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风云骤变的时代,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的。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和磨难,这种时代变迁的印记必然在表现力极强的服饰文化中有所反映。中国人的衣着装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干预支配。因此,总结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以及趋势,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变革,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来的服饰变迁,是一个变动非常大、非常剧烈的时期,新中国50年来的服饰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
l中国服饰泛政治化
服饰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在政治变革、或局势不稳定的社会里,政治对服饰的影响力更大,决定着服饰的种种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变革。对服饰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服饰的泛政治化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变迁最大的特点。
首先,服饰的变迁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而明显呈现出阶段特色:
第一阶段:1949一1965年,国家意识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发生着作用,并没有采取强制力。服饰以朴素、实用为主。
第二阶段:1966一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中国服装舞台上
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
第三阶段:1978一2000年,思想上的束缚得到解放。服饰发展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不再依附于政治,中国服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其次,服饰变革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运动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服饰习俗的急剧变革。例如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服饰变革,需要找出代表旧制度的革命对象:旗袍、中山装、布拉吉、西装、长袍、马褂:同时也树立了作为革命和新时代象征的新的服饰样板,军便服伴随着红卫兵运动而登上了服饰舞台的中心。
再次,服饰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服饰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政治的干预支配,依附政治、参与政治、以至最终服务于政治。尤其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服饰表现人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这是由于政治权力过分集中、盲目的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人们意识形态上的极端束缚,缺乏理性。
2经济水平决定服饰的兴衰
服饰是国家经济水平的表现,从一个国家民众的衣着装饰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物质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始终亦步亦趋。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不连续,经济基础并没有根本好转。与这种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就是在服饰上以朴素、实用为美,服装款式单一、色彩单一。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工业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服饰面料、质地不断创新,服装款式趋于丰富多彩。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政治渐渐远离服饰审美,经济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3服装款式自身创造、继承少,吸收借鉴多
继承和借鉴是服饰发展的两条道路,继承主要是对民族服装的态度,突出的是传统特色;借鉴则更多的是对外来服装的选取和吸收,突出的是现代化特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服饰向前发展。然而,在20世纪50一7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服饰的状况是建设少,毁灭多。既批判传统服装,又排斥外来服装。所以不但没有出现什么新款式,还扼杀了一些传统服饰的生存权,谈不上继承为主还是借鉴为主。只是在新中国初期,由于中国政府对苏联模式的认同,对苏联的服装也采取一种欢迎态度,布拉吉、列宁装在中国流行开来。但是,文革时期,这类服饰也遭到彻底地批判,苏式服饰成为修正主义的象征了。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只能以军装衍化而来的军便服代替。军便服表明一个人的阶级立场,表明一个人的政治态度。从此,服饰的发展陷入了僵化、刻板、缺乏造血功能的恶性循环里。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服饰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现代服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时期,服饰以借鉴或者说以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为主。中国服饰向西方学习是难免的。因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就是,在现代社会“西方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成果相对于东方文化来说要多,贡献要大,这是由于西方近现代社会变革发展所进行的历史性转折和突破使然,西方的工业文明远胜于东方的农业文明。”作为西方工业文明滋润下的服饰来说,它是适应工业社会的人们的衣生活方式产物,所以,它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服装代表的旗袍又重新出现。这一时期的旗袍,一是作为礼仪服装和社交服装出现。二是在传统旗袍的样式上加以变化,以更现代、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面目复出。例如上半身是旗袍的样式,下摆缩短到膝盖,方便活动。又如,传统对襟男装一唐装,在20世纪末也风行全国,甚至也波及到了海外。在夏蒙2001年世界男模大赛总决赛中,51名名模身穿唐装演绎太极拳。但是,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使中国传统服装发扬光大,那就是传统服饰的回归只是一种服饰流行现象,对此如何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可置疑的是,借鉴
西方的优秀成果,走向国际化是中国现代服饰发展的方向。
4.20世纪50一70年代在服饰中蕴含的平等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史上,国家政治始终在其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受国家政治意识的改造,衣着装饰成为封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服饰成为强化国家政治意识的工具。“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一系列服饰禁令,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特征。
1949一1976年,新中国并没有放弃服饰的政治含义,而是剔去了服饰中蕴含的等级意识,体现一种阶级意识。“毛泽东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虽然贫穷但却保持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更少特权、更加集体主义、更少官僚主义的社会。”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服饰上追求一种更加纯粹的平等、平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有一些进步意义,这是以往社会所不曾具备的。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与民众同甘共苦,在服饰上并没有与大众不一样的地方,穿中山装、列宁装、军装甚至补丁衣服,这与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的平等观是相一致的。
5传统服装款式的日趋衰落
回顾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服饰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服装款式日趋走向衰落。旗袍的兴衰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旗袍由20世纪30、40年代的日常装演变为20世纪末的时装。新中国成立初期,旗袍的衰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国家提倡简朴、节约,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人们误认为穿旗袍就是不朴素,就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其二,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把妇女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口号激励着女性走出家庭,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业生产中,涌现的大批优秀的妇女,过去从来没有妇女参加的,或认为根本不适合妇女参加的生产部门,现在都有妇女参加了。①随着女性生活状态、工作性质的变化,她们的穿着打扮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