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渊源及其特征
现代诗歌流派

现代诗歌流派现代诗歌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新潮流,它的出现以及不断演变的流派给传统诗歌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流派。
一、象征主义诗歌象征主义诗歌是现代诗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
它追求通过符号和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和宇宙真理。
这种诗歌形式常常是模糊和多义的,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季节》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他通过描写四季的变化,表达了人类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沉浮,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奇妙共鸣。
二、表现主义诗歌表现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诗歌流派。
这种诗歌形式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和批判,注重表达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突。
表现主义诗歌通常充满了激情、悲愤和反叛的力量。
德国诗人乌特的《尖叫之夜》是表现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他通过形象生动而又夸张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充满压抑和痛苦的世界,展示了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无力和困境。
三、超现实主义诗歌超现实主义诗歌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试图在诗歌中超越日常现实,探索潜意识和想象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诗歌常常采用离奇的形象和语言,打破常规的逻辑和结构。
法国诗人布列东的《自动诗》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他将无意识的文字随机组合,用一种毫无逻辑的方式表达意识流和梦境,使读者体验到超越常规思维的奇妙感觉。
四、后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流派,它拒绝传统诗歌的规范和限制,试图打破诗歌的边界,并融入其他艺术形式和媒介。
后现代主义诗歌通常以碎片化、混乱和多样性为特点。
美国诗人艾舍伯里的《太阳四分之三》是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
他将诗歌与视觉艺术相结合,通过排版和图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使诗歌成为一种更为多元和开放的媒介。
总结:不同的现代诗歌流派在形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试图通过诗歌这种媒介去探索个体内心的世界以及社会的现实。
后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后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后现代诗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诗歌形式,与传统诗歌有着明显
的差异。
它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不再套用传统诗歌的格律和韵律,更注重情感、意象和语言的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后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首先,后现代诗歌追求语言的自由性。
传统诗歌通常受到规则和约束,而后现
代诗歌则强调自由的创作方式。
诗人们可以随意打破常规,使用非传统的词句、语法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他们注重文字的密度和多义性,通过折叠、重复、截取和拼贴等手法构建多层次的诗意。
其次,后现代诗歌关注个体的体验和情感表达。
诗人们试图通过语言来捕捉、
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他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并用诗歌来探究人类的存在和内心的世界。
后现代诗歌强调主观情感的真实性和直接性,它是一种深入内心世界的表达形式。
另外,后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实验性。
诗人们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文学技巧和
形式来创作诗歌。
他们可能在同一首诗中使用多种语言、风格和声音,以期达到意象的错综复杂和语言的多样性。
后现代诗歌充满了出人意料、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和心灵上的震撼。
总之,后现代诗歌是一种自由且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形式。
它强调语言的自由性、情感的真实性和实验性的创新。
通过逐渐远离传统诗歌的限制,后现代诗歌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丰富了文学的形式和内涵。
7第七章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6页

第七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社会历史背景:二战中德军入侵,美国向日本投原子弹,后工业化时代的工厂,嬉皮士,奔驰车与名模,物质主义与商业主义达到极致哲学思潮背景: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现代:结构主义,后现代“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二战后西方出现的各种文化思潮总称。
涉及领域广,影响大后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下半叶西方盛行的各种激进的反传统的文学现象。
主要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
既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是一种悖离。
(1)对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传统进行更尖锐、更全面的批评(2)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包容差异(3)追求自由不羁的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创新·荒诞化,碎片化,多义性,不确定性·有‘反文学’之称争议:定义、划分、评价•主要流派“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是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形象阐述的文学思潮,20世纪30年代末兴于法国,二战后影响到欧美及亚非,50、60年代达到高潮成就:小说、戏剧特征:哲理性和思辨性,“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代表作家:•萨特 Sartre 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1943文学创作:(1)存在主义小说a.成名作:《厌恶》(《恶心Nausea》)1938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对生活的“恶心”感,表述“存在就是荒诞,就是恶心”的哲学观,对社会的批评意识b.多卷部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49以二战为背景:通过知识分子玛蒂厄的人生道路与选择,阐释“自由选择”的哲学观c.短篇小说集《墙》The Wall, 1939:通过反法西斯展示伊比塔与格里偶然性的生与死说明世界与人生的荒诞。
