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檗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黄檗提取物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黄檗提取物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食品中致病菌的抑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食品处理技术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寻找新的天然抑菌剂备受关注。
黄檗提取物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广泛的抑菌活性,对食品中的致病菌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黄檗(Berberis spp.)是一种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
黄檗的根、茎和树皮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某些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抗菌活性。
多项研究表明,黄檗提取物对多种致病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
一项关于黄檗提取物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的研究发现,黄檗提取物能够抑制食品中的细菌生长,并有效降低细菌数量。
实验结果显示,黄檗提取物能够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2.3%和75.6%。
这表明黄檗提取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能够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黄檗提取物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含有的生物碱类化合物有关。
生物碱类化合物是黄檗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连素、小檗碱和盐酸小檗碱等。
这些化合物在一定浓度下可以影响细菌的细胞膜透性和DNA复制等生理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
除了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黄檗提取物还具有其他重要的抗菌特性。
研究发现,黄檗提取物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此外,黄檗提取物还具有抗菌耐药性的破坏作用,能够增加传统抗菌剂对耐药菌株的敏感性。
这对于解决细菌耐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黄檗提取物在食品中的应用也有很大潜力。
由于其天然、无毒的特性,黄檗提取物可以作为一种天然食品防腐剂使用。
研究发现,添加黄檗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食品中致病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这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符合现代社会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尽管黄檗提取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小檗属——精选推荐

小檗属小檗属求助编辑百科名片Berberis L. 小檗属,小檗科,约500种,分布于南北美、亚洲、欧洲和非洲,我国约200种,大部产西部和西南部。
灌木;木材和内皮黄色;枝有刺,刺为一种变态叶所变成;叶为单叶,叶片与叶柄接连处有节;花黄色,单生或丛生或为下垂的总状花序;萼片6,下有小苞片2-3;花瓣6,基部常有腺体2;雄蕊6,有敏感,触之则向上弹出花粉;花药活板状开裂;果为浆果,有种子1至数颗。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信息资料形态特征属模式种应用价值信息资料编辑本段本段信息 小檗属(Berberis Linn.)是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毛茛目(Ranunculales)、小檗科(Berberidaceae)的一属。
形态特征本段形编辑本段 落叶或常绿灌木。
枝无毛或被绒毛;通常具刺,单生或3-5分叉;老枝常呈暗灰色或紫黑色,幼枝有时为红色,常有散生黑色疣点,内皮层和木质部均为黄色。
单叶互生,着生于侧生的短枝上,通常具叶柄,叶片与叶柄连接处常有关节。
花序为单生、簇生、总状、圆锥或伞形花序;花3数,小苞片通常3,早落;萼片通常6,2轮排列,稀3或9,1轮或3轮排列,黄色;花瓣6,黄色,内侧近基部具2枚腺体;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瓣裂,花粉近球形,具螺旋状萌发孔或为合沟,外壁具网状纹饰;子房含胚珠1-12,稀达15,基生,花柱短或缺,柱头头状。
浆果球形、椭圆形、长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通常红色或蓝黑色。
种子1-10,黄褐色至红棕色或黑色,无假种皮。
植物染色体基数x=14。
[1]属模式种编辑本段本段属模式种 属模式种(Berberis vulgaris Linn. ),约500种,主产北温带,但该属是小檗科中惟一分布于热带非洲山区和南美洲的属。
