话,又蕴含深婉,抒写男女爱情生活情谊真挚,极富民歌的艺术特色。
而随着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蕴藉精深。
这样巧妙的构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相结合,构成了它特有的灵动、隽永、玲珑有味的词情。
《我住长江头》音乐及演唱解析大学毕设论文

《我住长江头》音乐及演唱解析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特定的歌曲体裁,通过将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配上相应的钢琴伴奏而谱写成,重点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赋予整首歌曲诗意一般的意境,让我们在欣赏时候总情不自禁地流连忘返。
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中的优秀作品-《我住长江头》,是著名作曲家青主的代表之作。
全曲以滚滚的长江水为主要旋律线索,贯穿全文,借水喻情,借水抒情。
本文通过对《我住长江头》的艺术解析,希望能帮助声乐学者在对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学习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艺术歌曲;艺术特点;音乐情感;演唱特点ABSTRACT:Art songs is a specific genre of songs and compose beautiful lyrics and beautiful melody, accompanied by piano accompaniment, focus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character's inner emotional world, while giving the whole song poetic general mood, letwe can not help but appreciate when total linger. Outstanding works in modern Chinese art songs - "I live in the Yangtze River head", is the the green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famous composer. The whole song roll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water as the main melody clues throughout the text, by the water metaphor love, by water lyric. This article by the the the art parsing, "I live in the Yangtze River head" hope to help vocal scholars have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n a concert of art songs and learning.KEY WORDS:Art song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musical emotion; concert characteristics前言 (3)一、《我住长江头》“词”的创作背景与文学历史意义 (3)(一)创作背景 (3)(二)文学历史意义 (4)二、《我住长江头》“曲”的创作背景 (5)(一)作者简介 (5)(二)创作背景概述 (5)三、《我住长江头》钢琴伴奏与音乐情感分析 (6)(一) 钢琴伴奏分析 (6)1.钢琴伴奏造型手法 (6)2.钢琴伴奏织体 (6)(二)音乐情感分析 (7)1.中西并蓄、意浓情真。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作者:刘苒漪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6期[摘要]由青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中的精品,作品形式完整、内涵深刻,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一代新风。
鉴于此,本文对作品进行了简要的音乐分析,总结了其创作特点,并就如何声情并茂地演唱这首佳作进行了总结,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分析;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129-02一、青主和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青年时期曾业余学习音乐,后赴德国留学。
归国后投奔国立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并化名青主,开始撰写音乐理论文章和作曲,曾创作出《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两首艺术歌曲佳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歌曲先驱。
《我住长江头》创作于1930年,从德国回国后,青主曾参加了北伐,在亲历了广州起义失败后,悲愤难当,提笔写下了该作。
作品歌词取自于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原词模仿了民歌的风格,表现出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
全词一共有八句,其中前四句是叙事部分,勾勒出了一位专情女子在江边期盼爱人归来的画面。
后四句是抒情部分,希望两人的感情像这长江水一样永不枯竭。
全词短小精练,朴实无华,借长江这个意象来表达思念之情,自然而巧妙,并有着鲜明的意境美感。
青主之所以选择这首词,一方面是因为该词自身多方面的特点适于谱成艺术歌曲,一方面则是借该曲来表达对爱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堪称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二、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音乐分析(一)整体分析《我住长江头》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G大调,分为A和B两大部分。
前四个小节是引子,随后的A部分中,16个小节被规整地划分为四句。
B部分的48小节则被划分为三部分,均采用了方整形结构。
引子部分中,作者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描摹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画卷。
《我住长江头》演唱比较分析——以达姆娆和黄英为例

节,与巡演所到的每一个国家与城市,世界歌剧舞台又记住了黄英版的“杜丽娘”。
《纽约时报》报道:黄英柔美的音色是非常符合演唱莫扎特作品的歌唱家。
《华尔街日报》报道:黄英丝绒般的声音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的饰演是歌剧《牡丹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
