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迭前反演技术_印兴耀

合集下载

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综述

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综述

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综述
黄新平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9(000)014
【摘要】根据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调研,总结了叠前地震的各种方法,认为叠前地震反演方法是将从叠前地震资料得到一些定量的参数,用来描述地下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等的一项新技术。

叠前地震反演的目标是获得岩石的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叠前反演的方法可分为两类:基于波动方程的反演、根据Zoeppritz方程进行反演,并根据它们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黄新平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油田测井公司,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3
【相关文献】
1.《基于信噪比分析的叠前叠后地震储层反演方法研究》国内领先 [J], 丁建荣
2.基于稀疏表示的增维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J], 杨森; 吴国忱; 张明振; 杜泽源; 单俊臻; 梁展源
3.混合概率模型驱动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J], 李坤;印兴耀
4.基于叠前地震道集的流体因子同步反演方法 [J], 刘厚裕;白俊雨
5.基于统计特征参数的叠前地震随机反演方法研究 [J], 王保丽;蔺营;张广智;印兴耀;赵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VO及叠前反演详解(可打印修改)

AVO及叠前反演详解(可打印修改)

第一节 叠前流体检测技术近几年,随着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的进步,尤其叠前偏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得到来自地下真实反射点的叠前道集(CRP 道集),为叠前烃类检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资料基础。

目前基于叠前道集的直接烃类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岩石物理建模的基础上进行叠前道集AVO 响应特征分析;一种是利用多个限角叠加数据体进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利用纵横波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拉梅系数等敏感属性反映含油气性。

一. AVO 分析技术1、 AVO 理论简介A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早先也称为Amplitude Versus Offset ,译为振幅随炮检距变化。

由此而衍生的有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方位角变化AV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zimuth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变化AVO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and Azimuth )等。

AVO 作为一种含气砂岩的异常地球物理现象,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Ostrander 发现。

这一现象表现为:当储层砂岩含气后,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会发生明显的加大(基于SEG 标准极性)。

因为AVO 现象与含气砂岩的对应关系,从而引起勘探地球物理界广泛的重视。

后续的研究表明:这种异常现象并非一种特殊的形式,而是遵循Zoepprittz 早先所提出的地震反射波动力学方程式,从而对AVO 现象的解释有了完整的理论基础。

针对AVO 现象继而出现的AVO 技术是继亮点之后又一项利用振幅信息研究岩性、检测油气的技术手段。

AVO 技术具有以下特点:A 、直接利用CDP 道集资料进行分析,这就充分利用的多次覆盖得到的丰富的原始信息;B 、利用振幅随炮检距(入射角)的变化的特点,即利用整条曲线的特点。

叠前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叠前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叠前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方法研究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注。

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描述难度大。

叠后反演可以得到波阻抗体,而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显。

叠前储层预测需要对CRP道集进行角道集转换,资料完备性又因埋深不同而变化。

在CRP道集上,埋深越小覆盖次数越小。

地震资料作为基础,其宏观性和客观性不可取代,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需要有一种方法对道集资料进行评价。

标签:岩性圈闭;反演;道集0.前言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发展,地震反演技术受到广泛关注。

勘探不断提高,隐蔽油气藏比例也越来越大,储层描述难度也变大,尤其是岩性、物性、含油氣性描述难大。

叠前道集资料与测井资料(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叠前反演可以得到多个属性结果,如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密度、vp/vs、泊松比等。

叠前反演的优势很明显。

1.叠前地震资料评价因素地震资料是属性反演的重要基础,其品质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信度起决定性作用。

本次研究是结合采集处理的全过程,以原始采集观测系统及单炮品质为基础,结合道集数据的品质分析,统计不同工区采集参数、处理成果品质及叠前地震道集品质,分析不同因素(如覆盖次数、偏移距、信噪比、频宽等)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程度,总结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子,计算不同工区叠前资料品质。

2.叠前地震资料评价方法研究2.1三维地震资料评价地震勘探技术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最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程技术手段,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采集是基础,采集方案设计、施工质控影响原始单炮品质。

处理是关键,信噪比、分辨率、成像是处理品质的主要因素。

解释是目标,构造解释、参数提取、地质解释是地震资料最终应用。

三维成果评价主要从采集、处理和成果三项综合考虑,最终形成一项指标。

采集得到的原始地震单炮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决定着处理效果的质量,分析决定原始地震资料分析的因素包括炮道密度、面元网格、横纵比、最大偏移距/最大目的层埋深、单炮主频(Hz)、单炮有效频宽(Hz)、单炮信噪比得分。

