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

合集下载

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

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

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起因、发展和干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围绕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与干预进行探讨。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与分类细胞因子是在机体免疫反应和生理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信号物质。

根据其功能特点和来源,可将细胞因子分为多个类别,如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二、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1. 促发炎作用某些细胞因子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发炎反应,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受损。

例如,在冠心病和卒中中,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发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斑块形成以及血栓堵塞的进展密切相关。

2. 促血管损伤作用一些细胞因子如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在心脑血管系统中表现出促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壁重塑的作用。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调节血管平滑肌增殖、胶原合成以及纤维化过程,从而导致动脉内皮功能受损和动脉壁弹性降低。

3. 诱发斑块破裂斑块是冠心病和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

研究表明,由于细胞因子IL-6的参与,斑块中的稳定性变差,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并引发血栓形成。

此外,其他细胞因子如IL-8、C反应蛋白等也可通过不同途径参与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调节。

三、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干预措施1. 抗炎治疗针对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可采用抗炎药物进行干预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类固醇激素等能够有效地抑制发炎反应,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和作用。

2.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可干预细胞因子在心脑血管系统中的异常释放和作用。

例如,利用特定抗体来阻断细胞因子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可以改变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相关细胞因子引起的损伤反应。

3. 直接靶向治疗近年来,针对特定细胞因子进行直接靶向治疗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方向。

苦碟子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干预作用

苦碟子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干预作用
李朝梁, 彭玲 苑 , 瞿娜 娟
( 深 圳 市南澳人 民医院 内科 , 广 东 深圳 5 1 8 1 2 1 )
摘 要 :目的 探讨 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对7 2 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基础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 , 给 与 苦 碟 子注 射 液 2 0 m L静 脉 滴 注 , 1 次・ d 一 , 1 周为 1 个疗 程 。 分 别 于治 疗 前 及 治疗 1 个 疗 程 后各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w e r e g i v e n i n t r a v e n o u s d r i p i n f u s i o n o f K u d i e z i i n j e c t i o n o n c e d a i l y .F a s t i n g v e n o u s
8・

实用临床 医学 2 0 1 3 年第 1 4 卷— 5  ̄
P r a c t i c a l C l i n i c l a — Me d c i i n e , 2 0 1 3 , V o l 1 4 , N o 5
苦碟子注射液对 动脉粥样硬化症 血管 内皮细胞功能 的干预作用
t h r o m b o x a n e A 2 f T X A 2 )w e r e d e t e r m i n e d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f o r 1 w e e k .R e s u l t s C o m p a r e d
S h e n z h e n 5 1 8 1 2 1 , C h i n a )
A B S T R AC T:0b j e c i f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K u d i e z i i n j e c t i o n o n t h e s e c r e t o r y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复合病变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积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脂质代谢、内皮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综述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当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时,过量的LDL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经过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事件。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功能会发生变化,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和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颈动脉粥样硬化如何超声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如何超声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如何超声诊断?当人体的动脉壁上有脂质、钙质等物聚集,这些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久之导致细胞壁失去了原有的弹性,这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根据病变血管的不同,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头晕、胸闷等。

人体的冠状动脉、颈动脉等均容易出现粥样硬化,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该病的一个显著特点为缓慢进行,也就是说在儿童阶段就开始发生,因此,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多用超声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且随着声学造影技术的发展,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下面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进行简单介绍。

1、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诊断生理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长期的过程,很多患者在儿童阶段就已经发生,且有研究发现一例患者,家族中患有高胆固醇血症,在11岁时动脉管壁就有僵硬的表现。

在动脉粥样氧化暂未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等疾病前,血管内皮已经发生变化,会出现功能障碍,如血管紧张度调解功能异常,因此可通过检查血管内皮是否出现障碍来进行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

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患者需要静止休息15分钟左右,然后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测试三次,并将结果取平均值,每次的测试需要间隔五分钟。

然后患者平躺,开始检查左侧和右侧的颈总动脉,测量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以及多普勒血流参数,注意上述各项参数也需要测量三次,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所有参数测量完成后,可得到动脉壁运动度、僵硬度、扩张系数以及顺应系统,上述四项诊断生理学指标需要通过公式进行计算[1]。

2、血管内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新型技术,该技术在超声的基础上,和导管技术相结合,可将血管内部的情况用图像显示出来。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使用冠状动脉造影后无法检查确诊,此时可应用血管内超进行诊断;第二、需要对病变位置的情况详细了解时,可通过血管内超声显示出病变处的图像,从而可得到斑块的大小、性质等信息;第三、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近况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近况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近况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报道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新进展、新研究情况,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标签:通心络胶囊;冠心病;作用机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DA)。

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患冠状动脉疾病的人,大约99%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所以,CDA实际上就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阻塞时,即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胸痛等),甚至发生心肌梗塞而危及生命。

通心络胶囊(以下简称通心络)系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根据中医络病理论,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全方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药、冰片等中药组成。