(2)剧作:境遇剧萨特为表达存在主义思想而特设的一种戏剧类型。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哲学和社会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相对性,抗拒理性主义、同一性和普遍性等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学派或哲学体系,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主张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更加灵活、开放和个性化。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动荡。
这个时期,西方出现了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运动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制度,推翻了公认的常规和规范性。
这些社会运动的背后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价值和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一系列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如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符号学、认知科学、位相学(拓扑学)、民族志学、后现代哲学等。
这些理论都反映了对传统哲学和科学的挑战,提出了对事物多元、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认识。
这些理论对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与现代主义相比更为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多元性、相对性、后现代悲观主义、去中心化、无界性和荒诞主义等。
其中,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后现代主义者强调一切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存在甚至无法存在一个单一的真理或真实。
相对性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状态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没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
后现代悲观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反思的焦点之一,认为现代主义的进步理念和信仰已经破败,人类面临着后现代的恐惧和绝望。
去中心化和无界性则是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社会问题,认为现代主义以以人类的中心为依据的体系并不适用于后现代时代,因为后现代时代已经解构了传统的中心化思维,人们无法通过传统的逻辑来解释和控制事物。
荒诞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反映了人类面对现实的无助和不安。
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幻、超越现实的创作方式,后现代主义则更注重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发展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超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其代表人物为安德烈·布雷顿。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通过梦幻、幻想、意象等手法来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
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具有离奇的情节、荒诞的形象和不可思议的事件,以此来突破现实世界的束缚。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超现实主义,以安德烈·布雷顿为代表,他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充满了反叛和激情,对现实社会的束缚进行了强烈的抗争。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超现实主义,以保罗·艾吕亚尔为代表,他在《超现实主义的复兴》中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新方向。
后期超现实主义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和个体的自由,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与发展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托马斯·品钦、伊塔洛·卡尔维诺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揭示现代社会中的虚构和矛盾。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以碎片化的叙事、多重视角的描写和模糊边界的人物形象为特点,通过这些手法来反映现代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后现代主义,作品着重揭示现代社会的虚构和矛盾,对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后现代主义,作品更加注重对语言和叙事的反思,强调语言的能动性和叙事的自由性。
后期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以游戏性和迷幻性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来探索新的叙事方式。
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

萨特的《恶心》和加缪 的《局外人》(1942年) 是存在主义最经典的两 部小说,它们描绘了一 个令人厌恶的荒诞的世 界,生活在其中的都是 些忧虑的、彷徨无主的 “多余人物”。
萨特
1964年作品《苍蝇》 获诺贝尔文学奖 。 获奖理由:“因为他 那思想丰富、充满自 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 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 发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放弃了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 不愿再承担政治家、哲学家的重任。西方 社会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则,价值的变异, 自由的变态,各种解放运动的风行,全球 范围的分裂和派系倾轧,恐怖主义肆意嚣 张,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构成了 一幅没有权威,丧失中心,处于分解状态 的世界图景。社会心理的随意性和多样性, 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他人就是地狱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 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