也是惟一在乾燥地区得以强度分化的属。
中国约有250多种,主产西部和西南部。
[1]编辑本段应用价值 该属大多数植物的根皮和茎皮含有小檗碱,可代黄连药用。
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鲁长虎;常家传;许青【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4(23)1【摘要】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实验林场 ,黄檗母树下没有幼苗分布 ,不能进行天然更新 ,需要靠食果实鸟类等将果实和种子传播至远离母树的其他林下。
捕食黄檗果实的食果实鸟类有 9种。
其中 6种是食果肉鸟类 ,吞入果实后 ,消化果肉 ,而种子完整地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
其余 3种是食种子鸟类 ,没有传播作用。
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达 2 0~ 30min ,具有很长的潜在传播距离。
将鸟类消化后的种子与完整果实和人为去果肉种子进行萌发对比实验 ,消化后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其余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食果实鸟类的消化 (道 )过程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证明果肉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 ,果肉中不含萌发抑制物质。
黄檗提供多种鸟类以食物 ,而鸟类也同时以多种肉质果植物为食物。
因此食果实鸟类和肉质果植物 (包括黄檗 )【总页数】6页(P24-29)【关键词】黄檗;更新;食果实鸟类;种子传播;互利共生【作者】鲁长虎;常家传;许青【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相关文献】1.斑块生境中食果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 [J], 李宁;王征;鲁长虎;熊天石;傅文源;吴锦平2.鸟类取食和果实成熟度对日本珊瑚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J], 沈世峰;任星榕;韩慧;杨心语;邓仕明3.鸟类取食和果实成熟度对日本珊瑚树种子萌发的影响 [J], 沈世峰;任星榕;韩慧;杨心语;邓仕明4.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J], 鲁先文;孙坤;马瑞君;张辉;苏雪;王明理5.南方红豆杉的天然更新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 [J], 邓青珊;朱琼琼;鲁长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柏

• 石细胞众多,鲜黄色, 有的呈分枝状,少有 类方形和类圆形,层 纹细密,纹孔多不明 显。
• 纤维及晶鞘纤维较多, 鲜黄色,壁极厚,木 化。
黄柏:主含生物碱,主要有小檗碱、 黄柏碱、黄柏桐等。 小檗碱含量较高,4-8%。
化学成分
理化鉴别
显微化学反应:黄柏粉末,加70%乙醇提取,取提取液1-2滴 至于载玻片上,加稀盐酸1-2滴,放置片刻,于显微镜下观察
◆ 苏颂谓:“处处有之,以蜀中出者肉厚色深为佳 。”从上述本草记述的产地、植物形态及《证类 本草》所附黄檗和商州黄檗图看,均是黄皮树。 而关黄柏历代本草无记载。
主要存在问题
➢ 黄柏与关黄柏的鉴别。 ➢ 提取过小檗碱的黄柏饮片的鉴别。 ➢ 他属伪品的鉴别。 ➢ 同属伪品的鉴别。
主要内容
1 来源、产地
采收加工 3 性状鉴别 4 显微鉴别 5 理化鉴别
来源与产地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 Phellodendron chinense 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
西主
、产
湖于
北四
、川
云、
南贵
、 湖 南 等 省
州 等 省 , 陕
采收加工
3~6月间采收,选10年左右的树,剥取树皮,晒至 半干,压平,刮净粗皮至显黄色,不可伤入内皮, 刷净晒
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液(6:3:1.5:1.5:0.5)为展开 剂展开,置氨蒸气饱和的层析缸内展开,取出晾干;
• 薄成层析:商品药材+黄柏对照 药材/乙醇提取物+盐酸小檗碱 →silica G/TLC 苯-醋酸乙酯- 异丙醇-甲醇-浓氨试液(6:3: 1.5:1.5:0.5 )/氨蒸汽饱和→ 黄色荧光斑点(365nm)。
可见小檗碱的盐酸盐结晶。
黄檗培育技术

黄檗培育技术
李伟
【期刊名称】《乡村科技》
【年(卷),期】2018(000)018
【摘要】黄檗为芸香科黄檗属落叶乔木,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树皮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和药物价值.但由于长期乱砍滥伐,目前黄檗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本文对黄檗生物生态学特性、繁殖技术、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旨在为黄檗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李伟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
【相关文献】
1.黄檗药用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
2.慈竹生态环境及培育技术初步研究:(Ⅱ)培育技术
