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通信能力概述要点

美军通信能力概述要点
美军通信能力概述要点

美军现役通信系统分战略通信系统和战术通信系统两种。

一、战略通信系统

美军战略通信的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军最高指挥当局(总统和国防部长)与参联会、各军种部、九大联合司令部、情报机关、核战略部队、各大军事基地和各战区部队之间通信联络的畅通,以确保最高指挥当局对全球美军的指挥和控制。目前,美国总统通过战略通信系统逐级向第一线作战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3分钟–6分钟;在紧急情况下,总统可越级向战略核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1分钟–3分钟时间。

美军的战略通信系统主要由国防通信系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等组成。

1、国防通信系统由国防通信局管理,主要采用有线通信、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等多种手段,线路总长6729万多公里,覆盖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100个地区的3000多个军事指挥所和工作站。新一代国防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数据网,该网把部署在全球各地美军各军兵种的数据网联成了一体,使得美军各军兵种部队之间可以轻易完成话音、图像、传真和数据通信以及发电子邮件等通信业务。

2、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是美国战略远程通信的支柱,该系统由位于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14颗卫星组成,主要工作在超高频波段(后4颗卫星上增设了特高频通信),每颗卫星的通信总容量或为100兆比/秒或为200兆比/秒,该系统拥有三种带宽,覆盖范围为南北纬75度之间,可为东太平洋、西大西洋、东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等五个区域的美国陆、海、空三军提供加密且可靠的全球通信服务。

3、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MEECN)则专供美国总统在核战条件下与陆、海、空三军核部队的通信与指挥。该系统由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海军陆基甚低频电台广播网、海军“塔卡木”机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海军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和陆军“地波应急网” 等若干专用通信系统组成,其中:

——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是空军和国防部指挥空军战略部队传递紧急文件的主要通信手段,该系统没有自己的星体,但在“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军事星系统”(Milstar)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星体上设有专用信道转发器,其地面终端为AN/ARC–171(V)特高频卫星通信机,频率范围225–399.995兆赫,目前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和加油机都安装了此类卫星通信机。

——海军陆基甚低频电台广播网在其本土、日、英、澳、巴拿马等地架设了11个500KW以上的大功率甚低频电台,每个电台的天线阵有7–26个铁塔,塔高最高达383米,该网可在危机时刻向地处全球各大洋的美军核潜艇传达紧急命令。

——海军“塔卡木”机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是美国海军对潜通信最主要的抗毁手段,目前该系统使用E-6B飞机,其甚低频天线采用一长一短的双拖曳天线(7925米/1220米),最大输出功率可达250KW,能有效地保障最高指挥当局与战略核潜艇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

——海军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无线电波对海水的穿透能力与其波长有正相关性,30–300Hz的极低频波长(1000–10000km)极长,其对海水的穿透能力可达100 米以上。因此,依靠该系统,美国海军能与潜航在80米以下数千公里之外的战略核潜艇建立通信联络。

——陆军“地波应急网”在全国建有400座高299米的铁塔,其频率范围为150K–175KHz,该网的抗毁性能很强,即使其中的200个中继节点被摧毁也不会影响该网的整体效能。因此,陆军“地波应急网”能有效地保障美军最高指挥当局在遭受核袭击后仍然可以向战略核部队下达核报复的作战指令。

二、战术通信系统

战术通信系统一般是指集团军以下的各级通信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为作战部队提供保障战役或战斗顺利进行所必须的通信联络。

战术通信系统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基础层次,它是由无线电台、数据链、通信卫星、电话、传真等基本通信工具构成;第二层次即(作战)平台通信系统,它把电台、数据链、卫星通信系统等基本通信工具集成在飞机、坦克、水面舰船和潜艇等作战平台上以及指挥所里,为作战部队实施“平台中心战”、执行各种战役战术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层次即野战地域通信网,一种把散布在空、天、地、海的各种基本通信工具、各种作战平台和指挥所等链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立体网络。该网构成了现行战术通信系统的主体部分,并为未来“网络中心战” 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具体地讲,野战地域通信网在一定的作战地域内开设若干个干线节点或通信中心,通过电缆、光缆、微波中继线路、卫星通信线路和机载中继线路以及数据链路等方式互连,形成一个栅格状可移动的公用干线网,而各级指挥所、各种作战平台以及其它移动用户要想传输或获取话音、视频和数据等战场战术信息,都必须通过其入口节点入网才能实现。

美军现役战术通信系统主要有:

1、“猎鹰”(Falcon)战术无线电台

其型号主要有“猎鹰II”和“猎鹰Ⅲ”系列产品,其中:

“猎鹰II”AN/PRC-150(C)背负式/车载式高频无线电台,内置通信安全模块,频率覆盖范围1.6–60MHz,重4.5千克,传输速度为9.6千字节/秒,可兼备地对地和地对空通信,能为处在偏远地区和被崎岖地形包围的美军提供远程超视距保密的语音和数据等态势感知信息。

“猎鹰Ⅲ”AN/PRC-152(C)手持式多频段无线电台,一种具有可编程加密和波形升级能力的软件无线电系统,可为美军提供绝密级的语音和数据通信,其中包括特高频(UHF)地对地视距通信、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术卫星通信服务,并且该电台还可与一些传统无线电台兼容。目前其全球使用量已超过13万台。

“猎鹰”III AN/PRC-117G宽带便携式无线电台,这也是一种软件定义可升级的无线电台,具有较强的宽带联网能力,可用于美军网络化数字战场的构建。该电台工作在VHF/UHF频段,频率范围为30MHz–2GHz,传输速率达5兆比特/秒,可为美军提供移动语音、视频和数据传输服务。

此外,“猎鹰”系列产品中还有其它多种型号,如“猎鹰Ⅱ”RF-5800M多频带无线电台、RF-5800V超高频无线电台和“猎鹰Ⅲ”RF-7800W大容量视距无线电台、RF-7800V甚高频战网无线电台等等,其中RF-7800W大容量视距无线电台是为“网络中心战”而设计的,可向作战人员提供高带宽保密通信,其中包括实时视频传输、语音和数据交换等,在点对点配置时,该电台传输距离超过50公里;点对多点配置时可达20公里。

2、单信道地面与机载无线电系统(SINCGARS即“辛嘎斯”电台)

