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

合集下载

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五讲

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五讲

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五讲医经今天梁冬对话徐文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五讲来自医经00:0045:20上古天真论篇第五讲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播出时间:2009-01-0323:00—24:00经文:是故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国学堂之《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之第二段、第三段。

依然在我们对面的是我所崇敬的专门研究《黄帝内经》的,而且有趣地专门能把《黄帝内经》讲清楚的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好!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梁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呢,我们几乎每个星期讲了《上古天真论》的二三十个字,记得在上一周的时候呢,我们讲到《上古天真论》第二段讲的"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话说呢,就是真正舒服的人呢,是美其食、乐其俗的。

此话怎讲呢?徐老师稍微给大家复习一下。

徐文兵:呵呵,第一句就是养生达到一个理想状态叫美其食,吃东西要吃好了吃美了,然后呢穿着要穿得舒服,上次讲了服是内衣,为什么说是内衣呢,因为它是月字边,月是古代造字它是肉的简写,所以你像我们写肝啊肾啊胃啊它都带一个月字边。

那个月不是月亮是肉,所以衣服的服呢它有个肉字边,就是贴着肉穿的那个衣服叫服,不贴肉的外边的叫衣,隔了一层了。

梁冬:对,所以像我们上次也提到过,像那个超人呐,把内衣穿在外面是典型的不任其服。

徐文兵:不服。

梁冬:不服。

诶,那今天呢我们要讲的话题呢。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就是说一个人要保持健康呢,嗜欲是不能劳其目的,我想问徐老师了,什么叫做嗜欲不能劳其目呢?徐文兵:嗯,这句话就是我们《上古天真论》第一段的一个总结的话,这句话的由头就是黄帝问于岐伯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可现在的人呢不到五十岁就动作皆衰了,就是岐伯根据这句话,学生的这么一个问,引出了他的一大段的论述,最后的这句话是做为一个总结。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上古天真论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1《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

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

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读后感2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闻 上 古 之 人 ,春 秋 皆
dù bǎi suì
ér dòng zuò bù shuāi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jīn shí zhī rén nián bàn bǎi ér dòng
今 时 之 人, 年 半 百 而 动
zuò jiē shuāi zhě shí shì yì yé
而 不 倦 ,气 从 以 顺 ,各 从
qí yù jiē dé suǒ yuàn gù měi qí
其 欲,皆 得 所 愿 。故 美 其
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 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 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
shí rèn qí fú lè qí sú gāo xià 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xī zài huáng dì
shēng ér shén
昔 在 黄 帝 ,生 而 神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
líng ruò ér néng yán yòu ér xùn qí
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灵 ,弱 而 能 言,幼 而 徇 齐,
zhǎng ér dūn mǐn chéng ér dēng tiān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
长 而 敦 敏, 成 而 登 天 。 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
nǎi wèn yú tiān shī yuē
yú 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
乃 问 于 天 师 曰 :余
wén shàng gǔ zhī rén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3)真至圣贤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3)真至圣贤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上一节,岐伯向黄帝讲述了男女生理变化的不同点,即女七男八。

而在本节中,他前半段重点阐述了肾对生殖的重要性,而后半段重点讲述了上古、中古时期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之道。

【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整段翻译】肾掌管水液的开阖,接受五脏六腑之精髓并储藏,因此五脏气血才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

【原文】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整段翻译】如今,五脏的功能都衰退了,骨肉慢慢松懈分离了,天癸已经耗尽,所以发鬓都变白了,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也就无法生育子女了。

【原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为什么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却能生育呢?岐伯说,那是因为此人天生精力过人,气血和经脉经常保持通畅,并且肾气足够多。

虽然年经大的人可以生育,但一般而言,男人能生育的年龄不超过64岁,而女人不超过49岁,精气便枯竭了。

【原文】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还能生子吗?岐伯答道: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可以抵御衰老而保持很好的形体,身体虽然年事已高,但也可以生育。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鸡独立【整段翻译】黄帝说,我听说有上古时代的真人,懂得胎吸法,掌握自然变化之规律,可以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常常练习气功,这样,肌肉就很结实,所以,他们的寿命就如同天地一样长久而没有终了,这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养生之道的精髓。

(其实,黄帝这里说的上古之人能长寿,并非真的能活到天地的寿命,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

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养生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养生,又称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针对衰老产生的机理,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以期达到防病延衰的目的。