近年来通心络胶囊在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

多数研究认为通心络胶囊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脏,防治动脉硬化等作用,尤其在血管保护及稳定斑块等方面作用独特,对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价值[1]。

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通心络对CDA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

现就通心络近年来治疗CDA的作用机制进展作一总结,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保护血管内皮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子,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因此,保护血管内皮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

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通心络具有防治血管内皮损伤,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2]。

为探讨通心络对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葛华等[3]的研究结果显示SHR组NO 水平低于正常血压大鼠组(WKY组)(P<0.05),通心络组NO水平高于SHR 组(P<0.05)。

巨噬细胞在血管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巨噬细胞在血管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综述 •巨噬细胞在血管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孙雨萌1,左海奇1,田野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709)作者单位:1 150001 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通讯作者:田野,E-mail:yetian@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7.12.41动脉粥样硬化(AS)以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其并发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是全球首要致死疾病。

巨噬细胞是AS病变中最丰富的一类细胞,从AS病变形成到斑块破裂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

当局部区域的血流处于非层流状态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循环低密度脂蛋白(LDL)渗透到血管内膜,高脂血症患者尤为明显,血管壁上LDL经过氧化等修饰后激活内皮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导致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趋化循环中单核细胞在血管壁的粘附、滚动、跨内皮迁移,导致内膜单核细胞浸润。

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后,分化成巨噬细胞摄取修饰后的脂蛋白成为泡沫细胞。

逐渐积累在内皮的泡沫细胞凋亡,若凋亡的泡沫细胞没有被及时清除,逐渐导致血栓和炎性坏死核心的形成。

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蛋白水解酶进一步加剧炎症,导致斑块稳定性下降、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

这一观点被认为是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

但最近有研究揭示了AS斑块中巨噬细胞聚集的机制及功能。

1 巨噬细胞在血管壁聚集的机制1.1 骨髓和脾脏来源的循环单核细胞募集 在AS病变进展中,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向炎症血管募集。

在高胆固醇小鼠模型中,给予高脂饮食,Ly-6Chi单核细胞集群明显增多,Ly-6Chi单核细胞粘附于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病灶转变成巨噬细胞。

Ly-6Chi CCR2+型单核细胞为斑块内巨噬细胞的主要前体细胞,其向斑块募集主要取决于趋化因子受体CCR2、CCR5和CX3CR1的表达[1,2]以及内皮细胞上各种粘附分子受体的表达[3]。

骨髓产生的单核细胞一直被认为是AS 主要病变中单核细胞来源,并且高脂血症以及高血糖能够促进骨髓产生单核细胞[4,5]。

动脉粥样硬化氧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氧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氧化作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脂质氧化作用,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早期和基本过程。

氧化脂质会激活炎症反应,并产生许多氧化产物,如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

这些氧化产物会引发胆固醇从低密度脂蛋白(LDL)中被摄取和氧化,形成氧化LDL(ox-LDL)。

ox-LDL具有多种致炎和毒性作用,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

其次是脂质过氧化作用,这是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过程。

氧自由基通过与脂质分子反应,导致脂质分子的过氧化,产生高度活性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如羟基及各种烯醇和自由基。

这些过氧化产物可以引发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破坏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此外,蛋白质氧化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血管壁中的氧自由基可以氧化蛋白质,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形成氧化蛋白质。

氧化蛋白质会引发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氧化还能影响一氧化氮(NO)代谢的平衡。

NO是一种强效的舒张血管剂,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然而,氧自由基可以氧化NO,形成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进而抑制NO的合成或降解。

这使得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除了氧化作用,炎症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过程。

炎症反应可以增强氧化作用,而氧化作用又会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炎症反应会吸引脂质细胞和免疫细胞进入动脉壁,导致斑块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氧化作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一氧化氮代谢的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因此,研究氧化作用的机制,寻找针对氧化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iNOS在不同年龄正常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方法:每个年龄组(20-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以上)取心脏左前降支中的一段,每组正常人群及患者各2个。

制成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结果: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结论: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高,说明iNO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iNO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是内皮舒张因子产生减少及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增殖、脂质沉积,从而引起血管壁增厚乃至管腔狭窄,血管张力增加。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体内的主要舒血管活性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扩张冠状动脉,调节心肌收缩与舒张[1],增加心肌供血等作用。

在体内,NO 主要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

NOS在体内广泛分布[2],其中血管内皮细胞是最为集中的部位[3]。

NOS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亚型[4]:神经型NOS(nNOS)、诱导型NOS(iNOS)及内皮细胞型(eNOS)。

当内皮细胞受到炎症等细胞因子刺激时,iNOS 会受刺激诱导而开始表达[5]。

iNOS一经表达,即具有高度的活性,且持续时间长,催化生成较高浓度的NO,参与心血管的许多病理过程[6、7]。

本次实验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iNOS在冠状动脉血管内皮中的表达,验证iNO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作用。

