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井段调驱

合集下载

规模调驱提高采收率地质油藏研究

规模调驱提高采收率地质油藏研究
一 J] 董 r _ 规模调驱提高采收率地质油藏研究
班 艳 华 黄 芳 胡居 龙 殷 金 萍 徐 金 莲
( 油 大 港 油 田公 司勘 探 开 发研 究 院 ,天 津 5 0 8 ) 中 0 2 0

要: 本文以精细 油藏描述技 术为手段 ,通过精 细地 质研 究和 油藏 工程 研 究,对层 内非均质 性较 强,平 面矛盾 突出的
以物 质 平 衡 理 论 和 达 西 定 律 为 基 础 , 运 用 单 砂 体 潜 力 评 价 系 统 软 件 , 将 油 水 井 的 累 计 产 出 量 、 累 计 注 入 量 劈 分 到 单 砂 层 ,进 而 落 实 了 油砂 体 的 剩 余 资源 潜 力 。
2 2砂体微构造研究 .
2 1井震 结合划分小层和单砂体 .
应 用 井 震 结合 技 术 确 定 油 层 组 顶 底 界 及 断 点位 置 ,选 择 骨 干 剖 面 , 采 用 旋 回 对 比 、分 级控 制 的 对 比方 法 进 行 剖
面对 比,确 定 小层 和 砂 体 划 分 方 案 。
的特 点,计 算出每个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 ,使每个油砂体 的潜力得 以量化 ,指 导老油 田的后期调整 。采用 的方法是 :
油气的控 制作用及油水运动规律 ,为 寻找剩 余油提供地质
依据 。
是 油 藏 基 础 条 件 ( 储 层 物 性 、 流 体 性 质 、 油 层 温 即
度 、 水 质 等 )适 宜 开 展调 驱 工 作 : 二 是 平 面 矛 盾 突 出 ,层 内 非 均 质 性 较 强 ;三 是 具有 较 完 善 的 注 采 井 网基 础 ; 四是 调 驱 砂 体 具 有 一 定 的储 量 规模 , 砂 体 水 淹 程 度 较 高 但 仍 具 有 一 定

堵水调剖工艺技术

堵水调剖工艺技术
3.化学堵水调剖大发展阶段(80~90年代初)。堵剂研制与 应用的高峰期。研制应用了PAM系列冻胶堵剂,水玻璃凝胶 堵剂等。在继续开展单纯油井堵水与单纯注水井调剖的同时, 广泛开展了以井组为治理单元的堵调综合治理。
4.油田区块整体堵调阶段(90年代以后)。自80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广泛开展了以堵水调剖为主导工艺的区块整体 堵调治理。
2、 堵水调剖施工工艺
(1)堵水调剖施工设计
选井、选块 ①油层较厚,一般应在5m以上; ②油水井连通情况较好,水井注水对对应油井生产影响明显。 ③层内非均质严重,高渗透、大孔道层段清楚,开采层纵向渗 透率差异大;
④采出程度低,有较多的剩余可采储量,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⑤区块水驱效果差,存水率低,水淹速度快,产量下降快;
(3)目前国外仍以开发研制PAM及其衍生物类冻胶堵剂为 主,近几年还研制应用了可用于大剂量深部调剖的胶体凝 胶分散体(CDG)。另外还开展了用微观玻璃刻蚀二维物 理模型进行的堵调机理研究、冻胶堵水能力大于堵油能力 的物模研究、调剖后注水速度与封堵效果研究等。开展了 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二、堵水调剖工艺技术
(三)堵水调剖技术现状
1.国内现状
(1)堵剂已经形成系列。聚合物冻胶类堵水剂、硅 酸盐凝胶堵水剂、颗粒类堵水剂(颗粒分散体类、水 膨体类和固结体类堵水剂等)、树脂类、泡沫类、稠 油类堵水剂和热采堵剂等。
(2)由单井堵调,发展到区块整体堵调。调剖也由 单井小剂量近井地带调剖发展到大剂量深部调剖。
(3)研制并推广应用了三套现场施工流程。
注水井调剖的作用机理是分流作用、改善流度比 及物理堵塞为主并兼有吸附和残余阻力的作用。
优点:不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一口注水井调剖, 多口油井受效,施工方便,有效期长。