其系列主要有:AN/PRC-119E(背负式);AN/VRC-89E、AN/VRC-90E、AN/VRC-91E、AN/VRC-92E、AN/VRC-93E(车载式)和AN/ARC-201E SIP 型(机载式)。该系统是一种甚高频/调频系列无线电台,重量仅7公斤,采用了微处理机、扩频、跳频、反电子干扰和模块化结构等先进技术,能够以16 kbps速度发送加密的语音、模拟或数字数据,主要为美军旅、营及其低层次单位作战提供视距通信服务,十分适宜于执行战役战术任务的坦克、步战车、直升机、火炮或者排、班、组等小部队使用,是美军战场指挥员在前沿20公里的范围内指挥部队和空中支援的主要手段,仅陆军使用的数量就超过了25万部。

3、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

目前,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信息呈现几何级数似的爆炸性增长,原有的模拟通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美军在数字化战场对语音、视频和数据等信息的要求。为此,美军正在逐步对现役通信系统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以建立起一个面向未来数字化战场的全新的数字化通信系统,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美军唯一一种可适用于所有军兵种要求的通用新型系列(数字)战术电台,其作用主要用于逐步取代美军各军兵种现役的20多个系列约125种以上型号的75万部电台,因为这些不同种类的电台之间大部分都不能兼容互通,且功能单一,数据传输速率低,组网能力差,难以适应数字化战场的需要。而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工作频率范围(2MHz–3GHz)极宽,基本覆盖了高频/甚高频/特高频波段,型号有手持式、背负式、车载式、机载式、舰载式和固定式等,其体系结构以软件可编程和模块化为基础,既能兼容传统波形(电台),又可支持功能不断的升级,其主要特点为多频段多模式多信道、可网络互联,这使得JTRS各种型号的电台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不仅能做到相互之间兼容互通,而且还可通过其跨频段跨时空的横向和纵向网络为分布在广阔战区内不同地域的美国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提供远程超视距且安全可靠的语音、数据、图像和视频通信,因而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未来有望成为美军在数字化战场中的主要通信手段。

“猎鹰”战术无线电台、单信道地面与机载无线电系统

(SINCGARS)和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虽然只是美军种类繁多的现役战役战术电台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它们普遍采用了数字化、网络化、跳频、扩频、宽带等先进通信技术,可以把士兵、地面车辆、传感器、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战术网络系统,使美军作战人员能传输或获取实时战场信息,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其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因而可在美军由“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通用数据链Link16

数据链是一种按规定的消息格式和通信协议实时传输格式化数字信息(包括各种目标参数和指挥引导数据)的战术信息系统,它可以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上至太空下至海洋深处的各种传感器平台、武器平台和指挥控制系统等无缝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使参战的美军各军兵种部队都能够近实时地接受到战场的全面信息,为美军实现“互连、互通、互操作”功能,达成“发现即摧毁”作战能力以及完成从“平台中心战”到“网络中心战”转型奠定了基础,数据链因此而大大地拓展了美军的作战空间,大大地提升了美军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能力即整体作战效能。

美军现役数据链系统主要有通用数据链Link4、Link11、Link16和Link22以及一些专用数据链如用于情报、监视与侦查等数据传输

的ISR数据链、弹药数据链和网络数据链等等,其中Link16占据主导地位,该数据链工作在特高频波段,是美军三军通用的具有加密、扩频、跳频抗干扰能力的一种战术数据链,可以为美军提供近实时的数据通信、导航和敌我识别等多种服务,其第一代终端设备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共有17种型号,最大通信距离达800千米(使用卫星可全球通信);其第二代终端设备MIDS(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不仅具备了更强的抗干扰数字化语音与数据保密通信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动中继技术实现超视距通信。

Link16广泛配备给美军的舰艇(如海军的航母、巡洋舰、驱逐舰和两栖攻击舰等)、预警机(如空军的E-3A“哨兵”预警机、海军的E-2C“鹰眼”预警机等)、战斗机(如空军的F-15、F-16,海军的F/A-18A和F-14舰载战斗机等)、轰炸机(B-1、B-2和B-52战略轰炸机)、侦察机和指挥控制飞机(如空军的RC-135战略电子侦察机、E-8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机、EC-130机载战场指挥控制中心,海军的P-3侦察巡逻机等等)以及陆军的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等等。

Link-16数据链在美军战术体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可以把卫星、侦察机和预警机等各种探测系统获得的战术信息汇集起来,分发到战区内的美军各军兵种部队,使各级指挥员都能够同步近实时地感知战场态势,为美军在大规模三军协同联合作战中快速实施指挥决

策、战术机动和战术控制等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美军的侦察机、预警机和指挥控制飞机与战斗机、轰炸机、攻击机、舰艇、地空导弹系统等相互之间都可以通过Link-16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确保了美军战机能够及时获得包括敌机和地面目标信息在内的战场综合态势,据此,美军战机飞行员可以做到先敌(机)发现、先敌(机)攻击,或者对地面打击目标随时进行修订和更新,因而Link-16数据链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强了美军战机的空战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尤其是在打击时间敏感目标、快速移动目标和完成其它特种作战任务方面,Link-16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在美军野战防空、水面舰艇防空、反舰反潜作战以及弹道导弹防御等方面,Link-16数据链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

5、战术卫星通信系统

在现代战场上,美军的高速机动性往往突破了其地面战术通信网的保障范围,尤其是美军常常在其地面战术通信网难以覆盖的地区如人迹罕至的偏远山区或茫茫大海上作战,此时卫星就成了美军最重要的通信手段,因为卫星覆盖面广,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几乎不存在通信盲点。据统计,目前战场上70%以上的信息传输都必须依赖通信卫星。

美军的战术通信卫星体系十分庞大,种类繁多,其中有:

——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是一个由14颗卫星组成、以超高频(SHF)通信为主的宽带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为国家最高指挥当局担负战略通信任务,而且还可以为美国陆、海、空三军战术部队包括陆基固定和移动用户以及一些大型军舰和飞机提供大容量、高传输速率、保密和抗干扰的宽带通信服务。

——特高频后继星卫星通信系统(UFO)是一种工作频段为特高频和极高频的窄带系统,由11颗卫星组成,运行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上,每颗卫星可提供39个信道,该系统是美国海军最重要的战术通信系统,,主要为舰舰、舰岸和舰与飞机之间提供话音、数据链路。此外,该系统还可为美国空军、陆航飞机和无人机等提供通信服务。

——军事星系统(Milstar)目前在轨5颗,这是一种波束覆盖全球的极高频对地静止卫星通信系统,能够为美军联合部队提供一个受保护的全球通信网路,其最大特点是地面终端发送和接收的信息(语音、资料、图像或视频等)可直接通过其它卫星中继,而不必经过地面站的中转,因此,在地面站被摧毁的情况下,仍可保持系统的有效性。该系统支持的车载式接收机能够完全适应陆军师团级的作战要求;便携式接收机可适用于班组等小股部队;而机载和舰载接收机则可保障空军和海军的战役战术通信需求。