3.山南海北话黄檗——关于黄檗希运的遗迹、传说及影响
4.黄檗药材林培育技术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项目课题三“不同产区杉木高值化装饰材培育技术研究”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檗的特点

小檗的特点
小檗是一种植物,属于小檗科,具有以下特点:
1. 叶片:小檗的叶片呈深绿色,具有光泽。
单叶互生,形状为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2-8厘米,宽约1-3厘米。
叶缘有细锯齿,叶柄短或无柄。
2. 花朵:小檗的花朵颜色鲜艳,有红、黄、白等多种颜色。
花型小巧,花瓣5片,聚伞花序生于枝顶或叶腋。
3. 果实:小檗的果实为浆果,呈椭圆形或球形,成熟时呈鲜红色。
4. 适应性:小檗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
在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5. 药用价值:小檗的根、茎、叶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功效。
其中,根和茎的收敛作用较强,可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症;叶的清热作用较强,可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小檗在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在使用或栽培小檗时,应注意其特性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养护。
荥经县石家村黄檗发展现状调查

荥经县石家村黄檗发展现状调查摘要:通过标准地法对荥经县石家村黄檗人工林进行每木检尺并测量树皮厚度,分析树皮厚度与胸径的关系,探讨黄檗最佳剥皮径阶,结合林下植被、土壤类型调查以及经营措施、经济效益探讨黄檗产业发展现状。
经分析表明黄檗的单位高度树皮蓄积量与胸径、树皮厚度有关,且胸径对蓄积的影响远大于树皮厚度,最佳剥皮胸径的确定有待黄檗生长曲线来解决;荥经作为“川黄柏”的道地产区之一,其黄檗产业是当地重要支柱产业,但也存在管理不合理,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荥经黄檗剥皮径阶现状黄檗为芸香科(Rutaceae)黄檗属植物的阔叶乔木,又名黄柏、檗木、黄波罗、黄柏栗、元柏,黄檗以去栓皮的干燥树皮供药用,即为著名中药黄柏,属于“三木药材”之一,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
黄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檗木”,列上品,“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疽、肠痔、止泻疾、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目前,黄柏作为重要的皮类中药材,且材质优良,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和林木资源,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黄檗属植物约4种,主产亚洲东部,我国有2种及1变种,分别为黄檗(P.amurense Rupr)、黄皮树(P. Chinese Schneid)和变种秃叶黄皮树(P.chinese Schneid. Var. Glabriusculum.Schneid)。
黄檗为黄柏的药源植物,黄檗含有多种生物碱,是提取黄连素的主要原料。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河北、北京、内蒙古和山西有少量分布;黄皮树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西北部、四川东部(现重庆的达县、通江、巴中等地);秃叶黄皮树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两省的南部、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黄皮树树干内皮所含化学成分与黄檗相同,唯小檗碱的含量比黄檗高,约4%-8%,其用途也与黄粟相同。
我省黄柏原植物基本来源于黄皮树与其变种秃叶黄皮树。
黄檗的形态特征黄檗为阔叶乔木,高10~15 m。
黄檗提取物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

黄檗提取物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中。
它的提取物在中医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
然而,对于黄檗提取物的抗菌活性以及其背后的抗菌机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人员近年来对于黄檗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黄檗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例如,相关研究发现黄檗提取物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常见病原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黄檗提取物的抗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黄檗提取物抗菌活性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直接杀菌作用和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首先,黄檗提取物可能通过直接杀菌作用来发挥其抗菌活性。
