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与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道德经的智慧及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
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
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
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
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
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
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
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
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
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
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
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
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
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
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
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
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
道德经全文完整译文

道德经全文完整译文《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这个东西啊,如果能说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道”喽。
名字呢,如果能给它一个固定的名称,那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啦。
没有名字的时候呢,那是天地开始的时候;有了名字,就像是万物的妈妈一样,是万物区分的开始。
所以啊,常常从“无”的角度去看,就能体会到它的奇妙之处;从“有”的角度去看呢,就能看到它的边界啥的。
这“有”和“无”啊,来源是一样的,只是名字不同罢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很玄妙的。
玄之又玄的,这就是众多奇妙东西的大门啊。
出处:《道德经》《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这天下的人都知道啥是美,那丑的概念也就出来了。
都知道啥是善,不善的概念也就跟着来了。
所以啊,有和无是相互依存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高和下是相互依靠而存在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
所以啊,那些圣人就做那种顺其自然、不刻意去做的事儿,施行不用言语去说教的教育方法。
万物都在生长变化,他也不拒绝,生养了万物也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做了很多事也不仗着自己的功劳,事情成功了也不居功。
就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劳反而不会消失。
出处:《道德经》《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去推崇那些特别贤能的人,这样老百姓就不会争来争去的。
不把那些稀罕的东西看得很贵重,老百姓就不会去做盗贼了。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路、规律与德行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路、规律与德行
在《道德经》中,“道”和“德”是两个核心概念。
“道”有多重含义。
首先,“道”可以指人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道理、主张等意思。
在《道德经》中,“道”也经常被作为动词使用,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有讨论、说的意思。
此外,《道德经》强调的“道”是老子和道家学说的最高哲学范畴,它是个思维的产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有两层含义:1)它是一切事物规律之后的根本的、一致性的共同具有规律;2)它是世界的起源和本源,天地和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德”在《道德经》中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具体而言,“德”在《道德经》中,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包括具体事物的诞生、演化规律,也包括具体事物的特征和性质。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第六章:“道”是什么?25个字说清奥秘(全篇持续解读)

道德经第六章:“道”是什么?25个字说清奥秘(全篇持续解读)第六章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一章,很简短,总共只有二十五个字,可是字字珠玑。
我们往往因为文字上的简短,而忽略了他的重要性。
前面几章都在描述道的作用、道的体现。
但是我们心里一直有个疑问,“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而这一章,恰恰就开始给我们展现一个老子眼中的“道”。
他站在一个很宏观的高度在描述。
‘道’有哪些特性呢?我们先把原文献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即便是翻译成现代文也是很简短的:如山谷般虚无的生养之神啊,你是永生不死的,所以你就是那个叫做玄奥的东西的母亲。
玄奥的母亲,她的门户就是天地的根源,看,绵绵若存,似不存在,可是运用它却不会穷尽。
翻译成白话文这章也一样的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诗意。
当然了,我们要理解这章似乎又没那么简单,接下来让我们详细的来论述这一章。
老子磅礴大气,用‘谷神不死’四个字来开篇,前面这四个字描述的是道的三个属性,所以这4个字应该是有几个逗号的:‘谷,神,不死,’。
老子把道比喻成谷,因为大道是虚空的,是能够藏污纳垢的,就像幽静的山谷一样。
因为道是虚空,所以曰‘谷’;又因为大道应用起来无穷无尽,所以又称他为‘神’;它不生不灭,所以大道‘不死’。
整部道德经在很多个地方都论述了道的这三个特性,它的本体是虚无的,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
第十四章讲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三者也是道,具有谷行的象征。
老子还经常把道比喻成‘渊’:”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这一章我们前面也讲过了。
包括谷神不死,从天道的层面来说,他是前面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点睛之笔,也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趋势与效果。
道的第一个特性是谷。