——全球广播系统(GBS)是由搭载在“特高频后继星”上的容量极大的Ka波段组成的一种单向高速宽波束广播通信系统,其特点是波束覆盖地面范围大,传送的数据量大且速度很高,实时性好,具备了极强的战术用户支持能力和多点广播能力。世界各战区的美军战术用户随时都可通过其便携式终端得到各类大量信息,该系统还可为空中无人机及海上舰船等移动平台提供近实时的大量数据和图像,亦可使大型作战文件的传输由过去的几小时变为现在的几秒钟,因而能协同巡航导弹在发射前的最后一分钟进行最终目标修正等等。

目前,美军的卫星系统建设正处在更新换代阶段,即美军正在以“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取代“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 Ⅲ)”,以“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接替“特高频后继星系统(UFO)”,以“先进极高频系统(AEHF)”替换“军事星系统(Milstr)”等,这些新一代卫星通信系统的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和信道数量将呈指数级增长,而保密性、抗干扰性、低截获率和波束覆盖范围等其它性能指标也将得到全面提升,如一颗“宽带全球卫星通信”卫星的信息传输能力是一颗“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的10倍;一颗“先进极高频”卫星的容量是一颗“军事星”卫星的12倍;一颗“移动用户目标系统”卫星比一颗“特高频后继星”卫星的信息传输能力提高10倍,容量提高15倍等。

6、机载通信系统

美军机载通信系统通常包括无线电通信电台、卫星通信终端设备以及Link16数据链(即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等。其中:

ARC–210型甚高频/特高频电台,其频率范围为30–512兆赫,主要用于调幅(AM)/调频(FM)视距通信,可为用户提供高性能抗干扰保密的双向多模式语音和数据通信以及图象传输等通信业务,其ARC–210(V)卫星通信接收机还可为用户提供(超视距)卫星通信服务。目前已有30,000多套安装在B–52、F/A–18E/F等海陆空10多种战机上,包括直升机和无人机,是美军一种标准的机载无线电台。

ARC-231型甚高频/特高频电台,一种软件可编程无线电系统,目前已有5000多部装备在美陆航飞机和部分空军飞机上。该电台可为美军提供多波段、多模式优质语音和数据视距通信以及(超视距)卫星通信服务。

SRT-470高频无线电系统,工作频率2MHz–30MHz,功率400W。该系统能与各种天线调谐器对接,主要装备在E-2C“鹰眼2000”预警机上,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为美国空军提供可靠的超视距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

战斗轨道II (Combat Track II)机载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目

前已有500多套安装在美空军运输机和轰炸机上,如C-130、C-17、B-52和B-1飞机等,主要为机组人员提供指挥和控制信息以及飞机与空中作战中心之间的超视距保密通信。

机载广播情报(ABI)系统主要装备在空军运输机和加油机上,如C-17、C-130、C-141、C-5、KC-10和KC-135等多种军用飞机。该系统能接受、筛选和处理各种战区战术(卫星)广播信息并通过图像、图表的形式实时显示出来,因此,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结合,该系统可自动生成空中、陆地和海上威胁地图以及其飞行路径高清晰度绘图。因而该系统可大大地提高机组人员对战场态势的实时感知能力。

此外,ARC-171(V)特高频卫星通信机、ASC-19卫星通讯系统等其它机载卫星通信终端设备通常安装在B-52轰炸机、E-3预警机、空中加油机和B-1B等大型机种或其它战机上,因而这些飞机均可通过卫星进行超视距通信。

美军现役机载无线电通信电台还有ARC-310(高频)、ARC-190(高频)、ARC-171(超高频)、ARC-164(甚高频)、ARC-222、SINCGARS“辛嘎斯”和KY-58保密话音通信系统等等。

而Link16数据链则可安装在美军大部分战机上,其功能除了视距通信外,还可通过卫星中继实现全球通信。

未来,ARC-210型等电台和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 将被“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和“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取代,这两种系统将成为美军主流机载通信设备以适应美军从“平台中心战”向“网络中心战”的转型。

7、舰载通信系统

美军舰载通信系统主要有数据链、卫星通信系统和无线电台等。其中:

(1)、舰载数据链

美国海军战术数据链实质上是一种舰载自动化通信系统,其主要型号有4A号链、11号链、14号链和16号链等等。目前已有200多艘美军水面舰艇和各种型号的舰载机上安装了各类数据链,其中有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两栖攻击舰等,主要用于解决舰船与舰载机之间、舰与舰之间、舰与岸之间以及机与机之间的通信问题,包括数据、数字语音、图形、图像、文本等各种格式信息的传输。

4A号链工作在特高频(UHF)频段,标准传输速率为600–5000bps,主要用于在水面舰艇与舰载机之间建立信息共享的链

接关系,以实现航母或E-2预警机对舰载作战飞机的指挥、控制和引导。

11号链工作频段为高频(HF)和特高频(UHF),主要用来链接海上舰艇、空中舰载机和陆基节点,使参战的美海军各战术部队彼此之间能够交换战术数据。该数据链主要使用高频,因而可进行超视距通信,其标准传输速率为1200bps;使用特高频时,标准传输速率为2400bps,可在视距范围内实现各种作战平台的互连。

16号链工作频段为特高频(UHF),它把数据链的应用范围从海军单一军种扩展为陆海空三军通用,而且可与4A号链或11号链互操作。该数据链可以用来链接海军的舰艇、舰载机和空军的预警机、战斗机、轰炸机以及陆军的防御系统等,现已成为美军用于指挥、控制和情报的主要战术数据链。

(2)、舰载卫星通信系统

美军舰队超视距通信主要依靠卫星通信系统,如“特高频后继星卫星通信系统”(UFO)、超高频“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和极高频“军事星”(Milstar)卫星通信系统等,这些系统通常安装在美国海军11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22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60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30艘“佩里”级导

弹护卫舰、8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等大中小型舰船上,可充分保障美军舰队对数据、语音、图像、文本等大量战术信息的实时需求。其中:

“特高频后继星卫星通信系统”(UFO)是一种窄带系统,因此可重点支持需要语音或低数据速率通信的用户包括移动用户和小型终端用户,非常适合海军舰艇使用。目前美军特高频频段用户终端约有7500套,其中大部分是海军用户,其舰载终端主要有AN/SRR-1(特高频UHF)和AN/WSC-3(特高频UHF),可为美国海军大中小型舰艇提供可靠的窄带通信能力。