1 材料1.1 冠状动脉样本取自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是由两个相同多肽链以二硫键组成 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由内皮细胞、平滑肌 细胞、巨噬细胞分泌产生,它能作用于内皮 细胞,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进而引起血管新生, 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有研究认为,AS血管内 皮细胞VEGF的表达增加,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增加血管壁的厚度,促进AS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VEGF在AS斑块进展期起较大作用。
3. 小结
对众多相关危险因子作用 的重要靶点研究可能为 AS的治疗带来突破性进 展,也必将为我国冠心病、 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谢谢聆听
2.1 一氧化氮(NO)
AS发展中,内皮源性NO的抗感染活 性和抗AS活性迅速丧失与活性氧(ROS)有 关。ROS代谢失调导致氧化应激,主要由 于超氧化物与NO生成之间平衡失调所致, 并能产生过氧化亚硝酸盐(OONO-)导致内 皮氧化损伤加速AS病程。
2.2 内皮素(ET)
ET不仅存在于血管内皮,也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 是调节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在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 系统稳态发挥重要作用。ET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 NO是最重要的舒血管因子,两者都被认为是反映血管内皮功 能的代表性指标。
3. 小结
1.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主要由存在于心、血管 和淋巴管内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是 一层有活性的细胞,主要生理功能是屏障 功能,是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同时 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可合成和释放多 种内皮衍生的血管活性因子,具有减少血 管通透性、抑制细胞的迁移与趋化、调节 血管收缩与舒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黏 附等多种生理功能。
2.6 前列环素(PGI2)
PGI2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血管平滑肌舒 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 物,其半衰期短,是一种在局部起作用的不稳定活性 物质。PGI2是血栓素的对抗剂,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 酶,使血小板前列醇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高, 从而导致血管舒张反应、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拮抗血 栓烷A2(TXA2)的缩血管和血小板聚集作用。
2.3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AngⅡ由内皮细胞将血液中的血 管紧张素Ⅰ转化而来,参与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组成。 AngⅡ与血管紧张素1受体相结合,激 活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而 产生活性氧,尤其是超氧阴离子。这些 物质将NF-kB信号通路激活,诱导促炎 性介质如iNOS、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 其他趋化因子。
2.3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ACE2是ACE的同源体,是体内降解AngⅡ的 主要途径,在ACE2作用下,将AngⅡ转化为血管 紧张素1-7(Ang1-7),Ang1-7又能与受体(致癌基 因产物MAS)结合,具有激活一氧化氮合酶对抗 AngⅡ的作用。
AngⅡ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AS。奥美沙坦 在阻断AngⅡ与受体结合同时,可增加ACE2表达, 从而增加Ang1-7的生成,进而维持血管舒缩调节 的平衡,并加速血管内皮修复,抵抗外界刺激, 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功 能 障 碍 与 A S
趋化因子
发病介质
细胞因子
-内皮细胞粘附 平滑肌增殖 血小板聚集 血管收缩 血栓形成
AS
2.1 一氧化氮(NO)
2.1 一氧化氮(NO)
NO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 催化作用下生成的。NOS是精氨酸生成 NO反应中唯一的限速酶。而四氢生物蝶呤 (BH4)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催化 L-精氨酸生成NO过程重要的辅酶因子,可 调节心血管系统eNOS表达。有研究表明, 通过药物补充提高血管BH4水平能适当恢 复eNOS活性,有利于抑制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舒张功能不全和AS等心血管疾病的发 展。
血管内皮功能与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子
【学生】陈彦羽 【学号】201911115911656
1. 血管内皮细胞 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 AS
2.1 一氧化氮(NO)
2.2 内皮素(ET) 2.3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2.4 黏附因子
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GEF) 2.6 前列环素(PGI2 )
相关研究表明促进损伤细胞NO分泌,抑制ET分泌,能维 持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平衡,提高各种抗氧化剂在体内活性,进 而上调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活性,清除过多自由基,降低细胞凋 亡率,最终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目的。
2.2 内皮素(ET)
ET-1是ET家族中表达量最多的成员,主要由血管 内皮细胞分泌,血浆ET-1水平与A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 关。现有研究表明ET-1反复升高导致明显的内皮损伤。 临床应用ETA受体拮抗剂可减轻内皮功能障碍病人冠状 动脉斑块的进展。
生理状态下,PGI2和TXA2处于动态平衡,共同 维持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内皮功能障碍时,PGI2和 TXA2之间的平衡打破,引起血小板聚集、炎症介质增 加,发生一系列病理反应,加速AS进展。
现代医学虽已较全 面地认识到血管内皮功 能与AS具有相关性,然 而尚有某些具体机制仍 不明确,这些将成为日 后研究重点。
2.4 黏附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可分泌多种黏附 分子,如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 连接黏附分子(JAMs)、血小板-内皮细胞黏 附分子-1等,均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这些 物质可趋化单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黏附于血 管内皮。
VCAM-1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可促 进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加速白细胞 向血管内皮游走,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 这些发现为今后AS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