第二个特性的是神,为什么是神呢?因为它无穷无尽,而且应用起来经常有不可思议的出乎意料的妙用,所以它显得很神,《道德经》的第四章也讲到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就是神的体现。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道德经中的“道”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德经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强制、不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去过度干预他人的行为,这也是现代社会中“自由”的价值体现。
其次,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自我提升和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忙碌的生活而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而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则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虚,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杂念,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此外,道德经中的治国之道也对现代社会有所启示。
道德经提倡君主应该以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个人欲望来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与现代社会中强调的公正、平等、民主的社会治理理念相吻合。
只有公正的社会制度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对现代社会中的冲突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柔弱胜刚强并不是指软弱可欺,而是指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柔和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纷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采取强硬的态度。
这种柔和的态度能够更好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和处事之道上,还体现在社会治理、冲突解决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经中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问题。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

⽼⼦《道德经》全⽂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发布时间:2016-12-3编辑:互联⽹⽼⼦道德经全⽂第⼀章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第四章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后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章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第九章持⽽盈之,不如其已;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第⼗章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第⼗⼀章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第⼗⼆章五⾊令⼈⽬盲;五⾳令⼈⽿聋;五味令⼈⼝爽;驰骋畋猎,令⼈⼼发狂;难得之货,令⼈⾏妨。
是以圣⼈为腹不为⽬,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1-5章(王弼本)》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1-5章(王弼本)先秦-老子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0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照翻译:第01章: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第0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
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
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
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
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
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
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
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
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
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
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
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
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
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
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
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
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
所以老子是希望我们好好地去认清真理实相、生命实相之后,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就是老子的厉害、最高级的智慧!让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而不是只找些方法来对治。
所以今天大家有幸来学最高的智慧,这是大家的福报,要好好珍惜。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德经》里面老子所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要了解“道”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
比如了解这个人是我的父母亲,就会很尊重他、敬爱他。
如果觉得这个老年人跟我无关,没有血缘关系,内心的对待就不一样。
所以如果觉得所学习的“道”跟你生命无关的话,那你所学的“道”不会实用,也不会真正让你开智慧。
如果你体会到原来“道”跟你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甚至比父母亲对你都还更重要的时候,你整个展现出来的生命品质就不一样。
你会很震撼!以前你处在无明、无知的情况之下,就像认不出你父母亲的情况下,竟然在伤害你真正的父母亲。
当有一天你认清出来,他是你真正的父母亲,而且无怨无悔地在养育你,你就会惭愧,你就会从此感恩、孝顺、珍惜。