2003年黄英站在法国巴黎的舞台上,为外国观众演唱了中国经典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首先,黄英的演唱是与巴黎弗辛尼艾塔乐团合作的,其中,对钢琴乐谱中的一些和弦做了改编,这是我认为听起来“不舒适”的地方,另外,黄英用“娓娓道来”的语气演唱了全曲,声音流动而自然,清晰而连贯,情感表现含蓄而内敛之余,又可以在最后“相思意”的部分,迸发出对爱情坚贞的情感。
三、达姆娆与黄英演唱《我住长江头》对比分析(一)发声技巧分析达姆娆和黄英在歌唱呼吸处理中,都秉承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美感,虽然达姆娆是德国歌唱家,但她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理解,以及演唱中对呼吸控制的运用丝毫没有影响。
她演唱的整首作品气息连贯,声音始终在高位置共鸣的状态中,在第19小节“共饮长江水”中的高音时,她的呼吸完全保持在小腹与横膈膜,做到了一个漂亮的渐弱,是这首作品的点睛之笔。
黄英的演唱中,气息运用也非常连贯自如,但由于是交响乐队伴奏,使整个作品的速度稍慢一些,听上去连贯有余,激情不足。
对比黄英的演唱,达姆娆的声音穿透力更强,有可能是因为声部的关系,达姆娆是花腔女高音,她的音色更为明亮,穿透力更强一些,黄英是抒情花腔声部,音色更为柔和甜美。
达姆娆的声线更为饱满,作品速度处理较快,音乐更为流动,在做到声音连贯的同时也达到了音色的高度统一,另外,她的表演也恰到好处,自然而优雅。
黄英的声线更为柔和甜美,从音色上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表达极为合适。
相对比达姆娆的演唱,黄英的声音更为细腻委婉,高雅而规范。
(二)歌曲处理分析在歌曲处理方面,可谓两位歌唱家都有其对这首作品的特殊理解。
达姆娆在演唱时,处理的速度较快,整首曲目可谓一气呵成,连贯而富有情感表现。
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特点及演唱技法

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特点及演唱技法
靳晓莉
【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9)004
【摘要】青主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题材;恰当运用西方浪漫主义乐派作曲技法;主动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技法要素,使中西文化得到了完美融合.针对创作特点,演唱技法上应遵循:理解歌词思想内涵,把握旋律感情基调;把握古诗词的吟诵韵味;体现独特的意境和气韵.
【总页数】4页(P139-142)
【作者】靳晓莉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菏泽 274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52
【相关文献】
1.从《我住长江头》看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J], 金白颖
2.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 [J], 陈安妮
3.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 [J], 陈安妮
4.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风格 [J], 张红漫
5.青主和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J], 音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住长江头》陈燕演唱版本分析

115品 评《我住长江头》陈燕演唱版本分析肖 婷由陈燕演唱、李之仪作词、青主作曲的古诗词歌曲《我住长江头》收录在声乐专辑《声带颤动的凄美》中。
陈燕圆润沉稳的歌唱声音、感伤细腻的情感表达为歌曲营造了一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氛围,使古诗词歌曲《我住长江头》更富凄婉、真挚之情。
女高音歌唱家陈燕是“凄美风”的代表人物。
委婉、悠远、哀而不伤的歌声特色,加上美声唱法声音共鸣效果的圆润与厚度,塑造了她个性鲜明的“凄美风”。
陈燕是中国声乐界“一代宗师”楼乾贵的传人,她演唱的古诗词歌曲《我住长江头》收录在声乐专辑《声带颤动的凄美》中,于2016年1月公开出版发行。
专辑收录了陈燕演唱的12首经典声乐歌曲,包括中国艺术歌曲、民歌、歌剧咏叹调等歌曲类型,是陈燕在声乐泰斗楼乾贵生前指导下开始录制的,专辑全程的艺术指导和现场钢伴录制由老一辈著名钢琴家、声乐艺术指导赵启雄完成。
整张专辑不仅记录了陈燕对“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曲”的新见解、新成果,同时也从多个侧面展现了美声唱法与中国歌曲相结合的新境界。
陈燕演唱的古诗词歌曲《我住长江头》,歌词采自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后由现代著名作曲家青主谱曲。
这首歌曲就好像是藏在深海处的波涛汹涌,内敛却又外放,朴素却又真挚。
陈燕演唱的《我住长江头》似是冷静深沉,实则内心情感如江河水般波涛汹涌,她特有的凄美唱腔使歌曲的整体基调忧郁且深情,增强了歌曲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
一、《我住长江头》音乐分析古诗词歌曲《我住长江头》主要调性为G大调,采用6/8拍,速度标记是Allegro ma non troppo,意为不太快的快板。
它以传统和声语汇为主要框架,在音乐上更加注重和声色彩的变化,从而体现出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特征。
作曲家青主在歌曲的和声运用上,大多采用了传统音乐的和弦进行,如大小七和弦,使乐曲富有凄凉哀叹的情绪内容,在极个别处运用了减减七和弦。
116品 评全曲歌调悠长,钢琴伴奏行云流水般衬托出作品中主人公悠然自在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一《我住长江头》的产生1.作者介绍2.《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1)《我住长江头》的产生( 2)《我住长江头》背景二《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分析1.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2.《我住长江头》的音乐本体分析( 1)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2)从和声,曲式上分析《我住长江头》( 3)钢琴伴奏烘托意境三青主对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1.《我住长江头》的艺术成就2.