调剖剂的分类

调剖剂的分类

当油田开发进入中晚期后,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或因为开采方式不当,使注入水及边水沿高渗透层及高渗透区不均匀地推进,在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在横向上形成舌进,造成注入水提前突破,致使油井过早出水,直至水淹,而低渗透层尚未发生作用,降低了原油的采收率。

因此,必须采用油井堵水或注水井调剖的方法来治理水害。

对于多数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使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条带突进是油井水淹的主要原因。

对出水油井采取措施后,虽然可以降低含水量,但有效期短,仅单井受益,势必增加施工成本,且成功率不高,特别是非均质性严重的地层。

为此,解决油井过早水淹的问题,还必须从注水井着手。

在注水井上,采用分层注水及分层改造低渗透层是使水线能比较均匀推进的重要措施,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比较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对注水井进行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大孔道的方法来调整和改善吸水剖面,即注水井调剖,是使水线较均匀地推进,防止油井过早水淹,降低原油含水,增加水驱油的面积,减少死油区,提高油层采收率较好方法。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使用化学剂调剖,即通过化学手段调整吸水剖面,这类化学剂品种多,发展快,效果显著。

国外调剖技术发展现状国外调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己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注水井调剖技术是在油井封堵水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利用水基水泥和封隔器进行分层卡堵水。

20世纪50年代在油田应用原油、粘性油、憎水的油水乳化液,固态烃溶液和油基水泥等作堵水剂。

前苏联试验了叔丁基酚和甲醛合成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化学剂。

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聚丙烯酰胺类高分子聚合物凝胶技术,这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Needham等人指出利用聚丙烯酰胺在多孔介质中的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可有效地封堵高含水层,从而使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都推出一批新型化学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调剖技术,水玻璃类调剖技术和颗粒调剖技术等。

欢西油田注水井复合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欢西油田注水井复合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为 80  ̄ 00 g I 0 -30 m / 。交联剂 主要有树脂 、二醛 和多价金属离子等 ,形成 的凝胶强 度为 0 1 . a . ~25P ,现场应用
则 根据 地 层 及 生 产 状 况选 择 凝 胶 强 度 。
1 2 预 交联 颗 粒 作 用 机 理 . ’
预 交联 颗 粒 调 剖 主要 是 针 对非 均 质 性 强 、高 含 水 、大 孔 道 发 育 的油 田改 善 水 驱 开 发 效 果 的 。它 是 利 用 交 联 剂 、支 撑 剂 、聚 合 物 单体 、引发 剂 ,经 复 杂 的 化 学 反 应 生 成 的既 具 有 柔 韧 性 又 具 有 很 高 强 度 和 耐 温 性 能 的
石油 天然 气 学报 ( 汉石 油学 院学 报 ) 21 年 5 江 01 月 第 3卷 第 5 3 期 J m l f iadG s emo g (.P) M y21  ̄ a o Oln a Td l y JJI o a.01 o 3 N . V 1 3 o5 .
・ 3 2 1 ・

[ 键词 ] 复 合调驱 ;调 驱机 理 ;施 工工 艺 ;欢 西油 田 关
[ 中图分 类号 ]T 376 E 5.2
[ 文献 标 识码 ]A
[ 章编 号] 10 — 72 (0 1 5 0 3 —0 文 00 95 21 )0 — 21 3
深 部 调 剖 技 术 在 国 内外提 高采 收 率 技 术 研 究 和 应 用 领 域 中 已 受 到 普 遍 关 注 。注 水 井 调 剖 技 术 是 改 善 层 ] 内 、层 间 及 平 面 矛盾 ,实现 老油 田 稳 产 的重 要 措 施 。2 O世 纪 9 0年 代 开 展 区 块 调 剖 ,代 表 技 术 有 3 :P 决 个 I 策 技 术 、R E决 策技 术 l 和 R 一 S决 策 技 术 。欢 西 油 田经 过 3 多 年 的 开 发 ,油 水 井 之 间 形 成 水 流 大 孔 道 ,层 J O