超高频“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Ⅲ)是一种宽带系统,最大特点是容量大、数据传输速率高和抗干扰能力较强。该系统用户里包括了美国海军的大型舰艇和岸基固定或移动终端站,其舰载标准终端为AN/WSC-6(超高频SHF),通常安装在航空母舰和带拖曳阵监视系统的舰艇上等。通过“国防卫星通信系统”,美国海军已经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建立起了一套能在若干个舰艇和各种岸基终端站之间进行可靠链接的通信系统。

极高频“军事星”卫星通信系统(Milstar),其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星际间链路,通信范围因此而覆盖了世界各大洋且整体抗毁性强,能在核战条件下,为美国海军舰队尤其是战略核潜艇部队提供可靠的

通信保障;其次该系统抗天线尺寸小,可采用自适应天线调零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其抗干扰能力。而且,该天线是一种高增益万向锐方向性射束天线,能发射轮廓分明的点波束,因此,该系统可以用来保障美军海上特遣部队在特殊地域作战的通信。

“军事星”是美军一种三军通用的卫星通信系统,其海军用户终端为AN/USC-38(极高频EHF),现在已有数百套安装在美国海军各型水面舰艇、潜艇和岸基终端站上。此外,“军事星”还保留了4条特高频信道,可以和美国海军现有的特高频用户兼容,此举大大地拓展了“军事星”在海军的应用范围。

目前,美军下一代“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的海军多波段终端(NMT)已经研发成功,它可以将美军现役卫星系统、即将服役的卫星星座以及未来通信卫星系统链接起来,使得美军的舰船可以使用同一种天线就能与不同的卫星之间进行通信,确保了信息的无缝链接、全球覆盖,大大地提升了美国海军在世界各大洋展开战略和战术行动的能力。

(3)、舰载无线电台(HF/VHF/UHF)

当通信卫星受到严重干扰时,舰载高频无线电台(HF 2–30MHz)就可接替卫星成为美军舰队超视距通信最重要的手段,为此,美军近

几年来加大了对高频通信技术的开发,提出了高频改进规划、建立高频无线电多媒体通信系统等。目前,美国海军大部分水面舰艇上都安装了哈里斯公司提供的舰载高频宽带无线电通信系统,可满足海军多种平台对远程通信的需求。

此外,甚高频/特高频无线电台(VHF/UHF 30MHz–3GHz)在支持美国海军舰对舰、舰对岸和舰对空视距通信方面也可起到重要作用,其中30–80MHz电台可用于两栖作战的舰对岸通信,225–400MHz电台则主要用于战术视距通信等等。

8、潜艇通信系统

美国海军对潜艇的通信主要依赖其陆基、机载、卫星和舰(潜)对潜通信系统,其中:

(1)、陆基对潜通信系统,主要有海军陆基甚低频电台广播网和海军陆基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它们发射的无线电波长分别为甚长波和极长波,对海水的穿透能力分别可达数十米和上百米,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公里到上万公里。通过在核潜艇上安装甚低频和极低频接收机——如“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就安装了WRR-7低频、甚低频接收机以及极低频通信设备,它们都能在深海接受外界发射的甚低频和极低频信号,从而完成岸对潜通信。然而,这两种系统只能是单向通信,

即只能接受而不能发射信号,因为甚低频和极低频信号的发射需要大量的电力和庞大的天线,而潜艇无法做到这点。

(2)、机载对潜通信系统,即“塔卡木”机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这是一种把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搬到E-6B飞机上,从空中实现对潜艇单向通信的系统。这种系统在地面对潜通信设备被摧毁的情况下,仍可支持美国海军对潜艇部队的指挥。

(3)、卫星对潜通信系统,即在核潜艇上安装卫星通信终端,其天线安装在潜艇的潜望镜上,当需要通信的时候,潜艇可上浮到潜望镜深度并升起天线至水面,与通信卫星进行话音和数据等信息的双向传输,如“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洛杉矶”级和“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就装备了AN/WSC-3卫星终端,可与“特高频后继星卫星通信系统”进行通信;“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则安装了新型潜艇高数据率(Sub HDR)多波段卫星通信(SATCOM)系统,可同时工作在超高频和极高频波段,能与“国防卫星通信”、“军事星”和“全球广播系统”卫星链接,进行保密的宽带多媒体、话音和数据的双向通信等。

(4)、舰对潜、岸-潜双向通信系统,一般情况下,为了隐蔽,潜艇只收不发,属于一种单向通信,但必要时,使用舰载、岸基和潜艇的HF/VHF/UHF即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电台即可实现舰对潜和岸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王国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导论课程论文 摘要:现代社会,通信科学飞速发展,少了“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怅惘,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快捷方便的通信方式。而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学得什么,怎样让自己更加优秀,将结合资料在正文中进行阐述。 关键词:通信工程专业实践创新项目综合素质毕业设想 一、通信工程专业与其他信息类专业的异同 (1)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 1、业务培养目标及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2、课程安排 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上机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光波、无线、多媒体等通信技术;掌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相近几种学科的特点 诸如电子信息工程、网络工程与通信技术等学科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共同点主要在于课程安排的相似及学生掌握的知识领域的相近。下面对几种学科与通信学科的不同处进行说明。 1、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侧重软件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侧重硬件方面。电信专业所学的课程偏向于弱电电子方向,而通信工程其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门课程的本科专业修学年限都是四年,四年之后考试全部通过并且通过毕业答辩,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中的网络一般说的是计算机网络,例如可以设计和构架一个公司的内部网络,甚至大的骨干网络。侧重于计算机这个方向,对编程要求比通信工程要高,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网络工程师就是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而通信工程侧重的是通信,例如无线,手机通信,涉及的更多的是通信理论的学习,对编程要求没有网络工程高,但对数学要求要比较高。 3、通信技术

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基本情况和发展环境分析报告

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基本情况和发展环境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基本情况 (3) 第一节行业范围界定 ............................................ 3. 一、行业定义.............................................. 3. 二、产品结构.............................................. 3. 三、行业发展概述 (3) 第二节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 一、政策支持力度.......................................... 4. 二、产业贡献度............................................ 4. 三、战略层面.............................................. 4.第二章2014年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6) 第一节经济环境分析 ............................................ 6. 一、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6) 二、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6) 三、2015年中国经济走势预判 (6) 第二节政策环境分析 ........................................... 7. 一、主要政策汇总.......................................... 7. 二、重点政策分析.......................................... 8. 三、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11) 第三节热点事件透视 ........................................... 1.1 一、6家虚拟运营商同时与三大运营商签约 (11)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作者:————————————————————————————————日期: 2