青主先生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影响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赵大刚,马骏飞(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在旋律上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中西”结合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我住长江头》;青主;艺术歌曲;音乐风格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从小喜欢音乐,1912年被选派到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兼学哲学、社会学,还选修了钢琴、作曲等课程,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青主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写过许多艺术歌曲,较著名的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和《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独唱歌曲,其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得到业界一致公认。
在音乐理论方面,青主也颇有成就,其出版的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另外,他还创作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和诗集《诗琴响了》、外国文学家评传《歌德》等。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青主先生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其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歌词选用了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歌词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词作者以长江抒发感情,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下阕以滔滔不绝、连绵东流的长江水来喻自己日夜思君的心境,可谓深化题意,语意双关。
全词构思巧妙,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朴素,言浅而意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青主青年时代留学德国,1922年回国后,历任广州国民政府大理院推事,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中校秘书,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上校秘书等职。
青主经常和进步师生一起参加游行、示威、集会、演讲、发表宣言等爱国运动。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成共产党人遭到国民党通缉,只好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七年亡命乐坛的生涯。
在友人萧友梅的帮助和掩护下,青主担任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音》及学术刊物《乐艺》的主编。
这一时期,青主为《乐艺》、《音乐教育》等刊物撰写了《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一封公开的信》、《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音乐当作服务的艺术》等60多篇音乐评论和随笔,表现了他对我国现实音乐生活的关心,以及对20世纪欧洲音乐新发展的关注。
在这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那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连朋友间都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险些丧命,对此,青主更是感慨万千。
在这种复杂的心境驱使下,1930年他便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成了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在这首歌曲当中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创作思想。
这首艺术歌曲就是今天人们非常熟悉的《我住长江头》,堪称艺术歌曲当中的典范,也不折不扣地成为了青主的代表作品。
《我住长江头》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功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曲目。
李之仪的《卜算子》本是一首向恋人表达爱慕之情的佳作,也就是说,它最初纯粹是一首爱情作品,但是当青主把这首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以后,这首原本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就已经变得不再那么单纯了,因为这中间夹杂了曲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它已不再是情人之间单纯的思念,也包含了对同志、同事、战友、亲人和朋友的一种思念和牵挂,使得这首作品大大突破了原来的“小我”情节,从而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境界。
人们在面对这首作品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否则极易造成审美上的误读。
二《我住长江头》的艺术分析青主的《我住长江头》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歌曲中的典范,是因为这首作品本身具有十分显著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二)青主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十分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
他留学德国,学习西洋音乐技法,并将这种和声技法巧妙地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当中。
青主对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完美搭配,对我国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我住长江头》歌词朴实,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歌词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再配上丰富的和声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青主先生非常重视和声曲调与诗词的结合,他用音乐织体把诗词语言艺术化地表现了出来,在创作上匠心独运,将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文化通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审美空间。