低渗透油田水平井井网参数的优化

低渗透油田水平井井网参数的优化
第 3 卷 第 7 (0 20 )( 1 期 2 1 .7 试验 研 究>
低渗透油 田水 平井井 网参数 的优化
尹 相荥 陈建林 王勇 马宏 伟 胥 勇 中国 新疆 分公司 石油 油田
摘要 :确定水平井井网参数对低渗透油藏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为 了实现水平井的合 理布 井 ,需对 水 平 井的 水平段 长度 以及 注采排 距 进行 研 究 。水平 井段 长度 一般 为 油层 有 效厚 度

1 4一
油. 田地面工程 ( - 【 h
t p/ www.q dmg .o ) t :/ yt cc r n
第 3 卷第 7 (0 2 7 试验研 究) 1 期 2 1 . )( 0
井 的水平 段越 长 ,则控 制储 量 比越 大 ,可采储 量越
高 。在 水平 段 长度 大 于 4 0m以后 ,水 平井 控 制 的 5 地质储 量 超过 直井 的 4 。 倍
使低 渗 透油 田取得 较好 的经 济效 益 。 许 多学者 从单 井产 能最 大化 角度 研究 了水 平井 保 角 变 换 方 法 ,确 定 出 了水 平 井 井 网 渗 流 的精 确 解 ,同时研究 了水平井 段 长度 、横 向井距 、纵 向井 距及 其 匹配关 系 对水平 井 注水波 及 系数 以及产 能 的
A= ̄ 2 Re+尺 L+ ̄ L r R () 3
1 水平 段长度 的优 化设计
1 1 水 平井 长度技 术界 限 .
式 中 L为水平 段 的长 ; R 为直井 的泄油直 径 。
表1 为不 同直 井 泄油 直 径 、水平 段 长 度 的储 量
表 1 不 同直 井 泄 油直 径 、水 平 段 长 度 的储 量 控 制 比
素外 ,还有油 田的经济指标 、单井产能和开采速度 06 . 6~07 倍 可知 ,合理 长 度 为 30~4 0m;由水 .6 4 6 等 因素 。确 定 合 理 的水 平井 井 网参 数 能 获 得较 高 平 段 长度 最 大 界 限 可知 ,合 理 长度 为 7 0 4 3 ~88m。 的储 量 动 用程 度 、水 驱控 制 程度 以及最 终 采 收率 , 综 合 分 析 认 为 ,水 平 段 长 度 为 30~8 8m。 在 优 4 4

官162断块调驱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官162断块调驱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官162断块调驱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依据油藏概况,分析油藏开发矛盾和问题,选择针对性体系,实施调驱调剖治理,缓解油藏层内、平面和层间矛盾,开发指标明显好转,经济效益显著,为同类油藏的提供了治理经验。

关键词:概况;存在问题;预交联颗粒;有机凝胶;实施情况;效果;结论及认识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300-021 油田概况官162断块构造位置处于小集构造带西南倾没部位,为两条近东西向的三级断层夹持的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构造,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孔一段枣ⅱ、ⅲ、ⅳ油组,油层埋藏较深2850~3070m。

断块含油面积1.3km2,地质储量416×104t,可采储量178×104t。

储层属于中孔低渗油藏,孔隙度16%,渗透率70×10-3μm2。

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变异系数0.8278,突进系数6.82,渗透率级差72.9。

油田原油性质较差,属中质高凝原油,地面脱气原油密度0.8826g/cm3,凝固点40℃,含蜡22.6%,油藏平均温度110℃;属于高温和中低渗复杂油藏,油藏开发和治理的难度大。

2 开发所面临问题官162断块从1990年1月开始注水开发,目前有13口正常注水井,平均日注1182方/d,区块的月注采比为0.89,累计注采比为1.09;断块目前的有采油油井15口,日产油100t/d,综合含水94.56%,采油速度0.8%,采出程度38.97%,自然递减22.53%;属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油藏。