学号:20085044013 本科学年论文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级2008级 姓名王震 论文题目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指导教师张新伟职称讲师 成绩

2012年1月10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绪论 (1) 1光纤通信发展历程 (1) 1.1 世界光纤通信发展史 (1) 1.2 中国光纤通信发展史 (2) 2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3) 2.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3) 2.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3) 2.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3) 2.4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3) 3 不断发展的光纤通信技术 (3) 3.1 SDH系统 (3) 3.2 不断增加的信道容量 (3) 3.3 光纤传输距离 (4) 3.4 向城域网发展 (4) 3.5 互联网发展需求与下一代全光网络发展趋势 (4) 4 结束语 (4) 参考文献 (4)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 摘要: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光纤通信是以其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中继距离长、损耗低特点,并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的优势,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光纤通信技术正朝着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传输和交换、全光网络方向发展。 关键词:光纤通信;发展历程;特点;发展现状 绪论 光纤通信技术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通信方式,在现代信息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有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光子世纪”,十年内,光子产业可能会全面取代传统电子工业,成为本世纪最大的产业。光纤通信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而这一次发展将涉及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其范围更广,技术更新,难度更大,动力更强,无疑将对21世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巨大影响。 1 光纤通信发展历程 1.1 世界光纤通信发展史 光纤的发明,引起了通信技术的一场革命,是构成21世纪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的一大要素。 1966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的英籍华人高锟,发表论文《光频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提出用石英玻璃纤维(光纤)传送光信号来进行通信,可实现长距离、大容量通信。于1970年损失为20db/km的光纤研制出来了。据说康宁公司花费3000万美元,得到30米光纤样品,认为非常值得。这一突破,引起整个通信界的震动,世界发达国家开始投入巨大力量研究光纤通信。197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亚特

美军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案例分析说课讲解

美军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可实现飞机、舰船、车辆、人员和武器系统有效的连接起来,被誉为现代战争的神经中枢系统。那么,军事卫星通信系统如何支持战争的呢,让我们看看美军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案例。海湾战争中的卫星通信系统1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美军首次全面应用卫星通信系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战场情况,通过卫星转发到美国本土的指挥系统,信息经过处理后,再通过卫星传送到位于沙特阿拉伯的多国部队指挥部,整个过程只需要9秒钟。由于多国部队拥有性能优越的通信设备,能根据战场风云变化,迅速发出相应命令,从而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期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昼夜不停地进行全天的战事现场报道。观众可在远离战场的电视屏幕上看到导弹飞啸而过的场面。海湾战争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拥有最多“目击者”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主要使用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舰队卫星通信系统(FLTSATCOM),并租用了大量商业通信卫星。01DSCS弥

补了大地域宽带通信的不足DSCS主要用于中央司令部与美国本土之间,以及战区内部的宽带通信。战争之前,由于阿拉伯国家一直对美军持排斥态度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美军在海湾地区的通信属薄弱环节,当时从土耳其到菲律宾之间包括波斯湾地区不是美军国防通信网的覆盖范围。在战争两年前,美军在这一地区还没有任何指挥控制通信的基础设施,被认为是美军C3I系统的“真空地带”。由于海湾地区形势的激烈变化,美国防部预先考虑到该地区的战略通信,并将通信卫星作为最有效的手段,从1987年开始在海湾地区建立卫星地面中继站。当海湾危机处于一触即发状态时,美军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前方指挥部,利用卫星通信终端,迅速开通了与美国本土的通信联络,随着局势恶化,在沙特的卫星通信终端猛增到40个以上,且一颗备用的DSCS卫星从太平洋轨道上重新定位,以增强美军通信能力。战争期间,美军处理的指挥通信业务约有90%以上经DSCS通信卫星完成。DSCS卫星在提供战区内部宽带通信时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与在广阔范围内快速机动的部队保持通信联系。为此,美军采用了2.4米抛物面天线的机动站。进攻一开始,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就提供所有战区间通信联络的75%,并且用以支援广大战区内的需要,弥补地面通信系统的不足。由于国防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功率和带宽)受限,国美军采用多种措施改善卫星性能,包括重新分配用户的优先权、调

通信工程介绍概况

通信工程介绍概况 通信工程(也作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子信息类子专业,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该学科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通信工程研究的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通过电脉冲,从发送端(信源)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信宿)。接受端能否正确辨认信息,取决于传输中的损耗高低。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包括过滤,编码和解码等。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 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为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蜂窝通信、个人通信、平流层通信、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数字程控交换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随着19世纪美国人发明电报之日起,现代通信技术就已经产生。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技术需要,通信工程专业成为了美国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并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到迅速发展。 专业发展 通信工程专业代码:0810,分为两个学科,一个是偏向于传输的“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另一个是偏向于编解码的“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的前身是电机系,北京交通大学是中国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的发祥地;“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的前身是信息论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国信号与信息处理的发源地。 未来展望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通信的发展史 所在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 学号 姓名 授课教师 时间 2017/1/3

世界移动通信发展史 关键词通信的发展趋势5G将采用华为力挺的Polar 摘要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1 .概述与总体趋势 移动通信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1897年,M·G·马可尼所完成的无线通信试验就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距离为18海里。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数字对流层散射通信在民用的应用

数字对流层散射通信在民用通信的应用第一部分综述 散射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知道,在地球的外围是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分布着大量随机运动的不均匀介质,它们是大小不同和形态各异的空气漩涡、云团和片流层等。由于这些不均匀物质的温度、湿度和压强与周围空气的不同,因而对电磁波的折射率也不同。当发射天线辐射的电磁波通过这些随机不均匀介质时,其传输方向不再与以前一致,而是向四面八方发散,我们把电磁波经过大气中的不均匀物质后传输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散射,把这些不均匀物质称为散射体。利用大气层中散射体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作用而进行的超视距无线电通信叫散射通信。 根据散射体在大气中所处的位置和来源的不同,散射通信又分为电离层散射通信、流星余迹通信和对流层散射通信。电离层散射通信是利用电离层的 E层和 D层对超短波的散射和反射作用实现的超视距通信。流星余迹通信是利用穿过大气层的流星形成的短暂电离余迹对超短波的散射和反射作用实现的远距离快速通信。对流层散射通信是利用对流层中散射体对微波的散射或反射作用而实现的超视距通信。由于大气中的散射体多集中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散射通信成为散射通信的主要方式。