AVO处理技术(重要)解析

AVO处理技术(重要)解析

一个共识
在AVO振幅恢复中应减少单道的道均衡,以免
引起虚假的AVO现象。AVO处理和分析的关键 是叠前信息的保持、提取、显示和解释。充分 考虑补偿与炮检距有关的振幅衰减,消除非岩 性因素引起的振幅变化,这是进行AVO分析的 关键。
处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
这些因素对振幅的影响,恢复和保 持振幅相对变化与反射系数大小单 一因素的关系
角度道和角道集的形成
从数据采集到处理,反射振幅都是作为炮检距
的函数来描述的,而Zoeppritz方程及其近似表 达式则均是以入射角作为变量进行描述的。因 此,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将振幅与炮检距 的关系(AVO),转换成振幅与入射角角度的 关系(AVA),并形成角度道道集。
处理可能产生的问题
反射振幅的恢复和保持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
剔除不正常炮和道以及样点“野”值 几何球面扩散补偿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吸收衰减补偿
剩余振幅补偿
几何球面扩散补偿
球面扩散补偿因子与炮检距密切相关,简单地用零炮
检距球面扩散补偿因子代替非零炮检距球面扩散补偿 因子是不合适的 Ostrander的研究表明:用零炮检距补偿因子代替非 零炮检距补偿因子,当地表为低速层时,炮检距的振 幅补偿量不足,而当地表为高速层时,炮检距的振幅 补偿量偏大。由于地震速度梯度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 加,因此用零炮检距球面扩散补偿因子代替非零炮检 距球面扩散补偿因子,其补偿量不足。 吕牛顿的研究表明:对于中浅层,零炮检距和非零炮 检距球面扩散补偿因子差别较大,而对深层反射,两 者差别很小。
影响地震数据振幅改变的因素 -----大地滤波系统
球面扩散 地层吸收 界面透射损失
层间多次反射
薄层振幅调谐 波的相位转换 介质各向异性 地质构造因素

叠前地震反演关键技术及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叠前地震反演关键技术及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油气层分布 以及更 可靠地揭 示地下储层物性的展布提供 了有效的技 术支持 .
关键词 叠前反演 , 技 术环节 , 影响 因素 , 反 演效果
中 图分 类 号 P 6 3 1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 1 0 . 6 O 3 8 / p g 2 O 1 3 O 6 1 7
Th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e ke y t e c h ni q u e s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f a c t o r s o f pr e s t a c k s e i s mi c i nv e r s i o n


叠前地震反演是一项综合运用 多种类型资料反 演多种具有 关联性参数 的复 杂反 演方法. 基 础资料和反 演
过程 中的技术环节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反 演处理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通过控制反 演处理过程 中的不 同技术环 节和 参数 , 分析 不同参数和技术 变化对 叠前地震反演结果的影响. 本 文通过对理论模型进行 叠前地震反 演, 分别对 叠前
YI N We n .Th 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k e y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f a c t o r s o f p r e s t a c k s e i s mi c i n v e r s i o n . Pr o g r e s s i n Ge o p h y s .( i n
a n d g e t a v a r i e t y o f a s s o c i a t e d p a r a me t e r s .Ba s i c d a t a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l i n k s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n v e r s i o n c o u l d i n f l u e n c e

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局限性

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局限性

地震反演方法及其局限性近年来,人们对地震反演技术的兴趣在不断增长。

在许多情况下,反演提高了常规地震分辨率,并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储层参数的研究条件,它能获得优化的数据体,提高对资源的评价能力,更好地为油田开发研究勾绘出可开采区,提出有利的井位建议。

1.输入数据的准备处理反演数据的输入可以是叠前或叠后数据,所有输入数据要尽量干净和清晰,如果目的是要作定量解释,则振幅畸变一定要小,一定要保持真振幅特征。

消除振幅畸变的所有校正处理,包括振幅谱白噪化、增益的应用、振幅平衡、速度滤波、拉冬变换和τ-P处理,都必须谨慎小心。

对于多次波,反演前要设法去除,但为了避免不必要损失一次波,正确的折中办法是去多次波处理在反射率剖面上进行,并且最好作叠前和叠后相结合的试验。

2.子波提取子波提取包括地震与井联结和零相位化与相位旋转角两项处理。

地震联井是地震解释的关键一步,因为在地震反演流程中,要对井位处的合成记录和地震记录进行比较和标定。

合成记录是通过将标定的声波曲线转换为速度曲线,再结合密度曲线计算反射率,并将它与地震子波褶积产生。

子波是通过把井位处的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互相关,用滤波器将反射率记录转换为地震记录获取。