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 来使自己得到解脱。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 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 放。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 己是否真的还存在。”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 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 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如 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 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她一方面把艾丝 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 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 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 在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 称。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 发展,同时又悖离和超越的文学现象。 它在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 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 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 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原】欧美现代诗歌流派简介

【原】欧美现代诗歌流派简介【原】欧美现代诗歌流派简介2011-12-22 18:44:54| 分类:春光诗社| 标签:欧美诗歌流派超现实主义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1、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肇始于一战前的德国。
这一流派的艺术家们竭力挣脱自然的束缚,以表现内在的情绪和内心的体验。
在绘画、音乐、戏剧、小说等各领域引起强烈震撼,至今在诸艺术门类仍得以延续。
诗歌是德国表现主义最为显赫的成就之一。
2、阿克梅派,二十世纪初俄国诗坛上的一个最著名的诗派。
主要成员:米廖夫、戈罗杰茨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
他们试图让诗人从象征主义玄秘、飘渺的星空落到现实的大地上来。
因此曾被当时的人误认为“新现实主义”。
至今对世界的诗歌艺术还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
3、法国超现实主义:1924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打出了超现实主义旗号。
他的巨大贡献在于极大地开拓了诗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的表现手法,近乎彻底的革新了语言,使人们看到了语言的丰富可塑性。
他力求彻底解放语言,用诗参与改造世界,以实现对平庸的超越。
是20世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4、德国超现实主义诗歌领袖是伊凡-哥尔,他在1924年发表了自己的《超现实主义宣言》。
他认为诗人的责任在于通过语言及意象的力量使现实变形,并深入内心领域探索隐秘。
他知道诗人必须使词语的魔术力量苏醒。
诗集有《国际哀歌》《爱的诗篇》《没有土地的泪》《来自土星的果实》。
1950年因白血病死于巴黎。
5、隐逸派诗歌。
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是这一诗派的重要代表。
常常采用象征的隐喻的手法,赋予平常普通的事物以不寻常的寓意,提炼含蓄深邃的艺术意象,来刻画人生的境遇,抒发现代人深沉的哀怨和无比的孤独。
把现实和梦幻现今与往昔,景物和回忆错综重叠,浑然交融,意境深远。
1975年获诺贝尔奖。
6、新启示派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率先从英国兴起的诗歌流派。
一方面新启示派诗人不满于超现实主义诗人对理性的摈弃,另一方面他们也反对艾略特艰深晦涩的智性诗,试图将意识与无意识结合成一个整体。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简答题

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简答题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叙事多样性。
与传统文学中线性和连贯的叙事方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采用了断裂、非线性和多重叙事的方式。
故事中的时间顺序可能是混乱的,故事情节可能是断片化的,甚至存在着多个并行的叙事线。
这种多样性的叙事方式旨在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反映现实世界的错综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语言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后现代主义作家常常在作品中使用自我意识的语言,包括对语言的戏仿、模仿和颠倒。
他们对语言的本质和可靠性提出质疑,认为语言是主观的、相对的和不可靠的。
通过对语言的扭曲和破坏,后现代主义作品试图揭示现实的多义性和无法捕捉的本质。
第三,后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破坏和颠覆传统的文学规则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作家拒绝受到传统的意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束缚,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风格,通过追求新颖和创新来达到自由和解放。
他们常常使用荒谬、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对社会、政治和文化进行批判,并挑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学关注权力和身份问题。
作家们强调社会和政治的权力结构对个人身份和经验的塑造。
他们探索种族、性别、阶级和文化等身份认同,并揭示这些认同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剥夺。
通过对权力关系和身份问题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意识。
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多样化的叙事方式、语言的自我反思、对传统规则的破坏以及对权力和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展现出独特的特征。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观念和规范,对读者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迄今后现代主义诗歌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内涵和统一标准的概念,但后现代主义诗歌仍具有某些共同的精神特征和创作特色。我们首先应该在与现代主义诗歌的比较中来理解和把握后现代主义诗歌。庞德与威廉斯是跨越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个时代的诗人,通过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是:意义悬置、平面化与零散化、拼贴与反讽性复制、即兴式写作与表演式创作、语言游戏与语言实验、东方化情结等。 