由于散射体既不受电离层变化的骚扰,又不怕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即便在太阳黑子活动情况异常或是在磁爆、核爆炸等恶劣情况下,大气中的散射体也始终存在,因而散射通信具有抗破坏能力强、抗干扰性强、通信稳定可靠、保密性强等特点,尤其适合用在近海跨越海峡、海湾和岛屿及用于内陆跨越沙漠、高山、湖泊、沼泽和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的通信。 散射体的分布不是均匀的,散射能量主要指向电磁波原发射的方向。接收天线收到的信号是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波束相交的公共散射体前向散射的信号之和。电磁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其能量除一小部分被散射体散射和反射外,其余大部分能量都会被吸收或穿透大气层进入太空,使收到的信号非常微弱,从而给信号的接收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保证可靠通信,需要采用高增益定向天线、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和抗衰落措施。 由于散射体的随机不均匀性,这使散射信号具有快衰落性和存在多径时延,而它们到达接收机的路径不同,就决定了它们传输的距离不同,因而各信号到达的时间上会有差异。为了克服散射信号快衰落和多径时延对通信性能的影响,散射机采用了分集接收技术。分集技术是用几个相互独立的信道传输同一信息,接收机对这些分集信号进行适当地合并,提高合成信号的信噪比和减小信号电平的衰落深度,从而明显地改进接收性能。分集方式有空间、频率、极化、角度、时

现代通信技术的历史

现代通信技术的历史 所谓通信,最简单的理解,也是最基本的理解,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方法。无论是现在的电话,还是网络,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实际还是人与人的沟通。现代通信技术,就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何采用最新的技术来不断优化通信的各种方式,让人与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有效。这是一门系统的学科,目前炙手可热的3G就是其中的重要课题。 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如此。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信就是互通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信在远古的时代就已存在。人之间的对话是通信,用手势表达情绪也可算是通信。以后用烽火传递战事情况是通信,快马与驿站传送文件当然也可是通信。现代的通信一般是指电信,国际上称为远程通信。 纵观同新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9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从总体上看,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 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数字通信以其抗干扰能力强,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网中的最主要的通信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网的各种通信系统。 程控交换技术即是指人们用专门的电子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程控交换最初是由电话交换技术发展而来,由当初电话交换的人工转接,自动转接和电子转接发展到现在的程控转接技术,到后来,由于通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交换的技术已经不仅仅用于电话交换,还能实现传真,数据,图像通信等交换。程控数字交换机处理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灵活性强,服务功能多,便于改变交换机功能,便于建设智能网,向用户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电话服务。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是指利用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通过中继站传输信号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为信号可以"再生";便于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连接;便于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保密性好;数字微波系统占用频带较宽等的优点,因此,虽然数字微波通信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却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传输手段。 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而投资费用和通信距离无关;工作频带宽,通信容量大,适用于多种业务的传输;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等优点。

美军联合特遣部队概述

美军联合特遣部队概述 一、概述 a.联合部队是由两个或多个军种重要隶属的或配属的部队组成,并由一名单一的联合部队指挥官(JFC)指挥下作战。联合部队分为三类:作战司令部(CCMD)、下属联合司令部和联合特遣部队。作战司令部是一种联合或专门的司令部,担负广泛的持续性任务,由总统通过国防部长,并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建议和帮助下指定并任命一名单一的指挥官。联合司令部的指挥官可以组建下属司令部,以便在连续的地理位置或职能基础上实施作战。在多数情况下,作战指挥官具有组建联合特遣部队的权力,但国防部长、下属联合司令部指挥官和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同样可以组建下属联合特遣部队。 b.当突发事件或危机需要至少两个军种部的军种能力在单一联合部队指挥官的指挥下行动时,就可以组建联合特遣部队。联合特遣部队的部队组建当局可指定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分配任务、指定部队、指派指挥权和关系,以及为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组建联合部队和开始行动提供必要的其他指挥和控制。适当的权力可以按地理位置或职能,或综合这两者组建一支联合特遣部队。无论是哪种情况,部队组建当局一般要为联合特遣部队分配一个联合作战地域。有些情况会让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担负以后勤为重点的任务。在这些情况中,作战指挥官应对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的特定后勤部队、设施和补给品的通用保障能力分派指令权。图1-1概述了组建联合特遣部队的关键权力与职责。 c.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有权分配任务、调整工作以及要求在下属指挥官之间进行协调。统一指挥、集中计划和指导、分散实施等都是关键的考虑事项。一般而言,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应允许军种战术和战役编组按其设计发挥作用。这样做的目的是满足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的任务需求,同时保持军种部队的功能完整性。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可以选择在联合部队范围内集中选定的职能,但应尽力避免削弱下属部队的多能性、反应力和主动性。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一般要为联合部队混合编组有军种和职能部队,必要时还有额外的配属。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和组成部队指挥官一般要为其司令部加强额外来源的能力,例如美国运输司令部(USTRANSCOM)下属联合赋能司令部(JECC)。在必要时,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也可以组建一支下属联合特遣部队。图1-2显示了联合特遣部队基本编制方案。 联合特遣部队部队组建当局职责 ? 任命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分配任务和兵力,以及行使联合特遣部队的指挥和控制。 ○在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的协调下,确定军队和其他所需的国家手段以完成任务。 ○分配或申请必要的兵力。 ?为指定的军事行动提供总体任务、目的和目标。 ?按照地理位置或时间明确联合作战地域。(注:联合作战地域应通过适当的作战指挥官进行分配,并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启用)。 ○为进入或配置在联合作战地域以外的部队提供通信、人员营救和警戒,或对这些进行协调,从而促进指挥官的行动自由。 ?制定、必要时修改、颁布相关的交战规则以及根据局势定制武力使用规则。 ?监控作战态势,并通过定期报告让上级掌握情况。 ?提供指导意见(例如附有可识别最终状态的计划指南、情况、方案、任务、执行命令、行政管理、后勤、媒体发布和编组要求等)。 ?必要时颁布计划变更、修改任务和兵力。 ?提供或协调行动支援和保障支援。 ?向负责为联合特遣部队各方面提供资金的上级权力组织提出建议。 ?与作战行动有关的美国大使和外国政府建立或协助建立联络。 ?确定支援部队需求。 ○准备可明确所需行动的目的、预期效果和范围的指令。该指令要建立详细说明的支援关系(例如区分给支援任务的实力;支援行动的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间;支援任务的优先顺序;以及停止支援的权限。 ?批准联合特遣部队指挥官的计划。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 一、西安邮电大学的专业方向 西安邮电大学有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字艺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以及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物联网与两化融合研究院等教学研究机等。共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其专业方向大致分为:通信类,电子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还有经济与管理类等。 二、通信工程专业的简介及未来发展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的课程,其专业学生会在通信领域内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我作为一名该专业学生,在专业导论课上理应多一点了解该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初学者必备并可以学习的)和一些本专业的一些发展状况。尽管我是一名国防生,但通信专业作为一门路子较宽的专业,要求我们对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这不仅能在以后更好学习专业知识,还能让我们更熟悉本专业的一些基本技能需求,让我们更早地更好地做好准备,以便能获得更强的专业技能,成为高技术的通信人员。 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太快,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会不断提高,若不能与时代并进,就会在行业上失去竞争力。但是基础的知识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专业的发展状况的介绍也能为我们这些初学者进一步地了解专业本身,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或专业的某个方向,更早地做好准备,它关系到我们四年大学毕业后到部队发展的路途。 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信息时代不久就会来临,那时信息对社会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发达的城市一定会有众多的通信设施和计算机以及各种各样的自动化。通信的发展趋势多种多样,通信技术在今后的发展的主要方向有:(1)以数字化为基础、综合化为核心的电信网(以往的通信网)技术和计算机网、电视网技术。这是因为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和电视网融合成的新颖通信网络技术确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2)通信网络是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发展,就是说信号数字化,将话音、数据、图像等数字信号综合传输,将成批数字信号高速传输从而要求扩大带宽,形成B-ISDN(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这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ATM(异步转移模式)将是解决“实施B-ISDN目标”的传递方式,所用交换机就由程控交换发展到ATM交换,ATM能将网络中种