研究发现,黄檗提取物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破坏致病菌的细胞膜结构、抑制其关键代谢酶的活性或者影响其核酸合成等方式,来达到抑制菌落的目的。
此外,黄檗提取物还可以调节细菌的菌体酸碱平衡、降低其内外酶活性等,从而削弱菌落的生存能力。
其次,黄檗提取物还可能通过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来发挥其抗菌活性。
许多研究表明,黄檗提取物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黄檗提取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物质,可以激活和增强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
此外,黄檗提取物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水平,如增加抗菌肽的产生,加强对病原菌的消灭能力。
综上所述,黄檗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并且其背后的抗菌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杀菌作用和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黄檗提取物在临床上的抗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目前对于黄檗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相关机制的详细解释、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纯化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黄檗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黄檗是落叶乔木,树皮淡灰褐色,不规则网状纵沟裂,外层木栓发达,内层薄,鲜黄
色,味苦。木材髓心黄色,无特殊气味。花单性,黄绿色,萼片5。花瓣5。雄花的雄蕊5,
有退化雄蕊。雄花的退化雄蕊鳞片状。聚伞或伞房圆锥花序。平均每穗有果21个,初时绿
色,成熟时蓝黑色,内光泽,核果宿存,圆球形,径1 cm果皮浆质,有特殊气味[3]。雌雄
异株,15~20年生开始结实,有丰欠年之分,种子丰年间隔期2~3年。种子通过食果实鸟
类传播[4]。
黄檗为阳性树种,在林冠下更新不良,仅在火烧、采伐迹地上偶尔见到小面积纯林。在
分布区多为伴生树种,在黑龙江林区常散生在河谷及山地中下部的阔叶林或红松、云杉针阔
叶混交林中,常与水曲柳、核桃楸等硬阔叶树种混交,下木层内包含原始红松阔叶林中常见
的种,如茶条槭、青楷槭、东北山梅花等,草本层植物有毛缘苔草、四花苔草、小叶芹等[5]。
黄檗的抗寒能力较强。从各采样点的气象资料来看, 在 年平均温度6-10℃, 极端低
温41℃ , 无霜期在150-200d 的气候条件下, 都能健康的地生长发育。
群落结构:黄集在自然条件下处于伴生地位,单个散生在林内、路边,极少数黄檗
群落处于优势地位,成片出现。在不同区域,黄檗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数量差异较大,在
调查的5处样地中,黄麋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山样地的黄檗均为成年或老年黄檗,树龄在
50~70年,密度在1~2.3株/hm2,在样方内及周围几百米的范围内未发现一株黄檗幼树,
均为由中老龄树组成的成年塑或衰退型种群。
3黄檗资源的研究价值
黄檗为古老的残遗植物,对研究古代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4纪冰种期气候有科学价值
[2]。高等植物每种平均携带遗传基因40万个以上,一个物种就是一
个基因库,其中很多对人类来说是育种的好材料,它们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后备种质资源。
黄檗的价值:
黄檗内皮即关黄柏,是名贵中药黄柏的主流商品,无论从品质还是供销情况看都是黄柏
的第一品种。黄柏具有消热燥湿、泻火解表、退虚热之功效,独特的抗
真菌作用,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柏产销量在1×106 kg左
右,基本上处于产不足销、供应紧缺状态;至90年代初,黄柏产量达到4×106~6×106
kg。黄檗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粉碎萃取可以作为开胃性食品添加剂[1“。在日本,黄
檗叶已经开发作为美容商品和治疗便秘药品的原材料。相信随着黄檗化学成分研究工作的开
展,人们对黄檗的认识会越来越完全。
黄檗是“东北三大硬阔之一”,木材黄色至黄褐色,材质坚韧、纹理美观、耐湿、耐腐、
富弹性,是重要的国防和工业用材[1„。黄檗树冠宽阔,秋季叶变黄色,可作为秋色叶绿化
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常作为庭荫树或成片栽植。另外,黄檗对以S。铅为主的复合污染物具
有很强的抗性[1“,可作为抗污染树种。黄檗是潜在的工业软木材料,在前苏联远东作为饲
养蜜峰的重要蜜源树种,而且它的果实可能成为重要的杀虫剂[1“。黄檗与红松混交能改善
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红松根量。在白俄罗斯与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混交的时候
被称为土壤的改良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