(二)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我住长江头》是一首具有民歌韵味,极具抒情性的艺术歌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慕者的思念之情。
青主以连绵不断的音乐织体体现了诗词的意境。
曲调悠长,但有别于一般的民间山歌小曲。
钢琴伴奏宛如江水般流动的音型贯穿全曲,流畅的旋律衬托着歌唱者宽广的气息,扎实的演唱功底又象征着绵绵不断的情思。
整首作品旋律抒情优美,又与诗词结合得独具匠心,由于旋律中运用了自然调式的旋律与和声走向,显得整首作品自由舒畅,又富于抒情浪漫气息,同时具有我国民族民歌的风味。
最有创意的是,歌曲创作上突破了“卜算子”词牌中平行反复结构的惯例,而把下阕作为一个音乐织体单独反复了三次,情绪上一次比一次激动,继而烘托出全曲的高音区。
这样的处理既突出了思念爱慕之情的真切和执着,又具有单纯的情歌所没有的激情昂奋力量。
并且使演唱者也有一个声情并茂华丽的高音展示。
同时青主先生一语双关假借古代的爱情词,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沉思念。
这首歌曲采用了6/8拍,有舞曲的风格,使歌曲连绵不断富有歌唱性,同时也体现民歌所具有的质朴和真挚的情感。
这首作品主要建立在e小调上,民族小调性的使用既保留了诗词的抒情性,又突出了歌曲中的民族特性。
从音域上看,这是一首适合女高音演唱的作品,音域宽广,但青主先生在歌曲中移调的运用,增添了歌曲的灵动性,又适合女中音演唱。
整首歌曲连贯流畅,犹如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
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要求很高,歌曲中高音弱唱的技巧,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和实力。
歌曲中发音和吐字也要字正腔圆。
如第19小节中从e2一个连线到a2宽广的音区部分要求弱唱,并且要有连贯的气息支持,以突出这首诗词的抒情性与歌唱性。
(三)丰富的和声、严谨的结构《我住长江头》为二部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的调性主要建立在e小调上。
全曲分为A和B两大部分。
前四小节为引子部分。
第5-20小节为A部分。
第21小节结尾为B部分。
A部分共16个小节,作者采用了4+4+4+4方整型结构。
B部分共48个小节,分别为B1,B2,B3。
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为16小节,且为方整型结构。
引子部分流动的分解和弦,犹如流动的江水,把主题思想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也投入到歌曲意境中。
歌曲开始的A部分,分为两大乐句。
第一乐句为5-12小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歌曲从中音A开始,音程在三度之内的流动,表现了作品开始的宣叙性,如朗诵般的平稳进行,与后面的音程作对比。
平稳的和声音程使流动的江水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见谱一)谱一第二乐句为12-20小节“日日思君不见君”,歌曲旋律从中音区G开始,音程仍是三度音程之内的平稳进行,从17小节开始,从中音A二度平稳向上级进,到19小节依次到高音A(见谱二),一个八度的上升,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情绪也开始高昂,为B部分的进入做准备。
谱二歌曲的B部分为全曲的高潮,分为三部分。
B1部分(21-35小节,“此水几时休,此水何时已”)为全曲的第一高潮。
高音区的音程跳动需要歌唱者有很好的气息流动和穿透力的声音。
B2部分(37-52小节)是全曲的第二次高潮,表达了作者坚定不变的心,作者对恋人的忠诚,犹如生命一般,正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诗的境地。
B3部分(从53小节至结尾)是全曲最后一次高潮部分,从61小节开始(如谱三)“f”的出现,力度开始加强。
“只愿”两字都在高音g 上,表现了作者对恋人不变的心,犹如连绵不断的江水一般,永不休止。
从第68小节“ff”的出现,力度变得更加强烈,使全曲达到最高潮。
“相思恋”最后结束在高音a和g上,高音区以较慢而强的乐句结束全曲,把思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三)(四)钢琴伴奏烘托意境《我住长江头》这首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经典,还与作品中独特的钢琴伴奏手法分不开。
全曲采用6/8的节拍,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分解和弦的使用,伴奏音乐流畅性很强,使得作品的钢琴伴奏在形态和意境方面具有极强的美学效果。
引子部分大连音线的运用富有歌唱性,表现了长江水的绵延不断,也映衬了作者一直不变的真心和思念之情。
全曲流畅的线条,使得钢琴织体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型为主,形象地表现出了长江水的连绵不断和永不休止。
整首作品以分解和弦为主音型,歌唱与流动的分解音型结合,钢琴旋律时而与歌唱部分统一,时而与歌唱旋律作复调对比,伴奏和演唱结合得十分完美。
歌曲最后全是高音区的位置,结束在高音上,节奏慢慢地进入尾声部分,激动的大和弦之后转入抒情流动的分解和弦,宛如流动的江水。
歌曲的开始与结尾都以流动的和弦表现长江水的连绵不断,首尾呼应,流水般的分解伴奏音型与歌声相互交融,使得这首古词的情意更加动人心弦。
三青主先生艺术歌曲的风格及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影响(一)青主艺术歌曲的风格透过青主先生的《我住长江头》,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青主先生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成就。
青主先生的艺术歌曲之所以在中国艺术歌曲领域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和他艺术歌曲独特的风格和高雅的气质分不开的。
归结起来,青主先生艺术歌曲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歌词内容多为古典诗词。
在此之前,学堂乐歌主要是先创作旋律,在根据旋律填写歌词,这样在词曲结合上就很难达到统一。
青主先生一改传统,运用古典诗词,根据词意谱写曲子,这样在词曲的结合上更加完美,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2.“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
青主先生将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把外来体裁和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开创了用中国古代诗词来创作艺术歌曲的先河,将西洋大、小调体系与中国五声音阶相结合,在旋律中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及转调等手法,为后来的一大批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