什么是 散射通信 zt

什么是散射通信 zt [定义]对流层散射通信是利用对流层散射信道进行的通信。对流层是大气层的一个区域,其顶部位于地面上空十多公里处,并在不同的纬度地区有所不同。在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km,而低(高)纬度地区较高(低)些。在对流层中存在着大量随机运动的不均匀介质-空气涡流、云团等,它们的温度、湿度和压强等与周围空气不同,因此对电波的折射率也不同。当无线电波通过这种存在大量不均匀介质的对流层时,电波将受到折射、散射和反射。电波再辐射的方向是不均匀的,其大部分能量在电波通过的方向及其附近,而对流层散射通信系统的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是收/发天线波束相交部分散射体内介质的前向散射信号之和。对流层散射通信也是一种超视距通信,其单跳通信与传输速率、发射功率及天线口径有关,跨距可达几百至上千公里。对流层散射信道存在电波多径传播现象。由于多径传播引起的衰落都是所谓快衰落。实际上,在对流层散射信道上,除快衰落之外,信号电平中值(或均方根值)都存在有较长的慢起伏,称为慢衰落。对流层散射信道中,由于气象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昼夜、季节变化)和随机变化(如气流运动、大气风的影响等),造成了接收信号"短时"平均功率或"短时"中值电平的缓慢起伏而形成的慢衰落。因此,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散射信道是由快衰落和慢衰落这两种信道组成。对流层散射信道具有以下特点:1)抗核爆炸能力强:该特点是散射通信独具的,在现代战争核爆炸环境中,散射通信不但不受影响,反而通信质量会更好,只要散射通信设备不炸毁,通信业务就不会中断。所以用散射通信在现代战争中实施通信指挥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2)通信保密好:散射通信采用方向性很强的抛物面天线,空间电波不易被截获,也不易被干扰;采用数字信号加密时,即使能截获也不易破密,这两点在战时是十分重要的。3)通信容量大:对流层散射通信的通信容量比视距微波通信小,但比卫星通信和短波大。目前国外的散射通信的传信率最高达8Mb/s。

美军通信系统

5月1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一小队美国人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所建筑击毙了本·拉登。奥巴马还表示,去年8月,在情报部门付出多年艰苦努力之后,美国得到了本·拉登的情报线索,上周已获得确切情报,于是在他的指挥下实施了这次行动。目前,我们虽然难以获得美军这次行动更详实的信息,但根据美军多年来抓捕本·拉登的情况,可以判断美军此次击毙本·拉登离不开以下三件法宝。 多维立体的情报侦察为猎杀行动擦亮眼睛 早在阿富汗战争中,时任美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曾指出:“在打击恐怖主义组织的斗争中,决定因素是可靠的情报而不是军事力量。”战争结束后,美国军事专家也深有体会地说,准确的情报比“灵巧炸弹”更重要。这些精辟的语句,道出了美军情报侦察在其反恐作战中的重要性。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为了抓捕“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可以说是动用了一切侦察手段和力量,想尽了一切办法。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政府和军队在阿富汗形成了高中低、全纵深、全天候、全天时的陆海空天电多维立体侦察监视网,达到了“情报精确化、处理实时化、服务多元化”的要求。 太空层面上,有包括“锁眼”照相侦察卫星、“长曲棍球”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和民用遥感卫星等各类侦察卫星35颗。 在空中,美军集中了“联合星”监视与指挥机、EC-130战场指挥控制机、电子侦察机、电子战飞机,以及“捕食者”、“全球鹰”、U-2无人侦察机等各类侦察机40余架。 在海上,美军4艘航空母舰和一些大型舰船,都装备有远程雷达和信号分析系统,舰载机装有新型战术侦察吊舱,随时对作战地区周围目标实施侦察探测。 在地面,美军部署了数十个侦察小组,携带先进的通信设备,化装成当地民众,头上戴着宽边帽,裹着花格头巾,身上披着毛毯,蓄起胡须,乘坐伪装过的卡车、小型山地车,或骑毛驴,秘密潜伏在主要城镇和恐怖分子可能活动的山区,穿梭于人群之中,搜集和掌握本·拉登的最新活动情报。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论文最新版本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结课论文 踏入了大学,选择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就开始了自己未来的探索旅程。通过老师四个课时的耐心与细心讲解,我有了不少收获,对通信工程这门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信也即信息的传递,它的历史久远,古时的飞鸽,当下的网络,都是通信的范畴,古往今来,人们已在无意识之中感受了通信的魅力,如今通信工程专业孵化成型,更是大放异彩,淋漓尽致向人们展现着通信的独特之处。我个人认为,通信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通信虽历史深远,但这门专业是一门新型专业,他具有庞大活力。2、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3、通信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有信息流动的地方几乎都有通信的存在4、通信的发展迅速,不断地更新,蕴藏着无穷的潜力5、通信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而学习了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则具有信息传输、交换、通信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应用、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信息产业部门和其它部门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本专业毕业生能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传输、交换、网络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能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设计开发能力。 2、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3、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 4、了解通信技术发展动态、学习通信新理论和新技术的能力。 5、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 6、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主干学科是信息与通信工程,涉及计算机科