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油藏注水开发矛盾逐渐显现,区块含水升速度加剧,在短暂的时间内由92.5%上涨到94.2%,而油层的动用程度却呈现下降趁势,迅速下降至53.7%。

为提高区块的生产能力,适当提高了整体注采比由0.96提高到1.37;同时在对应油井实施提液措施,地层压力呈现下降趁势,造成了注入水的单层突进现象。

陈庄稠油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陈庄稠油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1 调 驱井 选 择
11 按 平面 非均 质选 井 .
111 决策 参数 .. 在 相对 应 的油水 井 间计 算决 策参 数 ,并 计 算对应 油水井 间 的 的平均 值 。
B = CW I P |
透 率变 异 系 数 , 透率 变 异 系数越 大 的注 水井 渗
越需 要调 剖 。 13 一期 调剖 井 的选定 .
承 性发育 的受 基岩 古地形 控制 的披 覆构 造稠 油油
藏 。油层 物性好 , 隙度为 2 % ~3 %, 孔 9 1 平均 渗透
地层 的启 动压 力成反 比。 该值 越小 , 地层 的渗 透率
越高 , 越需要 调 剖 。
率 17 3×1 I 综 合含 水 8 .%。近 年来 通 1 0 x , m 28 过 油 田产 液结 构调 整 、 采调 整等 , 油 田采 油速 注 使
影 响 ; 究 了调驱 剂 用量 与 注入 参数 的优 化设 计 方 法 ; 究 了现场 施 工 工 艺 , 研 研 包括调 驱 剂 的 配
制 工 艺、 注入 方式 等 , 进行 了现 场施 工 。 并 关键 词 陈庄 油 田 提 高采 收率 决 策技 术 陈庄油 田主要 含油 层 系为下馆 陶油层 ,含 油 面积 97k 地 质储 量 i 9 . m, 0×14 , 一个 具继 6 0 是 t 调 驱 剂 施 工 工艺 P=幻 +P 0 式 中 :0 当吸水 量 为 0时 的注水 压 力 ,该 值 与 P为
维普资讯
第 1 第 5期 4卷
断 块 油 气 田 F U 一 L C I A I B 0 K OL& G SFE D A IL
20 0 7年 9月
陈庄稠 油油藏 深部调驱技术研 究与应 用

水井调剖

水井调剖

第1章绪论1.1 国内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发展现状1.1.1发展现状自1939年玉门油田开发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年产油量已达1.8368亿吨,居世界第五位。

从投入开发的油气田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6种类型的油气藏:中高渗透多层砂岩油气藏、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砾岩油藏、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

低渗透储层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他们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占目前已探明储盆和数量的1/3以上,随着各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还将会逐年增大,在这种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脆性程度大,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成为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着渗流系统,从而使其开发具有特殊的难度[1]。

国外关于裂缝性储层的研究和开发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国外裂缝性油藏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井点裂缝的识别比较有把握,对裂缝分布规律预测还没有很成熟的技术,但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缝认识进行探索,并且他们还对裂缝性储层基质进行大量的研究,对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认识。

国内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与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自四川碳酸岩盐和华北古潜山油藏发现并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揭开了我国关于裂缝性储藏研究的序幕,石油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完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发现的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吉林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玉门青云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等,地质状况非常复杂,开发难度也非常大。

通过早期系统地综合研究,对这些油藏进行了合理的开发部署,确立正确的开发方案,使得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高低渗透区的吸水指数差异很大,裂缝的渗透率高,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窜流,导致沿裂缝方向上的采油井过早水淹,而中低渗透区油层的动用程度很差甚至没有动用,动用程度非常不均衡,油田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在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这为油藏如何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07年前的简单概况 以水井深部调驱为手段的稳油控水技术由2003年开始进行先导试验,经过四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该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2006年在尕斯深层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先后进行十四井的大剂量深部调驱,并首次在尕斯深层进行环保污泥先导试验二井组,同时在跃进二号油田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试验井组深部调驱后均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深部调驱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已购置调剖堵水专业施工设备三套和调剖堵水实时在线监测仪二部,可以满足青海油田大剂量长时间的深部调驱现场施工。