关键词:后现代诗歌;意义悬置;零散化;拼贴;表演式创作;语言实验 作者简介:曾艳兵(1957- ),男,湖北崇阳人,青岛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一)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已经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众说纷纭的概念,那么,对于"后现代诗歌",我们就更难给予准确的界定和描述了。通常人们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后现代主义诗歌":一方面认为"后现代诗歌"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乃至世界的一种诗歌流派;另一方面则将现代主义之后的所有诗歌都叫做后现代主义诗歌。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后现代主义诗歌显然缺乏明确的纲领、严密的体系、以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和好恶的诗人群体,甚至那些被认为是最典型的后现代诗人,他们往往也并不承认自己的创作属于后现代,这就使得人们对这一概念存在的合理性产生质疑;而将现代主义之后的所有诗歌都叫做后现代主义诗歌,后现代主义诗歌就成了一个可以包罗万象的大箩筐,无边的意义实际上毫无意义,后现代主义诗歌这一概念实际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显然,后现代主义诗歌绝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内涵和统一标准的概念,但是,尽管后现代主义诗人及其创作具有如此鲜明的不同特色,乃至完全对立的地方,但我们在经过仔细分辨和梳理之后还是能够看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特征。譬如,金斯堡和斯奈德,就其创作思想和风格而言,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诗人:金斯堡是一个极端的激进主义者,而斯奈德则是一个平和的社会主义者;金斯堡是一个城市诗人,而斯奈德则是一个属于乡村的大自然诗人;金斯堡是开着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而斯奈德则是一步一步独自攀上了陡峭的悬崖。但是,他们对文学传统的背叛,对诗歌艺术领域的开拓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提供一个有关后现代诗歌的清晰的、人人认同的概念,但我们对后现代主义诗歌至少还是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在他的一首题为《美国诗歌》的诗中对这一印象作了十分精彩的描述: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和诗。就像鲨鱼,肚里有只鞋子。它必须在沙漠中游好多路,它发出的叫喊声几乎像人声。[1](P727)后现代主义诗歌就像是这个非人非兽的怪物,硕大无比,包容一切,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困境。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丹尼尔·霍夫曼对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也有过一段十分精彩的概括,他认为,后现代诗人彻底抛弃了诗的传统和文学的规范:他们不仅丢掉了严谨的韵律,而且还弃绝了已被人们接受的种种结构。"一种新的魔鬼般措辞,对叙述或有连续性的组织和能够改写成散文的内容的否定,关于个人的题材---恋母情结的张力、性欲的坦白、自杀的冲动、疯狂---的重新引进,所有这些全都毫不掩饰地、不作历史比较的呈现出来。对许多诗人来说,过去显得是不可改变地断裂了,不再适用了;或者诗人被个人的痛苦压垮,因此过去也主要是个人的、压迫性的;或者,诗人试图理解历史将我们变成了什么,求助于零零碎碎的奥妙和传播神秘信条的技巧,而拒绝那种反理性的理性组织结构。"[2](P748) 就后现代主义诗歌而言,毫无疑问,美国诗歌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因此,对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总体特征的概括,也就基本能显示出整个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由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至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其实就是后期的现代主义,因此,在对后现代主义诗歌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加以分析。当然,这方面的分析其实已经不少,不过,在这里将二者再作一番简要的比较,还是必要的。 郑敏先生认为,现代主义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不同点在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1.承认超验的本体论,希望通过矛盾斗争达到宗教的哲学的最后和谐。1.反对超验本体论。2.真理一元,有标准。2.真理多元,或无结论。3.强调预先设计,控制,强调有最终目标的创作。3.认为变是一切,不可能预先设计,事物生生灭火,永不停止,应当抓住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给予表达。4.认为作家要能自觉地将杂乱的生活现象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道出其中的意义。4.创作不必寻求杂乱现象的统一,更不必将其结构成有机的整体以传达什么固定的意义。5.创作不是自发的、即席的。5.强调创作要追随多变的想象力的流动,没有预定设想,可以自发的随机创作。6.文字为表达的工具,文学有表现的功能,不怀疑表达会失真。6.对文字、文学是否能如实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持怀疑或否定的观点。7.重视事物(包括诗歌)的普遍性、世界性。7.重视事物(包括诗歌)的特殊性、地域性。8.强调封闭式诗歌形式。8.强调开放式诗歌形式。[3](P145) 当然,以上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诗歌所作的区别也不可能是绝对的。比如说,现代主义诗人就写了不少开放诗,而后现代主义诗歌也并非都是开放的。但是,无论如何,现代主义诗歌与后现代主义诗歌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并且,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现代诗歌的又一道奇特而又惊世骇俗的风景。自然,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并且,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诗歌传统。 后现代主义诗歌主要产生在二战之后的欧美各国。二战之后人们对德国法西斯的集中营,德累斯顿大火,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记忆犹新,对核军备竞赛忧心忡忡,随后,拖延了十年之久的越南战争(1962-1973)对美国战后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除了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外,又涌现出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吸毒、嬉皮士群居、黑手党等,使人们感到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同时,黑人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学生运动也在推波助澜。尤其重要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很快进入了科技迅速发展、经济繁荣的新时期,昔日机械化的时代又被自动化、电脑化、信息化的时代所代替,人们开始积极探索宇宙空间,各种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各种新理论、新思潮也应运而生,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轮番亮相。 