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

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养生论的理念及方法。

1 坚固五脏,充实肾气《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下指导建立起来的。

“天人相应”为《黄帝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天赋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其所以夭亡的原因,就在于不知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自然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其中尤以肾气的自然盛衰为关键,正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男女之壮也,并始于肾气盛实;其后也,亦由于肾气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肾,此故总以肾结之”。

正由于肾气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所以保持肾气充实,延缓肾气的自然衰减限期,是减慢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方面由于肾为元气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后天脏腑之气对肾气的滋生,又是充实肾气的重要保证。

故而《黄帝内经》在强调肾气根本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脏腑功能盛衰对衰老过程的影响,如《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说明加强后天的调养,保持脏腑之气的旺盛来充养先天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由此可见,养生的任务就在于运用各种方法,保持五脏精气,尤其是肾气的充实,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衰老的过程。

培训_素问·上古天真论

培训_素问·上古天真论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 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 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 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 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 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 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 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养生的方法: 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养生原则、方法归纳表
法于阴阳
外避邪气
养身之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形与神 俱尽终
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天年
内养真气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和于术数
第二段 论生殖生理
• 8将120天数帝然曰也:?人岐年伯老曰而:无女子子者七,岁材,力肾尽气耶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 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 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 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 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
的精神修
3. 食饮有节
节,节制,节律之义。 (1)节制食量(数量);节制偏食(品种)。 (2)定时饮食(节律,包括与之相应的食物品
质)。
4. 起居、社 会)。
(2)规律,作息规律。
5. 不妄作劳
妄,乱也。 作劳:劳力,劳心,房劳。 (1)主要是体劳。 (2)还有神劳、房劳。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养生心得《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集战国以前医学的大成之作。

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宝库浩如烟海,而它们都根植于《黄帝内经》。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在2000 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大多集中于治病的层面,而《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被束之高阁。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了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的必然联系,理清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得出“阴阳五行规律是生人、养人之本”的结论,阐述了人要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告诉了人们生活劳作应遵从的规矩,这些是我们健康生活的瑰宝。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类美好的理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

这其中的60%就是你的养生保健方式对健康长寿的影响。

在当前现代医学大力倡导积极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主流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

我们作为中医医生重新精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卷一》有关养生防病学说,获益匪浅。

一、养生的重要原则:生活有一定规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本段条文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把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做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从《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体检中心 陈瑞芳 刘树林

