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必修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

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

特点。

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作用和影响。

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

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正式建

立海南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2.特殊政策和体制: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吸引外资为主,给外

商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经营形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外销

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作用:特区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深圳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3.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正式宣布这一决定,要把浦东建成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浦东开发后,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城市,批准合肥、南昌等17个省会(首府)为内陆开放城市,并逐步实行内陆边境城市的开放。

2.初步形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建构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改变了中国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加速

了现代化建设。

【思维点拨】

1.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根本目的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旧中国的“开放”和当今中国的开放都使得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享受的优惠条件少于经济特区(只有工业企业才可享受一些优惠条件)。

4.经济技术开发区着重于发挥枢纽作用,即对内对外具有辐射作用,沟通中外经济联系,通过外引内联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为繁荣全国经济作出贡献。

5.浦东开发开放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从区域性试验转向全面展开和深化的阶段。

【易错提醒】经济特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经济特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轻巧识记】

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对外开放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大特征:渐进性。

两大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大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大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放区)→“全面开放”(开放沿江和内陆及沿边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

史料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

——柯林·麦克拉斯等《1978年以来的中国

——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画线部分隐含两点信息:一是海外华侨大多数来自闽粤地区;二是闽粤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中国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有哪些?

提示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

史料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特区”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建有什么意义。

提示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以及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特殊性

①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②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③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

(2)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①区域范围不同:前者限于内地,后者限于统一后的港澳台地区。

②政策范围不同:前者只是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后者除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力。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史料①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②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1991年1月28日)

①说明浦东开发的必要性。

②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为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根据史料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重要标志: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目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和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经济。

历史意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促使上海迅速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史料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画线部分说明史料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

依据史料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提示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