二、2007年以前取得的成果和技术(总结) 1、首次运用压力指数决策技术 由于尕斯油田中南区联六区块高温、高矿化度的现状,由于聚合物和可动凝胶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容易产生破胶、降解等现象,尕斯E31油藏的某些层位存在较大的孔隙通道,对调驱方案和化学剂的选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经过对该区块正常注水的9口水井测试注水井井口压降曲线,计算PI值和FD值(充满度),进行修正后排序,筛选调驱井号和施工顺序;然后优化注入设计,做出整体调驱方案。 本方案选择“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聚合物微球”体系,利用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先期预处理,它在挤入过程中由固体颗粒膨胀为胶体颗粒,充分发挥强度高,粒径粗的特点,封堵近井地带的大孔道和高渗流通道,提高注水油压和近井地带的地层充满度。利用聚合物微球“注得进、堵得住、能移动”的特性实现深部调驱,扩大地层注入水波及体积,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 2、调驱体系比较单一 针对青海主力油田控水稳油工作的需要,通过不同油藏对堵水与调驱的技术要求,在大量室内实验的基础上,筛选出预交联凝胶颗粒、膨润土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为主的深部调驱剂。

3、深部调驱主要是已单井施工为主 青海油田从2003年开始进行大剂量的深部调驱先导试验,先导试验取得成功后进行推广应用,平均单井的施工规模越来越大,具体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钻采院深部调驱的施工井数逐年增加,规模也呈逐渐加大的趋势,效果也随着液量的增加而增加。 表1 单井调驱规模比较 生产时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施工井数 3 3 9 平均单井施工用量(m3) 1850 2600 3340 平均单井增油量(t) 4440 4580 最大施工用量(m3) 2375 4200 4540 累计增油量(t) 5263 7229

图1 单井调驱施工规模效果比较

185033404540

26004200

237545804440

72295263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04年2005年2006年生产时间用量(m3)010002000300040005000

6000

70008000增油量(t)

平均单井施工用量(m3)最大施工用量(m3)平均单井增油量(t)最大用量时的增油量(t)

三、2007年以前存在的问题 深部调驱稳油控水技术日益成熟,并且逐渐向区块整体治理发展。因此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推广和完善区块整体深部调驱技术为主的稳油控水技术;开展区块流场分析及油水分布评价;对调驱体系的完善和整体工程设计的优化。

1、开展区块整体深部调驱技术为主的稳油控水技术 建议开展以注采井组为主的区块整体深部调驱试验,扩大深部调驱技术应用范围,同时针对高含水开发区块和部分注水井进行更大剂量的深部调驱处理,进一步改善注采井组的注水开发效果。

2、开展区块流场分析及油水分布评价 深入研究注入水压力场、流线场变化规律,配置深部调驱优化设计软件,加强调驱后注水效果模拟预测分析,优化施工工艺、注入液量、注入段塞和施工参数等,提高深部调驱优化设计水平,充分开发剩余油潜力。

3、对调驱体系的完善和整体工程设计的优化 针对青海主力油田控水稳油工作的需要,通过不同油藏对深部调驱的技术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调驱体系,优化整体工程设计。

四、2007-2009针对前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试验 针对注水开发的油田地层普遍存在大孔道或单层突进的现象,以室内优选的抗高温、抗高盐预交联凝胶颗粒调驱剂为主, 2007年-2009年进行区块整体调驱推广试验,通过对这近年在尕斯油田深部调驱试验井组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对矿场试验的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1、开展区块整体调驱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2003年首次在单井组上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在2004年进行三个井组为中心的小区块,2005年进行区块与单井组同时试验的方式,2006年尕斯深层在中南区进行以跃12-6井、跃12-27井、跃13-6井、跃12-5井、跃14-7井、跃15-7井、跃119井、跃126井、跃16-7井、跃17-7井10口水井为中心,35口油井为区块进行整体综合治理;2007年和2008年再次进行区块整体调驱,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深部调驱试验井组效果 井号 施工 时间 液量 (m3) 调驱剂类型 一线 油井及 见效率(%) 有效期 (月) 井组单 井月增 油(t) 累计增油 (t) 累计 降水 (m3) 含水 变化 (%)