当你知道,原来你以前排斥的那些人是你的同胞骨肉,这时候你整个的人生观都会大大地改变,这就是迈向高等心灵。
希望大家了解一点: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所学的是知识。
我们可以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有知识未必会有智慧。
很多人是学了很多的知识,然后用他所学来的知识去伤害别人、设计陷害别人。
所以要知道知识不等于智慧。
大家再仔细厘清一下:“知识不等于智慧!”老子要我们学到的是智慧。
知识跟智慧最主要不同在哪里?大家仔细分清:知识就是从小到大、从外面吸收过来、学习过来的,是课本、教科书或是师长告诉我们的一些观念知见,增加记忆理解过来的,这些就是属于知识。
知识就像你在电脑里灌入、输入的很多资料,这部电脑容量特别大、装很多资料,你用的时候调出来就可以用。
智慧不一样。
智慧不是外面累积进来的,智慧是来自于我们潜能的开发、启发。
智慧是来自于我们的清净本心、良心。
我们的高等心灵品质是潜藏、潜伏在深层心灵里面,你把它引发出来、启发出来,有的称为开悟、启示、启发。
所以智慧是由内流露出来。
现在我们来了解《道德经》,请大家来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再看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再看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几章都在告诉我们道是什么,真正它的核心就在于告诉我们“道”是所有现象界万物、万有、一切的总源头。
仔细听好这一句话!老子所讲的“道”,就是万有、一切现象界的总源头。
记住这句话,等一下我们还会解析。
空海希望大家能够透过短暂的时间就能够了解、知道道是什么,道跟我们生命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很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所有科学家还在摸索的那个最高端的智慧。
所谓的找寻上帝、真主、找寻生命的源头,很多宗教就把它变成一种信仰。
但是老子完全不讲迷信,老子告诉我们的是要了解实相,你内心的困惑、内心的疑结才会破除,不只是透过信。
所以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现代创世纪、整个宇宙生成的过程,包括银河系、包括太阳系整个形成的过程,包括你、我、他、我们的生命怎么来的过程。
这是地球上最深的问题、最深的学问,也是所有人类最终一定想要彻底了解的大问题。
但很多是透过宗教信仰,透过信仰是因为引导的人不知道实相,所以才用信仰来解决。
老子很清楚地看到实相,所以他跟我们讲要去认出实相就好,因为真理不需要你信,只需要你了解。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跟我们所要讲的“道”就是宇宙真理、包括万有的源头。
银河系的源头、太阳系的源头,你、我、他,我们生命的源头,古今中外那些历史上的伟人,或是古今将相、所有人类、所有众生的生命的源头,老子看到都来自于道。
所以老子所讲的“道”就是一切的源头。
有的人会认为:“我是我父母所生的,怎么跟这个道有关系?”我们的父母来自哪里?我父母来自我祖父母啊,那祖父母来自哪里?你可以一直讲出前一代,不管你讲出前几代,生命的源头来自哪里?老子很简单地跟我们讲:“道”就是所有生命的总源头,就是宇宙的本体,老子是把它勉强用“道”这个名称来称呼,因为这个本体本来没有名称。
“道”就是儒家所称的无极,还不是太极。
太极是老子所讲的道生一的那个一,还不是总源头。
所以有人认为太极是万物的源头,不是,无极才是。
老子所讲的“道”就是佛家所讲的“空”。
佛家所讲的“空”,就是儒家的无极,就是基督教天主教所讲的“上帝”,就是回教所讲的真主。
道=无极=空=上帝=真主但是当你把它变成某种宗教信仰之后,你会把那个无形无相的变成形象化、人格化。
然后用人类所理解的那个来描述无极、描述道。
结果很容易因为理解力有限,而让宇宙的真理实相偏颇了、偏差了。
所以宗教会出问题就在这里,会有对立就在这里!如果你是迷信、你透过信仰而不是真正了解实相的话,那往往信仰也容易产生问题。
老子所跟我们讲的,完全不是宗教信仰,他是很客观地看到实相。
然后希望我们不要迷信、很客观地去认清。
老子所讲的正确与否,如果是错误的,那是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洗涤的。
那你说现在有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老子所讲的是正确的?当今全世界的顶尖科学家、最高端的科学领域,现在才逐渐接触到老子所讲的道的边缘。
我绝对不是在打击科学家而去故意捧老子,我讲的是事实。
“无”的物理学现在全世界顶尖的这些科学家、科学领域来到“无”的物理。
以前是从原子物理、牛顿物理、地心引力,然后后来再形成所谓的量子物理,但是这些都还不够。
在以前的物理的世界里面是把那个空无的世界否定掉的,认为要有物质、有实相,可以量化、可以让我实验、可以让我检验、可以让我测量的我才信。
你如果拿不出事实,你拿不出物质,拿不出量化可以让我实验的,我就不信。
科学家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客观、求真求证。
以前的科学领域就是在物质界的世界里面探讨,然后他们设定出一个绝对空无的世界,那个空无的世界里面没有任何东西,以前的科学家理解就是这样。
在量子物理以前是这样,包括爱因斯坦还是在这样的世界里面。
最近这十年来,科学界逐渐提升,因为他们要探讨那个最微细的粒子,结果逐渐探讨到把那个夸克再打破,把大强子再打破,他们希望找到最微细的粒子。
结果竟然发现,当进入越微细、越微细的粒子,到最后发现进入到空无的世界。
这几年来,天文、物理学家才接触到这个无的世界,当他们接触到无的世界之后,才发现:“啊!原来我们以前许多的定理、以前很多的认知是错误的。
”现在科学界才逐渐起了大震撼。
包括数学认为零是没有意义的、零不能做分母,但是现在科学界才发现零太伟大了、太厉害了。
所以现在科学界才逐渐接触到那个“无”的物理。
以前他们是假设这个绝对的空间,这个箱子里面是空无,什么东西都没有。
以前认为有跟无是对立的,是分开的,没有的世界里面就是空无,什么东西都没有,也不能起作用。
现在科学界一直去探索最微细、最微细的粒子,结果才发现原来那个空无的世界却是所有万有的源头,才发现以前认为空无的世界却不断地在产生各种粒子出来。
它就是从空无的世界产生出来。
所以科学界才发现:“哇!无,太奥妙了!”这才是近几年来所接触到的。
中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教授,他退休之后作了一场演讲。
因为他一生都在研究科学,而且当过科学院的将“无”视为所有物质完全除去的空间空无中粒子的诞生与消亡院长,后来他的心得感想就说:“当科学家一路坎坎坷坷地爬到山顶,引以为傲的时候,却发现那些开悟的宗教大师早就在山顶等候多时了。
”也就是说,科学家认为:“我们技术高,我们引领人类,我们怎么样高超。
”然后在沾沾自喜、引以为傲的时候,认为他们是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引领人类。
结果,当他爬上山顶的时候,却发现,原来那些开悟的宗教大师早就在山顶等候多时了。
后来,他接触宗教领域之后才发现,哎,太高深了!老祖宗跟我们讲的竟然远远地超过现代科学的领域啊!这就是智慧。
道是什么?为什么我很肯定地跟大家讲,这是地球上最高深的智慧?就像刚才所讲的那一段,我一路上来一样都在求真求证。
我本身的行业是医生,从小到大做什么事情,你让我迷信、盲信,我信不来。
我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所以我一直都秉持求真求证的精神。
后来慢慢地发现,原来老子所讲的一点都不迷信,也不抽象、不玄虚,他讲的都是实相。
只是人类有没有去体会到,有没有去证明到而已。
老子就跟我们讲,这个道非常深,他是万有的总源头。
我们生命的总源头不光是父母生我们啊!我们的父母、我们所有的祖先、老祖宗全部都是这个道在养育啊!包括我们出生之后,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父母亲在养育我们,但是父母亲所拿的食物,包括各种能够长养我们、滋养我们生命存在的食物,来自哪里?不是父母自己无中生有生出来,我们的父母一样要拿大自然天地父母的食物来养育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