凡此种种,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势必给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带来新的题材和新的表现方法。后现代诗歌作为一种诗歌流派,并不具有世界性,它的主要活动场地是美国和欧洲。即便在欧洲,有些国家,譬如法国和德国就很难界定谁是后现代主义诗人。在法国,二战后的诗歌创作便一直处于萧条和低谷时期,没有什么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运动出现。诗歌分裂成了"碎片"。已有的诗人作家虽然也求新、求变,使得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但大体上还是沿着瓦雷里所开创的诗歌道路继续往前走,并没有与传统割裂开来。并且,这时期的法国诗歌更注重对人性的深入发掘,注重"思",注重意韵。法国诗人艾马纽埃尔在《当代诗人丛书》的《前言》中写道:"战争启发了我精神的敏感性,我不断将其付诸文字,首先是在我的'抵抗'作品中……我写,是为了倾诉痛苦,把痛苦升华至绝对……是为了呼喊使人蒙受苦难的恶之精神的名字。"[4](P191) 这种用准确的语言去体现"精神的敏感性"的神圣天职,与后现代主义的宗旨和原则是不相容的。而二战后的德国,罪责问题是一个最为尖锐的问题,作家的职责就是要帮助人们认识德国的罪行并实现精神和道德的复兴,保留德国人内心存有的一点希望和自尊,因此,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在德国便显得不合时宜。在现代主义诗歌和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庞德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因此,人们常常以五十年代为界,将庞德---艾略特的时代称之为现代主义,而将庞德---威廉斯的时代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埃兹拉·庞德(1885-1970),他的一生跨越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个时代。他自己的杰出创作,以及他对艾略特等一大批现代主义诗人的帮助和提携,使他成为了现代主义的旗手和精神导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20年代之后,他对当时盛行的、被普遍接受的,艾略特的有关诗歌的非个性化教义所作的批评和反抗,却又使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望尘莫及。他的创作所具有的那种后现代的颠覆意义,以及他对威廉斯为代表的许许多多的后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在70年代后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二) 庞德的总结性的长诗《诗章》几乎成了它之后美国文学中所有的长诗的楷模,这首诗的庞大规模使它差不多蕴涵了日后后现代诗歌的所有特征。它的内容涉及了西方和东方的文艺、神话、建筑、经济学、政治学和名人传记等多学科的知识。从古希腊的奥德修斯、中国的孔子到当代的战争贩子和高利贷者,从诗人喜爱的美国总统杰弗逊、亚当斯到墨索里尼的工团主义和经济政策,从西方的建筑艺术到儒家的伦理学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并且,除了英语外,还使用了古今多种语言,如古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汉语、法语等。庞德一反其先前的意象派诗歌的简洁、清晰和准确的原则,代之以混杂、散乱、艰涩难懂的诗风。 这一切使这首诗完全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大拼盘"。不过,威廉斯对庞德的这首诗推崇备至,认为它是"逆着我们时代巍然立起的一座纪念碑"。[5]威廉斯被认为是二战后最有影响的美国诗人,他"成长于现代主义走向鼎盛的20世纪初,却为英美诗歌开拓了后现代主义途径"。他志在进行诗歌领域的革新,坚决摆脱以艾略特为代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传统,彻底打破几千年来欧洲文化一直以古希腊、罗马及现代德、英、法文史观为基础的正宗文化传统,继而建立起美国式的新诗传统,即后现代主义传统。他认为,既往的绝大多数诗歌创作都走错了方向,只有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即便是跌跌撞撞的,但至少方向是走对了。 他认为艾略特是向后看,而他自己则是向前看。在他看来,艾略特的《荒原》在1922年发表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它使得人们中断了对所有区域性艺术的最基本原则和最根本魅力的探寻。[6](P287、288)威廉斯坚持认为,只有新的才是好的,而"新"即意味着非传统。威廉斯的观点虽然有些矫枉过正,但这对于冲击文学传统中的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一元论"思想,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威廉斯在创作上更是身体力行,他的诗歌几乎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所有特征。他竭尽全力创作的五卷长诗《佩特森》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这部长诗,"从风格上彻底打破了诗与文的界限;诗美与诗丑,结构与反结构,人与地,超越与世俗的界限,揉不调和的因素于一体中,充分体现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充分自由,随心所欲,不停地创新的愿望。"[3](P140)总之,他的诗歌创作的后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没有中心,用威廉斯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意念,除非在事物中"(Noideasbutinthings)。在他的诗中人们找不到一个中心,即道、逻各斯、理念中心的倾向,这使得他的诗歌在结构上同艾略特的以逻辑理念为骨架,外面包裹美丽的感性外衣的诗歌结构大不相同。2.强调诗歌创作的直接性和即时性。让诗中的一切都在透明中呈现出来,竭力捕捉对象的最直接的即时状态。3.反对逻辑因果关系,注重互文性、相对性、流动性。在威廉斯的诗中,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范围内常常同时并存,虽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但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4.常以美式口语和俚语入诗,以地区性来代替世界性。他反对美国新诗在语言上受英式英语的语法、句法、节奏和声韵的束缚,主张"让我们回到字上,那些我们极需回归的字,那些洗干净的字"[3](P148)。总之,作为一个"反诗美"的诗人,威廉斯的诗歌创作的确与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划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有了以上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总体精神的概括以及对威廉斯诗歌创作的具体分析,我们再来概括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就比较容易了。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一)中心消解与意义悬置后现代主义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深度模式的消解,即中心的消解,并且,在消解之后不再试图予以重建。杜威·佛克马说:"现代主义者力求给他在其中生存的世界提供一种确实、可靠,虽则绝对个人的看法;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者似乎放弃了寻求一种仅为个体信念和理智所确认的对世界的再现的企图。"[7](P447) 后现代主义于是否定了在复杂纷繁的具体事物后面有一个最高最后的东西。他们认为:现象后面没有本质,偶然之中没有必然,意识之中没有无意识,言语背后没有语言。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