【摘要】本文从《上古天真论》谈中医的养生观,文中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解释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的中医养生理论,进一步擅明了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 【关键词】古人,养生观,中医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其中“生”意为生命、生生不息之意,即通过各种手段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的意思。一般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平时在饮食、起居、情志、休养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摄。《内经》认为人的寿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修养是大关键。而《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是古人对养生法则的总结。 从《上古天真论》开篇黄帝与歧伯的问答中便可见养生却病、益寿延年的法门。即黄帝曰:“上古之人,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是时异也,人将失之也?”从黄帝的问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首先,上古人与今时人寿数有差异;其次,上古人与今时人体力不同;另外,提出问题,即这种差异究竟是与世代的变迁有关,还是与人们自身的将养失常有关呢。 岐伯直接把上古人与今时人在“养生”方面的差异摆出来,使两者之间出现寿数、体力差异的原因一目了然。他说:“上古人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可见养生的正确法门在于“法阴阳,合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几千年来,古人各种养生方法,均不出此法则。其内经在其余的篇章也分散详细的论述了相关的养生方法。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来谈谈内经中的养生观。 1. 法于阴阳。 2 歧伯在讲述上古之人的养生之道时,首先便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一般来说,这应该是养生之道的一个总则,即人们在养生时需符合阴阳变化、交感之道。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起居饮食等要符合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如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的阴阳往复,即春季阳气始生,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始收,冬季阳气闭藏。因为“人以天地之气生,禀四时之法成”,故人们的生活起居在四季变换中也应该因循四季阴阳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可见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是保养生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法则。 上面只是论述了人们的起居、情志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其实这种阴阳往复的变化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时,比如一天之中亦有四季,太阳初升至万人皆卧亦是阴阳交替变化的结果,同样人们在调摄的时候也要注意,比如子时前必须入睡,这样才符合自然界阴阳更迭交互之理。现代研究也认为,人的造血功能在夜间入睡时最旺盛,若是这个时候没有入睡,则会影响到造血功能。再如饮食方面,也应该注意阴阳盛衰的不同时寒热温凉的差异。如古人云“夏无食热,冬无食冷以避寒暑”。可以说人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与阴阳相关,只有顺应阴阳的变化,才是知道者,才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可见养生取法于阴阳之重要性。 2. 和于术数。 “术数”,汉·刘歆《七略·术数略》中,术数共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种。王冰认为,“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先之。”张志聪:“术数者,皆 3 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马莳:“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也。” 从历史年代来看,刘歆离《内经》成书年代最近,其论述也最为可信,从其七略中对术数的解释可见,术数乃是与当时的天文、历法、卜蓍等有关,而这些均与五行生克关系密切,故内经中“和于术数”当是指和于五行生克之理。进而言之,便是和于自然界万物潜在的制化之道。如五行生克之道、五运六气之道、七损八益之道等。 如《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更齿发长。二七……。丈夫年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说明男女分别以七、八之数而生长壮老已。 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述:“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即是说在相应的年数中更应该注意身心的修养。 由上可见,“和于术数”是说人的生活起居需遵循天地间潜在的一些自然法则,尤其是五行之生克,在平时饮食、声色、情志方面都需注意。即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调配,怒喜思悲恐五志的节制,角徵宫商羽五音的修养等,失和则百病由生,反之则万疾不起。 3. 饮食有节。 这里的饮食有节,一方面在量上要节制,一方面在五味上要节制。即饮食气不可厚,味不可偏,量不可过多过少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施,精神乃央。” 因此,要求五味养生防病,五味就不能偏盛或过盛。对人体健康来说,要特别注意五味调和。 虽然这主要针对饮食的。 但从大的方面讲,也是治病、防病、纠偏的原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接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 法,长有天命。”可见,调和五味,饮食平衡,是养生的一个方法,与现在强调均衡营养是一致的。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五味的功用作了进一步阐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作了一个基本的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耍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 《灵枢·五味论》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闷心。”对五味致病的论述,较为具体,这从另一角度提示人们:五味耍平衡,不能偏嗜。《素问·五藏生成论》也对五味致病作了论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素问·宣明五气》中相关论述,就告诫人们为了避免五味加重病情,对五味也应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成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里的气、血、骨、肉、筋病,应多为有余之实证,本属有余之疾。多食五味,则使病实中更盛,加重病情。若属不足之虚证,则又当别论。 《黄帝内经》中对五味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以此可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总之,五味相和,则五脏气和。气血、津液、精神自旺,身体健康,阴平阳秘,生生不息,养生防病,健康长寿。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说: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4. 起居有常。 人们的生活起居应该取法于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尤其是四时阴阳的变化。比如在《阴阳四时大论》中就有关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人们应该怎么按照四时阴阳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等。一般来说,春天一阳始生,夏季阳气大发,秋天阳气收敛,冬天阳气收藏。这是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须尊天地间阴阳变化之道。即是《四时调神大论》篇后所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 5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重要性。 养生其实是一种预防医学,即是要治未病,而内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其指出只有起居遵循四时阴阳变化之理,才会苛疾不起,才是得道者,才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具体方式在前已有详细论述。 5.不妄作劳。 这里应该包括平时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事等。 5.1 形劳而不倦 自古以来,保命长寿之首究竟是需要运动还是需要静止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内经》的养生观来看,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要动的适度,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 形劳而不倦”。 一方面其认为人体是需要运动的,即“形劳”。为什么要“形劳”呢?如《灵枢·脉度篇》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即是说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象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了,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也如同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停的运转,如果天体运行失常,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万物命故不施”(《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若是不运动,过于安逸,则气血流行不畅,久之则“伤气、伤肉”。 另一方面,运动不能过度,即是其言“劳而不倦”。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当人劳动的时候,伴随着体力的付出,会出现喘息汗出的表现,意味着体内的阴精阳气都受到损耗。适度的损耗通过休息和进饮食,可以得到恢复,而过度的损耗,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产生病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即指出,强用其力,超过身体能够承受的限度,会伤肾、伤骨。《素问·经脉别论》有“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摇体劳苦,汗出于脾”之语。意为背负重物长途跋涉,使肾气受损,肾主诸液,肾气伤则不摄津液而汗出矣;而“摇体劳苦”,则是说过度的劳累,使脾气受损,而脾主为营,脾气伤则营不内守而汗出,故言其汗出于脾也。可见过度的劳累,极易造成身体脏腑损伤,尤其易伤脾肾。 5.2 恬淡虚无 《上古天真论》中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