2007年尕斯区块 跃12-6井 2007.7 4008 预交联凝胶颗粒 7(71.4) ≥4 79.3 2221 5060 75.9→69.4 跃14-7井 2007.6 6673 预交联凝胶颗粒 7(71.4) ≥5 66.1 1850 4006 65.5→59.9 跃15-7井 2007.7 3680 预交联凝胶颗粒 7(57.1) ≥4 34.7 974 3655 85.4→79.7 跃16-5井 2007.4 5579 预交联凝胶颗粒 4(75.0) ≥7 17.9 431 4701 85.5→80.1 跃17-9井 2007.4 5695 体膨型颗粒凝胶 4(75.0) ≥7 73.0 2045 19845 79.0→73.5 跃16-7井 2007.7 2940 预交联凝胶颗粒 7(85.7) ≥4 36.7 1030 1548 85.0→81.4 跃119井 2007.6 2884 预交联凝胶颗粒 5(60.0) ≥5 19.5 389 1552 80.6→78.2 跃126井 2007.7 4130 预交联凝胶颗粒 6(50.0) ≥5 26.7 642 1880 87.6→83.5 跃17-7井 2007.10 3015 凝胶颗粒+表面活性剂 跃12-5井 2007.7 4220 凝胶颗粒+表面活性剂 5(60.0) ≥4 16.2 324 3610 90.5→88.6 合 计 42824 6748 45857 73.4→70.9

2008年尕斯区块

跃12-6井 2008.8 4430 预交联凝胶颗粒 +环保污泥 5(83.3) ≥4 71.9 2158.81 1481 93.5→95.9 跃13-5井 2008.7 4200 预交联凝胶颗粒 2(66.6) ≥5 22.5 337.91 2598 89.5→85.6 跃17-7井 2008.5 4260 预交联凝胶颗粒 5(83.3) ≥7 12.8 383.87 12476 86.8→68.2

跃17-9井 2008.5 5345 预交联凝胶颗粒 +环保污泥 4(80) ≥7 27.9 696.53 2672 64.8→60.4 跃4-33井 2008.6 3260 预交联凝胶颗粒 4(80) ≥6 39.3 983.86 1878 76.4→81.5 跃11-6井 2008.11 3600 预交联凝胶颗粒 4(85%) ≥6 26.5 1060 2300 74.2→52.2 跃15-7井 2008.11 3400 预交联凝胶颗粒 4(85%) ≥6 31.3 861 1856 81.8→70.2 合计 28495 6481.98 25261

图7 2007年和2008年尕斯试验区块井位构造图

表7 2007年尕斯试验区块深部调驱前后生产状况 生产时间 2007.1 2 3 4 5 6 7 8 9 10 日产油量(t) 260.0 276.1 254.5 182.8 206.9 173.9 182.9 194.2 248.4 186.4 日产水量(m3) 1035.2 1083.2 1136.5 1098.1 991.2 926.4 993.1 1118.6 1044.8 1175.1 综合含水(%) 79.9 79.7 81.7 85.7 82.7 84.2 84.4 85.2 80.8 86.3

表8 2008年尕斯试验区块深部调驱前后生产状况 生产时间 2008.1 2 3 4 5 6 7 8 9 10 日产油量(t) 102.2 101.9 97.9 83.7 69.4 91.1 81.0 87.5 83.6 84.2 日产水量(m3) 80.4 61.6 69.5 64.6 45.8 64.8 60.2 66.6 68.4 63.2 综合含水(%) 85.9 81.9 86.3 87.5 86.7 84.3 89.6 85.4 86.4 84.2

图8 2007年和2008年区块整体深部调驱后生产状况变化

生产时间综60708090

100110120130块日产油量(t/d)

78808284868890922008.123456789合含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