美军通信数据链

数据链 在谈到海军通信系统时,经常会碰到链路(Link)和线路(Circuit)这两种术语,不少人使用起来并不十分严格。但是,西方海军使用起来是有严格定义的: 链路:表示一套完整的设施,包括完成通信所使用的设备、训练及程序,如卫星通信链路、11号数据链、16号数据链等,链路是一种固定能力。 线路:表示建立电文传输的一种通信途径,如电传线路,高频话音线路等。一个通信线路就是一种临时的通信途径。 数据链首先用于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它是第一代舰载或机载自动化通信系 统,1961年研制成功。当时通过使作战情报中心(CIC)计算机化来解决空战难题。目前,美国现役舰船约200艘装备NTDS系统,其中包括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两栖攻击舰。海军战术数据系统使用11号链、4号链和14号链。此外,在北约和美国海军中还使用4A号链、16号链等。11号链是一条用于交换战术数据的数据链。例如,交换发现敌情报告,还可用于协调作战区域内各个平台。11号链使用战术数据信息数据链A的数据格式,美国军用标准MIL-STD-188-203-1说明了11号链的详细情况。11号链通常用来联通参加作战的战术部队,如海上舰艇、飞机和岸上节点。主要采用高频传播,在视距范围内它可使用特高频频段实现各种作战平台的互连。只有那些能处理并显示作战态势及目标信息的平台才装有11号链设备。 11号链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数据传输,它采用高频无线电设备时,数据传输速率为2275比特/秒。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是一个支持各级战斗指挥人员的海军舰载战术指挥控制系统。11号链采用轮询技术(也叫点名呼叫),为各部队之间提供通信并交换数据信息。 美国海军目前使用的数据终端机有AN/USC-35(V)、AN/USQ-76(V)、AN/USQ-83和AN/USQ-111(V)等。后两种型号设备是90年代初才装备部队的,其功能齐全,适用于北约各国海军装备。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作者-崔健双-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1 什么是通信信号? 通信系统传送的是消息,而消息只有附着在某种形式的物理量上才能够得以传送,这类物理量通常表现为具有一定电压或电流值的电信号或者一定光强的光信号,它们作为消息的载体统称为通信信号 2 什么是数字信号?什么是模拟信号?为什么说PAM 信号不是数字信号? 信号幅度在某一范围内可以连续取值的信号,称为模拟信号;而信号幅度仅能够取有限个离散值的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PAM 信号是将模拟信号取样后产生的信号,它虽然在时间上是离散的,但幅值上仍然是连续的,因此仍然是模拟信号。 3 什么是信号的时域特性?什么是信号的频域特性? 信号的时域特性表达的是信号幅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为幅时特性。 信号的频域特性表达的是信号幅度随频率变化的规律,它以傅立叶级数展开分解为理论基础。 4 什么是信号带宽?信号带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信号的频谱图可以观察到一个信号所包含的频率分量。我们把一个信号所包含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称为该信号的带宽。 5 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有什么特点?矩形脉冲信号的脉宽τ与有效带宽有何关系? (1) 该信号频谱是离散的,频谱中有直流分量Aτ/T 、基频Ω和n 次谐波分量,谱线间隔为Ω=2π/T ;(2) 直流分量、基波及各次谐波分量的大小正比于A 和τ,反比于周期T ,其变化受包络线 sin x /x 的限制,有较长的拖尾(参见式1-1);(3) 当ω=2m π/τ(m =±1,±2…)时,谱线的包络线过零点,因此ω=2m π/τ称为零分量频率点;(4) 随着谐波次数的增高,幅度越来越小。 可以近似认为信号的绝大部分能量都集中在第一个过零点ω=2π/τ左侧的频率范围内。该点恰好是基频Ω的4次谐波点。通常把0~4Ω这段频率范围称为有效频谱宽度或信号的有效带宽。可见,τ越小,有效带宽越大,二者成反比。 6 通信系统中的信噪比是如何定义的? 信噪比定义为: (dB),其中P s 是该点的信号功率,是P N 该点的噪声功率。 7 画出并解释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在通信系统中,发送消息的一端称为信源,接收消息的一端称为信宿。连通信源和信宿之间的路径称为信道。信源发出的消息首先要经发送设备进行变换,成为适合于信道传输的 通信系统一般模型 信道 接收设备 发送设备 接收设备 发送设备 信源 信宿 信源 信宿 噪声

通信工程专业导论报告

2012级通信工程专业导论报告-----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通信工程12级1班 姓名:李晓婷 学号:20121606010115 指导教师:王忠礼 日期:2014年5 月12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步入了3G时代,WCDMA是3G标准中的典型代表,本课题针对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以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皆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致力于3G技术的研究学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通信;移动;技术;3G;WCDMA;智能天线;多用户检测 一、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史及基本内容: 通信技术和通信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不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如此。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它以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目的。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展望这个世纪初期,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它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修课程兼有两者的特点,一些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一些,如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还有本专业基础的通信原理等课程,所学范围比较宽。 纵观通信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 从总体上看,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下面我将主要讲述移动通信中的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浅谈通信技术发展史

浅谈通信技术发展史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这么课程学期过半后,了解并掌握了一些与通信相关的知识,加以课程之余自己通过查阅书籍和使用网络工具,将通信史这一知识方面整理成以下文字,用以自我提高以及与大家共同进步。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悠久。历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现在一样是“无线”的,如利用以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认为这是最早传递消息的方式了。事实上不是,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办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再通过“鼓声接力”和专门的“击鼓语言”,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消息准确地传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其实,不论是击鼓、烽火、旗语,还是今天的移动通信,要实现消息的远距离传送,都需要中继站的层层传递,消息才能到达目的地。不过,由于那时人类还没有发现电,所以要想畅通快速地实现远距离传递消息只有等待了……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电磁波的发现也促使图像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实现了电子扫描方式的电视发送和传输,制造出第一台符合实用要求的电视摄像机。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一些国家相继建立了超短波转播站,电视迅速普及开来。 图像传真也是一项重要的通信。1980年后,传真技术向综合处理终端设备过渡,除承担通信任务外,它还具备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成为综合性处理终端。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事、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改进。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电子计算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处理功能,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标志。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