零相位化和相位旋转角处理是因为地震处理中的许多步骤都假定数据是零相位的,相位旋转优化了井位处的合成记录与地震道间拟合,通过设计相位旋转角,达到子波形状零相位。

3.确定性反演在确定性反演中,简单的地震记录集成法是假设密度为常数2,现在已不太使用了;色彩反演是假设地震数据体是零相位,此方法虽快,但不精确;稀疏脉冲反演假设地下是薄层的,它通过选择复合子波避开零相位的要求,其结果是一种近似;基于模型的反演,即使井控有限,地震数据质量不太好,也可获得满意的结果,而且还可用自动化技术直接从地震获得子波,甚至非零相位子波也可用于此法,目前用得较多。

4.概率统计反演用地质统计法建立地下储集层模型,对建立的模型总体或局部进行模拟,所有模型都依靠井数据。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基于支持 向量油 大学 地球 资源与信 息学 院, 东 东营 2 7 6 ) 山 50 1
摘 要 : 了克服 常规叠后 地震 反演方法 中存在 的缺陷 , 为 在保证反演效 果的前提下提 出了一种基 于支持向量机 的叠前
地震 反演 方法。利用该方法可 以得 到 比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更 丰富 的储层 物性参 数 , 不但适合储 集层 物性反演 , 还
Pr sa k es i n e so e ho s d o u e t c s im c i v r in m t d ba e n s ppo tv co a hi e r e trm c n
Y N e-e Y N X n —a A G P i i, I igyo j
20 0 8年
第3 2卷
中国石 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o h n n v r i fP t lu o r a fC i a U ie st o er e m y o
Vo . 2 No 13 .1
第 1期
F b 2o e .0 8
文 章 编 号 :6 350 (0 8 0 -0 70 17 —0 5 20 ) 1 3 -5 0
ii a mo e n o s an f l lg i g h e iv ri n r s l h w t a t ep o o e to sc a a tr e y hg n e — n t d l d c n t i t l o g n .T n e o e u t s o t h r p s d meh d i h ce i d b ih i v r i l a r o we s s h r z s n v lc t ,g o tb l y a d ge ta t os i t .I i s i l rfrh rp p lr ain a d a pi ain i eoi o y o d sa i t n r a ni i a l y t s ut e f t e o ua z t n p l t . i n eb i a b o u i o c o

模型约束基追踪反演方法

模型约束基追踪反演方法

模型约束基追踪反演方法印兴耀;刘晓晶;吴国忱;宗兆云【摘要】基于反射系数奇偶分解的基追踪反演方法,补充了地震资料中所缺失的低频与高频信息,较好地提高了反演结果对地层的分辨能力.但仅仅使用稀疏约束加入的低频信息缺乏合理性,可能与工区的实际地质情况不符,需要进一步改善反演结果的横向连续性.因此,提出在基追踪反演目标函数中加入模型约束,得到模型约束的基追踪反演目标函数,并使用梯度投影稀疏重构(Gradient Projection for Sparse Reconstruction,GPSR)算法进行求解.模型约束的加入增强了反演的稳定性,使得反演结果中的低频信息更加符合工区实际地质背景信息,并且能够改善反演结果的横向连续性.楔形模型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模型约束基追踪反演方法不仅保持了基追踪反演的稀疏性,地层阻抗呈现块化,反射界面刻画清晰,而且反演方法更为稳定,反演结果的横向连续性得到了改善,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6(055)001【总页数】8页(P115-122)【关键词】模型约束;基追踪;地震反演;稀疏性;横向连续性【作者】印兴耀;刘晓晶;吴国忱;宗兆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在线性系统假设前提下,ROBINSON[1]提出利用褶积模型描述地震响应,即地震记录可近似看作是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的褶积结果。

自从TAYLOR等[2]提出确定性反褶积方法以来,基于褶积模型的反演方法成为了获取储层参数的重要方法。

由于地震反演通常是一个病态问题,反演不稳定,因此需要加入一定的先验约束将不适定问题转化为近似适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